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春市美丽的南湖之滨,坐落着一所独具特色的远程教育大学——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秋雨,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30年前,结束10年动乱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批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这项重要决策不仅为“文革”期间被耽误的许多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走出一条“穷国办大教育”的新路子,在我国教育史上揭开了远程教育的新篇章。
1979年2月,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挂牌招生。从此,吉林省第一所现代远程教育高等学校诞生了。这是一所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学校实行省、市、县三级办学的管理体制,教育功能覆盖全省各市县。省校本部既是办学实体,又对系统教学负有指导和管理的职能,还承担着社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的功能和岗位培训的任务。省校本部占地面积84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843万元,电子图书7.1万册、期刊6.3万册。省校在职教职工180人,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12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50人。
建校30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中央电大的指导下,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目前,学校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4万人,中专毕业生5万人,各种非学历教育结业生35万多人,全省电大目前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3.3万人。
30年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拼搏,艰苦创业,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一、明确学校定位,坚持办学方向
准确的学校定位和明确的办学方向从来都是高等学校实现健康稳步发展的关键。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根据吉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学校的“三个定位”。即性质定位:从事公益性大众化远程高等教育,承担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功能定位: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特色定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开放式、灵活性、多样化的远程开放教育,使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成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大众化、开放式的地方远程教育院校。这个定位决定了它的办学方向必须瞄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办学方向。30年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始终站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度,紧密结合全省社会发展的需求,确立了“理念引导、定位在先,固本培元,度势发展”的思路。坚持走“扩大开放,保证质量,打造品牌,强化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努力办好远程开放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现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在校生中,有3/4的学生来自基层和农村,有90%的学生是21岁以上的在职人员。学校还专门开展了面向部队士官、监狱服刑人员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学历继续教育及职业技能教育,较好地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当地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系统完善、质量优良、规模适度的办学
之路。
二、全面提高质量,实现内涵发展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学校30年的发展历程,也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过程。建校初期,学校就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五统一”制度,即“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至今,“五统一”在规范教学管理,监督教学过程,统一管理标准等方面仍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教育部批准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从2001~2006年,经历了“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学校不断完善“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标准”、“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管理手册”、“广播电视大学质量标准管理规范”,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监控系统和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学校开展远程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经过全体教工的奋力拼搏,顺利通过了两次评估,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兄弟电大8年的工作,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在全国电大的位次也大幅度提升。
总结性评估结束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没有停滞不前,领导班子因势利导,投入主要精力集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完善管理措施,加大教学过程监督的力度。形成了“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和“系统运作教学管理模式”。建成了遍布全省城乡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以及教学过程监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运作机制,有效保证了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强化电大特色,打造专业品牌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暨推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指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3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中国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中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创举,就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广播电视大学,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正是前所未有的崭新面孔。尤其是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探索与实践,经过“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以后,根据试点总结出的经验,以及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探索出一条与普通高校完全不同的路子。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单纯的广播电视授课”到“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从“单一的文字教材”到“音响课件等多种媒体的使用”;从“封闭式管理”到“开放式管理”的转变。这种突破性的转变,使被教育对象不受时间、空间、地域、职业的限制,随时随地参加学习,从而使电大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专业品牌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更是无声的广告与无形的资产。2004年,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针对市场需求,对部分专业进行了调整,取消了一些人才市场过剩的专业,新增了人才市场需求较大的“广播电视技术”和“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了打造精品,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严格挑选,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严格把关。由于精心打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使学生真学到本领。这些学生毕业时,果然很抢手,后来都成为各个媒体的业务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了满足社会对韩语人才的需求,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在中央电大的支持下,正在积极筹备韩语专业,有关专家预测,市场前景相当可观。学校投入很大的精力,对专业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力争打造成品牌专业。现在,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打造品牌专业,讲授样板课程,争做优秀教师已蔚然成风。一支有进取精神、有竞争意识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四、坚持重心下移,热心服务“三农”
吉林省既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又是一个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省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根据省情,在“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的方针指导下,努力加大服务“三农”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些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是吉林省2005年实施的十大人才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经过省委组织部的批准,吉林电大是该项目的办学单位之一。为了不辜负省委组织部和广大农民的希望,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组织了强有力的教学和管理阵容,加大资金投入,创造最好的办学条件,精心培育新一代农民大学生。从2005年9月开学至2007年7月,学校共培养了近千名农民大学生,这些农民大学生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学校对“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坚持了“三优先”的原则。即教师挑选优先,设备使用优先、后勤保障优先,使“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省委组织部的领导同志给与了充分肯定。通过细致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达到了让政府放心、让学生满意、让社会认同的良好效果。
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的一大优势。2006年,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学校承担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省级资源库”的建设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到远程技术中心指导工作,工程技术人员以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结合农村的特点,坚持趣味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制作出一个既符合农村实际,又符合上级要求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在全国组织系统的评估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全国组织系统评比中荣获第2名。这个资源库,对提高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系统优势,提升整体实力
30年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坚持“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系统管理模式,以省校为龙头,省、市、县三级办学。下辖8个市(州)分校,2个系统分校,34个县级分校(工作站)和2个直属学院。如果孤军作战,谁也承担不起办大学的责任,只有融为一体才能充分发挥电大的综合实力。加强系统建设和管理,巩固和发挥系统办学优势,是省校的责任。这些年来,省校一直把加强系统建设作为大事来抓。首先是统一各级领导的认识。现在,“全省电大是统一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经成为共识。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广播电视大学有着巨大的优势。开展远程教育,重要的是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平台。在基础建设和资源建设上,省校坚持从自身做起,搞好学校软、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学校自筹资金新建了一座教学综合楼、7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学校加大力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争取到位日行贷款240万美元,引进数量充足的高端教学设备,提升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施的层次;建立了丰富的网上资源库,满足了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省校的带动下,全省各级电大基础性建设都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充实了教师队伍,更新了技术设备,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公共学习平台,系统优势、资源总量和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回眸30年,电大人洒下一路艰辛的汗水,也留下一路创业的歌声。现在,已经形成了吉林省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系统,是全省最大的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在全省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在扬帆远航的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将继续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坚定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更加鲜明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云馨)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秋雨,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30年前,结束10年动乱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批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这项重要决策不仅为“文革”期间被耽误的许多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走出一条“穷国办大教育”的新路子,在我国教育史上揭开了远程教育的新篇章。
1979年2月,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挂牌招生。从此,吉林省第一所现代远程教育高等学校诞生了。这是一所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学校实行省、市、县三级办学的管理体制,教育功能覆盖全省各市县。省校本部既是办学实体,又对系统教学负有指导和管理的职能,还承担着社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的功能和岗位培训的任务。省校本部占地面积84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843万元,电子图书7.1万册、期刊6.3万册。省校在职教职工180人,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12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50人。
建校30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中央电大的指导下,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目前,学校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4万人,中专毕业生5万人,各种非学历教育结业生35万多人,全省电大目前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3.3万人。
30年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拼搏,艰苦创业,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一、明确学校定位,坚持办学方向
准确的学校定位和明确的办学方向从来都是高等学校实现健康稳步发展的关键。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根据吉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学校的“三个定位”。即性质定位:从事公益性大众化远程高等教育,承担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功能定位: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特色定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开放式、灵活性、多样化的远程开放教育,使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成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大众化、开放式的地方远程教育院校。这个定位决定了它的办学方向必须瞄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办学方向。30年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始终站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度,紧密结合全省社会发展的需求,确立了“理念引导、定位在先,固本培元,度势发展”的思路。坚持走“扩大开放,保证质量,打造品牌,强化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努力办好远程开放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现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在校生中,有3/4的学生来自基层和农村,有90%的学生是21岁以上的在职人员。学校还专门开展了面向部队士官、监狱服刑人员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学历继续教育及职业技能教育,较好地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当地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系统完善、质量优良、规模适度的办学
之路。
二、全面提高质量,实现内涵发展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学校30年的发展历程,也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过程。建校初期,学校就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五统一”制度,即“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至今,“五统一”在规范教学管理,监督教学过程,统一管理标准等方面仍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教育部批准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从2001~2006年,经历了“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学校不断完善“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标准”、“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管理手册”、“广播电视大学质量标准管理规范”,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监控系统和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学校开展远程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经过全体教工的奋力拼搏,顺利通过了两次评估,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兄弟电大8年的工作,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在全国电大的位次也大幅度提升。
总结性评估结束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没有停滞不前,领导班子因势利导,投入主要精力集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完善管理措施,加大教学过程监督的力度。形成了“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和“系统运作教学管理模式”。建成了遍布全省城乡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以及教学过程监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运作机制,有效保证了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强化电大特色,打造专业品牌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暨推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指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3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中国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中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创举,就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广播电视大学,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正是前所未有的崭新面孔。尤其是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探索与实践,经过“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以后,根据试点总结出的经验,以及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探索出一条与普通高校完全不同的路子。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单纯的广播电视授课”到“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从“单一的文字教材”到“音响课件等多种媒体的使用”;从“封闭式管理”到“开放式管理”的转变。这种突破性的转变,使被教育对象不受时间、空间、地域、职业的限制,随时随地参加学习,从而使电大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专业品牌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更是无声的广告与无形的资产。2004年,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针对市场需求,对部分专业进行了调整,取消了一些人才市场过剩的专业,新增了人才市场需求较大的“广播电视技术”和“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了打造精品,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严格挑选,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严格把关。由于精心打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使学生真学到本领。这些学生毕业时,果然很抢手,后来都成为各个媒体的业务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了满足社会对韩语人才的需求,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在中央电大的支持下,正在积极筹备韩语专业,有关专家预测,市场前景相当可观。学校投入很大的精力,对专业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力争打造成品牌专业。现在,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打造品牌专业,讲授样板课程,争做优秀教师已蔚然成风。一支有进取精神、有竞争意识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四、坚持重心下移,热心服务“三农”
吉林省既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又是一个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省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根据省情,在“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的方针指导下,努力加大服务“三农”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些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是吉林省2005年实施的十大人才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经过省委组织部的批准,吉林电大是该项目的办学单位之一。为了不辜负省委组织部和广大农民的希望,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组织了强有力的教学和管理阵容,加大资金投入,创造最好的办学条件,精心培育新一代农民大学生。从2005年9月开学至2007年7月,学校共培养了近千名农民大学生,这些农民大学生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学校对“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坚持了“三优先”的原则。即教师挑选优先,设备使用优先、后勤保障优先,使“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省委组织部的领导同志给与了充分肯定。通过细致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达到了让政府放心、让学生满意、让社会认同的良好效果。
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的一大优势。2006年,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学校承担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省级资源库”的建设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到远程技术中心指导工作,工程技术人员以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结合农村的特点,坚持趣味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制作出一个既符合农村实际,又符合上级要求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在全国组织系统的评估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全国组织系统评比中荣获第2名。这个资源库,对提高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系统优势,提升整体实力
30年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坚持“统筹规划,分级管理”的系统管理模式,以省校为龙头,省、市、县三级办学。下辖8个市(州)分校,2个系统分校,34个县级分校(工作站)和2个直属学院。如果孤军作战,谁也承担不起办大学的责任,只有融为一体才能充分发挥电大的综合实力。加强系统建设和管理,巩固和发挥系统办学优势,是省校的责任。这些年来,省校一直把加强系统建设作为大事来抓。首先是统一各级领导的认识。现在,“全省电大是统一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经成为共识。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广播电视大学有着巨大的优势。开展远程教育,重要的是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平台。在基础建设和资源建设上,省校坚持从自身做起,搞好学校软、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学校自筹资金新建了一座教学综合楼、7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学校加大力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争取到位日行贷款240万美元,引进数量充足的高端教学设备,提升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施的层次;建立了丰富的网上资源库,满足了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省校的带动下,全省各级电大基础性建设都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充实了教师队伍,更新了技术设备,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公共学习平台,系统优势、资源总量和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回眸30年,电大人洒下一路艰辛的汗水,也留下一路创业的歌声。现在,已经形成了吉林省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系统,是全省最大的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在全省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在扬帆远航的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将继续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坚定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更加鲜明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云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