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园本特色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基层幼儿园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各地幼儿园从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和拥有的实际资源出发,将传统文化、乡土农业、民间艺术、科学技术等资源整合到园本特色课程与活动当中,可谓“无园不特色”,为培养和提高幼儿对社会、自然、生活的探究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何利用和开发当地的“特色资源”并用之于课程建设?自主创新、交流融合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期特色园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省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见证他们如何将“种植区”“百果园”“养殖区”等农业特色融入“微农场课程基地”课题,成功打造极具本地特点的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或可对各地幼儿园的园本特色课程创设工作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坐落于镇区南首,河滨公园东侧,建筑面积5804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45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为5000多平方米。始建于1984年的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在30多年的办园过程中,不断地优化课程改革,尝试探索园本化的课程建设。为此,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微农场课程基地”为载体,创设了开放的幼儿园教学环境,创新了科学、社会领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孩子在活动、时间、体验、探索中自主成长,推动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及特色的发展。同时,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以泰州市教育局《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泰州市学前教育游戏化课程基地的通知》为指导,以申报“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基于游戏化课程的微农场课程基地”这一市级课程基地为契机,大力推进课程基地的建设,建立并健全微农场课程基地建设、实践和研究机制,借助这一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学、社会等领域科研水平的提升,着力培养课程的特色,努力打造幼儿园特色课程,从而促进孩子的发展,不断提升办园品味。现已完成了“生活化、游戏化幼儿课程研究”“以信息卡为园本教研的实践研究”“在区域游戏中发挥幼儿主体性的研究”等市级课题以及“利用多种资源开展户外活动,促进孩子健康、自主发展的研究”的省级课题。
通过“游戏化微农场课程基地”的建设,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教学环境:通过加强农作物种植、农村特色、课程实施载体的建设,打造班级种植园地、生态实践园,开辟出了一块块供孩子嬉戏玩耍的天地。为了突出生态教学内容的建构,把游戏课程基地作为农作物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补充,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通过“微农场课程基地”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形象、直观的体验活动引导孩子动手实践、探索创新,为孩子创造观察、探究的机会,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掌握一些浅显的知识,学会初步观察、记录、调查等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朱园长的陪同下,我们走上幼儿园的林荫小道,新鲜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穿过这林荫小道,展现在我眼前的竟然是一个小小的农场。走进仔细一瞧,才发现农场还细分为种植区、养殖区、科技区、百果园以及景观池塘。
土肥水美的种植区
朱园长向记者介绍,种植区种植的基本都是最常见的农作物,因此也是孩子最喜爱的去处之一。在这里,孩子能够熟悉自然界的春种秋收,切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记者环顾四周,这里的农作物还真不少: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花生、芝麻、番茄、豆角、茄子、西芹以及葱姜蒜等应季蔬菜可谓应有尽有。
记者来的时候刚好赶上大一班的徐老师、张老师带领孩子来到绿豆地里收绿豆。活动中孩子们那惊喜的眼神、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的小样子着实也调动起我的好奇心,使我忍不住也加入进来。刚开始,孩子们个个表现得无从下手,一个个说“找不到豆荚宝宝”。这也难怪,孩子们从来都没见过长在地里的绿豆,哪有经验呢?但很快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弯下腰,瞪大眼睛,发现了藏在豆叶下面的绿豆荚、黑豆荚。这时,先找到的孩子开始欢呼起来:“找到了!找到了”,活像寻到什么宝物似的。再看其他孩子,有的已经小心翼翼地将豆荚拨拉出来、剪下来放进箩筐中去了。突然,有只小蚱蜢在豆田里跳上跳下,于是有眼尖的孩子立刻呼唤起同伴来:“快来啊,蚱蜢!蚱蜢!”个别“小调皮”干脆忘了剪豆荚,捉蚱蜢去了。
都说人多力量大,半个多小时已经收了半箩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的喜悦之情全都写在了脸上。此时,徐老师不失时机地问孩子们:“为什么有的豆荚是绿色的?为什么有的豆荚是黑色的?”孩子们显然都不知道。徐老师进一步启发孩子们捏一捏、剥一剥、掐一掐,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差异:黑豆荚中的豆豆硬一些、小一些,而绿豆荚中的豆豆大一些、嫩一些。于是,有孩子就说了:“黑的老了,绿的没老呢。”徐老师趁机引导:“是啊,黑豆荚里的豆豆成熟了,绿豆荚中的豆豆还嫩呢。”
生机勃勃的百果园
记者还没来得及感叹这群小家伙的聪明,就立马被百果园中的笑声给吸引了过去。
百果园,顾名思义,春种桃李、夏种桑,通过种植桃子、枇杷、梨子、枣、西瓜、南瓜等瓜果,让孩子们收获劳动换来的甘甜。百果园中果树的树叶迎风摇曳,仿佛是在向我们招手,记者也似乎闻到了秋天丰收之际果园瓜果的香甜。正当记者沉醉在百果园中时,大五班的孩子早已在丁老师、李老师的组织下开始用两个大纸盒搜集树叶了。一个放桃子的叶子,一个放枇杷的叶子。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迫不及待地将摘下来的叶子放进纸盒中。丁老师说:“你们的叶子都放对盒子了吗?桃树的叶宝宝和枇杷的叶宝宝有什么区别呢?”孩子们边放边观察起来,叽叽喳喳,高兴不已:“桃树的叶子是细细长长的,枇杷的叶子是一边宽一边窄的,就好像琵琶一样。”在大自然的讲堂中,孩子们怎会学不到知识呢?丁老师再引导孩子:“小朋友们,那叶子的颜色一样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不一样,一个深一点,一个浅一点。”
鸡鸭成群的养殖区
养殖区中有兔、羊、鸡、鸭、鹅等常见的家畜家禽。朱园长介绍说,通过让孩子亲自喂养小动物,和它们一起面对生老病死等苦难,孩子们更能感受生命的神奇。养殖区中,供动物们栖息的干草还散发着阳光的味道,笼舍内外找不出一点灰尘。显然,孩子们经常来此给小动物们喂食,帮助管理的老师清理笼舍。兔子和羊悠闲地吃着嫩草,鸡、鸭、鹅则三三两两地散着步:小鸡们喜欢四处玩耍,走来走去;大公鸡则挺着将军肚,大摇大摆起来,那模样神气极了;母鸡则安静地四处觅食。在养殖区内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这样悠闲的景色,一直延伸到笼舍的尽头。恰好天上有几朵白云,倒像是在海上行驶的几艘帆船。就在这个时候,树上的几声鸟叫打破了这安宁的午后,原来是鸟儿要回巢了。 美丽宁静的景观池塘
孩子天生喜欢水和鱼,设一个景观池塘,养些鱼虾,种些荷花,不仅点缀了园所,还能在即将到来的夏季带给孩子们一抹清凉。
一听说还有池塘,记者立马直奔而去:太阳的光辉照射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池塘四周栽种了几棵柳树,一阵风儿吹来,柳枝在空中翩翩起舞,好像热情的主人在迎接远道而来的我们。走进景观池塘,感觉池塘的水清澈得像一面镜子:清得可以倒映出两旁的柳树,绿得又仿佛是翡翠嵌在了池塘中。几尾鱼的游动,打破了水面的宁静,泛起层层涟漪。这些调皮的小鱼喜欢躲在莲叶下嬉戏。一旦察觉有人在附近,它们就会一溜烟逃得没影没踪。
创意无限的科技区
科技区中绿树红花映衬着孩子们的笑脸,在阳光下灿烂绽放。科技区主要种植太空豆、四棱豆、水果黄瓜、英雄花以及各式各样的南瓜,以此萌发孩子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和梦想。谈到这个科技区,朱园长不无骄傲地说:“我园占地20亩,有较为开阔的场地和教学设施,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前期开展了植物多样性种植,鱼、虾养殖,动物饲养等活动。每学期园内都会组织孩子分批进入园地,开展种植、采摘瓜果等劳动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等活动,通过这些动手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社会劳动生活。近期,我们幼儿园还专门邀请农业专家对小农场重新进行规划,借助市级课程基地建设这一契机,我们将原来的种植园地打造成了一个生态的微农场,这样就能帮助我们的老师深入开展生态教育和实践活动。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进一步完善小农场的设施,使得改造后的小农场具备了种植、养殖、园艺、水产、采摘、感统、运动等多方面功能。”
当朱园长向记者介绍科技区的功能时,记者细心地发现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们早已以此为主题开发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微农场课程资源。通过微农场课程基地建设,让孩子了解到了农作物在生活、生产、科技应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让孩子了解到了其间的价值,养成了求实、创造、勇于实践的精神,引领孩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同时,微农场课程基地的建设也使教师、园所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收获在基地,大力提高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孩子。
亲密无间的工作团队
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的“微农场课程基地”能取得如此成绩,当然离不开一支作风硬、业务精、素质高、爱心浓的教职工队伍。就让我们走近他们,听一听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荣耀背后的艰辛。
在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组建“微农场课程基地”之初,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件大事。为此,幼儿园成立了“微农场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领导委员会,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课程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在领导小组与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了周密详实的“微农场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并邀请有关农业园区和教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就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由此设计出来的方案充分利用了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课程基地建设的落实夯实了基础。
有了坚实的领导团队作为后盾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落实课程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才是关键。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以生态教育园和生态实践园建设为重点,着眼于开发幼儿个体的潜能和培养幼儿自主建构能力,使幼儿在“微农场课程基地”中有兴趣地农作,快乐地成长,多样化地发展。同时,强化了教师培训工作。为此,幼儿园特意聘请了海陵区农业园区的专家来园进行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了教师的动手能力。通过在“微农场课程基地”中的教学实践,让教师在实践反思、同伴合作互助、专家指导引领下切实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使幼儿园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目标与要求、形式和内容、方法和途径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可以说,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通过组织孩子在“微农场课程基地”中的实践活动,实现了由重干预、重塑造的教育模式到关注孩子主动投入和精神成长理念的巨大转变。
最后,任何课题的探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开展“微农场课程基地”建设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也在不断创新着理念和方法。通过课程基地中孩子们的自主探究,老师们进一步转变了教育观念,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同时,切合时代精神,在全园各领域中不断渗透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教育,强化校园生态文化,着力提高全校师生的生态素养,推动园所生态文明建设。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开展的“生态为农场课程基础”建设,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到评价方式的转变,都在区域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可以说,从场地空间的使用、基础设施的筹建、员工的费用、各种农作物栽种以及小动物的饲养等诸多方面都体现着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的良苦用心。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生态的成长空间,使孩子们不至于脱离自然,诚如朱园长所说,“不管投入再大,困难再多,我们都会认真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近处,一棵棵果树挺着身板,好似一个个威武的保卫者;又嫩又密的种植园地就像一大块柔软的地毯,躺在上面,或许比躺在沙发上还要舒服;公鸡神气十足地仰起头,仿佛是要带领自己的队员去冲锋陷阵……当最后一缕晚霞即将要被带走时,记者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工作。回首望一望这小小的农场,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当然,让我着迷的不只是这诗意般的园所,更有朱园长那掷地有声的话语。
在这里,我们可以进行室外教学,开展亲子课程,组织休闲活动;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采摘蔬菜水果,收拾干柴,感受饭菜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
在这里,可以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熏陶幼小的心灵;
在这里,可以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当“农夫”,度过一段段“绿色”的时光;
总之,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如何利用和开发当地的“特色资源”并用之于课程建设?自主创新、交流融合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期特色园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省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见证他们如何将“种植区”“百果园”“养殖区”等农业特色融入“微农场课程基地”课题,成功打造极具本地特点的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或可对各地幼儿园的园本特色课程创设工作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坐落于镇区南首,河滨公园东侧,建筑面积5804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45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为5000多平方米。始建于1984年的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在30多年的办园过程中,不断地优化课程改革,尝试探索园本化的课程建设。为此,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微农场课程基地”为载体,创设了开放的幼儿园教学环境,创新了科学、社会领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孩子在活动、时间、体验、探索中自主成长,推动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及特色的发展。同时,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以泰州市教育局《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泰州市学前教育游戏化课程基地的通知》为指导,以申报“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基于游戏化课程的微农场课程基地”这一市级课程基地为契机,大力推进课程基地的建设,建立并健全微农场课程基地建设、实践和研究机制,借助这一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学、社会等领域科研水平的提升,着力培养课程的特色,努力打造幼儿园特色课程,从而促进孩子的发展,不断提升办园品味。现已完成了“生活化、游戏化幼儿课程研究”“以信息卡为园本教研的实践研究”“在区域游戏中发挥幼儿主体性的研究”等市级课题以及“利用多种资源开展户外活动,促进孩子健康、自主发展的研究”的省级课题。
通过“游戏化微农场课程基地”的建设,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创设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教学环境:通过加强农作物种植、农村特色、课程实施载体的建设,打造班级种植园地、生态实践园,开辟出了一块块供孩子嬉戏玩耍的天地。为了突出生态教学内容的建构,把游戏课程基地作为农作物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补充,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通过“微农场课程基地”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形象、直观的体验活动引导孩子动手实践、探索创新,为孩子创造观察、探究的机会,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掌握一些浅显的知识,学会初步观察、记录、调查等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朱园长的陪同下,我们走上幼儿园的林荫小道,新鲜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穿过这林荫小道,展现在我眼前的竟然是一个小小的农场。走进仔细一瞧,才发现农场还细分为种植区、养殖区、科技区、百果园以及景观池塘。
土肥水美的种植区
朱园长向记者介绍,种植区种植的基本都是最常见的农作物,因此也是孩子最喜爱的去处之一。在这里,孩子能够熟悉自然界的春种秋收,切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记者环顾四周,这里的农作物还真不少: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花生、芝麻、番茄、豆角、茄子、西芹以及葱姜蒜等应季蔬菜可谓应有尽有。
记者来的时候刚好赶上大一班的徐老师、张老师带领孩子来到绿豆地里收绿豆。活动中孩子们那惊喜的眼神、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的小样子着实也调动起我的好奇心,使我忍不住也加入进来。刚开始,孩子们个个表现得无从下手,一个个说“找不到豆荚宝宝”。这也难怪,孩子们从来都没见过长在地里的绿豆,哪有经验呢?但很快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弯下腰,瞪大眼睛,发现了藏在豆叶下面的绿豆荚、黑豆荚。这时,先找到的孩子开始欢呼起来:“找到了!找到了”,活像寻到什么宝物似的。再看其他孩子,有的已经小心翼翼地将豆荚拨拉出来、剪下来放进箩筐中去了。突然,有只小蚱蜢在豆田里跳上跳下,于是有眼尖的孩子立刻呼唤起同伴来:“快来啊,蚱蜢!蚱蜢!”个别“小调皮”干脆忘了剪豆荚,捉蚱蜢去了。
都说人多力量大,半个多小时已经收了半箩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的喜悦之情全都写在了脸上。此时,徐老师不失时机地问孩子们:“为什么有的豆荚是绿色的?为什么有的豆荚是黑色的?”孩子们显然都不知道。徐老师进一步启发孩子们捏一捏、剥一剥、掐一掐,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差异:黑豆荚中的豆豆硬一些、小一些,而绿豆荚中的豆豆大一些、嫩一些。于是,有孩子就说了:“黑的老了,绿的没老呢。”徐老师趁机引导:“是啊,黑豆荚里的豆豆成熟了,绿豆荚中的豆豆还嫩呢。”
生机勃勃的百果园
记者还没来得及感叹这群小家伙的聪明,就立马被百果园中的笑声给吸引了过去。
百果园,顾名思义,春种桃李、夏种桑,通过种植桃子、枇杷、梨子、枣、西瓜、南瓜等瓜果,让孩子们收获劳动换来的甘甜。百果园中果树的树叶迎风摇曳,仿佛是在向我们招手,记者也似乎闻到了秋天丰收之际果园瓜果的香甜。正当记者沉醉在百果园中时,大五班的孩子早已在丁老师、李老师的组织下开始用两个大纸盒搜集树叶了。一个放桃子的叶子,一个放枇杷的叶子。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迫不及待地将摘下来的叶子放进纸盒中。丁老师说:“你们的叶子都放对盒子了吗?桃树的叶宝宝和枇杷的叶宝宝有什么区别呢?”孩子们边放边观察起来,叽叽喳喳,高兴不已:“桃树的叶子是细细长长的,枇杷的叶子是一边宽一边窄的,就好像琵琶一样。”在大自然的讲堂中,孩子们怎会学不到知识呢?丁老师再引导孩子:“小朋友们,那叶子的颜色一样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不一样,一个深一点,一个浅一点。”
鸡鸭成群的养殖区
养殖区中有兔、羊、鸡、鸭、鹅等常见的家畜家禽。朱园长介绍说,通过让孩子亲自喂养小动物,和它们一起面对生老病死等苦难,孩子们更能感受生命的神奇。养殖区中,供动物们栖息的干草还散发着阳光的味道,笼舍内外找不出一点灰尘。显然,孩子们经常来此给小动物们喂食,帮助管理的老师清理笼舍。兔子和羊悠闲地吃着嫩草,鸡、鸭、鹅则三三两两地散着步:小鸡们喜欢四处玩耍,走来走去;大公鸡则挺着将军肚,大摇大摆起来,那模样神气极了;母鸡则安静地四处觅食。在养殖区内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这样悠闲的景色,一直延伸到笼舍的尽头。恰好天上有几朵白云,倒像是在海上行驶的几艘帆船。就在这个时候,树上的几声鸟叫打破了这安宁的午后,原来是鸟儿要回巢了。 美丽宁静的景观池塘
孩子天生喜欢水和鱼,设一个景观池塘,养些鱼虾,种些荷花,不仅点缀了园所,还能在即将到来的夏季带给孩子们一抹清凉。
一听说还有池塘,记者立马直奔而去:太阳的光辉照射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池塘四周栽种了几棵柳树,一阵风儿吹来,柳枝在空中翩翩起舞,好像热情的主人在迎接远道而来的我们。走进景观池塘,感觉池塘的水清澈得像一面镜子:清得可以倒映出两旁的柳树,绿得又仿佛是翡翠嵌在了池塘中。几尾鱼的游动,打破了水面的宁静,泛起层层涟漪。这些调皮的小鱼喜欢躲在莲叶下嬉戏。一旦察觉有人在附近,它们就会一溜烟逃得没影没踪。
创意无限的科技区
科技区中绿树红花映衬着孩子们的笑脸,在阳光下灿烂绽放。科技区主要种植太空豆、四棱豆、水果黄瓜、英雄花以及各式各样的南瓜,以此萌发孩子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和梦想。谈到这个科技区,朱园长不无骄傲地说:“我园占地20亩,有较为开阔的场地和教学设施,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前期开展了植物多样性种植,鱼、虾养殖,动物饲养等活动。每学期园内都会组织孩子分批进入园地,开展种植、采摘瓜果等劳动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等活动,通过这些动手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社会劳动生活。近期,我们幼儿园还专门邀请农业专家对小农场重新进行规划,借助市级课程基地建设这一契机,我们将原来的种植园地打造成了一个生态的微农场,这样就能帮助我们的老师深入开展生态教育和实践活动。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进一步完善小农场的设施,使得改造后的小农场具备了种植、养殖、园艺、水产、采摘、感统、运动等多方面功能。”
当朱园长向记者介绍科技区的功能时,记者细心地发现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们早已以此为主题开发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微农场课程资源。通过微农场课程基地建设,让孩子了解到了农作物在生活、生产、科技应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让孩子了解到了其间的价值,养成了求实、创造、勇于实践的精神,引领孩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同时,微农场课程基地的建设也使教师、园所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收获在基地,大力提高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孩子。
亲密无间的工作团队
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的“微农场课程基地”能取得如此成绩,当然离不开一支作风硬、业务精、素质高、爱心浓的教职工队伍。就让我们走近他们,听一听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荣耀背后的艰辛。
在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组建“微农场课程基地”之初,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件大事。为此,幼儿园成立了“微农场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领导委员会,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课程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在领导小组与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了周密详实的“微农场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并邀请有关农业园区和教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就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由此设计出来的方案充分利用了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课程基地建设的落实夯实了基础。
有了坚实的领导团队作为后盾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落实课程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才是关键。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以生态教育园和生态实践园建设为重点,着眼于开发幼儿个体的潜能和培养幼儿自主建构能力,使幼儿在“微农场课程基地”中有兴趣地农作,快乐地成长,多样化地发展。同时,强化了教师培训工作。为此,幼儿园特意聘请了海陵区农业园区的专家来园进行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了教师的动手能力。通过在“微农场课程基地”中的教学实践,让教师在实践反思、同伴合作互助、专家指导引领下切实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使幼儿园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目标与要求、形式和内容、方法和途径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可以说,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通过组织孩子在“微农场课程基地”中的实践活动,实现了由重干预、重塑造的教育模式到关注孩子主动投入和精神成长理念的巨大转变。
最后,任何课题的探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开展“微农场课程基地”建设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也在不断创新着理念和方法。通过课程基地中孩子们的自主探究,老师们进一步转变了教育观念,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同时,切合时代精神,在全园各领域中不断渗透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教育,强化校园生态文化,着力提高全校师生的生态素养,推动园所生态文明建设。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开展的“生态为农场课程基础”建设,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到评价方式的转变,都在区域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可以说,从场地空间的使用、基础设施的筹建、员工的费用、各种农作物栽种以及小动物的饲养等诸多方面都体现着泰州市九龙镇中心幼儿园的良苦用心。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生态的成长空间,使孩子们不至于脱离自然,诚如朱园长所说,“不管投入再大,困难再多,我们都会认真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近处,一棵棵果树挺着身板,好似一个个威武的保卫者;又嫩又密的种植园地就像一大块柔软的地毯,躺在上面,或许比躺在沙发上还要舒服;公鸡神气十足地仰起头,仿佛是要带领自己的队员去冲锋陷阵……当最后一缕晚霞即将要被带走时,记者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工作。回首望一望这小小的农场,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当然,让我着迷的不只是这诗意般的园所,更有朱园长那掷地有声的话语。
在这里,我们可以进行室外教学,开展亲子课程,组织休闲活动;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采摘蔬菜水果,收拾干柴,感受饭菜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
在这里,可以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熏陶幼小的心灵;
在这里,可以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当“农夫”,度过一段段“绿色”的时光;
总之,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