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科学实践能力的不足,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体现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数学活动课的作用与目标
《七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在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该“学数学”为“做数学”,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口号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仍难以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数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课堂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是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巨大变化。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来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发挥特长而发展特长。
二、 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在活动中进行,及“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的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我在设计《截一个几何体》这一活动课时,做了一个前期的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准备一些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粘土等。在做立方体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空间图形及实践操作经验,在截几何体的活动中,没有直接将书上给出的结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学生切与截,让他们在操作中寻求结果。自始至终,都由学生为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践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的学到数学知识。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例如,在教学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我安排了一节课电脑操作的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分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在班上展示,让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时,应考虑个别学生的差异,不能让学生背上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鼓励为主,以免使他们发展上受限制,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让每个学生“动”有所得。
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例如:我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如:问题: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活动经验,马上得出结论。整堂课学生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注重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 数学活动课的作用与目标
《七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在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该“学数学”为“做数学”,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口号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仍难以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数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课堂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是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巨大变化。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来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发挥特长而发展特长。
二、 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在活动中进行,及“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的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我在设计《截一个几何体》这一活动课时,做了一个前期的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准备一些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粘土等。在做立方体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空间图形及实践操作经验,在截几何体的活动中,没有直接将书上给出的结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学生切与截,让他们在操作中寻求结果。自始至终,都由学生为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践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的学到数学知识。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例如,在教学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我安排了一节课电脑操作的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分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在班上展示,让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时,应考虑个别学生的差异,不能让学生背上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鼓励为主,以免使他们发展上受限制,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让每个学生“动”有所得。
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例如:我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如:问题: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活动经验,马上得出结论。整堂课学生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注重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