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反映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事实的抽象,但由于现在的初中生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完成学习任务是比较困难的。不过,通过这些年教学经验,我发现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来辅助概念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有关的物理现象,再加教师的正确引导,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正确掌握物理概念及规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创新而教”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一大潮流。物理知识大都是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实验自始至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更使我们加深了对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地位的认识。物理实验既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还是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气压的存在》一节教学中,我演示了几个小实验:吞蛋实验、覆杯实验;在浮力一节中,我结合课文《死海不死》岩石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杯清水放入一个鸡蛋,鸡蛋下沉;在往清水中加入食盐,用玻璃棒搅动,不一会鸡蛋就浮出水面。学生看到这个情景十分好奇,从而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开始主动思考:“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巧妙设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学生带着问题上课,精神会更加集中,从而达到了激活课堂的作用。
  2引导自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2.1优化关系,营造氛围。师生关系决定课堂教学的面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平时教学中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形成明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勇于求异、敢于发言,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
  2.2设疑激趣,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让有趣的生活现象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汽化和液化》教学中,我叫学生一起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每位同学在手背上抹一些酒精,不一会,只听到学生说:“呀,酒精怎么不见了?”“那酒精为什么不见了呢?”我不失时机的问:“你们认为是怎么回事呢?”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做出种种假设……。发散思维是创新活动的起点,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又形成继续探究学习的动机。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有效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2.3指导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究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创新,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亲自体验实验过程。如何保证学生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中进行适当的指导。例如:《大气压的存在》一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这些实验教材:烧瓶、烧杯、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水槽、井水、一个熟鸡蛋、硬纸片、一块玻璃、吸盘、易拉罐、面团、酒精、棉球、打火机等学生熟悉的材料,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选材探究。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各组都设计出了较理想的方案,有的做“覆杯实验”;有的做“吞蛋实验”;有的将细玻璃管中装满水,用手指堵住倒立入水槽中;有的将浸泡过酒精的棉球点燃投入易拉罐中,稍后用面团封住口,最后发现易拉罐杯压变了形;在这些实践中学生获得了创新的感性体验,加深了对大气压的理解。虽说这只是一些初级的实践,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他们创造活动的结晶,“行虽微而皆趣远”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
  实验探究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拓展。把实验结论与工农业及日常生活的应用相结合。还可以进行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放气的气球演示火箭的原理,改进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用细线栓住重物,细线伸出杯口。实验时水沿细线流入杯中,不会溢出杯外,使实验误差减小。对实验进行改进,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课外科技制作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例如:在学磁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自制指南针;学习了电学知识后,让学生制作简易的转换开关;学习温度计后,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温度计。通过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地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还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其他文献
【摘 要】 创新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心理趋向,是一种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里明确指出的学生是“主体”,是创新“个性”能力。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创新能力 个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各方面将停止在一个水准,社会就不能将前进,所以创新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很重要,它是个性教育的关键。个性发展的
期刊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6~8岁,另一次是9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11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
期刊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但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缺乏正确的沟通方法和必要的交流技巧,从而在交往的过程中致使后进生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希望融入集体
期刊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它顺应时代潮流,是国富民强之根本。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内在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则必须在学科中实施优化教学。如何实施优化教学,本人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期刊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来。然而,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已经成为一项迫切而现实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背景的导入,加强听力和口
期刊
“兴趣是学习认知的动力。”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兴趣从哪里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哪里来?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境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导入新课有时可以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孩子徘徊在思维的矛盾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有时可以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有时可以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充满竞争的世纪,年轻一代不是思维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就不会在竞争中获胜。而中学阶段又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我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  1.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你所教的课程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才会主动地去探
期刊
根据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要求,语文素质应包括四大方面:①要求学生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评议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进行思想交流。②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③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④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
期刊
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今天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明天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背政治”是当前学生学习政治方法的口头禅,这种学习方式是以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为主要特征的,反映的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和学生观,其最终目的是知识传授,很难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起不到思想政治教学应有的效果,更难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信息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2000年,一份来自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