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aoyao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来。然而,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已经成为一项迫切而现实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背景的导入,加强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摆脱“聋哑英语”,提高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进行自由交流,从而使他们获得开启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交流 交际能力
  
  2007年09月26日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这样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还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该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学家古德诺夫(Goodenough)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同时发展的,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没有语言也就无所谓文化,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跨文化”在英文中有两个术语来表达:一个是inter-cultural,另一个是cross-cultural。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语言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于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造成冲突和故障。因此,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不断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的现象。大学英语的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英语等级考试过关率,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这就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但要真正有效的掌握和使用英语这门语言,仅有语音、语法和词汇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正如胡文仲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即使语音、语法正确,词汇也学了几千,与英美人交际起来肯定仍会有很多障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但是实践中进行交际时,造成了“聋哑英语”这一现象,语不达意、不得体,常常犯“文化错误”,从而造成误解,甚至冲突。在书面写作方面,会出现纯汉语形式的句子或句式,让人感觉不伦不类、语无伦次。这主要是对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不了解所致,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其实还是没掌握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而因此造成的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让人难以容忍,正如沃夫森(Walfson)曾指出的:“在与外国人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没有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不仅如此,它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必要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及训练。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同一种文化在地区上也有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跨文化现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这种情况,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是:“吃了么?”相当于英美人使用的“Hello”或“Hi”。如果不理解其涵义,英美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吃呢。”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了?”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还有,像 “狗”在汉文化中通常被认为是被唾弃者,如 “狗胆包天”、 “狗仗人势 ” 、“狗腿子”等,而在英美文化中,它却有如下 “美称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dog-like(忠于主人的)。由此看出,英汉语言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对应性,反映出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生活内容。此外,还有文化习俗上的差异:一位英国教师曾经问到: “当你们受到赞扬时,为什么总是拼命否认?”很多中国学生受到外国人赞扬时,总是说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好。”但在西方,人们却习惯说 “Thank you”。 所以在英语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就知识讲知识,就句子练句子,而是要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以便让学生真正掌握其用法,运用得更得体、更准确。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是学习外语应掌握的重要能力。但多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严重脱节。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反思,找到能够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融为一体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①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文化输入与储备;②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准确把握英语表达;③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加语言得体性;④结合模拟情景,加强口语训练,多提供语言文化输出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1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文化输入与储备。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快速地将英文和中文进行转换的过程。如果不清楚中英文语言表达形式上(比如词汇、习语、谚语、典故等)和社会文化背景(比如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社交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听力理解的难度会很大,而且,我们惯用中国式思维方式进行英语思考,这又会形成听力障碍。例如,有同学听到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便理解成“我不再(轻易)同意你的意见了”,而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我实在太同意你的意见了”。如果对中西文化差异不理解的话,听到这句话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理解。再比如一次听力考试中考到“He feels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意为“他如鱼离水感觉生疏不自在”,有同学却会理解为“He needs some water.”(他需要喝点水。)
  以上的例子充分说明,如果学生对英美文化方言和思维模式及表达方式等方面没有概念,将做出错误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适时地给予文化补充和渗透,增加学生的语言文化输入与储备,以便他们在实际交际中能迅速做出正确恰当的理解。
  2.2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准确把握英语表达。英语思维就是按英美国家本土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按英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表达,按照英美本土人的说话方式说话。Ginsburg在谈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时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趋向于线性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东方人则倾向于间接的表达方式。在目前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想让一个英语学习者能达到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对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所以,教师除了尽量用英语教学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在学习中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当代比较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都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其内容包括了自然科学、文学、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不再是单一知识面的独立个体。这些阅读材料中蕴含着众多的跨文化因素。一些文章中会涉及到英美国家特有的节日,如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Christmas Day (圣诞节)、Halloween(万圣节)等。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预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查明节日的来历、习俗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或表演;教师也可以通过展示实物,给学生播放相关英文原版电影视频,使其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提高跨文化意识。
  总之,凡遇到有关英语国家的某些特殊材料,例如,关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风俗和习惯等材料时,教师可找出所包含的跨文化现象,在课堂上讨论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通过这种文化上的对比,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把握那些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自觉地进入目的语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中,从而能够更准确地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
  2.3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加语言得体性。文化背景知识内涵丰富,从广义上讲,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政治、宗教、经济、历史、地理、道德、伦理、文艺、习俗、礼仪、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成语典故、专有名词、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都能够反映出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加强对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相关书籍,并适时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新发现,最后教师加以点评,以拓展全班学生的跨文化知识面。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各种条件寻找与外国朋友进行口语交流的机会,通过参加英语兴趣小组、交笔友或网络聊天等各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让学生培养起应用英语的好习惯,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鉴别能力和敏感性,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有差异,文化无止境。只有关注文化,才能学好语言,从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
  3结合模拟情景,加强口语训练
  情景是语言教学术语,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一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总和。内部条件是指心智活动,外部条件是指社会和言语情景。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B.Malinowski)曾说过:“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话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the context of situation)中才能产生意义。”这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心智活动,语言则是客观情景反映。作为口语表达,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面和特定的人进行交流的活动,所以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应尽可能将相应的情景创设出来,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去感受、揣摩、领会口语表达的技巧和要领。
  总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合作。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言与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它提到和语言教学同等的高度上,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移情能力,减少文化错误,从而减少语用失误,提高其语用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大学英语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以全面提高,我们教出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才能表达轻松自如地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做到语言贴切得体,真正成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从而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Moran,Patrick R.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顾嘉祖等.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赵彩红.精读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山
   东师范大学,2005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国大学教育,2007
其他文献
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自然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能力是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核的能力之一。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实验的考查已从简单的背诵实验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应用的层次。特别是“3+X”考试科目设置改革,其测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实验题对实验能力考核要求更高,设计性实验也在所难免。因此,搞好高中物理实验的复习
期刊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教程标准》提出要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强调“用中学”,它通过让学生做他们所熟悉的事去感知语言,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任务型教学的本质特点是用语言做事。
期刊
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提高语文素养,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1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
期刊
【摘 要】 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教育的加速更新,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传统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怎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也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各种媒体给我们带来很多挑战;怎样抵御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危害,怎样对学生进行性教育让他们快乐地度过青春期,同样成了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困惑 辅导    1成因  1.1社会因素。现实生活的干扰、过重的学业负担、对未来
期刊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情感、课外及课内方面入手:  1情感方面  1.1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  1.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①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
期刊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农村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
期刊
【摘 要】 创新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创新能力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心理趋向,是一种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里明确指出的学生是“主体”,是创新“个性”能力。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创新能力 个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各方面将停止在一个水准,社会就不能将前进,所以创新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很重要,它是个性教育的关键。个性发展的
期刊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6~8岁,另一次是9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11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
期刊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但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缺乏正确的沟通方法和必要的交流技巧,从而在交往的过程中致使后进生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希望融入集体
期刊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它顺应时代潮流,是国富民强之根本。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内在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则必须在学科中实施优化教学。如何实施优化教学,本人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