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长期的数学学习经验,或多或少都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意识,能够完成简单的逻辑推理与抽象证明活动,但是前提是要切实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让学生由此展开数学探究。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品质,也为了切实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要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其以主人公姿态去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本文将从寓教于乐,以激趣改善学习行为;实践操作,以动手优化参与行为;探究合作,以发现提高参与程度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参与;提高策略
一直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体现的都是“师本教育”思想,教师并不十分关心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因为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听讲、严格遵守课堂纪律,那么教师便可顺利完成知识讲解任务。但是,对于多数初中生来说,如果无法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只能被动接受现成理论,且需按照标准答案去解题,那么将很难真正内化数学知识,也无法将数学学习行为贯穿于自己一生的成长过程之中。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坚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引导学生汇总出学好数学的有效规律,尽可能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经验。
一、寓教于乐,以激趣改善学习行为
要想真正让初中生自觉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那么首要条件便是要及时激发出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尽量设计一些趣味十足、对学生有足够吸引力的动态活动,及时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由此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自觉展开积极思考与建构活动。
就如在“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学习行为,笔者就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限时比赛活动,即设计50道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算式题目,然后将学生分到6人小组内,使其合理分工,每个组员至少要负责完成5道题目的计算任务,在最短时间内全部计算出正确答案的小组可获胜。果不其然,因为学生都隐藏着好胜心,在听到这个比赛任务之后快速调整了个人学习行为,及时进入到比赛状态,通过组内讨论确定了每个组员的比赛任务,由此完成了比赛,还汇总了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实践操作,以动手优化参与行为
常规的初中数学教学一直都比较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学生也习惯了被动数学概念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数学领域中,实则包含着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行为,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去生成数学知识,也可自主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动手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动手实践活动,由此来改善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
就如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利用教室内的有效材料进行动手操作,演示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通过动手与观察,大多数学生都可总结出相交、不相交这两个实践结果,而笔者就由此引入了相交、平行两个数学概念,还针对两条直线相交时所成夹角为90°这一特殊关系解释了直线垂直概念及其位置关系特点。因此,学生则可自主生成数学知识,还能及时训练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之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合作,以发现提高参与程度
客观来讲,探究式教学活动是促使初中生自主生成数学知识的必经之路,也是改善學生学习行为,使其自觉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策略。对此,初中数学教师便要重构师生关系,调整教学互动模式,以先学后教的理念去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并由此增加数学学习经验。由此,学生便可逐步产生自主学习意识,而这就更易于促使学生实现学习进步。
就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题思路、不等式的概念等重要知识,所以笔者就在本节课上组织了6人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内全面分析数学概念,使其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为此,各小组便要认真观察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算式特点,结合已有认知去推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来引用坐标方法,通过直观图像去展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程图像,由此推导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待小组探究结束之后,笔者就系统汇总了各小组的有效结论,由此整理出最终结论,归纳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计算步骤。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丰富的生本化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实现减负提效任务的重要方法,关系着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着数学学科效率的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自觉建构、生成数学概念,使其及时掌握数学道理,由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真正实现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吕亚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探析[J].成才之路,2018(26):59.
[2]朱铁.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8(35):44-45.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参与;提高策略
一直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体现的都是“师本教育”思想,教师并不十分关心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因为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听讲、严格遵守课堂纪律,那么教师便可顺利完成知识讲解任务。但是,对于多数初中生来说,如果无法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只能被动接受现成理论,且需按照标准答案去解题,那么将很难真正内化数学知识,也无法将数学学习行为贯穿于自己一生的成长过程之中。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坚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引导学生汇总出学好数学的有效规律,尽可能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经验。
一、寓教于乐,以激趣改善学习行为
要想真正让初中生自觉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那么首要条件便是要及时激发出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尽量设计一些趣味十足、对学生有足够吸引力的动态活动,及时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由此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自觉展开积极思考与建构活动。
就如在“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学习行为,笔者就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限时比赛活动,即设计50道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算式题目,然后将学生分到6人小组内,使其合理分工,每个组员至少要负责完成5道题目的计算任务,在最短时间内全部计算出正确答案的小组可获胜。果不其然,因为学生都隐藏着好胜心,在听到这个比赛任务之后快速调整了个人学习行为,及时进入到比赛状态,通过组内讨论确定了每个组员的比赛任务,由此完成了比赛,还汇总了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实践操作,以动手优化参与行为
常规的初中数学教学一直都比较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学生也习惯了被动数学概念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数学领域中,实则包含着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行为,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去生成数学知识,也可自主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动手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动手实践活动,由此来改善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
就如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利用教室内的有效材料进行动手操作,演示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通过动手与观察,大多数学生都可总结出相交、不相交这两个实践结果,而笔者就由此引入了相交、平行两个数学概念,还针对两条直线相交时所成夹角为90°这一特殊关系解释了直线垂直概念及其位置关系特点。因此,学生则可自主生成数学知识,还能及时训练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之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合作,以发现提高参与程度
客观来讲,探究式教学活动是促使初中生自主生成数学知识的必经之路,也是改善學生学习行为,使其自觉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策略。对此,初中数学教师便要重构师生关系,调整教学互动模式,以先学后教的理念去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并由此增加数学学习经验。由此,学生便可逐步产生自主学习意识,而这就更易于促使学生实现学习进步。
就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题思路、不等式的概念等重要知识,所以笔者就在本节课上组织了6人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内全面分析数学概念,使其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为此,各小组便要认真观察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算式特点,结合已有认知去推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来引用坐标方法,通过直观图像去展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程图像,由此推导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待小组探究结束之后,笔者就系统汇总了各小组的有效结论,由此整理出最终结论,归纳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计算步骤。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丰富的生本化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实现减负提效任务的重要方法,关系着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着数学学科效率的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自觉建构、生成数学概念,使其及时掌握数学道理,由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真正实现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吕亚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探析[J].成才之路,2018(26):59.
[2]朱铁.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8(3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