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在联系生活中体验”。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体验 乐趣 实效性 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一、自主探究——体验自身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信任自己的体验价值,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预备好直径不同的圆和一些毛线,上课时引导学生用毛线绕圆一周,测出毛线的长,根据测得每个圆的直径和所测毛线的长,让学生分别用“圆的周长/直径=?”这个公式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学生从探索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当学生发现这个现象时,希奇极了,忍不住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每个圆量出的周长和直径都不同,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却一样呢?”我根据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这种心理引出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得出的“?”值,就是一个定值。这样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實践操作——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实践了你才能学会”。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实践操作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
为了让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们组织了如下操作:课前每个学生都准备米尺、三角尺、直尺等。上课时4个人一组进行操作。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然后指导学生量课桌面的周长,再量自带的正方形图形面的周长。每操作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所组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它们的长、宽、分别各是多少?
最后启发学生思考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从中学到了操作、观察等方法,为参与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联系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的,所以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首先就问学生:“你们自己有没有去买过东西?买过什么?付了多少钱?找回多少呢?等一系列问题。此时,课堂上七嘴八舌,每个人都有说话,情绪高涨,无法控制。从而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也有数学知识,学好数学可以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
所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蔡京玉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侯东燕(1982.2),性别:女,籍贯: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纪畔学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专。
关键词 体验 乐趣 实效性 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一、自主探究——体验自身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信任自己的体验价值,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预备好直径不同的圆和一些毛线,上课时引导学生用毛线绕圆一周,测出毛线的长,根据测得每个圆的直径和所测毛线的长,让学生分别用“圆的周长/直径=?”这个公式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学生从探索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当学生发现这个现象时,希奇极了,忍不住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每个圆量出的周长和直径都不同,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却一样呢?”我根据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这种心理引出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得出的“?”值,就是一个定值。这样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實践操作——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实践了你才能学会”。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实践操作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
为了让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们组织了如下操作:课前每个学生都准备米尺、三角尺、直尺等。上课时4个人一组进行操作。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然后指导学生量课桌面的周长,再量自带的正方形图形面的周长。每操作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所组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它们的长、宽、分别各是多少?
最后启发学生思考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从中学到了操作、观察等方法,为参与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联系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的,所以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首先就问学生:“你们自己有没有去买过东西?买过什么?付了多少钱?找回多少呢?等一系列问题。此时,课堂上七嘴八舌,每个人都有说话,情绪高涨,无法控制。从而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也有数学知识,学好数学可以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
所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蔡京玉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侯东燕(1982.2),性别:女,籍贯: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纪畔学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