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数学走近学生心灵深处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阅读能力就尤为重要。通过阅读让数学走近学生心灵深处。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发现小学低段学生阅读能力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阅读数学书本的意识比较淡薄。
  2.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3. 学生不善于通过阅读思考,找到背景知识中新的问题。
  4.学生不善于联系实际,把问题情境联系实际生活。
  5.学生不善于从阅读的内容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理解。
  6.学生不善于主动地将文字、符号、图、表结合起来,转化为数学语言。
  究其成因,首先是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学生阅读的实质,忽视了学生阅读的的需要和独特感受,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是单向行为,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数学阅读,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牵着走。其次,教师阅读指导不到位。学生在阅读中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多数是齐读,使数学阅读流于文本形式的阅读,缺少的是阅读时的理解和思考,没有实效。
  这种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低段教学中更为明显,低段学生刚刚接触数学,没有阅读的意识,没有方法,更谈不上理解思考,因此,为了给学生今后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策略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课本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进。教学内容更贴切学生生活实际,所选取的数学素材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编排的形式也变得活泼新颖,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多样化了。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数一数”,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上的素材图时,可以从实际校园生活入手,有跳绳的,有踢球的描述,转而提升为有几个跳绳的,有几个踢球……从而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逐步渗透数的知识和数感。
  2.明确内容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在学生认识理解的过程中,目标是方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就体现在是否有目的地阅读,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指导,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阅读习惯。
  ①阅读的自觉习惯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设置有效的教学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产生怀疑,进而猜测,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让数学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遇到问题时,不急于动笔解答问题,而是自觉地静下心来阅读,在大脑里理解、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后,才开始解答问题。为养成这一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笔解题前两分钟仔细阅读,反复阅读,让学生说说通过阅读,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打算如何解答,逐步形成自觉的数学阅读习惯。
  ②养成仔细阅读的习惯
  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时蜻蜓点水,不能深刻理解其含义,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仔细思考问题,养成仔细阅读、“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在图形的认识理解中也同样需要仔细。如小学一年级“比一比” 素材图的阅读中,要注重分类提炼,小兔的只数,小猪的只数,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还有什么?可以比什么?
  ③完整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的完整性是学生能否有效综合信息得出正确分析理解的前提,只读到一半,就满以为理解了开始动笔做题,必然造成不应该出现的理解错误。
  3.教给阅读的方法,明确指导阅读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以下这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
  ①抓住实质,揭露本质
  小学低段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薄弱,在纷繁复杂的素材面前,他们不能理清哪些信息是关键,实施有效的数学阅读。在这一方面教师要体现引导地位,分析关键,了解材料里究竟讲了什么问题。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后读,而不是文本式的阅读。
  ②读于心,写于形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因此,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遇到有阅读困难的地方可以让学生适当动笔圈化,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分析理解,在教学中通过题意绘制集合图形,绘制线段帮助理解,都利于让学生在文字、图形之间构建关联,把握关键。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4.培养阅读交流的习惯
  阅读交流,无论是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理解的对数学文字、符号、图表与别人交换看法,十分有助于提高数学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多给一些阅读时间,多给一些阅读的材料;要留时间让学生阅读,寻找时机让学生阅读,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发挥教材的阅读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只有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通过阅读,让数学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泗阳县庄圩乡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模型思想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理念和实施方法,科学构建出数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的互通桥梁,帮助小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阐述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应以模型思想为教学媒介,积极探究模型思想与小学生认知兴趣之间的必然联系,将模型思想打造成为促进小学生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关于在数学课堂上的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是指教師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来源于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向生活延伸,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让小学数学的课堂充满乐趣。本文将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路径选择。  生活是学习知識的源泉,我们的生活与时间、空间、形状、单位、数字等等紧密联系,所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内容融入数学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更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生活处处皆语文”已经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但是“作文难”的问题
《测量水的温度》是对苏教版《冷热和温度》一课教材的“二度开发”。原教材从一个经典实验开始,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水杯,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旨在引导学生从一个冷热错误的感受指向测量上的温度,即借助工具测量水温,在此环节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并测量发现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教学建议为一课时。但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种体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繁杂,时间紧迫,且不论温度计的粗劣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