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熟悉你的朋友们都知道,几年前你妻子因病去世,能讲讲你们的故事?
答:我和荣荣是1993年3月15日相识并成为朋友的。虽然原来曾经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但是并不熟悉。那天带着她去淄博窝疃村拍照,就从那天开始,竟促成了我们十年感情的缘起。
1997年9月11日我和荣荣结婚,2002年12月31日有了我们的女儿,2004年9月8日她因肠癌在淄博金陵寺往生。
从与荣荣相识到她去世这十年中,我拍摄了大约四本相册的纪念照,从数量上看并不太多,今天,当我翻阅这几本一直从山东伴随我到上海来的胶粘相册时,相册的边缘已经泛黄,很多照片也开始变色,但一张张照片从我眼前闪过的时候,过去的时光仿佛重现于脑海,这些日常的照片竟然将我拖拽回那十年艰苦、简单而幸福的光阴中……
问:你在拍摄荣荣的十年里,有没有觉得自己角色和位置很特殊?
答:认识荣荣的时候,我知道她是一个生了病的人,但被她的精神感染,开始了对她的拍摄。最初的拍摄还是很用心的,随着拍摄,渐渐被她的气质影响,就有了情感因素投入里面。拍摄就由拍摄与被拍摄的关系,成为朋友和情侣的关系,对拍摄本身的用心程度反而减少了。太熟悉了,反而拍摄转向一些很平常的东西,不太关注一些作为纪实或者报道中习惯关注的东西。再后来,这种照片甚至成为单纯的纪念照,但10年后我回头看时,却发现即使是很平常的纪念照,当放在这种历史长度中打量时,我依然很容易被这些图片所感染。就像过去某些关键的时间点中所喜爱的歌曲或者音乐,经过很多年后,偶然听到就会突然被带回那种情境中。但是有时又会觉得用照片表现一个人,却是那么为难,因为照片本身承载的信息还是单薄的,想获得一张声情并茂刻入记忆的照片真的很难!
问:这个前后的风格是统一的吗?
答:有变化的,因为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给亲人拍摄的时候没有想过什么风格,只是希望拍下能够在当时打动自己的照片。回头看这些照片时,会发现变化挺明显的。
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角色上的变化,一个是自己会受到当时流行的视觉语言风格所影响。还有就是年龄、生活境况和情绪变化对照片的呈现也有明显的影响。
问:我觉得你拍荣荣与一般摄影师不太一样,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你们两人的痕迹。比如说你拍摄荣荣生活的同时,也是在参与你自己的生活。影响它的因素也许不只是胶片之类的技术因素,还有很多其他摄影师无法想象的。你们生命的转折会影响你的拍摄进程,如果有个进程的话。
答:是这样。在她最初身体还不错的时候,很多照片是很阳光的。她生病时,我无法忍心去记录那时的东西。即使她得了癌症以后,我还是想表现她比较阳光、积极的一面。
不仅是我,包括她,也很反感拍摄一些她不太好的时候,觉得那是对她的一种伤害。只有到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很多过去我拍摄别人时没有顾及到的东西。这也是西方摄影教材中经常提到的道德原则,实际这也是我们在拍摄时忽略的。
问:按你的说法,你拍摄的荣荣生命过程的照片是不完整的?缺的是不是最真实的荣荣,最痛苦的荣荣,包括产房里的荣荣?
答:产房里是有的,她在做剖腹产以前的那一段和做剖腹产以后的一段都是我拍的。但是进手术室那一段,我没敢进去拍,是好朋友丁宁进产房拍摄的。
还有她1999年那一次孩子的夭折,那一次相机就在我的手中,但我没有勇气拿起来。她在产床上,那个孩子躺在冰凉的器械上。她在产床上哀求大夫救孩子,但那时孩子已经死了,医生已经放弃了,要把孩子装在一个黑色垃圾袋里。如果我回想起来,要留下一个孩子的印象的话,我是应该拍摄的,但我真的不忍心。如果那时我拿起相机,她会恨我一辈子。就是说,在拍摄自己的亲人时,与普通的拍摄者情感心理的因素不一样。
问:这就是你当时放弃产房拍摄的原因,当时你有没有犹豫过?
答:非常犹豫,但我想即使我进去也没法拍的,我肯定会放下相机,去安慰她。也就是说当我回头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我会很理性地去思考摄影师的角色问题,因为和你的关系变化,我的拍摄,我的关注都不一样了。
问:你拍摄时已经不是记录的本能了,而是参与的本能。在产房门前,也许你的参与本能战胜了你的记录本能。如果说一般摄影师能够中立地记录,但你已经无法记录了,更本能的参与性表现出来了?
答:对,是这样。在她去世后十年再看这些照片时,会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已经无法弥补只能留在我的记忆中,但视觉上的观看却没有记录下来,这种遗憾其实是当时情感因素所影响的。
问:你怎样评价你给荣荣一生留下的这些照片呢?
答:这些照片在我的心中是不存在成功与失败、好与坏的概念。从媒体评判的角度讲,可能这不是一个最理想的结果。但从个人家庭的生活记忆角度来说,它是有价值的。因为我拍摄经验的不足,在拍摄时,观察的角度常会处在一种游离的状态。有些时候存在功利的想法,有时就是一种记录的想法,想保存一下,这样就造成了整体上看照片的风格是不统一的。加上当时随着经济收入的变化,在拍摄的数量和照片质量上落差也非常大。
问:如果说有的摄影师拍摄是有预谋的,你的有没有预谋?
答:没有。如果不是突然出现生死离别这种急剧恶化的状况,我可能还是不会去整理这些图片。可当她去世10年后,再整理会发现非常吃力,你会觉悟到照片等资料的及时的梳理,对一个摄影师来说是多么重要。
问:你用10年时间来经历这组片子,这里面在别人看来有很多遗憾,但若回过头来在做一遍,你是选择现在的状态还是选择放弃或者是去理性地谋划着拍摄呢?
答:肯定是现在的这个选择,因为我不可能以伤害自己爱人的方式,来做这种满足自己需要的表达。
这组照片让我来给它下个定义的话,应该是家庭生活照片。它不属于报道摄影,不属于图片故事。它对我们一家人来说是有价值的。我想它对于其他人来说,在于告诉别人,家庭照片也是可以很生活化,而不仅仅是留念。
问:在这组图片的选择中,你持的标准是什么?
答:我想还是从荣荣生命的节点上来选择。包括她的工作节点,生活和寻医问药的过程,她作为女人的生活方式,她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憧憬,直至对生死的态度和最终的归宿。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是想尽量还原一个我印象中的荣荣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十年的这个家庭的生活,因为我们的女儿出生才两岁荣荣就去世了,她对自己的妈妈没有什么印象,若是这组照片能够让她认识妈妈、想起妈妈、了解妈妈、怀念妈妈,而不要去误会妈妈,或者不理解我和荣荣的这段感情这个家庭,这就足够了。现在我女儿12岁,我想,可以给她看我们的生活照了。
答:我和荣荣是1993年3月15日相识并成为朋友的。虽然原来曾经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但是并不熟悉。那天带着她去淄博窝疃村拍照,就从那天开始,竟促成了我们十年感情的缘起。
1997年9月11日我和荣荣结婚,2002年12月31日有了我们的女儿,2004年9月8日她因肠癌在淄博金陵寺往生。
从与荣荣相识到她去世这十年中,我拍摄了大约四本相册的纪念照,从数量上看并不太多,今天,当我翻阅这几本一直从山东伴随我到上海来的胶粘相册时,相册的边缘已经泛黄,很多照片也开始变色,但一张张照片从我眼前闪过的时候,过去的时光仿佛重现于脑海,这些日常的照片竟然将我拖拽回那十年艰苦、简单而幸福的光阴中……
问:你在拍摄荣荣的十年里,有没有觉得自己角色和位置很特殊?
答:认识荣荣的时候,我知道她是一个生了病的人,但被她的精神感染,开始了对她的拍摄。最初的拍摄还是很用心的,随着拍摄,渐渐被她的气质影响,就有了情感因素投入里面。拍摄就由拍摄与被拍摄的关系,成为朋友和情侣的关系,对拍摄本身的用心程度反而减少了。太熟悉了,反而拍摄转向一些很平常的东西,不太关注一些作为纪实或者报道中习惯关注的东西。再后来,这种照片甚至成为单纯的纪念照,但10年后我回头看时,却发现即使是很平常的纪念照,当放在这种历史长度中打量时,我依然很容易被这些图片所感染。就像过去某些关键的时间点中所喜爱的歌曲或者音乐,经过很多年后,偶然听到就会突然被带回那种情境中。但是有时又会觉得用照片表现一个人,却是那么为难,因为照片本身承载的信息还是单薄的,想获得一张声情并茂刻入记忆的照片真的很难!
问:这个前后的风格是统一的吗?
答:有变化的,因为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给亲人拍摄的时候没有想过什么风格,只是希望拍下能够在当时打动自己的照片。回头看这些照片时,会发现变化挺明显的。
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角色上的变化,一个是自己会受到当时流行的视觉语言风格所影响。还有就是年龄、生活境况和情绪变化对照片的呈现也有明显的影响。
问:我觉得你拍荣荣与一般摄影师不太一样,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你们两人的痕迹。比如说你拍摄荣荣生活的同时,也是在参与你自己的生活。影响它的因素也许不只是胶片之类的技术因素,还有很多其他摄影师无法想象的。你们生命的转折会影响你的拍摄进程,如果有个进程的话。
答:是这样。在她最初身体还不错的时候,很多照片是很阳光的。她生病时,我无法忍心去记录那时的东西。即使她得了癌症以后,我还是想表现她比较阳光、积极的一面。
不仅是我,包括她,也很反感拍摄一些她不太好的时候,觉得那是对她的一种伤害。只有到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很多过去我拍摄别人时没有顾及到的东西。这也是西方摄影教材中经常提到的道德原则,实际这也是我们在拍摄时忽略的。
问:按你的说法,你拍摄的荣荣生命过程的照片是不完整的?缺的是不是最真实的荣荣,最痛苦的荣荣,包括产房里的荣荣?
答:产房里是有的,她在做剖腹产以前的那一段和做剖腹产以后的一段都是我拍的。但是进手术室那一段,我没敢进去拍,是好朋友丁宁进产房拍摄的。
还有她1999年那一次孩子的夭折,那一次相机就在我的手中,但我没有勇气拿起来。她在产床上,那个孩子躺在冰凉的器械上。她在产床上哀求大夫救孩子,但那时孩子已经死了,医生已经放弃了,要把孩子装在一个黑色垃圾袋里。如果我回想起来,要留下一个孩子的印象的话,我是应该拍摄的,但我真的不忍心。如果那时我拿起相机,她会恨我一辈子。就是说,在拍摄自己的亲人时,与普通的拍摄者情感心理的因素不一样。
问:这就是你当时放弃产房拍摄的原因,当时你有没有犹豫过?
答:非常犹豫,但我想即使我进去也没法拍的,我肯定会放下相机,去安慰她。也就是说当我回头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我会很理性地去思考摄影师的角色问题,因为和你的关系变化,我的拍摄,我的关注都不一样了。
问:你拍摄时已经不是记录的本能了,而是参与的本能。在产房门前,也许你的参与本能战胜了你的记录本能。如果说一般摄影师能够中立地记录,但你已经无法记录了,更本能的参与性表现出来了?
答:对,是这样。在她去世后十年再看这些照片时,会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已经无法弥补只能留在我的记忆中,但视觉上的观看却没有记录下来,这种遗憾其实是当时情感因素所影响的。
问:你怎样评价你给荣荣一生留下的这些照片呢?
答:这些照片在我的心中是不存在成功与失败、好与坏的概念。从媒体评判的角度讲,可能这不是一个最理想的结果。但从个人家庭的生活记忆角度来说,它是有价值的。因为我拍摄经验的不足,在拍摄时,观察的角度常会处在一种游离的状态。有些时候存在功利的想法,有时就是一种记录的想法,想保存一下,这样就造成了整体上看照片的风格是不统一的。加上当时随着经济收入的变化,在拍摄的数量和照片质量上落差也非常大。
问:如果说有的摄影师拍摄是有预谋的,你的有没有预谋?
答:没有。如果不是突然出现生死离别这种急剧恶化的状况,我可能还是不会去整理这些图片。可当她去世10年后,再整理会发现非常吃力,你会觉悟到照片等资料的及时的梳理,对一个摄影师来说是多么重要。
问:你用10年时间来经历这组片子,这里面在别人看来有很多遗憾,但若回过头来在做一遍,你是选择现在的状态还是选择放弃或者是去理性地谋划着拍摄呢?
答:肯定是现在的这个选择,因为我不可能以伤害自己爱人的方式,来做这种满足自己需要的表达。
这组照片让我来给它下个定义的话,应该是家庭生活照片。它不属于报道摄影,不属于图片故事。它对我们一家人来说是有价值的。我想它对于其他人来说,在于告诉别人,家庭照片也是可以很生活化,而不仅仅是留念。
问:在这组图片的选择中,你持的标准是什么?
答:我想还是从荣荣生命的节点上来选择。包括她的工作节点,生活和寻医问药的过程,她作为女人的生活方式,她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憧憬,直至对生死的态度和最终的归宿。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是想尽量还原一个我印象中的荣荣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十年的这个家庭的生活,因为我们的女儿出生才两岁荣荣就去世了,她对自己的妈妈没有什么印象,若是这组照片能够让她认识妈妈、想起妈妈、了解妈妈、怀念妈妈,而不要去误会妈妈,或者不理解我和荣荣的这段感情这个家庭,这就足够了。现在我女儿12岁,我想,可以给她看我们的生活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