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行为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健康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介绍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合理膳食、讲究卫生、爱护眼睛和坚持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生物 中学生 健康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3-02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强盛,但是许多学生由于缺少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存在饮食不合理、个人卫生差、不注意保护眼睛等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是健康教育的基础,生物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健康有关知识点,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问题,帮助中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本人在教学中注重中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现将有益的探索总结如下:
一、合理膳食,健康成长
青少年处在身体发育和生长的快速阶段,这个时期的饮食状况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是,现在很多中学生存在经常不吃早餐、挑食偏食、爱吃零食和油炸食品、饮食不规律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生物老师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树立注重饮食健康的意识,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向学生介绍青春期发育的特点:青春期身体生长发育快,身高和体重突增,代谢旺盛,耗能较多,对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类等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其次,引导学生判断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合理,先让学生通过公式:“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接着让学生记录自己的“一日食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质疑,并评选出“最优食谱”,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①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②不挑食、不偏食、不节食、不暴饮暴食;③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和油炸食品;④多喝水,少喝高糖饮料和碳酸饮料等。总之,在传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合理膳食的理解,最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二、讲究卫生,远离疾病
良好的卫生习惯一经养成,它将伴随学生一生,使学生终身受用。目前一些中学生不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虽然通过反复说教,教室里和校园里还是经常看到学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讲究卫生习惯。
生物教师可以从中学教材中挖掘与卫生相关的知识,以学生乐意接受的灵活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例如: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中介绍了人体的各种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教师可以以PPT形式介绍常见皮肤病及传染病案例;《预防传染病》又介绍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为了让学生对细菌形成直观的认识,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显微镜观察比较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结果发现用流水洗手,可洗去手上80%的细菌,如果用肥皂洗,再用流水冲洗,可洗去手上达99%的细菌[1];《家居环境与健康》强调了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宿舍、教室和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以教室为采样点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使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环境卫生不好,容易传播疾病。这些从生理科学角度的教育远比单纯的说服教育效果要好,而且又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于眼睛,但我国的近视眼患者人数至少有4亿,其中青少年视力问题最严重,据统计中学生近视率高达60%[2],而且处于连年攀升的趋势,可见保护青少年视力刻不容缓。
青少年近视的因素很多,除了极少部分是先天性遗传近视,主要原因是青少年保护眼睛意识不强和缺乏保护眼睛的知识,过度用眼最终导致视力下降。中学生物教材《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中介绍了眼球的结构及眼睛近视的原理,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用眼健康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用眼的习惯。不正确的用眼方式造成睫状肌疲劳,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眼睛刚刚出现看远处物体模糊通常是假性近视,可通过做眼保健操、闭眼、瞭望远处等方式使眼睛得到休息放松,假性近视就会消失,否则引起眼球前后径过长就形成了真性近视,真性近视一旦形成,若再不保护眼睛,近视度数会迅速增加,甚至最终造成失明。让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视力下降的危害性和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培养保护眼睛的习惯:看书写字坐姿要端正,距离适中,避免强光和弱光,少看电视,少看电脑,睡眠充足,认真做眼保健操等。
四、体育锻炼,强健体魄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调节紧张学习气氛和丰富校园生活等,国家教委规定中小学应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生物教师可结合教材中人体器官、生长发育和动物运动等知识,带领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学生要加强体育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脏搏动有力,每搏输出量比一般人大,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比一般人慢,那么青少年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脏,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工作潜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加肺活量,多还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营养物质,避免肥胖以及肥胖引起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生长发育方面,体育锻炼可以使肌肉收缩力量大、速度快、弹性好、耐力强,可促进骨骼生长和性能的提高;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的抵抗力。可见,生物教材中关于运动的益处的切入点有很多,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和反复强化,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魄”的意识,从而自发地参与体育锻炼。
总之,中学生物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潜心挖掘教材与健康行为习惯的契合点,以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随机渗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盛丽丽,朱玉琴,王广利.肥皂洗手的次数、时间与效果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2(7):509.
[2]曾建斌.国产眼镜磨边机奋起直追吧[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0.1:126-127.
【关键词】生物 中学生 健康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3-02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强盛,但是许多学生由于缺少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存在饮食不合理、个人卫生差、不注意保护眼睛等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是健康教育的基础,生物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健康有关知识点,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问题,帮助中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本人在教学中注重中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现将有益的探索总结如下:
一、合理膳食,健康成长
青少年处在身体发育和生长的快速阶段,这个时期的饮食状况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是,现在很多中学生存在经常不吃早餐、挑食偏食、爱吃零食和油炸食品、饮食不规律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生物老师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树立注重饮食健康的意识,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向学生介绍青春期发育的特点:青春期身体生长发育快,身高和体重突增,代谢旺盛,耗能较多,对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类等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其次,引导学生判断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合理,先让学生通过公式:“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接着让学生记录自己的“一日食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质疑,并评选出“最优食谱”,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①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②不挑食、不偏食、不节食、不暴饮暴食;③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和油炸食品;④多喝水,少喝高糖饮料和碳酸饮料等。总之,在传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合理膳食的理解,最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二、讲究卫生,远离疾病
良好的卫生习惯一经养成,它将伴随学生一生,使学生终身受用。目前一些中学生不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虽然通过反复说教,教室里和校园里还是经常看到学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讲究卫生习惯。
生物教师可以从中学教材中挖掘与卫生相关的知识,以学生乐意接受的灵活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例如: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中介绍了人体的各种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教师可以以PPT形式介绍常见皮肤病及传染病案例;《预防传染病》又介绍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为了让学生对细菌形成直观的认识,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显微镜观察比较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结果发现用流水洗手,可洗去手上80%的细菌,如果用肥皂洗,再用流水冲洗,可洗去手上达99%的细菌[1];《家居环境与健康》强调了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宿舍、教室和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以教室为采样点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使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环境卫生不好,容易传播疾病。这些从生理科学角度的教育远比单纯的说服教育效果要好,而且又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于眼睛,但我国的近视眼患者人数至少有4亿,其中青少年视力问题最严重,据统计中学生近视率高达60%[2],而且处于连年攀升的趋势,可见保护青少年视力刻不容缓。
青少年近视的因素很多,除了极少部分是先天性遗传近视,主要原因是青少年保护眼睛意识不强和缺乏保护眼睛的知识,过度用眼最终导致视力下降。中学生物教材《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中介绍了眼球的结构及眼睛近视的原理,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用眼健康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用眼的习惯。不正确的用眼方式造成睫状肌疲劳,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眼睛刚刚出现看远处物体模糊通常是假性近视,可通过做眼保健操、闭眼、瞭望远处等方式使眼睛得到休息放松,假性近视就会消失,否则引起眼球前后径过长就形成了真性近视,真性近视一旦形成,若再不保护眼睛,近视度数会迅速增加,甚至最终造成失明。让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视力下降的危害性和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培养保护眼睛的习惯:看书写字坐姿要端正,距离适中,避免强光和弱光,少看电视,少看电脑,睡眠充足,认真做眼保健操等。
四、体育锻炼,强健体魄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调节紧张学习气氛和丰富校园生活等,国家教委规定中小学应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生物教师可结合教材中人体器官、生长发育和动物运动等知识,带领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学生要加强体育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脏搏动有力,每搏输出量比一般人大,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比一般人慢,那么青少年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脏,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工作潜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加肺活量,多还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营养物质,避免肥胖以及肥胖引起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生长发育方面,体育锻炼可以使肌肉收缩力量大、速度快、弹性好、耐力强,可促进骨骼生长和性能的提高;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的抵抗力。可见,生物教材中关于运动的益处的切入点有很多,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和反复强化,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魄”的意识,从而自发地参与体育锻炼。
总之,中学生物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潜心挖掘教材与健康行为习惯的契合点,以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随机渗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盛丽丽,朱玉琴,王广利.肥皂洗手的次数、时间与效果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2(7):509.
[2]曾建斌.国产眼镜磨边机奋起直追吧[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0.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