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课堂中导学案使用的点滴体会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探究缘由
  当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响彻云霄,从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我,今天在学校的推动下,总算搭乘“课堂转型”的“末班车”,战战兢兢、半信半疑地试验了一次当今最为火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利用导学案教学。
  我有意识地用大脑、用眼睛、用手中的笔,记下这回“课堂转型”的细枝末节,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分块横向比较,以期找到“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比较就得有标准,评价课堂模式优劣的依据是什么?这当然首推课堂的效率,其次是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契合程度。
  二.实弹演练四重奏
  (一)第一重:预设“转型”模式,拟定上课方案
  1.我们的课堂转型模式
  我们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吸取杜郎口中学的先进经验,借鉴昆铜中学的成功教学模式,预设我们的课堂模式为“五环自主学习法”。五个环节是:基础知识、初读感知、精读赏析、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基础知识环节,包括“生字注音”、“新词解释”、“走近作者”、“文体判定”、“背景介绍”等方面。
  初读感知环节,主要围绕下列三个问题展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划分段落、层次,写出大意。
  精读赏析环节,是导学案的核心,设计的问题,从题型看,包括少量的选择题、填空题,更多的是简答题。但不管什么题型,无外乎两个方面: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
  质疑问难环节,乃在导学案预设问题之外,让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提出疑难问题的环节。
  巩固拓展环节,其实是两个板块:一是当堂检测练习,目的是巩固刚刚习得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二是课外练习,要求与本课知识相关,借此达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2.实弹演练首战之计划
  本学期语文教材的第一课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便成了我们课堂转型实弹演练的首战。《藤野先生》是长文,我们计划用三个教时完成。第一教时的任务是完成上述导学案框架中第一环节(基础知识)、第二环节(初读感知)以及第三环节(精读赏析)的部分内容(课文第一部分),第二教时的任务是完成导学案第三环节的第二部分内容(即精读赏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教時的任务是完成第三环节的第三部分内容(即精读赏析课文第三部分)以及第四、第五环节,结束全文的教学工作。
  (二)第二重:细说“转型”亮点,寻找语文趣味
  1.新模式亮点多多
  第一教时结束,备课组六人马上对导学案使用情况进行交流、探讨。认为,使用导学案上课确实亮点不少,比如:
  ①亮点一,基础知识,群体过关。按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激趣导入”、“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然后词语教学等,基本由教师一人担纲。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欠佳。新模式采取的措施是,让“走近作者”、“文体判定”与“背景介绍”等小环节采用资料呈现的方式,印在导学案上,便于学生读、看、记,还可以作为今后复习的系列资料;而“生字注音”与“新词解释”这两个小环节被设计为课堂检测题型,采取组内互批、互学互教的方法,保证每个学生当堂掌握。时间省,效果好。
  ②亮点二,思考问题,时间充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当场出题,学生稍作思考,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没有时间给学生思考,便让回答,结果是很多学生接过问题后结结巴巴不知所云。教师为了赶时间、进度,一味让成绩优良者回答,中等生、学困生被边缘化,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今,导学案提前一天下发,思考问题的时间十分充裕,且把答案形成文字。课堂上,无论优等生、学困生,只要课前认真完成导学案,都有可能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展现自我。
  2.新模式硬伤严重
  但我们也看到,按导学案教学似乎很“没趣”。没了什么趣?按传统教学方式,一个问题抛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由此及彼,唇枪舌战;预设、生成、再生成,课堂是开放的、创新的;教师视学情而设问、因学困而解疑,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都得到充分训练。这可是许多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语文味”。而导学案毕竟是固定的,问题预设少了,学生做不到深入预习;问题预设多了,不能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我们是首次编写导学案,唯恐遗漏要点,索性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详尽地编入导学案中,以致导学案的内容偏多,几乎满篇皆是问题,导致学生手忙脚乱,一心跟着导学案的题目走,没有时间“三心二意”地去深入思考,质疑文本。这样的课堂,无法体现“老师的讲授针对于学生的不懂之处”的教学思想,造成老师的讲授缺乏目的性、针对性与时效性:也许我们讲的学生已经明白,我们没讲的,恰恰是学生不懂、渴望了解的问题。而且,一道接一道的问题,把语文课变成了试卷分析课,变成了专做题目的理科,语文的“无趣”便产生了。
  这可是语文课的严重硬伤!
  (三)第三重:重拾语文趣味,痛失“主导”作用
  1.语文趣味这般寻
  备课组的攻关项目产生了:如何破解语文课的“无趣”。第二教时的任务是精读赏析课文第二部分。我们吸取第一教时的教训,把原导学案的问题整合成四五个核心问题,投影出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让小组派员展示研讨结果,并允许其他组质疑询问。
  显然,这样安排后,学生围绕一个问题集中讨论,你来我往,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语文味”得以重拾,课堂上充满了生生对话的精彩与灵性。
  2.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
  然而课堂的热闹背后,不无隐忧:学生讨论之激烈,如同沸腾的辩论赛,一发不可收拾。这时,下课的音乐骤然响起,但投影上预设的四五个问题尚未完成一半,效率明显太低!其次,课堂如同脱缰的野马,任由学生一路狂奔,几乎失控。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现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令人心痛地丧失了。   (四)第四重:谋求“主导”地位,重掌课堂全局
  此輪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型。然而我们目前的困境是,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两者同时兼顾,不是左了,就是右了,似乎水火不容,“忠孝不能两全”。
  经过备课组的认真分析,意识到我们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语文课堂改革就是以学生为主自学,教师不能过多引导,否则会破坏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事实证明,缺少教师的主导与干预,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只有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境界。教师要像个节目主持人,一方面要在一个个环节中穿针引线,一方面要把握时间,把握节奏,掌控全局:让学生该读就读,该思就思,该谈就谈;安排学生一会儿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一会儿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步调一致,节奏紧凑。如此,既会有语文课该有的朗朗书声、激情四溢,也会有辩论赛才有的唇枪舌战,滔滔不绝。
  三.探究结论
  《藤野先生》早已上完,一个多月来,我们越来越觉得,利用导学案教学,其优势明显,亮点突出:学生的预习行为变得目标清晰、有的放矢;学生的课堂思维变得活力四射、异彩纷呈。导学案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课堂如同舞台,演员是学生,导演是教师。学生这群演员能否成功出演,也靠我们教师来导演。教师作为局面的掌控者,对课堂的环节安排、环节之间的穿针引线,对学生学习行为适时、适当的点拨,精炼、准确的评价等,必须有所作为,紧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放弃。
  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不可偏废,必须和谐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无谓劳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如今,“主导作用”、“主体作用”,“导学案”、“高效课堂”这些关键词早已扎根我们备课组各位成员的心中,并内化、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回头想想,笔者认为:
  在转型课堂中使用导学案时,务必讲究“导”与“学”的火候。
  参考文献:
  [1]张志亚《对课堂生成的几点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四期
  [2]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孙春成编著《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第1版
  [4]《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
  楼志勤,教师,现居浙江浦江。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中,在适当时机、适度地补充一些知识,即在教学中加点“外水”,既有助于打破教材的局限,变封闭性课堂为开放性课堂,又能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活力。每逢此时,学生都会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听课兴趣陡增,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谈几点管窥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课堂加“外水”符合语文教学实际   1.“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大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必然走向,教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需求的内在驱动力。但如今的世界网络盛行,迷恋网络游戏已成了众多学生最大的兴趣所在。家长和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与网络游戏进行抗争,但大多收效甚微。作为一名教师,我接触过很多迷恋网络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当学生对网络游戏兴致盎然时,简单的“围追堵截”,只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将学生彻底推向孤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其核心是从读者出发,从读者的理解、接受出发。在尧斯看来,任何作品如果不经读者阅读,没有了读者的“创造”,那只能算半成品。这里就强调了读者的阅读对于文本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如果要达到通过阅读丰富甚至再造作品的目的,就必须把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文学灵性。  一.让学生在期待中产生兴趣  阅读期待
散文是一种很自由的文体,它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在阅读时,颇为头疼。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也常常不知从何处入手让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与技巧。难道散文阅读教学真是“死症”,无法可想了吗?笔者认为,可以把“参与式教学”引进来。  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
当前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大都只重视积累,而忽略了感悟和运用,导致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提升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倡导古诗词教学的生活化很有必要了。那么如何实验古诗教学的生活化呢?我以为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借鉴。   1、演绎古诗词   诗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没
所谓质疑能力,就是指对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的能力。质疑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能够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文本质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落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质疑“题眼”,开启文本探究之旅   “题眼”就是指一篇课文的题目,“题眼”在一篇课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住了“题眼”,就能够
观察作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尤其是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观察作文以观察为基础搜集写作的原始材料,在课堂写作指导之前学生已经胸有成“米”,然而要做好“有米之炊”也不是易事。   失败案例:   作文主题“保护周围环境”。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对周围环境展开调查。学生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有网上关于家乡建设的新闻、图片;有自己拍摄的环境污染图片、视频
考场作文常受“写作”和“评价”的特殊性的制约,所以如果能够打造好文章的诸多美点,使之在阅卷老师眼前频频闪现光彩,则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精心打造考场作文的美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打造一见倾心的起点美。   首先,当然要打造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拟题时,开口要小,要紧扣文旨。新颖别致的文题,可以让阅卷老师耳目为之一新,顿生不少好感,我们可以大胆发挥,或借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第一位的,它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吸取”足够的“营养”,滋养写作的思维土壤,“倾吐”真情实感?我们认为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课内外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前,我校有不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结果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学生也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写的文章编凑造假,空洞无味,成了语文教学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