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中逐渐鲜明个性化的,肩负着“走出去”的重任,国际论坛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要内容
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全球化既是融合又是冲突的过程。一方面,有着不同利益和不同制度的国家间联系更为紧密;另一方面,交流的过程中也引发文明的碰撞与冲突。共识是趋向融合的基础,但共识不能在“一边倒”的被同化中完成,而是在交锋和冲突中彼此让渡逐渐形成,最后达到新的平衡。积极开展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制度和思想间的对话,是保持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理解、促进融合的必经之路。国际论坛就是全球化中创造对话语境、开展对话合作的基础建设,理应得到重视。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李长春提出,“牢牢把握坚持改革创新的要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和阐释,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是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产生影响的根本依托,而增强“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则是对传播效果的要求。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需要不断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观点的创新。传承是学术研究的方法,而创新是学术思想的灵魂。简单重复本土传统文化或照搬西方思想观点都无法让人耳目一新,无法打动受众,更无法产生说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当前国际交流中中国学者的意见之所以被世界越来越重视,主要原因就在于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前途,需要知道中国面临的困难、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需要理解他们并不完全理解的一种文化与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取的理论精华,也是国际论坛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
传播模式
根据受众面的不同,对外传播可分为面向高端受众传播和面向普通受众传播,继之可以按是否华人华裔、受教育程度、年龄段、性别、种族与宗教等等细分。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郭可教授认为,我国对外传播应该确立一种“精英效果理论”,即以国外精英受众为主,兼顾一般受众,也就是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著名翻译家、对外传播元老沈苏儒在其著作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强调对“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应该区别对待”,而“直接受众”(两级传播过程中的舆论领袖)和“间接受众”因作用不同,在对外传播中也要有所侧重。
由组织者、主办者、赞助者、参与者等人员构成特点决定,国际论坛面向国外高端受众。或在学术研究领域,或在政策制定过程,或在舆论导向方面,高端受众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影响。“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无疑是国际论坛在对外传播中最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国际高端受众的特殊性,国际论坛的组织者必须认真研究他们的既有观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尽最大可能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向世界传递有效信息,从而影响西方精英、国际主流舆论和西方外交政策,为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并为我国寻求最大的国家利益。
效果评估
国际论坛属于小众传播,但由于定位高端,所产生的影响力、说服力和凝聚力可能是巨大的。为什么说可能而不是一定?就因为效果要经过检验。国际论坛的对外传播无疑是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构建中的重要一环,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其效果可根据不同指标从短期和中长期进行测量。在发表于2006年的《软实力再思考》一文中,约瑟夫·奈明确指出,软实力同硬实力同样可以测量。他说:“人们可以测量、比较文化、信息、外交等可以为一个国家制造软实力的资源;民意调查能够量化一个国家的吸引力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①他的这一论断为软实力测评指出了方向。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经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进行效果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我方的表现,二是境内外媒体报道的情况。针对我方的表现,两项研究从整体定位、主题选取、策划安排、材料准备情况、发言人表现、发布会后媒体追问情况等角度予以评估。针对境内外媒体报道的评估指标包括报道数量、版次、内容、图片等。②新华社对外新闻的用户主要是境外媒体以及非媒体机构,所以新华社一直将与境外媒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对比研究作为衡量自身对外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大众传播往往注重从时效、数量、质量和转载率等方面衡量传播效果,并不一定适合作为“思想集散地”的国际论坛传播效果评估,但借鉴大众传播的效果评估经验,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尽量扩大间接受众面,让国际论坛的声音更高更远传播开来,对我们办好国际论坛,宣扬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扩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无疑是有益的。
(作者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注释】
① Joseph S. Nye Jr. Think Again: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Feb 23, 2006.
②参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评估组《2009年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评估报告》、《国务院新闻办2009年新闻发布会综合性评估报告》和《2009年省、市、县三级政府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案例分析报告》;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新闻发布会评估组研究成果集2009》
主要内容
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全球化既是融合又是冲突的过程。一方面,有着不同利益和不同制度的国家间联系更为紧密;另一方面,交流的过程中也引发文明的碰撞与冲突。共识是趋向融合的基础,但共识不能在“一边倒”的被同化中完成,而是在交锋和冲突中彼此让渡逐渐形成,最后达到新的平衡。积极开展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制度和思想间的对话,是保持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理解、促进融合的必经之路。国际论坛就是全球化中创造对话语境、开展对话合作的基础建设,理应得到重视。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李长春提出,“牢牢把握坚持改革创新的要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和阐释,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是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产生影响的根本依托,而增强“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则是对传播效果的要求。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需要不断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观点的创新。传承是学术研究的方法,而创新是学术思想的灵魂。简单重复本土传统文化或照搬西方思想观点都无法让人耳目一新,无法打动受众,更无法产生说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当前国际交流中中国学者的意见之所以被世界越来越重视,主要原因就在于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前途,需要知道中国面临的困难、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需要理解他们并不完全理解的一种文化与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取的理论精华,也是国际论坛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
传播模式
根据受众面的不同,对外传播可分为面向高端受众传播和面向普通受众传播,继之可以按是否华人华裔、受教育程度、年龄段、性别、种族与宗教等等细分。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郭可教授认为,我国对外传播应该确立一种“精英效果理论”,即以国外精英受众为主,兼顾一般受众,也就是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著名翻译家、对外传播元老沈苏儒在其著作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强调对“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应该区别对待”,而“直接受众”(两级传播过程中的舆论领袖)和“间接受众”因作用不同,在对外传播中也要有所侧重。
由组织者、主办者、赞助者、参与者等人员构成特点决定,国际论坛面向国外高端受众。或在学术研究领域,或在政策制定过程,或在舆论导向方面,高端受众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影响。“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无疑是国际论坛在对外传播中最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国际高端受众的特殊性,国际论坛的组织者必须认真研究他们的既有观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尽最大可能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向世界传递有效信息,从而影响西方精英、国际主流舆论和西方外交政策,为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并为我国寻求最大的国家利益。
效果评估
国际论坛属于小众传播,但由于定位高端,所产生的影响力、说服力和凝聚力可能是巨大的。为什么说可能而不是一定?就因为效果要经过检验。国际论坛的对外传播无疑是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构建中的重要一环,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其效果可根据不同指标从短期和中长期进行测量。在发表于2006年的《软实力再思考》一文中,约瑟夫·奈明确指出,软实力同硬实力同样可以测量。他说:“人们可以测量、比较文化、信息、外交等可以为一个国家制造软实力的资源;民意调查能够量化一个国家的吸引力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①他的这一论断为软实力测评指出了方向。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经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进行效果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我方的表现,二是境内外媒体报道的情况。针对我方的表现,两项研究从整体定位、主题选取、策划安排、材料准备情况、发言人表现、发布会后媒体追问情况等角度予以评估。针对境内外媒体报道的评估指标包括报道数量、版次、内容、图片等。②新华社对外新闻的用户主要是境外媒体以及非媒体机构,所以新华社一直将与境外媒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对比研究作为衡量自身对外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大众传播往往注重从时效、数量、质量和转载率等方面衡量传播效果,并不一定适合作为“思想集散地”的国际论坛传播效果评估,但借鉴大众传播的效果评估经验,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尽量扩大间接受众面,让国际论坛的声音更高更远传播开来,对我们办好国际论坛,宣扬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扩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无疑是有益的。
(作者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注释】
① Joseph S. Nye Jr. Think Again: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Feb 23, 2006.
②参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评估组《2009年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评估报告》、《国务院新闻办2009年新闻发布会综合性评估报告》和《2009年省、市、县三级政府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案例分析报告》;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新闻发布会评估组研究成果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