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理性的客观精神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双非”孕妇到香港产子问题引发了香港和大陆一系列的矛盾。香港媒体《大公报》通过系列评论,分析并指明了“双非”孕妇存在的原因,并说明了矛盾的可调和性,为解决矛盾指出了种种可能性和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大公报》评论的理性分析、追求公正、维护稳定、保持个性等行为,体现出报纸富有理性的独立精神,值得业界推崇。
  在“双非”事件中,大公报发出了系列评论十余篇,主要有:《“双非”祸港公民党难咎其责》、《祸港元凶公民党“双非”孕妇实无辜》、《“双非”问题折射宪政不彰》、《打击“双非”中介》、《消除误区杜绝“双非”》等。大公报评论利用法律知识和理性分析,反映出“双非”问题所折射出的香港社会制度不完善问题,态度中肯,问题分析到位,摒弃了一味指责、制造话题事端的态度。
  一、以理性分析为出发点,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
  作为立足香港媒体之一的《大公报》,在“双非”事件的系列评论中首先采取了理性态度,如评论中提到(2012年2月9日):“对‘双非’问题的由来以及一些提法,则大有进一步厘清的必要,以免以讹传讹、因果颠倒、是非不分,两地民众产生对立情绪,那些‘始作俑者’的政客则在一旁暗笑。”在文中,大公报的评论员顶住来自民间和其他媒体的外在压力,保持住媒体应当具有的批判怀疑意识,经过理性的反思和重新审视,对问题根源进行再分析。
  《大公报》在揭露“双非”问题根源时,邀请到法学博士,从法律的角度解释问题,在《消除误区 杜绝“双非”》(2012年2月20日)中,作者利用法律原理分析,为何香港社会呼吁的“修法”、“释法”不可行,使问题解决有法律依据可依。
  新闻评论的价值在于论题触及现实,时刻充当着事件理性的思考者,这不仅“主要来源于读者的需求和愿望”,并以批判怀疑态度揭示与公众的需要有直接关系,能给公众带来利害的新闻要素,同时针对社会现实或公众生活中带有某种倾向、某个问题进行议论,挖掘出新闻事实的价值,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渴望。
  作为舆论导向的社会媒体,具有理性分析能力、保持批判意识,无疑是受到人民爱戴,并能经受住时间考验。从事件性质来看,“双非”事件造成的原因、带来的影响较为复杂,加深了媒体评论的困难性和复杂性,理性无疑成为了第一标准。在理性的引导下,尊重事实、崇尚真实,方能将报道较客观地反映完整,而作为主观性较强的评论,理性原则更多地体现在评论人的分析问题角度和深度上。以科学的、知识性的手段和角度分析问题,就比以不科学的、不系统的观点看问题更为客观。
  二、以追求公正为立足点,社会责任意识当先
  媒体追逐利益的同时,更应该保持其社会公器的职责,敢于揪出矛盾主因。媒体的公信力,也来源于公正地反映问题从而得到了读者的信任和支持。
  在《大公报》的系列报道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正义力量,来自其媒体人对问题原因的剖析和检讨,不是盲目的指责和谩骂,而带着对香港社会的期望和希冀,指出不足,并提出建议。在《祸港元凶公民党“双非”孕妇实无辜》(2012年2月9日)文中,作者提到:“双非”孕妇不是罪犯,来港产子不是为了要挑战、冲击本港的法治,为什么要“打击”她们?如果一定要“打击”,那么,该“打”的也不是她们,而是那些乘机从中大做生意、大捞一笔的中介人公司。作者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不来自孕妇的本身,而将中介,以及中介大肆猖狂存在背后的原因——公民党“揪”了出来。这是媒体人的正义所在,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鼓励新制度的诞生。
  三、以维护稳定为目的,化解社会矛盾
  此次事件发生以后,香港壹传媒《苹果日报》曾整版刊登广告,主题为“香港人忍够了”,指责“双非”孕妇在香港占用资源,煽动港内仇陆情绪。作为媒体的此类行为,是极其不负责的,虽然报道具有视觉和内容的冲击性,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力,但这种行为体现了媒体不负责任、不能担任维护社会稳定媒体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突发期。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各种群众的利益要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因此会出现大量“不稳定”现象。大陆和香港的矛盾,也是“不稳定”现象表现的一个方面。社会矛盾从激化到爆发,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媒体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问题,敏锐洞察问题,快速反映动向,敏捷反馈信息。正如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所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其次,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交流、沟通功能,解疑释惑,以化解社会矛盾。
  《大公报》在处理矛盾时,第一时间反应真实,并在系列评论中采取稳定情绪、化解矛盾的手法,为营造宽容的社会制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国泰航空公司企业事务董事庄伟茵就在2012年2月27日《大公报》撰文《放下成见相互尊重》提到:“亲人之间也有不同性格,更何况是不同国籍或背景的人。但我相信无论你来自何方,同样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认同。我相信文化及行为是会随时间而改变的,文明社会的行为应该是理性的,不一定需要互说不是。时间、教育、提点、理解和互相尊重是融合的主要条件。”香港是包容的社会,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也崇尚兼容并包,媒体也应该秉承包容的文化,在遇到冲突和矛盾时,既要反映事实,也要调和矛盾,化解社会危机,而不是做矛盾的看热闹者、事端的制造者。
  四、以维护港人利益为准绳,保持自主性和个性
  个性,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解释为,事物的特性即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新闻评论而言就是需要“有见地”,不能人云亦云,要在个性意识中突出独立品格,做出众的评论者。
  自主性,则要把评论以我为主,为本土所有利、为本土所有用,维护国家或者地区的利益。香港《大公报》在“双非”系列评论中,始终以保护港人的合法权益为基调论事,从未否定过香港公民的權益。这一点几乎在每篇报道中均有体现,如:“毫无疑问,‘双非’孕妇来港广:子,眼前占用医院床位,日后分享社会资源,港人社会的确有权提出异议,要求特区政府应该认真重视,予以解决,包括公营医院的内地孕妇分娩名额是否有必要由今年的三千四百名再进一步降低以至停收。”(2012年2月9日),“内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问题,近日备受各方关注,情况不仅对本港医疗设施和未来社会负担构成压力,部分市民还因此萌生了对内地同胞的排拒情绪,情况令人忧虑。”(《“双非”祸港公民党难咎其责》2012年2月1日)。
  对于“双非”事件相关媒体的评论较多,但《大公报》的言论之所以优于其他媒体,正是由于其独立的切入点、坚定的立场和态度、正面的引导作用共同完成的。正因为其坚持了媒体的原则,保留了个性,其言论才能得到社会的赞赏和接受。
  责编:吴奇志
其他文献
决定中国未来的国家领导干部们是在中共中央党校接受培训的。中央党校坐落于北京西北部,是喧闹之中一片宁静而宽阔的学术绿洲。这所学校看起来很像一所常眷藤盟校,只不过有着中国特色。翠竹挺立、垂柳曳曳;波光塔影、野鸭嬉戏;这一切都妆点着它的美景。  学校有一千五百多名学生;教授的人数与学生差不多,其中很多人比他们的学生还要年轻得多。这里的课程有经济学、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共产主义理论,例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期刊
由中国文化部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江苏省文化厅共同承办的“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三届中美文化论坛”于9月6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文化的语境:文化与人类、文化与历史”,来自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从地域、历史与人类发展的角度,对比中美文化,为如何看待两国文化与两国关系带来了更多新的视角。  “中美文化论坛”根据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签署的《关
期刊
山东临沂商品城里,主营文体用品的老板宋连胜刚刚发走一车货。他对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说:“今年情况还不错,比去年有一成多增幅。”  这与统计数据反映的中国经济形势形成了一些反差。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降至7.8%;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9月份继续低于50%:受国际环境影响,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之一的出口疲弱,8月增幅仅为2.7%;中国股市更是连创新低,成为全球最“熊”的股市。  “中国神话破灭。”中共十八
期刊
7月21日至23日,韩国丽水世博会“浙江宁波”在韩国丽水世博园中国馆隆重举行。宁波市委外宣办紧紧围绕“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主题,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充分借助国际性盛会的重大平台,通过文艺演出、非遗展演、文保展览、儿童画作品展示、形象片播放、外宣品发送等多种形式与手段,大力宣传宁波的城市形象、人文风情及与韩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宣传宁波独特的区位优势、海洋生态环境以及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
期刊
这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走出阴霾的艰辛,家人、社会和政府的帮助;家庭的重建,婴儿的新生……读罢全文,就如同看过一部精彩的纪录片或者故事影片,男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对他们的悲喜酸甜亦心有戚戚。  更重要的是,文章所描述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中国,但西方社会所宣扬的“信念、希望、爱”等,在这里得以展现。东西方价值观跨越了文化、社会差异,在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得
期刊
7月6日至7日,由五洲传播出版社、西班牙三角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12中国当代作家及文学作品国际出版(西班牙语地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西班牙Planeta、Popular、Kailas等出版社的嘉宾,以及莫言、刘震云、麦家等当代作家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中国当代作家及文学作品海外推广(西班牙语地区)”项目旨在依托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整合国内优秀出
期刊
每个国家都有“外宣”,但方式、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即使如瑞士这样一个“国际形象比较好”的西方国家,也专门成立了“外宣”部门——瑞士形象委员会( Présence Suisse ),专事对外推介瑞士工作,其做法或许能给我国外宣以启示。  成立背景  瑞士一直以“美好的”国际形象著称于世。瑞士独特的中立政策和安定、富裕的生活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如“明信片”一样深深地印在外人的脑海里。然而,从20世纪90
期刊
罗多弼(Torbjorn Loden),瑞典著名汉学家,生于1947年,1970至197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进修。1973至1976年任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专员,1980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方向的博士学位。现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国际瑞典笔会”(Swedish Pen)、“中国研究欧洲协会”董事。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历史文化。  解读
期刊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许多西方学者预言的“传统媒体的衰落和消亡”逐渐成为事实。我想引用几个有一定说服力的统计数字:2011年,美国有71家日报以总价低于8亿美元的交易额被“低价出售”。据美国权威期刊《广告时代》预测,2012年美国网络广告的投放总额为395亿,首次超过印刷媒体(报纸和期刊)广告投放总额(360亿)和电视媒体(345亿),网络在广告市场份额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媒体”。  从统计数字
期刊
2011年中央电视台在俄语频道开播《观点》节目,是为提高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创新节目样态做出的尝试。主持人与两位嘉宾围坐在圆桌旁,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讨论热点民生话题,探究因中外文化差异导致的认识分歧,淡化了访谈的严肃性,强调人情味、趣味性、戏剧性,集信息传播、制造幽默、辨明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是俄语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  选题策划贴近观众的需求和关注点  长期以来,影响外宣效果的突出问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