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趋不同步同理不同形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翰的《歌词创作学》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力作。既有学术深度,又具诗意文采;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尚创新。读起来,理论心得和审美欣赏兼而有之,不啻是一种双重的艺术享受。最突出的是,经常从具体歌词入手阐释抽象理论。作者在引述歌词例作时不拘一格,博采广纳,褒贬分明。无论地位高低,名气大小,任何作者、作品一律平等。毛翰的文风最具特色,他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贯通,突破学术理论严谨烦琐的模式,没有学究夫子那种坐而论道,一本正经的作态。而采用一种自由潇洒,激情飞扬的行文风格,以散文诗的语言,鉴赏式的目光,来表述他的理论观念。
  [关键词]歌词理论;毛翰;歌词创作学;歌词创作论
  [中图分类号]J61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8-0087-02
  毛翰的《歌词创作学》是近年来歌词理论中出现的一部别具一格的力作。毛翰既是学者教授,又擅长诗歌创作;他既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又有诗人的灵性激情。故而,他的这部作品既有学术深度,又具诗意文采;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尚创新,读起来,理论心得和审美欣赏兼而有之,不啻是一种双重的艺术享受。
  理论与创作的关系,向来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理论既来自创作之后的总结,又须引领于创作之前,故而它们应当同趋又不能同步。《歌词创作学》一方面吸纳了许多传统的理念、观点,保持了艺术理论的科学性、严肃性,同时又能紧跟时代和艺术发展的步伐,关注当代歌词的新动向,有所开拓创新,可谓理论与创作同趋共进。
  毛翰很少去因循、重复前人的论述,也很少大段理论的旁征博引,而往往能提出一些独树己见的新观念,强调的常是被人忽略的方面。例如:在关于“创作源泉”这个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上,他开宗明义提出:“创作源于发现。”表面看这同我们传统的“创作源于生活”的观念似乎有所矛盾。其实,它很有道理。因为“生活”原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有客观与主观之分,有真实与理想之分。过去传统的理论多侧重于前者,所谓“扎根生活,深入群众”,鼓励作家下乡下厂,画家实地写生,音乐家民间采风等,强调的都是真实的、客观的直接生活(这当然是创作源泉的重要基础)。然而,不可否认,艺术家的间接生活、主观感受和想象活动,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何况,即便是真实的、客观的直接生活也需要经过艺术家主观心灵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创作的对象,“发现”正是它们的综合成果和必经之路。尤其对于某些艺术种类,如音乐、书法、诗歌等,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歌词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许多优秀歌词(如《太阳岛上》)作者都并无亲身经历,而大量抒情歌曲更主要依靠作者的情感和想象,依靠心灵的发现。毛翰在《歌词创作学》中详细阐述了“发现”的内涵,“发现一份独特的诗意,体验一种独到的情怀,领悟一种新颖的理趣,捕捉一种新鲜的美感”,以及“发现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多是侧重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在论述艺术的灵感时,他还提出,创作“还可能源于对别的艺术作品的鉴赏中”,例如“前人听琴、观舞、赏画、读史……都可能触发灵感而得诗”。这些则更是指艺术家的间接生活和理想生活。作者以王健为《二泉映月》填词做例:“就是在书桌上摊开一张大白纸,一边听着阿炳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追随那天籁般的旋律,任神思遨游,一边将闪过脑际的词句一一记下,然后整理而成:‘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确实,对于歌词创作来说,这种来源于人的情感生活的“艺术发现”,概率似乎更大。当今大量以“中国梦”为题材的歌词,恐怕大多属于想象发现的产物。
  在论述具体问题时,作者也善于在前人的成果上,加以发挥,运用到当今的艺术实践中。例如,在“咏史之歌创作论”中,他引用了清人张玉谷的“咏史四法”:“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并分别举例加以说明。又在此基础上联系当代歌词《西施》和《苏武牧羊》为例,指出:“叙述与议论穿插进行,使之夹叙夹议,且叙且评,亦咏亦叹。”上述四法的前两法常常并用。此外,他又以《雍正王朝》的主题曲和王健的《大汉风》为例,提出了古人不大运用的“魂附古人,代述其怀”之法。这些论述对于今天咏史歌曲的创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在此书中,作者还突破传统,引领时尚,涉及许多新的领域和课题,例如,在“主观述怀”的歌里,作者论述了“唯美之歌”“泛爱之歌”“生命之歌”的创作,深入到哲理和美学的领地;在创作灵感中提出“身临其境和神游其境”“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区别,都能给人很多启示。
  众所周知,艺术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范法则虽也会有所更新发展,但总体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稳定性,一般较少变动。而理论家的着眼视角、阐释重点和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从而体现出各自独特的理论风格和学术价值,这就是“理同形不同”。毛翰的《歌词创作学》从书名上看很像一部正经八百的教科书,然而读起来却有不少有别常规的特色。最突出的是,经常从具体歌词入手阐释抽象理论。
  作者在阐述创作理念时,很少在前人的理论经典中四海寻游,旁征博引(以作者的学识修养完全具备这种能力),这同一般的经院课本和学术著作大相径庭,它可以避免纯学术理论的枯燥烦琐。取而代之的是,他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歌词(其数量几乎超出了理论文字),通过对这些歌词的分析、评议,或从它们的演变经历和修改过程,以此来阐述某种比较复杂的理论观念。甚至,有时作者还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比如在论述“主题的修正”时,就以《弯弯的月亮》的争议为例,对原词结尾部分引起的主题大转折提出质疑:认为原词结尾里感叹的“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这种对故乡陈旧落后的批判、憐悯,同前面对阿娇的美好怀念和游子思乡的深情太不协调,“这样的突然转变让人难以承受”。所以作者建议改为“只为这今天的都市,已不见天真的阿娇”,或“只为这今天的都市,已不见过去的歌谣”。这样就能“将乡恋进行到底,将浪漫进行到底,其‘惆怅’和‘忧伤’,不是为故乡的贫穷落后而生,而是为都市的浮躁喧嚣而生,整首歌就会变得气韵顺畅了”。或许,作者这样的修改也并非完美,但它正像有的电影设计了许多种可能发生的结尾,给观众留下悬念一样,至少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主题修正”的思路和门径,对今天的词作者还是颇有启示的。而且,这种创作互动、平等参与的精神往往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贴近地气,使人感到亲切,也使空泛的理论概念更易于理解接受。   毛翰的艺术视野相当开阔,从早年我国的乐堂歌曲,到当代海外的摇滚乐队,书中的歌词例证几乎遍及古今中外。有时以同一题材的多首词(如《秋千》)进行横向比较,有时以同一首词的不同版本做纵向评定,用它们的来龙去脉和变化轨迹来取代抽象概念的演绎,给人很大的启示。例如,对风靡海内外的歌曲《何日君再来》,作者引述了他的几种版本和演唱方式一一进行评判,并尝试修改其词。在“倚声填词”一节中,他对人们熟知的李叔同的《送别》一词,更追根溯源,从19世纪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奥德威词曲),到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犬童球溪(1879—1943)重新填写的《旅愁》,一直追寻到李叔同《送别》的不同版本,指出其妙处,书中还标出了英文和日文的歌词原文。这些鲜为人知的诗词典故,确实可以大大拓展读者的审美视野和创作空间,不仅了解到同一首词的演化过程和高低差别,还可以增长许多歌词文化史的知识,读来饶有兴味。
  应当指出,作者在引述歌词例作时能够不拘一格,博采广纳,褒贬分明。在作者眼里,无论地位高低,名气大小,任何作者、作品都一律平等,只要有可取之处,都能收入作者的笔底。书中不仅赞扬了不少无名小辈的佳作,对一些曾遭不公非议的作品予以大胆肯定。与此同时,作者又敢于向一些名家、权威发难,从领袖诗词到词坛的名家名作,他都直言不讳提出尖锐批评,对许多歌词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对一些庸俗恶搞歌曲(如“苍蝇”“马桶”之类),更不留情面,进行了严厉的抨击,爱憎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出一个艺术评论家的真正勇气和担当。
  毛翰的文风最具特色,他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贯通,突破学术理论严谨烦琐的模式,没有学究夫子那种坐而论道,一本正经的作态。而采用一种自由潇洒,激情飞扬的行文风格,以散文诗的语言,鉴赏式的目光,来表述他的理论观念。他有意回避刻板、枯燥的说理文字,形成一种理性与激情交织、鉴赏与评论融汇的全新风格。读起来感情充沛,文采优美,挥洒自如。颇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信手拈来妙趣横生的兴味。例如,在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时他提出:“意象是以象寓义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由那意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接着,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解释道:“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狼狗、警棍、坦克和铁丝网,意境就是白色恐怖。”乍一听来,这种形容作为理论阐释不免失之空泛,然而细细品味,却甚有新意,颇能发人想象,在前人關于意象和意境的理论阐述早已重复多次时,这种说法确能给人新鲜的启示,颇有古人诗话、词话一类的精警简要、值得回味的特色。当然,作为一家之言,书中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这是任何一部理论著作都存在的问题,那就另当别论了。
  (2016年4月于北京花园村)
其他文献
2017年5月22日、23日,吉林省音乐家协会特邀吉林艺术学院钢琴系主任唐明顺教授、长春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尹达老师走进吉林市,开展“文艺扶贫奔小康”系列活动之“手拉手”吉林省音乐志愿者走进吉林市音乐公益教学活动。  唐明顺教授就钢琴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钢琴演奏技巧形成的要素等内容进行了翔实生动的讲解,对钢琴演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深刻剖析,并现场对十余名学生的演奏进行指导示范,无私地与大家
期刊
[摘要]作曲家秦文琛的两首古筝独奏曲《吹响的经幡》和《风中的圣咏》(2010)是其民乐创作领域审美上的拓展,他跳出了传统古筝的演奏和表达韵味,体现出作曲家创作思路的独特性; 陆培的小提琴作品用非常小提琴化的专业性的体现,在民歌或民歌旋律音调基础上用小提琴HYPERLINK"http://www.emus.cn/?mygroup-14.html""_blank"这样一件外来乐器表达了中国气质,这无论
期刊
[摘要]广大音乐教师理应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路径,明确学习的主体和目标,给学生营造出自由、和谐、欢乐的课堂氛围,舒缓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起学生优秀的个人素养和良好的情操。本文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背景,分析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初中英语教学改进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核心素养;以美施教,以乐育人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在群星闪耀的当代乐坛,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不仅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钢琴演奏家,还是一位融入民族与现代元素的多元作曲家,他就是土耳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法佐·赛伊。  [关键词]多元融合;复风格创作;理性与激情的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8-0051-03  作为当代音乐盛坛的新生代人物,土耳其作曲家兼钢琴家法佐·赛依(Fazi
期刊
[摘要]高校器乐专业教学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基于这种特殊性形成了类似于传统师徒教学中的同门师兄弟关系。这种关系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占据了较大的分量。本文讨论并寻求影响这一关系的重要因素,认为同门师兄弟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作为公共空间的琴房和良好的琴房人际关系,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同门师兄弟;器乐专业;交流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艺术指导专业是一个有别于钢琴独奏专业的新领域,需要独特的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去培养学生。本文对比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在这个专业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看中国音乐学院近五年来的发展成果,详细阐述了艺术指导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具体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艺术指导;钢琴伴奏;专业发展;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8-0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音乐传播的技术还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对歌唱家以及歌唱艺术的欣赏了解和研究,其途径还比较单一和落后。主要依靠收听录音机播放的盒带、看录像机播放的录像带,那个时候,大家除了对国内一批老歌唱家,比如:李光曦、胡松华、郭兰英等有所了解以外,就是通过广播电视和录音机欣赏到胡晓萍、张建一、詹曼华和里迪拜尔等一批从国外获奖的青年歌唱家美妙的歌声。90年代中期,出现了相对先进方便快捷的
期刊
[摘要]肖斯塔科维奇作为20世纪前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创作出多部具有俄罗斯风格及鲜明个人印记的现代音乐作品。他的作品在保存与生俱来的民族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兼具古典主义形式、浪漫主义情怀。《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作为近代大提琴奏鸣曲经典之作,更是呈现出古典主义音乐形式与浪漫主义情结的结合。其作品的音乐思想、创作手法不拘一格,尽情地散发民族音乐特征。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古典主义形式;浪漫主义情
期刊
[摘要]2017年5月2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地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发起的“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项目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举行启动会议,该项目已有全国第一所挂牌学校北京市三十五中,陆续将挂牌的还有第一区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县甘肃省武山县以及第一市福建省福州市,以实际行动助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本文将会议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此次植根文化的行動产
期刊
[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文学作品,在中外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同时它又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而它所向世人展示的丰富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这部巨著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几百年来成为一门研究的“红学”,在“红学”这个博大的园地里,人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兴趣,对《红楼梦》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文学、园林、建筑、饮食、民俗、服饰、绘画、戏曲等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争奇斗艳,然而,从音乐视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