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采用有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实践提供中医理论基础,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来我院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治疗的患者16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1人,对照组81人。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并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中医治疗方法的治疗组在临床效果上明显优于采用西医治疗方法的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的有49例(60.4%),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显效30例(37.0%),总有效率6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且不易复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方法;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
凡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肠道黏膜消化作用所致的溃疡均称为消化性溃疡。主要系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1]。其中包括复合性溃疡,巨大溃疡。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之中是消化系统之中的常见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不但比较高发,而且病情十分复杂,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癌变。治疗痊愈之后特别容易复发,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给予高度的关注,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尽早解除患者的痛苦。本次研究将对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62例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治疗组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0例,巨大溃疡5例,复合性溃疡5例,胃溃疡患者31例;均为A1、A2期。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24~72之间,平均年龄为46.5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39例,巨大溃疡2例,复合性溃疡10例,胃溃疡患者30例[4]。所有参与调查的患者都经胃镜检查、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且碳14呼气试验均为阳性。临床表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烧灼、疼痛、泛酸、胃胀等症状。上述所有患者都不具有癌变性溃疡、胃手术史等严重疾病,并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通过中医辩证方法,并依据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采用的基本治疗药物是:茯苓15g,黄连6g,海螵蛸20g,丹参20g,浙贝母15g,苍、白术各15g,白芍15g,生黄芪30g,厚朴10g。对于合并暖气频作、两胁胀满,遇情志不舒而加重属肝胃不和的患者,可以加青皮、柴胡、枳壳、香附、川芎治疗;对于胃脘隐痛,纳少口干,手足心热属胃阴不足的患者可以加当归、生地、麦冬、沙参、川楝子加以治疗;若是遇到伴有淤血属淤血阻络的患者,可以在药方之中加入蒲黄、五灵脂、白及20g、红花、赤芍、桃仁等辅助治疗;属脾胃虚寒伴有胃脘冷痛恶心欲呕的可加生姜、肉桂;对于属湿热内蕴的可加黄芩、蒲公英。采用水煎服的方式,取汁450ml每天一剂,分三次服用,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4周。
1.2.2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的方法,西药药物分别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口服方法是1天2次奥美拉唑,每次20mg,连续口服4周;1天2次阿莫西林和甲硝唑,阿莫西林每次1.0g,甲硝唑每次0.4g,连续口服一周。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之后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方面的变化,对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制定。显效:患者的反酸、烧灼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在停药两周之后进行胃镜观察,患者的溃疡基本愈合,溃疡到S1或S2期。碳14呼气试验HP阴性。有效:反酸、烧灼疼痛等临床症状,但在忍耐范围之内,停药两周之后胃镜观察溃疡到H1或H2期,碳呼气试验HP值检测呈阴性。无效: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胃镜观察溃疡H1或H2期,但碳呼气HP为阳性。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比较两种不同的方法存在的差异,检验其是否具有比较学意义。采用SPSS11.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个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比较明显,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分组
例数
愈合
好转
无效
HP根除
治疗组
81
79
2
0
79
对照组
81
40
30
11
56
治疗组的愈合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存在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的过程中导致恶心的症状的有1例,出现头痛症状的有5例,但是两者之间在此方面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比对照组出现此种不良反应的少。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消化性溃疡的西医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抑酸治疗,保护胃粘膜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2]。在西方医学治疗当中,通常将消化性溃疡视为病灶部位纤维厚度增加,造成周围血管的管腔狭窄,让血液循环受阻,使得溃疡的发生机率很高,并且经常反复,根除困难[3]。在中医的观点看来,消化性溃疡属于“胃脘痛、嘈杂、胃痞”的范畴,属于常见疾病,临床中医可辨证分型为湿热内蕴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寒)型,寒热夹杂型,肝胃不和型,淤血阻络型。采用中医辨病辩证治疗方法可以对胃酸起到抑制作用,抑制幽门螺杆菌,修复胃黏膜,减轻胃痛,胃胀,反酸,呃逆,纳呆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在世界范围的发病状况较为普遍,据统计,世界上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曾在某时刻受到此病困扰。查阅资料可知,此病可以发生在任意年龄,但是青年在此类患者当中占据较大比例。而且在相似的条件下,男性发病人数多于女性。西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在抑酸,促进溃疡面愈合,抗幽门螺杆菌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远不如中医药;而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却有其独到的效果和优点。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黄芪的现代研究: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白及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肺胃出血。白及的现代药理研究有止血、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乌贼骨具有制酸止痛、止血抗溃疡的作用。浙贝母本身也具有抗溃疡和止痛作用。实验表明:其复方制剂乌贝散有明显吸附胃蛋白酶及中和胃酸的作用,可减少胃酸对胃溃疡面的刺激,亦减少蛋白酶对溃疡面的消化作用,能加速小鼠胃溃疡的愈合。黄连能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连具有抗菌、抗内毒素、抗溃疡等作用。研究表明黄连能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杆菌。徐州[4]等选取治疗脾胃病常用中药70味,进行体外HP敏感试验,结果有17味中药对HP有抑杀作用,其中黄连高度敏感。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是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治疗疾病从而达到抑制幽门螺杆菌,抑酸促进粘膜面愈合的效果,同时还能缓解患者许多临床症状如:胃痛、胃胀、呃逆、恶心、纳呆,起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事实证明,使用中医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可以将复发率控制在非常低的范围之内,使用中医疗法还具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较小。通过查阅资料可知,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而且在长期的治疗实践当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应对此病的症状,进而让病情得到控制并好转,直至最终痊愈。可见,中医治疗方法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更好,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针对病症进行用药,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根据疗程与用量开始治疗方案,并合理安排饮食,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德安《消化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2013年6月第88页。
[2]萧艺红.胃药Ⅰ号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3]钟松阳.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成本-效果分析[J].医药导报,2012,09(07):968-969.
[4]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12(3):14-17.
关键词:中医治疗方法;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
凡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肠道黏膜消化作用所致的溃疡均称为消化性溃疡。主要系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1]。其中包括复合性溃疡,巨大溃疡。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之中是消化系统之中的常见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不但比较高发,而且病情十分复杂,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癌变。治疗痊愈之后特别容易复发,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给予高度的关注,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尽早解除患者的痛苦。本次研究将对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62例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治疗组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0例,巨大溃疡5例,复合性溃疡5例,胃溃疡患者31例;均为A1、A2期。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24~72之间,平均年龄为46.5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39例,巨大溃疡2例,复合性溃疡10例,胃溃疡患者30例[4]。所有参与调查的患者都经胃镜检查、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且碳14呼气试验均为阳性。临床表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烧灼、疼痛、泛酸、胃胀等症状。上述所有患者都不具有癌变性溃疡、胃手术史等严重疾病,并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通过中医辩证方法,并依据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采用的基本治疗药物是:茯苓15g,黄连6g,海螵蛸20g,丹参20g,浙贝母15g,苍、白术各15g,白芍15g,生黄芪30g,厚朴10g。对于合并暖气频作、两胁胀满,遇情志不舒而加重属肝胃不和的患者,可以加青皮、柴胡、枳壳、香附、川芎治疗;对于胃脘隐痛,纳少口干,手足心热属胃阴不足的患者可以加当归、生地、麦冬、沙参、川楝子加以治疗;若是遇到伴有淤血属淤血阻络的患者,可以在药方之中加入蒲黄、五灵脂、白及20g、红花、赤芍、桃仁等辅助治疗;属脾胃虚寒伴有胃脘冷痛恶心欲呕的可加生姜、肉桂;对于属湿热内蕴的可加黄芩、蒲公英。采用水煎服的方式,取汁450ml每天一剂,分三次服用,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4周。
1.2.2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的方法,西药药物分别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口服方法是1天2次奥美拉唑,每次20mg,连续口服4周;1天2次阿莫西林和甲硝唑,阿莫西林每次1.0g,甲硝唑每次0.4g,连续口服一周。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之后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方面的变化,对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制定。显效:患者的反酸、烧灼疼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在停药两周之后进行胃镜观察,患者的溃疡基本愈合,溃疡到S1或S2期。碳14呼气试验HP阴性。有效:反酸、烧灼疼痛等临床症状,但在忍耐范围之内,停药两周之后胃镜观察溃疡到H1或H2期,碳呼气试验HP值检测呈阴性。无效: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胃镜观察溃疡H1或H2期,但碳呼气HP为阳性。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比较两种不同的方法存在的差异,检验其是否具有比较学意义。采用SPSS11.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个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比较明显,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分组
例数
愈合
好转
无效
HP根除
治疗组
81
79
2
0
79
对照组
81
40
30
11
56
治疗组的愈合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存在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的过程中导致恶心的症状的有1例,出现头痛症状的有5例,但是两者之间在此方面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比对照组出现此种不良反应的少。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消化性溃疡的西医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抑酸治疗,保护胃粘膜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2]。在西方医学治疗当中,通常将消化性溃疡视为病灶部位纤维厚度增加,造成周围血管的管腔狭窄,让血液循环受阻,使得溃疡的发生机率很高,并且经常反复,根除困难[3]。在中医的观点看来,消化性溃疡属于“胃脘痛、嘈杂、胃痞”的范畴,属于常见疾病,临床中医可辨证分型为湿热内蕴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寒)型,寒热夹杂型,肝胃不和型,淤血阻络型。采用中医辨病辩证治疗方法可以对胃酸起到抑制作用,抑制幽门螺杆菌,修复胃黏膜,减轻胃痛,胃胀,反酸,呃逆,纳呆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在世界范围的发病状况较为普遍,据统计,世界上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曾在某时刻受到此病困扰。查阅资料可知,此病可以发生在任意年龄,但是青年在此类患者当中占据较大比例。而且在相似的条件下,男性发病人数多于女性。西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在抑酸,促进溃疡面愈合,抗幽门螺杆菌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远不如中医药;而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却有其独到的效果和优点。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黄芪的现代研究: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白及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肺胃出血。白及的现代药理研究有止血、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乌贼骨具有制酸止痛、止血抗溃疡的作用。浙贝母本身也具有抗溃疡和止痛作用。实验表明:其复方制剂乌贝散有明显吸附胃蛋白酶及中和胃酸的作用,可减少胃酸对胃溃疡面的刺激,亦减少蛋白酶对溃疡面的消化作用,能加速小鼠胃溃疡的愈合。黄连能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连具有抗菌、抗内毒素、抗溃疡等作用。研究表明黄连能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杆菌。徐州[4]等选取治疗脾胃病常用中药70味,进行体外HP敏感试验,结果有17味中药对HP有抑杀作用,其中黄连高度敏感。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是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治疗疾病从而达到抑制幽门螺杆菌,抑酸促进粘膜面愈合的效果,同时还能缓解患者许多临床症状如:胃痛、胃胀、呃逆、恶心、纳呆,起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事实证明,使用中医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可以将复发率控制在非常低的范围之内,使用中医疗法还具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较小。通过查阅资料可知,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而且在长期的治疗实践当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应对此病的症状,进而让病情得到控制并好转,直至最终痊愈。可见,中医治疗方法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更好,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针对病症进行用药,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根据疗程与用量开始治疗方案,并合理安排饮食,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德安《消化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2013年6月第88页。
[2]萧艺红.胃药Ⅰ号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3]钟松阳.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成本-效果分析[J].医药导报,2012,09(07):968-969.
[4]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12(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