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书法的传承和创新实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程度。在不同阶段,书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书法在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保护我国的这一珍贵艺术,对书法进行传承和创新已迫在眉睫。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性创造活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特点,但艺术之间也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无论什么样的艺术,我们都必须做到传承和创新。传承是艺术发展的血脉根源,没有传承,艺术就会变成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艺术就不能进步,最终被淘汰。只有积极传承,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才能使艺术成为“常青”之树,保持恒久旺盛的生命力。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自然不会例外。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悠久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书法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发展、变化和创新。可以说,有了汉字,书法也就出现了。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书法一直在传承和发展,直至当代仍是如此。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书法的内容、形式、创作方式和心态的传承过程。书法至今之所以仍能展现出夺目的光彩,就是因为它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当今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电脑打字“大行其道”,这给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书法传承和创新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手段日益增多。书法已经被很多现代的产品所代替,它的位置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任何字体都可以借助于电脑程序来进行设计,而且电脑设计出的字体比标准手写的更加规范,但这不是艺术。书法结合了艺术家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这是计算机创造的字体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书法的观赏价值是无法被取代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书法的存在自有其意义,它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对传统书法艺术学习水平的高低,是判断一个书法家的水平和其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清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汉魏碑刻,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大力推动下,清代碑学兴起。这是一种革命性的传承,为书法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吴昌硕恰好生活在这股浪潮中,对此他在《乾嘉诸老手札书后》中写道:乾嘉老辈善笔札,书法出入苏黄间。奉手未及见交谊,我已一尺飘馋涎。其时人心争尚古,相爱相亲出肺腑。诗文金石考同异,声音孽乳辨训诂。看得出,正是时代的召唤,让更多觉醒的书法大家走上了传承和创新的尚古之路,吴昌硕早早提出了與古为徒。
传统是书法的血脉,创新是书法的灵魂。书法艺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书法创新的过程,也是书法生命力延续的过程。创新是推动社会包括文化艺术繁荣的必要手段,我们不应该也没有权利反对任何人对艺术的不同诠释与追求。创新以求发展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书法艺术从史籀演化到篆,再到隶,到楷,到行,到草,到狂草,这种血脉的传承与文化的光大不会中断。吴昌硕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并终身践行着。他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这一鲜明的创新理念,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即在书法传承的基础上,要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革新,如此才能将书法艺术发扬广大。
三、书法传承和创新的策略
首先,尚古又不入俗。这是书法界一直面临的问题。在近代大家中,吴昌硕先生身体力行,提出与古为徒,又倡导古人为宾、我为主的创作理念。吴昌硕在《前斛庐印存》中写道:“裹饭寻碑苦不才,红崖碧落莽青苔。铁书直许秦丞相,陈邓藩篱摆脱来。铜斑玉屑摩挲去,外奖当前誓不闻。风雨吾庐成独破,了无人在一书裙。岐阳鼓破琅琊裂,治石多能识字难。瓦甓幸饶秦汉意,乾坤道在一盘桓。凿窥匋器铸泥封,老子精神本是龙。只手倘扶金石刻,茫茫人海且藏锋。自题印存后。”不泥古,不守古,而是勇于创新,大胆推陈出新,这样才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其次,以情写情,以情创情。书法是书法家激情的写照,也是其真性情的表达。吴昌硕先生在《隐闲楼记》中说得很明白:夫古人书画肆为奇逸,大要得于山川云日之助资,于游观登眺之美,非然则一室室扫除,抽毫弄墨。其发滤心意,终不足以睥睨古今,牢笼宙合。这是说书法家的创作和创新需要真性情来滋养。再观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书法与精气神的融合,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叶圣陶先生说:“艺术的事情,大都适于模仿而终于独创,不模仿打不起根基。……用真诚的态度去模仿的,自然而然会有蜕变的一天,从模仿蜕变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弘一法师的真诚让他创新了弘一体,吴昌硕先生的真性情让他创新写出了吴石鼓。
第三,创新必须具备清晰的头脑,能顺应时代,绝不可逆时代而行。当代书家张旭光在《中国书法当前的审美取向》中说:“我们在继承传统上,无论下多大功夫,下多大力量,强调到多么重要的程度,都是为了创新的一种投入,是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只有创新才能表现今人的情怀,表现时代的审美,才能为时代服务。”对于书家来说,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切实运用科学现代的方法对书法进行研习、创作、创新,从而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宋代米芾就是一位革新者。他年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临摹古人的作品,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米芾继承了王献之的优点,到了中晚年,他有了自己的创新。何绍基是清代一位有创新意识的书法家,他在魏碑方面主要于《张黑女碑》上下功夫,在唐楷方面主要于颜体上下功夫。他吸收这两种书法艺术的优点,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当今书家,若能将古人书法中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并结合自己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会有个人的风格和神韵了。
最后,艺无止境,历久常新。沙孟海曾这样评价吴昌硕的书法艺术:“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态肆烂漫,独步一时。”(《沙孟海论书丛稿》)吴昌硕则在临本自记中写道:“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这就是吴昌硕先生提到的艺术生命力,它没有时空限制。沙孟海认为吴昌硕“一日有一日之境界”,这句话大可寻味。正如怀素《风废帖》中说:“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不自知耳。”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鉴赏出吴昌硕先生晚年所临石鼓文的高妙。吴昌硕先生所书石鼓文,或平实,或奇伟,或悠肆,或老辣,面目多样,高格独标。笔锋圆浑遒劲,力能扛鼎,作品结构精紧,错综变化,不可方物,郁勃之气贯穿始终,实现了“苦铁画气不画形”(吴昌硕语)的艺术追求,以苍、雄、深、秀等丰富内涵给人以多重的审美感受,以致人们从不把他的临本当作临作看,而是当作优秀的书法作品来欣赏和学习。
总之,为了使书法艺术能够不断地传承下去,书法家应该认真对待书法的传承和创新,要在传承古人优秀书法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情感进行改革,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独特的书法作品。吴昌硕先生“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这一理念,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书法的传承和创新实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程度。在不同阶段,书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书法在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保护我国的这一珍贵艺术,对书法进行传承和创新已迫在眉睫。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性创造活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特点,但艺术之间也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无论什么样的艺术,我们都必须做到传承和创新。传承是艺术发展的血脉根源,没有传承,艺术就会变成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艺术就不能进步,最终被淘汰。只有积极传承,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才能使艺术成为“常青”之树,保持恒久旺盛的生命力。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自然不会例外。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悠久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书法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发展、变化和创新。可以说,有了汉字,书法也就出现了。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书法一直在传承和发展,直至当代仍是如此。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书法的内容、形式、创作方式和心态的传承过程。书法至今之所以仍能展现出夺目的光彩,就是因为它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当今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电脑打字“大行其道”,这给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书法传承和创新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手段日益增多。书法已经被很多现代的产品所代替,它的位置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任何字体都可以借助于电脑程序来进行设计,而且电脑设计出的字体比标准手写的更加规范,但这不是艺术。书法结合了艺术家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这是计算机创造的字体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书法的观赏价值是无法被取代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书法的存在自有其意义,它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对传统书法艺术学习水平的高低,是判断一个书法家的水平和其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清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汉魏碑刻,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大力推动下,清代碑学兴起。这是一种革命性的传承,为书法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吴昌硕恰好生活在这股浪潮中,对此他在《乾嘉诸老手札书后》中写道:乾嘉老辈善笔札,书法出入苏黄间。奉手未及见交谊,我已一尺飘馋涎。其时人心争尚古,相爱相亲出肺腑。诗文金石考同异,声音孽乳辨训诂。看得出,正是时代的召唤,让更多觉醒的书法大家走上了传承和创新的尚古之路,吴昌硕早早提出了與古为徒。
传统是书法的血脉,创新是书法的灵魂。书法艺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书法创新的过程,也是书法生命力延续的过程。创新是推动社会包括文化艺术繁荣的必要手段,我们不应该也没有权利反对任何人对艺术的不同诠释与追求。创新以求发展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书法艺术从史籀演化到篆,再到隶,到楷,到行,到草,到狂草,这种血脉的传承与文化的光大不会中断。吴昌硕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并终身践行着。他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这一鲜明的创新理念,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即在书法传承的基础上,要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革新,如此才能将书法艺术发扬广大。
三、书法传承和创新的策略
首先,尚古又不入俗。这是书法界一直面临的问题。在近代大家中,吴昌硕先生身体力行,提出与古为徒,又倡导古人为宾、我为主的创作理念。吴昌硕在《前斛庐印存》中写道:“裹饭寻碑苦不才,红崖碧落莽青苔。铁书直许秦丞相,陈邓藩篱摆脱来。铜斑玉屑摩挲去,外奖当前誓不闻。风雨吾庐成独破,了无人在一书裙。岐阳鼓破琅琊裂,治石多能识字难。瓦甓幸饶秦汉意,乾坤道在一盘桓。凿窥匋器铸泥封,老子精神本是龙。只手倘扶金石刻,茫茫人海且藏锋。自题印存后。”不泥古,不守古,而是勇于创新,大胆推陈出新,这样才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其次,以情写情,以情创情。书法是书法家激情的写照,也是其真性情的表达。吴昌硕先生在《隐闲楼记》中说得很明白:夫古人书画肆为奇逸,大要得于山川云日之助资,于游观登眺之美,非然则一室室扫除,抽毫弄墨。其发滤心意,终不足以睥睨古今,牢笼宙合。这是说书法家的创作和创新需要真性情来滋养。再观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书法与精气神的融合,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叶圣陶先生说:“艺术的事情,大都适于模仿而终于独创,不模仿打不起根基。……用真诚的态度去模仿的,自然而然会有蜕变的一天,从模仿蜕变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弘一法师的真诚让他创新了弘一体,吴昌硕先生的真性情让他创新写出了吴石鼓。
第三,创新必须具备清晰的头脑,能顺应时代,绝不可逆时代而行。当代书家张旭光在《中国书法当前的审美取向》中说:“我们在继承传统上,无论下多大功夫,下多大力量,强调到多么重要的程度,都是为了创新的一种投入,是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只有创新才能表现今人的情怀,表现时代的审美,才能为时代服务。”对于书家来说,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切实运用科学现代的方法对书法进行研习、创作、创新,从而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宋代米芾就是一位革新者。他年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临摹古人的作品,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米芾继承了王献之的优点,到了中晚年,他有了自己的创新。何绍基是清代一位有创新意识的书法家,他在魏碑方面主要于《张黑女碑》上下功夫,在唐楷方面主要于颜体上下功夫。他吸收这两种书法艺术的优点,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当今书家,若能将古人书法中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并结合自己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会有个人的风格和神韵了。
最后,艺无止境,历久常新。沙孟海曾这样评价吴昌硕的书法艺术:“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态肆烂漫,独步一时。”(《沙孟海论书丛稿》)吴昌硕则在临本自记中写道:“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这就是吴昌硕先生提到的艺术生命力,它没有时空限制。沙孟海认为吴昌硕“一日有一日之境界”,这句话大可寻味。正如怀素《风废帖》中说:“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不自知耳。”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鉴赏出吴昌硕先生晚年所临石鼓文的高妙。吴昌硕先生所书石鼓文,或平实,或奇伟,或悠肆,或老辣,面目多样,高格独标。笔锋圆浑遒劲,力能扛鼎,作品结构精紧,错综变化,不可方物,郁勃之气贯穿始终,实现了“苦铁画气不画形”(吴昌硕语)的艺术追求,以苍、雄、深、秀等丰富内涵给人以多重的审美感受,以致人们从不把他的临本当作临作看,而是当作优秀的书法作品来欣赏和学习。
总之,为了使书法艺术能够不断地传承下去,书法家应该认真对待书法的传承和创新,要在传承古人优秀书法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情感进行改革,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独特的书法作品。吴昌硕先生“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这一理念,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