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家庭境遇的不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显现的影响,成为“心灵特困生”。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一起给他们一片灿烂的天空,才能让其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灵特困生关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家庭境遇的不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显现的影响。这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本人的各方面素质提高,这也容易让其成為“心灵特困生”中的一员。与经济特困生相比,这部分“心灵特困生”则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呵护。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一起给他们一片灿烂的天空,才能让其能够健康成长。
一、“心灵特困生”的主要表现
1、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复杂艰难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不可预知的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进而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2、思想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他们缺乏兼容并包的意识,学习和生活上只能听恭维的话,不能听批评的言语,只能自己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他们易犯“红眼病”,常冷嘲讽挖苦,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3、学习缺少意志和毅力。他们从小过着优越生活,对待学习缺乏毅力,遇到困难挫折,意志不坚定,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4、情绪容易波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遇到事情容易发怒,不易与他人相处,难以适应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有时经受不住打击而导致神经失常,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
因而,“心灵特困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家庭、学校、社会更应该给予他们一份特殊的关爱,让他们拥有灿烂天空。
二、学校给“心灵特困生”燃起一盏希望之灯
(一)学校积极转变观念,让“心灵特困生”释放心中压力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身心素质是基础,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其它素质都是以此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构建并充分发挥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例如利用班会、校会、宣传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构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应对办法,让“心灵特困生”能够自我调节,释放心中的压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2、积极转变健康观念。人们传统的健康观念里普遍忽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们意识观念开始改变,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有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应积极认真做好各项心理健康的工作。例如:每周安排心理健康课,每月出版心理健康报纸,让学生有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从而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候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二)学校努力营造爱心教育氛围,让“心灵特困生”感受无处不在的爱。
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全情参与,共同营造理解与尊重“心灵特困生”的良好氛围。学校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定期做好心理辅导。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灵特困生”,多为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创造机会,并不露痕迹地帮助他们努力实现自我、获得成功。作为同学,主动接近并帮助他们,与他们成为学习与生活上的好朋友,使他们充分感受班集体的温暖,树立其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勇气。例如:我班学生黄恒,在小学三年级就已经是一名严重的“心灵特困生”。进入初中后,在爱心教育环境中,在教师的教育和同学积极帮助下,他完全摆脱了旧我,成为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三、家校结合,家庭给“心灵特困生”铸造航海之帆。
学校通过家长会、教育知识讲座等活动引导家长改变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帮助学校共同做好“心灵特困生”工作。
在家里家长多给孩子提供劳动机会,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多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等,在这些特殊的家庭中营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气氛,从而消除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源。例如:我班学生林铭,其父一向使用高压政策,导致其性格叛逆,在学校表现日益变差,与父母关系非常差。他在觉得生活在家里没有乐趣后,一度产生自杀倾向。在学校和老师的多次调解下,其父愿意改变其教育方式。他与该生多次进行民主地交流后,该生各方面表现进步明显,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学校在引导家长在做好学生的榜样的同时,还应增强家长与学生交流。如写给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系手册等,减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从而更好地做好“心灵特困生”的教育工作。例如,在家庭素质报告册上,既有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又有父母对学生说的话,这让学生和父母有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四、教师让“心灵特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情感变化大,行为逆反是“心灵特困生”的特点之一。老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带着理解的宽容和关爱,多聆听学生的想法,多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艰难的日子里,老师在与我同行。
(一)多鼓励“心灵特困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我们应着力寻找每个人闪光的一面,多鼓励,并用真情去触动他们的心灵。
“心灵特困生”在鼓励下,会拥有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做各种尝试。如果在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便有可能进入开启状态。教师通过鼓励和肯定及学生努力后取得的成绩,就会让学生有了绵延不绝的前进动力。例如:我班学生欧祥,小学成绩较好,上中学后对知识接受较慢,成绩退步到全科不合格。其心理压力非常大,产生了退学念头。针对其情况,我采取鼓励政策,只要他有一点点小的进步,都公开表扬他。经过一年后,他成绩稳步上升,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很多。
2、循序渐进地对“心灵特困生”提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基础上,对他们提要求,但不要急于求成。对他们的尊重与要求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心灵从闭合到开启状态,从而达到新的高度。每次给“心灵特困生”提出一个可以达到的要求,并随时调整要求,让其增强信心,从而走出心理障碍区。
3、努力帮助“心灵特困生”树立目标
目标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人通常都会树立明确而远大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只有坚定不移地朝着人生目标方向前进,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和阻力,从而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不但要帮助“心灵特困生”树立目标,更要让“心灵特困生”自己学会制定目标,让他们学会自己激励自己,学会自己调整自己。
4、对“心灵特困生”教育做到掌握分寸
“心灵特困生”的自我关注性相当高,面子观念和自尊心相当强。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意掌握分寸,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给学生面子,给他台阶下,不然,逼急了他们反而会坏事。只有对“心灵特困生”恰到好处地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学生心灵的开启状态也不是稳定的,可能会因为一些突然的失败或挫折而重新消沉,从而回到闭合状态。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心灵特困生”,及时地点燃他们已经熄灭的希望之火,尽量不要让他们心灵闭合起来。让“心灵特困生”能够扬起自信的帆,从而达到胜利的彼岸。
其实每个“心灵特困生”都渴望被他人理解、尊重和欣赏,在前进的方向苦苦探索着。而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爱呵护、真诚引领,给他们一片灿烂天空,才能载着他们驶出困境,到达人生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90
[2]《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下卷),吴式颖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关键词:心灵特困生关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家庭境遇的不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显现的影响。这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本人的各方面素质提高,这也容易让其成為“心灵特困生”中的一员。与经济特困生相比,这部分“心灵特困生”则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呵护。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一起给他们一片灿烂的天空,才能让其能够健康成长。
一、“心灵特困生”的主要表现
1、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复杂艰难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不可预知的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进而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2、思想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他们缺乏兼容并包的意识,学习和生活上只能听恭维的话,不能听批评的言语,只能自己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他们易犯“红眼病”,常冷嘲讽挖苦,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3、学习缺少意志和毅力。他们从小过着优越生活,对待学习缺乏毅力,遇到困难挫折,意志不坚定,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4、情绪容易波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遇到事情容易发怒,不易与他人相处,难以适应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有时经受不住打击而导致神经失常,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
因而,“心灵特困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家庭、学校、社会更应该给予他们一份特殊的关爱,让他们拥有灿烂天空。
二、学校给“心灵特困生”燃起一盏希望之灯
(一)学校积极转变观念,让“心灵特困生”释放心中压力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身心素质是基础,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其它素质都是以此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构建并充分发挥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例如利用班会、校会、宣传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构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应对办法,让“心灵特困生”能够自我调节,释放心中的压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2、积极转变健康观念。人们传统的健康观念里普遍忽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们意识观念开始改变,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有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应积极认真做好各项心理健康的工作。例如:每周安排心理健康课,每月出版心理健康报纸,让学生有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从而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候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二)学校努力营造爱心教育氛围,让“心灵特困生”感受无处不在的爱。
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全情参与,共同营造理解与尊重“心灵特困生”的良好氛围。学校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定期做好心理辅导。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灵特困生”,多为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创造机会,并不露痕迹地帮助他们努力实现自我、获得成功。作为同学,主动接近并帮助他们,与他们成为学习与生活上的好朋友,使他们充分感受班集体的温暖,树立其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勇气。例如:我班学生黄恒,在小学三年级就已经是一名严重的“心灵特困生”。进入初中后,在爱心教育环境中,在教师的教育和同学积极帮助下,他完全摆脱了旧我,成为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三、家校结合,家庭给“心灵特困生”铸造航海之帆。
学校通过家长会、教育知识讲座等活动引导家长改变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帮助学校共同做好“心灵特困生”工作。
在家里家长多给孩子提供劳动机会,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多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等,在这些特殊的家庭中营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气氛,从而消除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源。例如:我班学生林铭,其父一向使用高压政策,导致其性格叛逆,在学校表现日益变差,与父母关系非常差。他在觉得生活在家里没有乐趣后,一度产生自杀倾向。在学校和老师的多次调解下,其父愿意改变其教育方式。他与该生多次进行民主地交流后,该生各方面表现进步明显,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学校在引导家长在做好学生的榜样的同时,还应增强家长与学生交流。如写给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系手册等,减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从而更好地做好“心灵特困生”的教育工作。例如,在家庭素质报告册上,既有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又有父母对学生说的话,这让学生和父母有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四、教师让“心灵特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情感变化大,行为逆反是“心灵特困生”的特点之一。老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带着理解的宽容和关爱,多聆听学生的想法,多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艰难的日子里,老师在与我同行。
(一)多鼓励“心灵特困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我们应着力寻找每个人闪光的一面,多鼓励,并用真情去触动他们的心灵。
“心灵特困生”在鼓励下,会拥有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做各种尝试。如果在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便有可能进入开启状态。教师通过鼓励和肯定及学生努力后取得的成绩,就会让学生有了绵延不绝的前进动力。例如:我班学生欧祥,小学成绩较好,上中学后对知识接受较慢,成绩退步到全科不合格。其心理压力非常大,产生了退学念头。针对其情况,我采取鼓励政策,只要他有一点点小的进步,都公开表扬他。经过一年后,他成绩稳步上升,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很多。
2、循序渐进地对“心灵特困生”提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基础上,对他们提要求,但不要急于求成。对他们的尊重与要求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心灵从闭合到开启状态,从而达到新的高度。每次给“心灵特困生”提出一个可以达到的要求,并随时调整要求,让其增强信心,从而走出心理障碍区。
3、努力帮助“心灵特困生”树立目标
目标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人通常都会树立明确而远大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只有坚定不移地朝着人生目标方向前进,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和阻力,从而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不但要帮助“心灵特困生”树立目标,更要让“心灵特困生”自己学会制定目标,让他们学会自己激励自己,学会自己调整自己。
4、对“心灵特困生”教育做到掌握分寸
“心灵特困生”的自我关注性相当高,面子观念和自尊心相当强。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意掌握分寸,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给学生面子,给他台阶下,不然,逼急了他们反而会坏事。只有对“心灵特困生”恰到好处地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学生心灵的开启状态也不是稳定的,可能会因为一些突然的失败或挫折而重新消沉,从而回到闭合状态。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心灵特困生”,及时地点燃他们已经熄灭的希望之火,尽量不要让他们心灵闭合起来。让“心灵特困生”能够扬起自信的帆,从而达到胜利的彼岸。
其实每个“心灵特困生”都渴望被他人理解、尊重和欣赏,在前进的方向苦苦探索着。而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爱呵护、真诚引领,给他们一片灿烂天空,才能载着他们驶出困境,到达人生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90
[2]《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下卷),吴式颖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