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堂歌”对创作的启迪

来源 :北方音乐·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起谷建芬创作的歌曲,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些脍炙人口的旋律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到《二十年后再相会》,从《那就是我》到《绿叶对根的情意》,从《妈妈的吻》到《烛光里的妈妈》,这些歌曲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到了晚年,她创作的“新学堂歌”给儿童歌曲领域注入了新鲜的养料,并且赋予了古诗词歌曲更加深刻的意义,这些动听的旋律更容易让孩子了解和传承我们祖先的经典。
  关键词:歌曲创作;古诗词;一词多调;音与字有机结合
  谷建芬创作的歌曲广为人们熟知并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就是,旋律优美流畅,情感细腻,音乐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新学堂歌”在继承这些优点的同时,又将“古诗词”这种较为特殊的歌词形式与曲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朗朗上口的旋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孩子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古诗词。笔者从开始的感性欣赏,然后上升到理性分析,发现了蕴藏在这些歌曲中一些特点,如下:
  一、一字一音。
  这个现象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并不少见,主要是由于歌词相对简单,为了旋律易学,便于演唱,在创作时采取一字一音的方式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在“新学堂歌”里也不乏这样的做法,总结起来分为两种情况:
  (一)一字一音并伴有同音反复。如《村居》,《一字诗》。这两首歌曲都是非常欢快的,在以同音反复为主的旋律先声夺人之后,歌词的韵律似乎占了下风,但是恰恰如此,旋律先被大家牢牢记住了,然而歌词就象朗诵一样跟着节拍“念”出来,特点鲜明,而且学唱起来就非常容易。当然这种处理方式与歌词内容相对简单轻快也是分不开的。
  (二)一字一音且旋律婉转。如《咏鹅》,旋律是以雅乐羽调式为基础,依托歌词本身的韵律,加之句与句之间的抑扬顿挫,旋律婉转动听又不乏起伏;又如《悯农》的A段,一字一音的旋律,加之简单明快的节奏,使本身为儿童熟知的古诗变得更加有韵味,而且富有音乐性,让人不禁想唱。
  二、一词多调。
  面对古诗词这种较为特殊的歌词形式——既方整,又押韵(偶数句),而且言简意赅,结构清晰,常见四句(绝句)或者八句(律诗)。有歌曲创作经历的人通常的做法基本都是根据歌词的结构来确定歌曲的结构,简言之就是“几句词几句歌”。但是“新学堂歌”中,绝大部分曲目都是“一词多调”,也就是歌词重复,旋律不同,给听众的感觉则是在欣赏动听旋律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歌词的记忆,却丝毫没有重复冗长的拖沓之感,这充分体现了谷建芬老师深厚的创作功底。笔者大致将“一词多调”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整体重复歌词。从旋律变化的程度分为两种情况:
  1 旋律以重复为主:将原本四句的歌词分别用两个乐段呈示,通常是复乐段的结构形式,如《出塞》的A段就是一个平行复乐段,两个乐段中前三句旋律都是完全重复,只有最后一句旋律不同,终止式形成了呼应;又如《晓窗》,是由一个复乐段加上一个补充句构成的一部曲式,两个乐段开始的两句虽然节奏完全相同,但是旋律的走向有变化,主要体现在音区方面,后两句以重复为主,只有最后的落音不同,形成呼应。
  2 旋律以对比为主:将原本四句或八句的歌词分别用两个或者三个乐段呈示,这样就构成了更大规模的结构。如:《咏鹅》,《长歌行》,《游子吟》,《七步诗》等都是单二部曲式结构;如:《清明》,《一字诗》等都是单三部曲式结构。曲式规模的扩大,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内部的情绪对比使歌曲更具有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区:例如《清明》,中段的音区降低了,到最后一句才逐渐上来了,引出了再现段;再如《出塞》和《悯农》,B段的音区处于整首歌曲的最高音区,也是高潮所在之处,与A段的中低音区呈示形成鲜明对比。
  (2)节奏:例如《一字诗》中,“一帆一浆”这四个字,在A段是按照半拍一个字填词,总时值为两拍,而在B段则是一拍一个字,总时值为四拍,旋律就显得舒展,与A段的紧凑形成对比,当然两段中相同歌词的总时值还是相等的,主要因为在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音的时值有所不同;再如《出塞》,A段是一句词配有两小节的旋律,而在B段却只有一小节,非常紧凑,类似的情况在《登鹳雀楼》里面也可见到。从宏观方面来看,B段的紧凑型节奏加快了音乐的进程,使歌曲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3)旋律线:例如《一字诗》,A段以同音反复这种较为平直的旋律线为主,B段的旋律一开始就出现了大六度的跳进,而且起伏明显;再如《长歌行》,A段的旋律婉转绵长,B段的旋律多是同音反复并结合级进的进行方式。旋律形态的对比使整首歌曲动静相宜,起伏跌宕。
  (二)歌词局部重复。这种情况出现在歌词非方整的歌曲中。如果按照一般的方式作曲,遇到四句或者八句的歌词,通常都可以创作出方整结构的歌曲,但是如果歌词是非方整的,如五句,六句,七句这样的,定会让许多人犯难。在“新学堂歌”里面,也存在这种类型的歌词,但是谷建芬老师则将部分歌词进行重复,配有不同的曲调,使歌曲结构变得方整,便于演唱和记忆。
  《长相思》是一首六句的歌词,而且以三句为单位形成的两部分是对仗关系,而歌曲却没有如此分句,“流到瓜洲古渡头”这句第一次是以歌曲第二乐句的形式出现,第二次则是作为第三乐句的第一个乐节出现,旋律,节奏各不相同,小节数也大相径庭。整首歌曲将这个六句的非方整歌词隐藏于四个乐句(加一个补充句)的方整结构之中,浑然一体,朗朗上口。
  再如《江南》这首歌曲,其中有三种局部重复歌词的情况。首先,这首汉乐府词总共有七句,谷建芬老师在创作时,将最后一句“鱼戏莲叶北”重复一次,配有不同曲调,使歌曲结构变得方整;其次,后面四句又整体重复一次,形成了第二个乐段;再次,第二个乐段中,每一句的“莲叶”又各自重复一次,节奏随之复杂起来,曲调也更加活泼。
  三、“音”与“字”的有机结合。
  在歌曲创作中,“音”与“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汉字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曲调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倒字”情况的出现,一直都是歌曲创作者追求的目标。“新学堂歌”中就不乏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如《村居》第三句的“早”字是“上声”,谷建芬老师采用“dol”-“sol”这种纯五度音程上跳,完全遵循“早”字的声调,并且与其他三句落音形成对比,符合音乐“起承转合”的发展过程;再如《悯农》,“午”,“土”,“苦”都是“上声”,而且韵母是“u”,所以几乎都停留在该乐句的相对低音区,并不是强调的位置,唱起来也不费劲;又如《一字诗》,B段的第一句和第三句旋律几乎相同,只是节奏不同,第一句采用了弱起节奏,让“帆”字这个“开口音”处于强拍强位,而第三句则是正常的节奏,“俯”字就位于小节的第二拍了,倘若效仿第一句的弱起节奏,“俯”字既是“上声”,韵母又是“u”,而且位于强拍强位,演唱起来就会感觉非常别扭。
  上述的情况是遵循汉字声调来推敲旋律的起伏,那么从汉语语法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句子是要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问题就是在起伏的旋律以及变化的节奏中,如何处理这几个成分的关系,是同等对待还是强调其中的某个成分,如果处理的恰到好处,就会让旋律更加动听,而且让演唱者能够更好的发挥,听众也会更快的记住歌曲。谷建芬老师在“新学堂歌”里面也给大家作出了非常经典的示范,如《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这句,谓语“来”字是“开口音”,用三拍来强调,无疑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做法,既便于演唱,又使这个位于第三句的旋律与其他三句的节奏形成对比,符合音乐的发展规律;
  又如《七步诗》最后一句“相煎何太急”是问句,用五小节(反复时六小节)来强调这个“急”字,我们可以从“叹息”的旋律中体会到这首诗的深刻含义。
  综上所述,在歌曲创作中,好听的旋律仅仅是一方面,整体结构的把握,“音”与“字”的关系等其他因素也都是需要细心琢磨的。在绝大多数的“旋律为歌词”服务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既有音乐性,又让歌词的存在不留遗憾,这都是需要歌曲创作者解决的问题。谷建芬老师曾经表示,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没有被世人听到,是因为她认为这些歌曲都没有“特点”,这也是大家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旋律看起来也不错,但是结合歌词一唱,就是不温不火,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如何让看似简单的歌曲创作成为经典之作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创作实践。
  总之,“新学堂歌”从旋律到结构,从节奏到落音,都是经得起推敲,可以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谷建芬老师创作的古诗词歌曲,定会成为儿童歌曲领域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为歌曲创作者开辟了一条崭新之路。
其他文献
摘要:地方高校对于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优势和条件,尤其是对于区域间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大力提倡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
期刊
摘要:肖邦作品的内容和他的表现方法,可以说是用最凝练、最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最强烈的情绪的精华。浩瀚无涯、奇熠恣肆的幻想,像晶体一样的明澈;心灵最微妙的颤动和最深邃的幽思,往往紧接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魄和热情汹涌的革命精神;忽而是无忧无虑、心花怒放的欢乐,忽而是凄凉幽怨、怅然若失的梦境……的确,在肖邦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小节没有音乐,没有一个小句只求效果或卖弄技巧的,只有在肖邦最全面的面貌之下去了解他的
期刊
摘要:根据茅原关于音乐作品的“侧显方式”的认识,笔者以自己的理解简要论述了音乐作品不等同于这些侧显方式,而依靠这些栽体具体存在。茵加尔顿所谓的音乐作品本身是从抽象意义上归结出的其本质性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超验的理想存在,但不是经验的存在,他将意向性作为音乐作品本体性质的根本规定,同时并不否定音乐作品的客观性。  关键词:音乐作品;存在方式;侧显方式;超验  现象学派对音乐作品所作出的“意向性对象”
期刊
摘要:这部作品是根据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背景创作而得。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由主导主题,音乐带有很强的幻想性和东方奇幻色彩,形象鲜明,配器丰富,深受世人喜爱。  关键词:交响组曲;音乐形象;东方色彩  在某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我有幸欣赏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舍赫拉查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大海般磅礴的气势久久涌动在心头。也促使我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以便加深理解。  
期刊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受十九世纪浪漫派影响,极富有抒情性,富有线条流畅的旋律性,他的旋律大气磅礴,丝丝扣人心弦,音乐句子深邃悠长,演奏技巧艰深,他的旋律有手指连奏的线条性抒情旋律,有流畅动人的手指跑动旋律,凝重大气的和弦八度旋律,色彩斑斓的多声部旋律,如果演奏好这些旋律,通过改变手指的触键方式以及力度操作,将是本论文的重点研究范畴。  关键词:旋律;抒情性;悲剧性;歌唱性;气息  1 引言 
期刊
关键词: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风格  古典主义是在18世纪后半叶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下的产物。要求艺术作品的题材冲破宗教、历史、宫廷的局限,去表现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遍人的感情。而演奏音乐的目的在于模仿这些情绪。反映了人们对音乐表现中真情实感的追求。但人的各种情绪必定要通过某种特定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典型乐汇去表现,大调和小调分别代表不同的情绪,各个音程亦代表不同的情绪,甚至不同的节拍、拍号也有特
期刊
摘要:“固定乐思”技法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柏辽兹管弦乐创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固定乐思”是由主题情感、人物特点与文学性表达相结合而成的一条主要音乐旋律线。本文以管弦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为例,从“固定乐思”的结构、与单乐章主题对比、与标题的关系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固定乐思”的特征与它对于后世音乐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固定乐思;标题音乐;浪漫主义  19世纪浪漫主义
期刊
摘要: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学习能力不高,心理上也有卑微感,文化课分数普遍偏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相当多的人已经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热爱表现和个性张扬的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潜力需不断的被发掘。作为班主任,应该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找出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用他们的长
期刊
读刘德海老师《凿河篇》,洋洋洒洒数万言,音乐大道恍若优美画卷,展现于前。吾虽曾偶尔触及妙境,却不能完全解之,读刘老师大作之后,豁然开朗。更兼刘老师文采风流,一气贯通,音乐、文采、哲学多者合一,当吾一气读完,合卷静思,种种妙句依旧浮现于心,久久不能平静。  吾虽自认有才,然音乐、人生感悟离刘老师相距天遥地远,其中仍有许多意境非吾所能领悟,刘老师大作将作为我长久的学习明灯,照亮前路。  仅写些个人理解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沙青在内蒙古与东北的人生两个创作阶段的声乐作品进行了解读与分析,进而说明沙青的个人创作风格以及所取得的贡献。  关键词:沙青;声乐作品;创作风格;个人贡献  沙青(1924-2010)原名张庆云,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幼年时期来到延安,在延安“中央人民抗日剧社”、“陕甘宁边区地方艺术干部學校”、“延安鲁艺部干班”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担任“内蒙古文工团”音乐指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