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 回归生活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angel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请帮我一下吧》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級下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主题是“我们在一起”,单元的核心价值观是“共在”,旨在引导学生养成与同伴共在的观念与习惯。本课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前,在对学生访谈和家长调查中发现,在求助问题上,一年级学生常常有以下表现:一是过度依赖,凡事都要别人帮助;二是好面子,不愿意向别人求助;三是顾虑担心,不敢向别人求助。基于此学情,《请帮我一下吧》预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可安排两个栏目,第一个栏目“大家都会有困难”,教材上出示的四种情境,分别呈现了学生在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旨在引导学生知道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时要有积极的心态;第二个栏目“我要求助吗”,旨在通过儿歌和讨论,让学生明辨需要求助的情境。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大家都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要慌,要积极地面对。
  2.明白求助是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遇到困难时要有主动求助的意识。
  3.学会分辨碰到哪些困难应该向人求助,哪些事情应该自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向人求助是必要的,要学会辨析需要求助的情境。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大家都会有困难
  1.谈话导入,唤醒体验意识。
  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过的一些困难。
  2.借助图例,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逐一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例(①哎呀,水彩笔没水了;②这个字我不认识;③鞋带总是系不好;④皮球掉进水里了),让学生说说图中人物遇到了什么困难,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还遇到过哪些困难,如忘带作业本或者课本。
  3.课前调查,引起共情反应。
  教师呈现对学生课前进行 “我遇到的困难”调查的结果(见表1),让学生说说,从调查表中发现了什么。引出生活中、学习中有困难是正常的,人人都会遇到困难的共情反应。
  (教学意图:儿童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课堂应注重儿童的生活本真,让儿童的生活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充分的课前调查、联系生活的案例可以还原学生的生活,更能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困难。)
  活动二:遇到困难不要慌
  1.联系生活,产生共鸣。
  根据教材的情境图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说说自己当时的心情。如“哎呀,水彩笔没水了”,会很着急甚至哭鼻子;“这个字我不认识”会紧张、会害怕……
  2.小组讨论,积极面对。
  针对学生反馈的常见情绪,教师提出“遇到这些困难时,紧张、着急、害怕甚至哭闹能解决困难吗”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追问该用什么办法解决。学生进一步明白,不良情绪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应该不要慌,积极想办法应对,比如自己想办法解决或求助他人等。
  3.诵读儿歌,揭示课题。
  诵读教材第54页的儿歌,揭示课题《请帮我一下吧》。
  (教学意图:一年级学生面对困难时,常常会用一些不良情绪去面对。教师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不良情绪无法解决困难,破解了学生因“好面子”“顾虑担心”不愿求助、不敢求助的心理障碍,从而鼓励学生采取“遇到困难不慌张,积极面对想办法”的正确做法。)
  活动三: 小咕噜该求助吗
  1.读读儿歌,发现困难。
  出示教材第55页的儿歌,请学生自己读一读,找出小咕噜遇到的困难。教师根据回答,一一罗列在黑板上(①丢了衣服;②不会跳绳;③迷了路;④毽球上了树;⑤屋子起浓烟,巨响在近处)。
  2.引导思考,选择办法。
  人人都会有困难,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别人,是不是遇到的所有困难都要求帮助呢?小咕噜碰到的困难,哪些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要求助他人?
  3.小组讨论,尝试辨析。
  教师出示表格(见下表),进行小组讨论,将困难对应的序号填写在表格中。
  4.集体交流,辨析方法。
  学生用“我能行卡”或“求助卡”表明自己的态度并阐述理由。
  (1)“屋子起浓烟,巨响在近处”必须求助别人。教师引导学生碰到危险要逃离现场,要树立安全第一、生命第一的意识,要学会自我保护。
  (2)“丢了衣服”“不会跳绳”一般是需要自己解决的。当然,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经过自身努力后依然无法解决,可适度请求帮助。
  (3)“迷了路”“毽球上了树”则需要因人而异,只要学生的理由合理即可。例如晴天在自己家小区周围迷路,可以借此熟悉环境,观察建筑,自己想办法回家;但如果是雨天,在街道上迷路,离家较远,就要求助于商场的营业员、保安、警察等。
  (教学意图: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对小咕噜遇到的困难的探讨,联系实际做出选择,唤起了学生直面困难的积极态度,让课程根植于儿童的生活,这样才会对儿童的成长有意义。)
  活动四:联系生活来明辨
  1.辨析明理,表明态度。
  讨论:为什么不能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求帮助?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小困难自己解决,不要总是依赖别人;大困难必须求助于人,以避免危险发生(板书出示)。
  2.再现调查,学以致用。
  (1)教师重新出示课前调查表,学生思考并选择哪些困难可以自己解决,哪些困难需要求助。
  (2)请学生针对表格,大胆说出自己选择“我能行”或“要求助”的理由。
  (3)重点交流:哪些困难你原来是需要向人求助的,但现在能自己解决了?
  3.板书呈现,儿歌总结。   图片呈现儿歌,教师示范后指导学生伴着音乐,边拍手边朗诵儿歌,在轻快的儿歌声和小组奖励中结束本节课。
  (教学意图:再次运用课前调查表,引导儿童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自身的困难,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辨性和判断性。拍手朗诵儿歌,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又是对本课进行总结,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提升,懂得了不能事事都依赖,也不能事事都逞强。)
  【板书设计】
  【点评】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品德学习源于生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因此本课设计紧扣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学习目标,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情境创设并将学习结果内化于学生的生活,让儿童的学习过程回归生活,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
  一、关注学生生活,制定有效目标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過课前调查,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从而制定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做到让课堂真实地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
  二、 取材生活情境,激发内心体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以及学好知识的愿望。”本课以唤起学生的个体经验为起点导入新课,让儿童的生活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前调查,还原学生生活,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课中,教师出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场景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情景交融的学习空间,巧妙地将教材与生活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紧密结合。
  三、回归学生生活,提升道德认识
  儿童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更是儿童参与体验的源泉。儿童只有在主动积极参与中,才能让情感得到熏陶,让品德得到培养,价值判断能力才能得到逐步提升。在活动三“小咕噜该求助吗”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选择结果及原因,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活动四中,教师引导学生直指真实的生活,思辨性地看待问题,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真实的困难。这对儿童品德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五小学 311701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311701)
其他文献
周五,在六(3)班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发生了激烈争吵,双方情绪激动,闹得不可开交。这节课是由新教师小赵执教的。对此突发事件,她束手无策,最后不了了之。对于教师来说,有序组织课堂教学是必备的能力,但新教師往往缺乏教学经验,缺乏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及时让新教师意识到问题症结,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班级建设,也会打击新教师的信心。于是,我找来赵老师,请她描述一下
【摘 要】音乐欣赏内容缺乏歌词的语义性,故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尝试从言语、动作、视觉这三个层面的行为指向,引领学生智慧聆听,在能说、会想、能动、善看的过程中学会音乐欣赏,提升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欣赏;行为指向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四大领域之一,也是音乐教学的难点。对小学生而言,仅凭一节40分钟的音乐课,就要理解一首音乐作品,特别是管弦乐、交响乐这样的艺术形式,真的有点难。因为音乐欣赏作
边城普兰(下篇)      科加村本身就如同一处世外桃源。在没有压路机和修路车通过时,这里安静得可以听到从谢尔瓦山口飘过的云彩的脚步声。村里那些包裹着寺庙的小房已经变成了整整齐齐的新建房屋。做调查的时候有人这样告诉我们,科加是一个体验真正生活的好地方。无论从历史还是人文风貌看,科加都是普兰最精粹的显现。  “廓央迪尔廓,恰央迪尔恰”。科加一词在藏语中这样发音,可释解为“既来之,则安之”。科加在藏语
【摘 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指的是儿童受到挫折时由愤怒情绪表现出来的向一定对象进攻的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有极大的危害。沙盘游戏借助生动的模具使儿童的潜意识内容可视化,有助于儿童宣泄不良情绪,增强自我力量。  【关键词】沙盘游戏 干预 攻击性行为 个案研究  一、个案基本情况  本文个案小伟(化名),男,11岁,五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差,成绩中下,有明显
变容    不论信徒或游客,人们拥入大昭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一睹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的金色容颜。近十年中,人们为这座著名的塑像频繁上金。以西藏素材为主业的艺术家对此较为敏感,画家韩新刚认为,频繁上金使塑像的表情与体态渐显浮肿变形。另一位画家黄加林的意见比较温和,认为这折射出正在变化与财富增长中的拉萨社会。  比起大昭寺旺季每天两万的人流量,坐落在拉萨北郊的扎吉拉姆寺,尽管缺少磕长头的信徒和五光十色
以色列普拉桑·撒薩公司推出了“沙猫风暴”(Sandcat Stormer)变型装甲车,装有拉斐尔公司的“萨姆森”(Samson)小型遥控武器站。遥控武器站配備一部双联装“长钉”远程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和一挺备弹量150发的12.7毫米机枪。除了遥控武器站上2枚待发导弹,车内还有6枚备份弹。此前普拉桑·撒萨公司也曾推出并出口过安装在“沙猫”装甲车上的“长钉”武器系统,配备的是“长钉”非瞄准线导弹。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的亲历实际、手脑并用为特征,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浙江省《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劳技教学应逐步渗透技术设计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图样,并用图样进行简单的作品设计,通过作品引导学生设计,促进其掌握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技术意识。笔者在《风筝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曾尝试运用“项目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
【摘 要】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县域内学校校本研修主要存在著重视不够、目标不明、引领不足、制度不全的问题。针对问题,应加大对校本研修的宣传,健全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干预,切实抓好校本研修工作,才能促进教师向着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研修;解决策略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四川
面对发生在我家乡四川的这场大灾难,我作为摄影师能够做的只有用相机记录,没有其他选择。我的第一直觉是去一线,想去拍摄最让人揪心的儿童——有太多儿童在此次大地震中让人落泪。但那时的现场是自由摄影师很难去到的。于是我把重点放在了后方收治幸存儿童的医院。  第一天,我没有带相机,去了三家医院观察踩点,发现我要拍摄的幸存儿童大多集中在四川华西医院。接下来的三天,我连续在这一家医院一个点拍摄。  进入医院的第
这是一家三代都和绕赛居委会有着深刻关系的普通家庭的自述。  从最初创业的爷爷,到正担家庭重担的年轻父母,  再到全家惟一读书希望所在的孙子,都直接或间接地在家庭最需帮助的关键时候,  获得居委会和邻里们的实际支持。  尽力关照每一个社区居民的居委会主任晋美,  在总结自己辖区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时说:我们第一需要解决的是住房,  有了房子才能有发展。  第二要解决的是素质教育,  如何通过对下一代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