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8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成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学习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预习上给予学生以恰当的指导。预习的实质是学生最大限度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教师讲授以前。使自己的理解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预习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是形成自学习惯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有效的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读入手,明确文中的重点和难度,做到有的放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多读,才能了解大意,体味情感,领悟主旨,明确重点及难点。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去全面品读:读语章、读语法、读语气、读语法、读语境。可以大声朗读,可以不出声的默读,可以精读、可以略读,形式和方法不一,目的只有一个,在读中让学生明确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教学中去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难点和重点的把握,除了在读中去找,也可以从课文前的“训练重点”和“提示”中去找,也要反复去读,只有这样,方能准确的确定重点和难点。
  2、从美入手,学会迁移。有些教师认为这对预习而言,有些过高。这不成了学习中的环节吗?其实不然。教科书中所选的篇目,多文质兼美。预习时应指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体会美的词,美的句,美的段,美的写法和手法,美的思想内涵。通过对美的欣赏,才能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得到美的感染,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个性化阅读,完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延伸,达到“不教”的效果。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提高预习效果,防止学生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的肤浅做法,布置学生预习可以用一下几种方法。
  1、点面互动发。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以点带面,也可以是以面抓点。以读入手,明确文中的重点与难点,即以点带面法,从重点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找准兴趣点,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方法适合基础知识复杂的课文及古文教学。对于某些课文却可以适用以面抓点法来预习。如学习《春》时,可以通过对朱自清作者回顾复习,使预习深刻化,因为语文学习是前后连接,衔接一起的。这样做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求同存异法。知识既可以横向比较,亦可以纵向比较。在比较中见异同。就像上面所举到的朱自清一样,对于他的作品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也可以求同存异法。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春》与《背影》的不同。这样就由具体而概况,由形象而抽象,让学生在不断地比较中,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学习兴趣越发浓厚。
  预习在学习中的地位很重要注意把握,否则会适得其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布置时要注意趣味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预习的广度和感觉。如在《春》这课的预习时,教师可以事先画几幅春的画面,在画面上标出其相应的文字,有助于学生借助画面去理解文中的语段,便于更深刻地去把握文意。学习《岳阳楼》时,可以下载一些有关岳阳楼的画面,近景与远景的画面,春和景明图和阴雨霏霏图。学生这样预习起来就兴趣浓厚,化难为易,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预习要有目的,有针对性,预习的设置必须紧扣学习目标。让学生的预习活动能围绕目标由浅入深地独立预习,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预习的内容和时间,确定自己的教学进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要准备写亲情篇的作文,可以提前布置,结合母亲节和自己身边的事情让学生提前搜集素材,储备典型的事例,便于作文课上写作使用。又如《出师表》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查阅网上的资料,对诸葛亮有了较深的认识后,再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再学《出师表》时就容易把握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语文是文学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文学性又体现在艺术性上,语文能给人的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教学在布置预习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感悟课文中的美和美是如何体现的。所以预习可以多渠道,多方式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出师表》中可以找两位同学分别演诸葛亮和后主。对《岳阳楼记》可以让学生朗读,教师表演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先对课文有了初步认识。这中形式的预习可以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同时还体现出语文的艺术性。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语文是一门综合体,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好尺度。只要把握好尺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做好预习这一环节,再学习课文,学生就能轻车熟路,轻松自如,不费时不费力。以上就是几年来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与感悟。
其他文献
首先,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传统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
期刊
结婚十几年了,每逢春节,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在公婆家度过。公婆操持,我和老公做下手。  今年,我们搬了新居,有一种说法——“新居要让老人住后才吉利”;加之,公婆身体也不大好。老公兄弟几个商议让他们到我家过年,我欣然应允。可二老适应了自己家的生活,怕到我家不习惯,执意不同意,经过老公再三说服,腊月二十三他们终于答应了。我心花怒放,喜出望外,立马投入了紧张的接待准备工作:首先把家中最好最大的一间主卧室腾出
期刊
一、在条件上,不要把什么都拿来小组讨论,不要每节课都小组讨论,我想一节课是否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其前提条件应该是只有多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或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或这一问题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答案,能互相启发。否则,就没有必要制造学生互相打搅的机会。   二、在准备上,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做好合作和讨论的准备。有些老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转过身去讨论,这就意味着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阅读是必考的一个内容,而把握好诗词的思想感情是一个必考的题型。所谓情感即诗词中所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等。  那么,如何把握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呢?  首先,熟悉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类型。  古诗词中的情感表现各不尽同,要准确地判断出诗词的情感,必须先熟悉有哪些情感类型,做到有的放矢。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情感类型主要有
期刊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的感觉。描写人物不仅要仔细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还要善于抓住这些方面的变化精雕细刻,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欲然纸上。  一、肖像变化,凸显命运  在文章中,肖像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期刊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和基本的方法。它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这是一个眼、脑、口协同活动的过程,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它还能加深理解课文,提高思维能力,语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近几年重问轻读,偏论贱读的现象比较严重,更不用说朗读了。语文课呼唤“朗读”的回归。  那么如何搞好朗读呢?在此 ,我想谈一谈自
期刊
一、激发阅读兴趣,由“不得已”变“主动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最大的动力。同样,学生只要有了阅读的兴趣,就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饶有兴致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轻松地接受自己要学的知识。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课内课外相结合,由已知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这正表现了他对学生思维、启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深刻见解,也是我们当下新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观。  新课堂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角色从根本上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
期刊
一、倡导自由品读、激发创新思维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在学生读课文前,就把学习目标和问题点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追问的状态之中,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熄灭,老师可以先不设置任何问题,学生亦不借助任何资料信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把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游离于学习目标之
期刊
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一是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以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二是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