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架式教学设计主张在教学中要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或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而这种概念框架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能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概念框架建立关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概念框架可作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正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并通过支架把管理与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进而不断地把学习者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更高水平,真正做到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支架式教学设计的组成由以下几个环节:(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即进入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和问题;(4)协作学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如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和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当然,这些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
  在支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然后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种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他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索的成分。最后,教师要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独立探索,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设计与布鲁纳主张的发现法很相似,都强调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则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另外,学习者是主动的,他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监视、评价和调节,监控学习的任务不应完全由教师完成,学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这需要有一个由教师监控向学生监控转化的过程。
  
  实例评析
  
  支架式教学设计在利用多媒体进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还比较少,至少报告出来的课堂教学实例寥寥无几。笔者对当前有关建构主义的教学实例进行了检索,从中精选了一篇比较符合支架式教学设计特点的实例尝试着进行分析,以期对支架式教学设计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有效地将其运用于我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
  该实例教学内容為“圆锥的侧面积”,教学过程和评析如下表:
  
  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普遍遵循着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练习巩固、总结评价这一固定程序。而支架式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作了重要革新,直接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教师在具体情境中提供给学生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框架,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新知识,建构新知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鼓励其主动探索,充分讨论甚至争辩,而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好还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反馈和评价。
  该课堂实例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体现了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主动建构,但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建构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不是去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始终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观察、分折、猜想、估算、概括、推证和验证等思维活动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这是一个教学契机,课堂上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熊老师这样处理也蛮有道理:一来她积极鼓励了学生的质疑,肯定了学生探究
这次的家长会,我称它为“家长活动课”。我首先说:“今晚,我们来找找童年时光的乐趣,请跟我读主题——说说孩子。”一时间,许多家长反应不过来,只有少部分的家长小声地说出了这四个字,我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引导他们进入角色。  第二环节:随机分组,相互认识。我先让家长们按从1到6的顺序报数,让相同数字的家长组成小组围坐在一起;再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介绍自己,介绍的形式是:“我是怎样的孩子xxx的家长xxx,
2007年的高考早已落幕,曾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我,考生作文对我心灵的冲击却至今未息。眼前一篇篇作文闪过,  手中一次次评分点击,心里一阵阵揪紧,总有许多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考卷反馈:两种作文教学法的弊端    高中语文教师都知道作文对于学生高考的重要地位,同时作文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关切又觉得最棘手的事。在众多的教法中,我从一线教学和高考阅卷场上,深切感到其中最普遍的两种教学方式
话题: 课堂观察(上)  导语: 有教学就有观察,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观察只是一种自发性行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很有必要掌握课堂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学会驾驭课堂的艺术。这里所指的课堂观察,既可以是观自己的课堂,也可以是观他人的课堂。  一个成熟的教师,总是能够触类旁通。这种灵性,就来源于对课堂的冷静观察。观察,及其引发的思考,将使教师与课堂、学生融合得更为紧密和自然。
这堂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背影》。  上课之后,本来一切都照着我安排的步骤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朗读课文,探究问题……课正在按部就班地上着。大约过了20分钟的时候,终于讲到了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让学生朗读后讨论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等。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我以前的教学中遇到的大同小异,无须赘述。但接下来的课堂进程似乎渐渐地偏离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  讨论告一段落后,学生发言,但我发现学生好像还是不愿意静下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只要从“书面语言”到“口头语言”实现了良好的转化,就实现了“课堂语言”质的飞跃。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和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上具体体现出来。在一节《雪》的公开课中,我领会到了一位语文教师简洁平实中见绚烂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这位陈姓老师的课堂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化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化学”    引用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就是很好的学习体验。如
近几年,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梅兰芳学艺》和《秋天的怀念》、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孙双金的《落花生》等诸位名师名家的经典课堂,总觉得不管是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还是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总能让人领悟到名师的智慧灵光与高超的教学技艺,感受到课堂上始终充盈着一股无形的魅力。    一、课前师生情感交流魅力    不同名师在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方法、内容不
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探索着人生的幸福真谛,人类的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生的幸福而进行的,这是一个不争的命题。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最初的基本环节。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