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语言素养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精彩流畅的语言是教师在课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元素,生动准确的讲解是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的必要手段。语言类课程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从思想上提升《语言艺术》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师范学生这支未来教师的预备军语言素养和人格修养双提升,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关键词:语言艺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培养质量决定着中国未来教育的质量。《语言艺术》课程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水平都决定着他们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本文就师范生《语言艺术》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探析。
一、为什么要进行《语言艺术》课程思政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目前亟需探索的重大课题。有鉴于此,语言艺术课程应努力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推动课程专业与课程思政协调前行,提升和改善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
二、怎样推进《语言艺术》课程思政改革
(一)什么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指的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课程专业知识的教授和育人导向同步实现,其核心是把美育、德育融入专业课的全过程。所以《语言艺术》的课程思政就是教师在教授普通话和开展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通过恰当融入思政元素,达到育能、育德的效果。教师在课程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又要多角度灵活注入美育、德育等内容,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统一。
(二)如何挖掘《语言艺术》课程的课程思政
语言类教学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教育功能,还在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对《语言艺术》的课程思政设计,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把握:第一,把握语言教学的基本性质和功能;第二,突出语言教育的艺术审美特性;第三,把握当前的现实语境和师范生的实践环境。只有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才能够把课程思政的内容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而不是生拉硬拽地加入思政内容,造成二者的脱节甚至分离,在最终实现思想目标和专业目标的的双达标。所以教师教授语言艺术课程,不应将内容局限在语音、语调和平翘舌等普通话知识的表层结构,还应在此基础上深入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比如在朗读训练部分中,可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青年致辞,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梦想,诠释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中国梦唤起青春梦想,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和前进之路。也可以从学生喜爱的B站等媒体网站的资源中,补充各類融语言艺术教学和思政元素于一体的新鲜教学素材,并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灵活调整内容,在完成课程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得思政教育效用最大化。
三、《语言艺术》课程思政改革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的对应统一
笔者在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修订时,对专业目标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做到声、情、义的统一。发音吐字清晰,表达流畅;语调抑扬顿挫,高低有别;语速快慢变化,富于音韵美。语言充满真情实感,能以温暖的声音和真诚的语气感染人。第二,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语言表达准确、全面、严谨,符合语言规范,语言运用巧妙、灵活,有感染力,能体现独特的话语风格。第三,做到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语言表达的内容积极、健康,体现语言本身的教育功能;在表达过程中体现语言的音、形、意之美。与专业目标相对应,也提出了三个思政目标:第一,要通过语言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第二,要通过积极、充能满正能量的语言学习引导学生建构起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三,要通过健康的语言教学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净化身心,增加不良思想意识侵蚀免疫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要通过深度开掘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找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一些老师认为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会减弱课程的专业性和含金量,达不到原有的教学效果。事实恰好相反,例如在普通话概述部分,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放在“了解普通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解读其承载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上,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认同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更加热爱自己的语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通过直接、渗透和结合三种手段为主,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四、开展《语言艺术》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提升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教师要明确明确把握《语言艺术》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真听、真学、真信、真用,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在知识体系,实现学生的知识诉求和行动引导。使得学生的获得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在改进中优化自身。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的通道变得开阔而顺畅,其主动求知的欲望随着教学语言表达的优化而不断攀升,其获得感也在此基础上实现强化和稳固。
(二)达成了《语言艺术》课程内涵的实质性提升
专业+思政,更大程度地挖掘出了语言的独特魅力,课程既有审美旨趣,又紧扣现实鲜活而富于冲击力,直击学生内心,帮助师范生在复杂的话语环境中保持判断力、形成风范、传递正气,实现了语言预期和思政教育预期。这既是教育之道,亦是教育之目标。
总之,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当它成为思维的外衣时,它能够塑造人的意识。《语言艺术》课程的思政探索将德育作为课程的首要目标,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基于理论自觉基础上的实践自觉,有利于提高师范生服务国家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为培养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专业过硬、富有生气的未来教育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7):39-44.
[2]张妍妍.经典诵读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融入与教学实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01):119-124.
[3]苏国红,李卫华,吴超.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3):39-43.
[4]刘静潜.语言道德与语言规范[J].汉字文化,2020(24):6-7.
[5]丁冬艳,张玲玲.“物理光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70-72.
关键词:语言艺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培养质量决定着中国未来教育的质量。《语言艺术》课程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水平都决定着他们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本文就师范生《语言艺术》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探析。
一、为什么要进行《语言艺术》课程思政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目前亟需探索的重大课题。有鉴于此,语言艺术课程应努力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推动课程专业与课程思政协调前行,提升和改善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
二、怎样推进《语言艺术》课程思政改革
(一)什么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指的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课程专业知识的教授和育人导向同步实现,其核心是把美育、德育融入专业课的全过程。所以《语言艺术》的课程思政就是教师在教授普通话和开展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通过恰当融入思政元素,达到育能、育德的效果。教师在课程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又要多角度灵活注入美育、德育等内容,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统一。
(二)如何挖掘《语言艺术》课程的课程思政
语言类教学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教育功能,还在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对《语言艺术》的课程思政设计,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把握:第一,把握语言教学的基本性质和功能;第二,突出语言教育的艺术审美特性;第三,把握当前的现实语境和师范生的实践环境。只有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才能够把课程思政的内容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而不是生拉硬拽地加入思政内容,造成二者的脱节甚至分离,在最终实现思想目标和专业目标的的双达标。所以教师教授语言艺术课程,不应将内容局限在语音、语调和平翘舌等普通话知识的表层结构,还应在此基础上深入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比如在朗读训练部分中,可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青年致辞,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梦想,诠释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中国梦唤起青春梦想,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和前进之路。也可以从学生喜爱的B站等媒体网站的资源中,补充各類融语言艺术教学和思政元素于一体的新鲜教学素材,并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灵活调整内容,在完成课程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得思政教育效用最大化。
三、《语言艺术》课程思政改革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的对应统一
笔者在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修订时,对专业目标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做到声、情、义的统一。发音吐字清晰,表达流畅;语调抑扬顿挫,高低有别;语速快慢变化,富于音韵美。语言充满真情实感,能以温暖的声音和真诚的语气感染人。第二,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语言表达准确、全面、严谨,符合语言规范,语言运用巧妙、灵活,有感染力,能体现独特的话语风格。第三,做到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语言表达的内容积极、健康,体现语言本身的教育功能;在表达过程中体现语言的音、形、意之美。与专业目标相对应,也提出了三个思政目标:第一,要通过语言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第二,要通过积极、充能满正能量的语言学习引导学生建构起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三,要通过健康的语言教学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净化身心,增加不良思想意识侵蚀免疫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要通过深度开掘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找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一些老师认为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会减弱课程的专业性和含金量,达不到原有的教学效果。事实恰好相反,例如在普通话概述部分,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放在“了解普通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解读其承载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上,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认同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更加热爱自己的语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通过直接、渗透和结合三种手段为主,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四、开展《语言艺术》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提升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教师要明确明确把握《语言艺术》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真听、真学、真信、真用,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在知识体系,实现学生的知识诉求和行动引导。使得学生的获得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在改进中优化自身。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的通道变得开阔而顺畅,其主动求知的欲望随着教学语言表达的优化而不断攀升,其获得感也在此基础上实现强化和稳固。
(二)达成了《语言艺术》课程内涵的实质性提升
专业+思政,更大程度地挖掘出了语言的独特魅力,课程既有审美旨趣,又紧扣现实鲜活而富于冲击力,直击学生内心,帮助师范生在复杂的话语环境中保持判断力、形成风范、传递正气,实现了语言预期和思政教育预期。这既是教育之道,亦是教育之目标。
总之,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当它成为思维的外衣时,它能够塑造人的意识。《语言艺术》课程的思政探索将德育作为课程的首要目标,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基于理论自觉基础上的实践自觉,有利于提高师范生服务国家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为培养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专业过硬、富有生气的未来教育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7):39-44.
[2]张妍妍.经典诵读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融入与教学实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01):119-124.
[3]苏国红,李卫华,吴超.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3):39-43.
[4]刘静潜.语言道德与语言规范[J].汉字文化,2020(24):6-7.
[5]丁冬艳,张玲玲.“物理光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