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农村学校意味着落后、闭塞与简陋。是的,这些现象在农村教育中确有存在。可是,作为农村教育一线教师的我,则认为农村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又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农村独有的教学资源。
一、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新鲜的空气、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池塘、五彩的田园、茂密的大树、成群的鸡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素材。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摇篮,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中,学生们对身边的环境已经熟视无睹,他们只从课本中学到“乡下人家的美”,殊不知他们每天都处在“美”中;他们只从课本中感受到“爬山虎的脚”的奇,殊不知他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奇”有很多很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要引导孩子们进入周围世界,使他们每天都能从中发现点什么新的东西,使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思维和语言的源泉,既走向大自然绝妙美景的旅程。”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语文服务。我们应该经常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田野、池塘等地方进行观察。虽然这些都是学生再也熟悉不过的景色,但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道农家菜。例如,一次傍晚我带着全班同学去学校前面的一个池塘边散步,没到池塘,我就让他们说说远处的池塘。到了池塘岸边,又让他们说说近处的池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道出自己的所见所感,有的说:“阳光照耀在池水中,水面泛着耀眼的波光,像是谁洒下了一堆金子”;有的说:“池水真清啊,站在岸边,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真像一面镜子”;有的又说:“我觉得池水一定很甜,因为风一吹来,我就能闻到一股香甜的味道”;还有的说:“看,池塘边上的那颗梧桐树,挥动着它的手掌,跟我们打招呼呢!”……像这样的活动形式还有很多:放风筝、看老牛犁田、找野花野果、欣赏丰收的景象等。于是学生语言的发展,语文素养便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形成了。
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既克服了课堂上教师空洞的说教、学生们乏味的听讲,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感悟的能力。从而提高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水平,学语文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乡情民俗中学习语文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沉淀下来的乡情民俗有着深厚的底蕴。地域、民族不同,民情风俗也不一样。在农村,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草,还流行这样一句话“端午吃个桃,不朝医院跑”;农历六月六,村子里今年要娶亲的人家便在这一天向女家提亲;中秋节吃月饼,玩火把,回家时必须摘个棉桃装在衣袋里;冬至时吃南瓜饼、煎鸡蛋;另外平时村子里杀猪宰牛、搬家盖房、婚丧嫁娶……这些乡情民俗就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把这些乡情民俗当一种语文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畅谈着过新年;日记中“搬新家”“哥哥结婚”“清明上坟”“宝宝抓周”“中秋玩火把”……成为他们常见的题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还可以让他们对乡情民俗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在乡情民俗中学习语文,沐浴着淳朴的乡情,感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在农业生产中学习语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然是农村地区的生活模式。农业生产是农村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农业生产的内容丰富多彩,也为农村孩子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在农业生产中识字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各种农具和农副产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低年级孩子学识字拓宽渠道,例如让他们收集种子袋子,认识“种子”“玉米”“青菜”等。他们看到家中的农具或农副产品也会问:“‘锄头’怎么写?”“西红柿”三个字是什么样子。
2.在农业生产中收集农谚语
农谚语是农民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且这些农谚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幽默有趣,连农村很多不识字的老人也会说出很多这样的语句。例如“立秋后下三场雨,遍地出黄金”、“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清明多栽树,谷雨下春物”、“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季”、“麦怕半夜雨,稻怕午时风”……在人教版的教材中也有关于农村农谚的编排。我们生活在农村,耳濡目染,听过许多这类语句,把他们收集起来,反复记忆无疑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3.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记录
在农村,种地、养殖是家家户户每天劳作的重点。学生对这些农业活动不仅熟悉,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还会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生产活动中学会观察记录。我所在的农村地区,种西瓜的农民很多,我就经常和学生们到附近的西瓜地里进行定期观察,还要求学生在家全程参与西瓜的播种、锄草、除虫、施肥、浇水、收获等活动,记录所参与的活动内容和自身的感受。学生们在观察活动中不仅获得大量农业生产知识,观察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也明白了:语文来自于生活。
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乡村教师应该做个课程资源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是肥西县花岗学区中心学校)
一、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新鲜的空气、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池塘、五彩的田园、茂密的大树、成群的鸡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素材。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摇篮,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中,学生们对身边的环境已经熟视无睹,他们只从课本中学到“乡下人家的美”,殊不知他们每天都处在“美”中;他们只从课本中感受到“爬山虎的脚”的奇,殊不知他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奇”有很多很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要引导孩子们进入周围世界,使他们每天都能从中发现点什么新的东西,使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思维和语言的源泉,既走向大自然绝妙美景的旅程。”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语文服务。我们应该经常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田野、池塘等地方进行观察。虽然这些都是学生再也熟悉不过的景色,但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道农家菜。例如,一次傍晚我带着全班同学去学校前面的一个池塘边散步,没到池塘,我就让他们说说远处的池塘。到了池塘岸边,又让他们说说近处的池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道出自己的所见所感,有的说:“阳光照耀在池水中,水面泛着耀眼的波光,像是谁洒下了一堆金子”;有的说:“池水真清啊,站在岸边,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真像一面镜子”;有的又说:“我觉得池水一定很甜,因为风一吹来,我就能闻到一股香甜的味道”;还有的说:“看,池塘边上的那颗梧桐树,挥动着它的手掌,跟我们打招呼呢!”……像这样的活动形式还有很多:放风筝、看老牛犁田、找野花野果、欣赏丰收的景象等。于是学生语言的发展,语文素养便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形成了。
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既克服了课堂上教师空洞的说教、学生们乏味的听讲,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感悟的能力。从而提高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水平,学语文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乡情民俗中学习语文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沉淀下来的乡情民俗有着深厚的底蕴。地域、民族不同,民情风俗也不一样。在农村,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草,还流行这样一句话“端午吃个桃,不朝医院跑”;农历六月六,村子里今年要娶亲的人家便在这一天向女家提亲;中秋节吃月饼,玩火把,回家时必须摘个棉桃装在衣袋里;冬至时吃南瓜饼、煎鸡蛋;另外平时村子里杀猪宰牛、搬家盖房、婚丧嫁娶……这些乡情民俗就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把这些乡情民俗当一种语文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畅谈着过新年;日记中“搬新家”“哥哥结婚”“清明上坟”“宝宝抓周”“中秋玩火把”……成为他们常见的题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还可以让他们对乡情民俗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在乡情民俗中学习语文,沐浴着淳朴的乡情,感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在农业生产中学习语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然是农村地区的生活模式。农业生产是农村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农业生产的内容丰富多彩,也为农村孩子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在农业生产中识字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各种农具和农副产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低年级孩子学识字拓宽渠道,例如让他们收集种子袋子,认识“种子”“玉米”“青菜”等。他们看到家中的农具或农副产品也会问:“‘锄头’怎么写?”“西红柿”三个字是什么样子。
2.在农业生产中收集农谚语
农谚语是农民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且这些农谚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幽默有趣,连农村很多不识字的老人也会说出很多这样的语句。例如“立秋后下三场雨,遍地出黄金”、“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清明多栽树,谷雨下春物”、“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季”、“麦怕半夜雨,稻怕午时风”……在人教版的教材中也有关于农村农谚的编排。我们生活在农村,耳濡目染,听过许多这类语句,把他们收集起来,反复记忆无疑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3.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记录
在农村,种地、养殖是家家户户每天劳作的重点。学生对这些农业活动不仅熟悉,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还会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生产活动中学会观察记录。我所在的农村地区,种西瓜的农民很多,我就经常和学生们到附近的西瓜地里进行定期观察,还要求学生在家全程参与西瓜的播种、锄草、除虫、施肥、浇水、收获等活动,记录所参与的活动内容和自身的感受。学生们在观察活动中不仅获得大量农业生产知识,观察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也明白了:语文来自于生活。
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乡村教师应该做个课程资源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是肥西县花岗学区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