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言文内容在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大幅度增加,使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如何进行文言教学等方面来进行论述,力求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目标 诵读指导
初中到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文言文,而且从近年来语文教材的修订来看,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充分反映了国家语文教科书的编订专家们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
诚然,我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学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多是经过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教法僵化,思想陈旧,很难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别说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古文的思想美或艺术美了。当然,这也不全是语文教师的错,毕竟,文言文是用古代的语言写成的,它深深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且距我们今天的生活久远,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思想上,理解起来都有困难。更何况,教学的对象又是对文言文知识积累较少的中学生呢?
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我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明确中学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应包括语言学习和文学学习两个方面,二者是紧密结合的,不能割裂开来。但是,长期以来,有些语文教师把文言文教学上成了大学的古代汉语课,纯粹传授古代汉语知识,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对字句的解释上。还有些教师则把文言文教学上成了纯文学课,像分析现代文一样,仅从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把握。这两种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都是不正确的,前者忽略了文言文作为文学的特征,使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只是对字句的解释,久之,易觉得枯燥乏味;后者则忽略了对字句的理解,使学生难以正确把握文本内容,因为只有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其次,正确指导诵读。对于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乃至学者都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似乎这是文言文教学唯一有效的办法。尤其是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行,大家对诵读简直是推崇备至,每一堂文言文公开课教学,若是没有读的环节,不管课上得多么生动,似乎都是失败的。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一堂课几乎没什么内容,只是带着学生不停地、反复地读。这样的课居然也被专家们评为优质课,因为他们要的就是公开课课堂上那种所谓的“书声朗朗”“热热闹闹”的效果。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文言文教学,诵读当然十分重要。在古代语文学习上,就十分强调“读”,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些名言就说明了“读”的重要性,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这也就包含了古人在学习语文上的一个重要经验。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或者在教法上唯“读”是用了。文言文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很久远了,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找不到文言文时代的那种语言环境了。从某些小说或戏剧的描写中,我们了解到:古代的学究、私塾先生们读书时,摇头晃脑,拖着抑扬顿挫的调子,动情处如痴如醉,甚至为之“足之舞之,手之蹈之”。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上升到鉴赏的高度,细细的品味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似乎是在与作者对话,或者是产生了共鸣,才会达到如此陶醉的境界。通过这样的例子,我想强调的是:诵读必须是在理解字句、甚至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像某些老师那样,在文言文教学时,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怎样断句,把一篇本来很优美的文章读得磕磕绊绊、笑话百出。再说,如果学生对文章的字句不理解,文言知识不明白,即使他们把一篇古文读得烂熟,哪怕是达到会背的程度,对于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有什么帮助呢?
因此,我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先强调理解字句,弄懂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在此之后的环节上,再强调诵读,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诵读时,我们应该在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因为汉语音节本身就具有音乐性、节奏感等特点,又加上古文很讲究用字押韵、音节的平仄相对、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等。我们要想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多加指导与训练。另外,针对不同的文体、文本,诵读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写景叙事类文章,读时要流畅明快、节奏舒缓;议论抒情类文章,读时则要慷慨激昂、节奏多变。
第三,教学教法的处理,要灵活多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介绍作者及背景,讲解字句及翻译,分析内容,概括写法。无论是何种体裁何种内容的文章,都以此法套用,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久而久之,怎不令学生生厌?
其实,中学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培养中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积累相当数量的实词、虚词,文言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能,以达到正确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目的。所以,针对不同的文言文,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环节要大胆取舍。
比如,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用词非常规范,是文言文学习的典范作品。这样的文章,在字词、句式方面,要精讲,落实到每个实词的义项,每个虚词的用法,每个特殊句式的特点,都要让学生了然于胸,注意积累,加强记忆。而对于后代如唐宋时期的文人散文,它们多注重自我思想感情的表达,用的多是生僻的词语,且喜用典故;有较多诘屈聱牙之句。这类文章,在教学上除了要对字句进行必要的点拨外,还要多注重思想内容的把握,写作手法的分析。
而对于难易不同的文章,也要做到灵活处理,比如株洲市第三中学蒋艳珍老师在《浅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论述的“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浅文细教,适当激趣”等,都不失为较好的处理办法,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四、适当的延伸,有针对性练习。文言文记载的都是文化的历史,可延伸的空间很大。有些教师在上文言文时,过多地介绍作者、背景及相关的故事野史,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些内容与课文关系不大,或者是根本没有联系,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这样的延伸,我觉得是要不得的。介绍作者及背景是必要的,因为做到知人论世,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是大有帮助的,但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环节要从简处理,比如有的教师以此作导语,或者是穿插文本内容中介绍,这样处理都是非常好的。
我们通过文言文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迁移练习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言文材料浩如烟海,极为丰富。我们向学生推荐或设计练习时,尽量做到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或相近,学生可从文体或内容方面对比阅读。练习设计难易适宜,最好是学生用所学课文的知识积累能够解决的;再则,要向现代汉语迁移,让学生能感觉到汉语词汇语法的发展变化“源”与“流”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语言的兴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参考资料】
[1] 薛峰《文言文教学新探》.
[2] 蒋艳珍《浅论高中文言文教学》.
[3] 常红杰《中学文言文阅读学习指导四步法尝试》.
[4] 石有平《对文言文教学的四点思考》.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罗集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目标 诵读指导
初中到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文言文,而且从近年来语文教材的修订来看,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充分反映了国家语文教科书的编订专家们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
诚然,我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学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多是经过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教法僵化,思想陈旧,很难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别说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古文的思想美或艺术美了。当然,这也不全是语文教师的错,毕竟,文言文是用古代的语言写成的,它深深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且距我们今天的生活久远,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思想上,理解起来都有困难。更何况,教学的对象又是对文言文知识积累较少的中学生呢?
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我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明确中学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应包括语言学习和文学学习两个方面,二者是紧密结合的,不能割裂开来。但是,长期以来,有些语文教师把文言文教学上成了大学的古代汉语课,纯粹传授古代汉语知识,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对字句的解释上。还有些教师则把文言文教学上成了纯文学课,像分析现代文一样,仅从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把握。这两种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都是不正确的,前者忽略了文言文作为文学的特征,使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只是对字句的解释,久之,易觉得枯燥乏味;后者则忽略了对字句的理解,使学生难以正确把握文本内容,因为只有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其次,正确指导诵读。对于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乃至学者都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似乎这是文言文教学唯一有效的办法。尤其是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行,大家对诵读简直是推崇备至,每一堂文言文公开课教学,若是没有读的环节,不管课上得多么生动,似乎都是失败的。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一堂课几乎没什么内容,只是带着学生不停地、反复地读。这样的课居然也被专家们评为优质课,因为他们要的就是公开课课堂上那种所谓的“书声朗朗”“热热闹闹”的效果。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文言文教学,诵读当然十分重要。在古代语文学习上,就十分强调“读”,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些名言就说明了“读”的重要性,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这也就包含了古人在学习语文上的一个重要经验。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或者在教法上唯“读”是用了。文言文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很久远了,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找不到文言文时代的那种语言环境了。从某些小说或戏剧的描写中,我们了解到:古代的学究、私塾先生们读书时,摇头晃脑,拖着抑扬顿挫的调子,动情处如痴如醉,甚至为之“足之舞之,手之蹈之”。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上升到鉴赏的高度,细细的品味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似乎是在与作者对话,或者是产生了共鸣,才会达到如此陶醉的境界。通过这样的例子,我想强调的是:诵读必须是在理解字句、甚至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像某些老师那样,在文言文教学时,一上来就让学生齐读,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怎样断句,把一篇本来很优美的文章读得磕磕绊绊、笑话百出。再说,如果学生对文章的字句不理解,文言知识不明白,即使他们把一篇古文读得烂熟,哪怕是达到会背的程度,对于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有什么帮助呢?
因此,我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先强调理解字句,弄懂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在此之后的环节上,再强调诵读,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诵读时,我们应该在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因为汉语音节本身就具有音乐性、节奏感等特点,又加上古文很讲究用字押韵、音节的平仄相对、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等。我们要想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多加指导与训练。另外,针对不同的文体、文本,诵读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写景叙事类文章,读时要流畅明快、节奏舒缓;议论抒情类文章,读时则要慷慨激昂、节奏多变。
第三,教学教法的处理,要灵活多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介绍作者及背景,讲解字句及翻译,分析内容,概括写法。无论是何种体裁何种内容的文章,都以此法套用,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久而久之,怎不令学生生厌?
其实,中学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培养中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积累相当数量的实词、虚词,文言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能,以达到正确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目的。所以,针对不同的文言文,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环节要大胆取舍。
比如,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用词非常规范,是文言文学习的典范作品。这样的文章,在字词、句式方面,要精讲,落实到每个实词的义项,每个虚词的用法,每个特殊句式的特点,都要让学生了然于胸,注意积累,加强记忆。而对于后代如唐宋时期的文人散文,它们多注重自我思想感情的表达,用的多是生僻的词语,且喜用典故;有较多诘屈聱牙之句。这类文章,在教学上除了要对字句进行必要的点拨外,还要多注重思想内容的把握,写作手法的分析。
而对于难易不同的文章,也要做到灵活处理,比如株洲市第三中学蒋艳珍老师在《浅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论述的“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浅文细教,适当激趣”等,都不失为较好的处理办法,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四、适当的延伸,有针对性练习。文言文记载的都是文化的历史,可延伸的空间很大。有些教师在上文言文时,过多地介绍作者、背景及相关的故事野史,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些内容与课文关系不大,或者是根本没有联系,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这样的延伸,我觉得是要不得的。介绍作者及背景是必要的,因为做到知人论世,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是大有帮助的,但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环节要从简处理,比如有的教师以此作导语,或者是穿插文本内容中介绍,这样处理都是非常好的。
我们通过文言文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迁移练习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言文材料浩如烟海,极为丰富。我们向学生推荐或设计练习时,尽量做到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或相近,学生可从文体或内容方面对比阅读。练习设计难易适宜,最好是学生用所学课文的知识积累能够解决的;再则,要向现代汉语迁移,让学生能感觉到汉语词汇语法的发展变化“源”与“流”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语言的兴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参考资料】
[1] 薛峰《文言文教学新探》.
[2] 蒋艳珍《浅论高中文言文教学》.
[3] 常红杰《中学文言文阅读学习指导四步法尝试》.
[4] 石有平《对文言文教学的四点思考》.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罗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