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感到语文学习远不像小学时那么轻松了,特别是作文,犹如拦路虎,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本文从当前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出发,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通过融入意境、进入角色、设置线索、厚积薄发等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最佳感觉。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新的《语文课程标谁》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到写作文时,有的学生就愁眉苦脸、痛苦不堪,半天写不出几个字;有的学生总觉得没有材料可以下笔,有的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离题千里;有的虽马虎过关,却干瘪无味、没有新意,就连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作文也颇感费劲。那么,怎样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怎样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感觉进入最佳写作状态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融入意境,引发思考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某种环境和氛围中做事,会觉得轻松愉快,效率特别高,而一旦没有了那种特定的氛围,思想情感就调动不起来,思绪也不容易理得清晰。写作更是如此,学生要是能够沉浸在某种特定的氛围中进行写作,思路不被打扰,就会才思敏捷,下笔千言。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这样有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都集中起来,让他们全神贯注于作文,并且将自己融入到作文所需要的那种意境中去。一旦思维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新的联想,写起作文就会轻松自如。
就拿话题作文来说吧,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可以先将题目要求讲解清楚,然后带动学生的思维进入与这个话题的关联情境中去。例如,教学“春节”这个话题作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先讲好作文的要求,然后可以借助案例来引导学生进入一些与“春节”关联的情境中去。处于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是很喜欢过节的,尤其是过春节,一旦说起春节,他们的热情就来了,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很快热烈起来。这是,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介绍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学生就会很快进入状态,并自主的进行思考。这个期间,要保证课堂的安静,给学生一个可以专心思考的良好条件,让他们排除一切杂念,忘掉周围的一切,进入到写作状态中,将一切心思都集中于一点,使思想高度活跃和集中。在这样做以后,就是水平再差的学生,也能有感而发,找到写作的好题材。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训练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依据篇幅长短安排时间,让学生能够收放自如,能长能短并及时收尾。当然,在刚开始训练时,效果不会太好,老师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但只要教师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好处将是不可限量。经过训练,学生不仅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还能适应各种写作环境,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二、进入角色,带动情感
有些学生一到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叹息无事可写,哪怕是写一篇短文,都不知道要写什么,似乎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事,学生写不出文章的原因也就在此。对此,教师可以有意地“制造事端”,让学生不自觉地充当一回“演员”,在无意识中进入角色。写作文不是写别人,就是写自己经历的事或写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充当演员,就有了切身的体验,就可以言之有物了。
例如,在进行《特别的十分钟》的写作时,很多学生都因纠结于这样的问题而无法下笔。10分钟是那么短的时间,有什么可写的呢?生活中有什么特别的10分钟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故意在上课铃响过1分钟后才一脸严肃地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笔者用目光巡视一周,故意在每个学生脸上逗留1秒钟,然后把教科书狠狠地摔在讲台上,再一声不吭地站了5分钟,这时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紧张,胆小的同学怯怯地低着头,平时爱捣乱常被批评的学生,更是不敢抬起头来。大家这时候都满脑子疑问:出什么大事了?为什么老师发这么大火?该不会是我犯了什么错吧?这10分钟,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各种各样的体验。情景表演非常完美,当笔者换了一副笑容,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作文题《特别的十分钟》时,同学们才恍悟过来,很快就进入写作状态,开始挥动手中的笔。
再如,在教学《不能没有你》这篇作文时,笔者特意列举了最亲的几个人: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外婆、外公、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然后让学生排除他们没有的亲人。开始大家感觉新奇,嘻嘻哈哈,有的说没有哥哥姐姐,有的说没有弟弟妹妹。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去掉两个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人,此时大家都不再嬉笑了,而是开始沉思。然后,笔者再次要求去掉两个可以舍弃的亲人,这时学生们都神情凝重,露出十分为难的样子。在隐忍中去掉了两个之后,笔者继续要求学生舍弃自己的亲人直到只剩一个。大家都无法进行了,有人眼泪掉了下来,拿着笔再也下不了手。此时笔者引导他们:你为什么不忍去除这些亲人呢?这些人在你的生活中都做了什么让你如此不忍离开他们?这时气氛达到高潮,笔者适时地提出今天的作文题目《不能没有你》,学生们此时正处于情感高潮中,文字便随着情感的涌动汩汩而出。
角色融入,能够让学生模拟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发出潜在的思维,打开思想的闸门,不用怎么讲解,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
三、彩线串珠,打通经脉
学生的作文并不都是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有时要写多个人物多个事件,这样一来内容就变得复杂了,事多人多线索就多,对此学生便难以下笔。教师此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作简单处理,找出一个具体的人、物、事或情感做为线索来联系多个因素,就像一条彩线,把多个像珍珠一样零散的材料串起来,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样才能有效地打通文章的经脉,使文意连贯、文气通畅。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技法思路,以公式表述为:确立线索—选择材料—反复点题—抒情议论,把学生带入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留住××》半命题作文时,以初中学生的写作习惯来看,定是要写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留住阳光,留住美好”等等。因此,在进入课堂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阳光怎么会留得住呢?要留住阳光就要用超乎寻常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可以用带着童话色彩的想像来选择角度,把阳光想像成可以装起来的东西,然后用“七彩瓶”来收集。阳光在文章中应该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笔者再结合象征义来考虑应该到哪里收集阳光。如果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爱,那就可以从公交车、大街小巷等各种容易找到感人事件的场合来收集“阳光”。这样,就可以确定以“我”带着“七彩瓶”收集阳光为线索,以时间地点的转换为顺序,从不同角度创设七彩阳光的美好意境,每个意境蕴涵一个“爱”的故事,再把它们连缀起来。这种彩线串珠的方法写起来容易,而且能使文章开合自然、形散神聚、自然天成。在设置线索时可以某一实物为线索,也可以感情为线索,还可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更可以某个词或某句话为线索。 四、开拓视野,厚积薄发
心中有一片汪洋大海,酌取一勺有何不易;地下有万丈根基,建数丈高楼自然平稳。学生只有平时经常积累知识,胸中有墨水,才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若胸无点墨,累死也写不出来。就如潘新和教授所说的那样:“当今学生笔下思路单一,形象雷同、想像贫弱的窘况,除了思维方法的问题外,和他们阅历、学养、情感等有关”。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扩大、延伸,但学生的生活空间却在逐渐缩小。学生每天两点一线,埋头题海,整天被封闭在象牙塔里,远离社会、自然,因此变得眼中无物、心中无事、感情浮浅、思想简单。再加上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更没有时间去观察生活。除此之外,手机、电脑、电视、培训班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读书成了幻影。况且,有的家庭本身没有读书的氛围,父母就不读书,学生当然也不读。这都使得学生的阅读量变小、知识面变窄,语言思维能力不足,在写作文时表述不清,想写的写不出,写出来的逻辑混乱,特别是到写议论文的时候,挤破脑袋也想不出典型的事例来。针对这种情况,只有注重积累,筑起知识的大坝,才能顺利完成写作。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这个道理。
新课标要求学生博览群书、认识世界、增长见闻,提高写作能力。对此,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词汇,了解各种知识,开阔眼界。读书笔记内容不必太难,应多摘抄,少评论。可以摘录精彩的描写片断,收集生动的词语、成语、歇后语、俗语等,如“光怪陆离”、“如履薄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也可以摘录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如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形象贴切的比喻句、抒情强烈的句子等。还可摘抄名人名言、警句、古代诗词、生活常识等。除了做好读书笔记,还要重视语文教材的作用,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但教材这个“例子”绝对不会等同于数理化中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美文,教师要让学生对其熟读成诵,从而形成积累。这些课文都是经老师讲解过,学生理解得透彻,运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
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个体适应不同的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将教法调整更新。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不同的特点,也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尽量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写作文的过程是活动的、变化的,任何不变的形式和方法都是僵硬的、不起作用的。教师就像是一架导航仪,机动灵活地去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写出最美的文字。新时代要求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因此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教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作文写作中去,从而将升华的思想情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写出优秀的作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361000)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新的《语文课程标谁》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到写作文时,有的学生就愁眉苦脸、痛苦不堪,半天写不出几个字;有的学生总觉得没有材料可以下笔,有的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离题千里;有的虽马虎过关,却干瘪无味、没有新意,就连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作文也颇感费劲。那么,怎样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怎样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感觉进入最佳写作状态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融入意境,引发思考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某种环境和氛围中做事,会觉得轻松愉快,效率特别高,而一旦没有了那种特定的氛围,思想情感就调动不起来,思绪也不容易理得清晰。写作更是如此,学生要是能够沉浸在某种特定的氛围中进行写作,思路不被打扰,就会才思敏捷,下笔千言。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这样有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都集中起来,让他们全神贯注于作文,并且将自己融入到作文所需要的那种意境中去。一旦思维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新的联想,写起作文就会轻松自如。
就拿话题作文来说吧,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可以先将题目要求讲解清楚,然后带动学生的思维进入与这个话题的关联情境中去。例如,教学“春节”这个话题作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先讲好作文的要求,然后可以借助案例来引导学生进入一些与“春节”关联的情境中去。处于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是很喜欢过节的,尤其是过春节,一旦说起春节,他们的热情就来了,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很快热烈起来。这是,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介绍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学生就会很快进入状态,并自主的进行思考。这个期间,要保证课堂的安静,给学生一个可以专心思考的良好条件,让他们排除一切杂念,忘掉周围的一切,进入到写作状态中,将一切心思都集中于一点,使思想高度活跃和集中。在这样做以后,就是水平再差的学生,也能有感而发,找到写作的好题材。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训练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依据篇幅长短安排时间,让学生能够收放自如,能长能短并及时收尾。当然,在刚开始训练时,效果不会太好,老师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但只要教师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好处将是不可限量。经过训练,学生不仅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还能适应各种写作环境,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二、进入角色,带动情感
有些学生一到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叹息无事可写,哪怕是写一篇短文,都不知道要写什么,似乎生活中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事,学生写不出文章的原因也就在此。对此,教师可以有意地“制造事端”,让学生不自觉地充当一回“演员”,在无意识中进入角色。写作文不是写别人,就是写自己经历的事或写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充当演员,就有了切身的体验,就可以言之有物了。
例如,在进行《特别的十分钟》的写作时,很多学生都因纠结于这样的问题而无法下笔。10分钟是那么短的时间,有什么可写的呢?生活中有什么特别的10分钟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故意在上课铃响过1分钟后才一脸严肃地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笔者用目光巡视一周,故意在每个学生脸上逗留1秒钟,然后把教科书狠狠地摔在讲台上,再一声不吭地站了5分钟,这时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紧张,胆小的同学怯怯地低着头,平时爱捣乱常被批评的学生,更是不敢抬起头来。大家这时候都满脑子疑问:出什么大事了?为什么老师发这么大火?该不会是我犯了什么错吧?这10分钟,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各种各样的体验。情景表演非常完美,当笔者换了一副笑容,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作文题《特别的十分钟》时,同学们才恍悟过来,很快就进入写作状态,开始挥动手中的笔。
再如,在教学《不能没有你》这篇作文时,笔者特意列举了最亲的几个人: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外婆、外公、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然后让学生排除他们没有的亲人。开始大家感觉新奇,嘻嘻哈哈,有的说没有哥哥姐姐,有的说没有弟弟妹妹。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去掉两个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人,此时大家都不再嬉笑了,而是开始沉思。然后,笔者再次要求去掉两个可以舍弃的亲人,这时学生们都神情凝重,露出十分为难的样子。在隐忍中去掉了两个之后,笔者继续要求学生舍弃自己的亲人直到只剩一个。大家都无法进行了,有人眼泪掉了下来,拿着笔再也下不了手。此时笔者引导他们:你为什么不忍去除这些亲人呢?这些人在你的生活中都做了什么让你如此不忍离开他们?这时气氛达到高潮,笔者适时地提出今天的作文题目《不能没有你》,学生们此时正处于情感高潮中,文字便随着情感的涌动汩汩而出。
角色融入,能够让学生模拟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发出潜在的思维,打开思想的闸门,不用怎么讲解,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
三、彩线串珠,打通经脉
学生的作文并不都是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有时要写多个人物多个事件,这样一来内容就变得复杂了,事多人多线索就多,对此学生便难以下笔。教师此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作简单处理,找出一个具体的人、物、事或情感做为线索来联系多个因素,就像一条彩线,把多个像珍珠一样零散的材料串起来,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样才能有效地打通文章的经脉,使文意连贯、文气通畅。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技法思路,以公式表述为:确立线索—选择材料—反复点题—抒情议论,把学生带入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留住××》半命题作文时,以初中学生的写作习惯来看,定是要写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留住阳光,留住美好”等等。因此,在进入课堂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阳光怎么会留得住呢?要留住阳光就要用超乎寻常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可以用带着童话色彩的想像来选择角度,把阳光想像成可以装起来的东西,然后用“七彩瓶”来收集。阳光在文章中应该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笔者再结合象征义来考虑应该到哪里收集阳光。如果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爱,那就可以从公交车、大街小巷等各种容易找到感人事件的场合来收集“阳光”。这样,就可以确定以“我”带着“七彩瓶”收集阳光为线索,以时间地点的转换为顺序,从不同角度创设七彩阳光的美好意境,每个意境蕴涵一个“爱”的故事,再把它们连缀起来。这种彩线串珠的方法写起来容易,而且能使文章开合自然、形散神聚、自然天成。在设置线索时可以某一实物为线索,也可以感情为线索,还可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更可以某个词或某句话为线索。 四、开拓视野,厚积薄发
心中有一片汪洋大海,酌取一勺有何不易;地下有万丈根基,建数丈高楼自然平稳。学生只有平时经常积累知识,胸中有墨水,才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若胸无点墨,累死也写不出来。就如潘新和教授所说的那样:“当今学生笔下思路单一,形象雷同、想像贫弱的窘况,除了思维方法的问题外,和他们阅历、学养、情感等有关”。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扩大、延伸,但学生的生活空间却在逐渐缩小。学生每天两点一线,埋头题海,整天被封闭在象牙塔里,远离社会、自然,因此变得眼中无物、心中无事、感情浮浅、思想简单。再加上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更没有时间去观察生活。除此之外,手机、电脑、电视、培训班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读书成了幻影。况且,有的家庭本身没有读书的氛围,父母就不读书,学生当然也不读。这都使得学生的阅读量变小、知识面变窄,语言思维能力不足,在写作文时表述不清,想写的写不出,写出来的逻辑混乱,特别是到写议论文的时候,挤破脑袋也想不出典型的事例来。针对这种情况,只有注重积累,筑起知识的大坝,才能顺利完成写作。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这个道理。
新课标要求学生博览群书、认识世界、增长见闻,提高写作能力。对此,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词汇,了解各种知识,开阔眼界。读书笔记内容不必太难,应多摘抄,少评论。可以摘录精彩的描写片断,收集生动的词语、成语、歇后语、俗语等,如“光怪陆离”、“如履薄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也可以摘录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如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形象贴切的比喻句、抒情强烈的句子等。还可摘抄名人名言、警句、古代诗词、生活常识等。除了做好读书笔记,还要重视语文教材的作用,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但教材这个“例子”绝对不会等同于数理化中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美文,教师要让学生对其熟读成诵,从而形成积累。这些课文都是经老师讲解过,学生理解得透彻,运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
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个体适应不同的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将教法调整更新。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不同的特点,也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尽量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写作文的过程是活动的、变化的,任何不变的形式和方法都是僵硬的、不起作用的。教师就像是一架导航仪,机动灵活地去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写出最美的文字。新时代要求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因此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教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作文写作中去,从而将升华的思想情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写出优秀的作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