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式跨小步强化”教学法实验过程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0年开始,我就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分段式跨小步强化”教学法,效果较好,觉得特别适合于农村初中的化学教学。“分段式跨小步强化”就是教学中适当跨小步,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强化”。
  
   一、 新课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教学中,把每一课时的内容划分成几个小部分,既几个“小分段”。先根据第一个部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实际,采用最佳手段,使学生基本学懂,懂了就记,记住了就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及时反馈、及时调节,直至全体学生及时理解并初步会用。踏稳了第一小步,再跨第二小步——既再学习第二个内容,以此类推,直至完成该课时的全部教学目标。
   例如,对《探索酸性质》这个课题,分三个课时,共分十个小段:1.日常生活中的酸。2.酸的定义。3.酸的鉴定方法。4.酸与金属的反应。5.酸与碱的反应。6.酸与盐的反应。7.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8.实验室中常见的酸。9.酸的共性。10.本节小结。完成每一步任务的手段,强化方式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千篇一律。例如,我在跨第一步时,是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把课文主题编成可以简答的真空题,幻灯打出,先让学生对照课本回答,再让学生离开课本回答,最后能流畅回答,直到全体学生举手表示已全部记住为止。跨第九步时,因是在学生理解酸的定义及酸的主要性质的基础上,所以可以直接让学生讨论,当学生讨论片刻后,鼓励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分步启发:酸有哪些变色反应?酸都能与哪些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当学生弄清讨论的问题以后,教师简单介绍酸的基本通性,再让学生分四段加以记忆。全体学生举手表示记住以后,再提问以下问题,既通过简单运用来强化理解:1.硫酸与氢氧化钡的反应化学方程式?2.盐酸与氧化铝的反应方程式?3.NaHCO3是不是酸?
   二、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复习教学也可适当跨小步。例如,对《探索物质的变化》的复习,我按知识结构,把全章分成几个小单元,在指导学生归纳整理了该小单元知识之后,立既进行对照练习,查漏补缺,强化该小单元的知识与技能。各个小单元复习完了,再实行全章总串联,通过把知识系统化来强化记忆,通过联系对比来加深理解,避免混淆。系统知识的真正掌握,不仅需要新课的及时强化和全章总复习时的分步强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有反复的跨小步复习作基础,才能使系统的知识强化效果更突出。例如,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必须反复地进行强化:1.新课时的及时强化。2.学习“燃烧与缓慢氧化”前的复习。3.学习“氧气用途”时的运用。4.学习“化学方程式”时练习有关氧气性质的反应式。5.学了二氧化碳以后,氧气与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二、 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没有切实掌握实验的规范操作,进入实验室后乱搞一通、秩序混乱、教师指挥不灵、实验不成功是学生实验中常见的现象。为了杜绝这种常见病,我运用分段式跨小步强化法,在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上下功夫,把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成四个单元,不集中在开学初,而是分别配合教学进度。每个单元集中学几项,学会后立即进行专题实验。例如,在教“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时,运用刚学会的基本操作技能,促使实验顺利成功,使学生领会正确操作的重要性,享受“学以致用”的喜悦,达到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效果。
   对于典型的演示实验,我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第一小步,实验前,提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的观察要求;实验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搜索产生的各种现象,务求观察全面、准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开始几次由教师提出,以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来;演示操作开始由教师示范,以后逐步培养学生上台表演。例如,第一实验“镁带的燃烧”,我明确告诉学生观察任务。在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就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观察任务:反应物的性状?反应条件?过程的现象?生成物的性状?在做“磷在氧气里燃烧”时,不做任何启发,学生自己能提出观察任务。
   演示实验的第二小步是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步要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基本功,即反复地把物质宏观变化的现象引伸到微观粒子的运动,又从微观粒子的本质属性的存在和运动,来理解宏观物质的性质、分类和变化规律。
   实验教学的第三小步是要求学生对照观察现象和分析的结论,作出文字记录或口述。这种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观察和思维的结果作出文字表达的能力,而且由于人的知觉形象通常是用词来表达的,是和词密切联系的,在有第二信号系统参加知觉和思维活动时,可提高观察的全面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概括一句话,我所谓的分段式跨小步强化法,实质上就是做到教学要及时落到实处,不要使知识技能在学生面前一晃而过,而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双基和培养能力,确保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以及几种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  2.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和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方法。  3.通过对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的讨论,增强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与存在问题,探究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天然水过滤等实验操作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保护水资源。     三、教学过程    介绍
期刊
【教材简析】  《奇特的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浙美版)第四册,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型。教材内容安排丰富,有大画家画的梦幻作品,也有充满想象力、以飞翔为主题的学生优秀作品,他们快乐地乘着纸飞机、坐在大鸟上飞,或者自己飞,作品形式多样。同时安排了以冷色调为背景的、表现神秘或有些恐怖的未知世界的电脑绘画作品,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是想
期刊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它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
期刊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期刊
[摘要]德育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课堂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根据学生的职业需要,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侧重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键词 ]寓 德育 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集职业技能、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为一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教学
期刊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千篇一律的简单做法或者把教学方法固定化、模式化,必然导致教学思想僵化,不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尽管教学方法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不同的理解,但教学方法又是具体的、形式多样的。各类方法都有其主要特点,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往往是相互渗透,从各方面发挥作用。同时每种方法都有所长,也有局限,实际运用是必须取长补短,互相配合。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文明创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息息相关,它在教育方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艺术教育已成为社会的需要。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 艺术教育 大学生 素质 培养 
期刊
教育部2008年2月下文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教育部此举意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进行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与京剧进课堂是不能等同起来的。用京剧进中小学的课堂来代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非常片面的。  要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就要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有所侧重地选取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
期刊
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可是如何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美,进而真正地喜欢数学这一科目,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项技能。我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就是要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为此我在每节课前总喜欢适当地安排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有寓意的、有情趣的数学内容。如在学习“近似数”一节时,我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统计过身边的哪些数据?学生们马上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算
期刊
[摘 要] 古诗词阅读可能有多方面的追求。例如,关于技巧的追求、关于炼字的追求、关于哲理的追求等,本文笔者着重研究其中的一点,即关于“意”的追求。眼下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执教者范读古诗时,连自己都没有读出文字包含的情和意,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是在浅层次上停滞不前,更何况所教的学生呢?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对诗歌中“意象”的不理解。  [关键词 ] 范读 阅读 意象     古诗词阅读可能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