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视野下的文本解读例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ba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就文学角度而言,通常是指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在特定情境中,文本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及语义连贯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读者去阅读。文本应具备语句的连贯性及完整性,以具备系统含义的语句传递信息、并指向共通的主题。可见,可将文本视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基于此,文本解读应注重整体性,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或形成“整体感悟”,是一种基本的文本阅读方式。
   但究竟如何在整体视野下处理文本的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或如何将整体性的文本划分成不同的层面,以及文本各层面又通过怎样的方式最终组合起来,进而来表现主题,以上种种问题,皆为文本解读所应当解决的基本問题。
   一、明“整体感知”,重视阅读体验
   一篇文章,按照一定的文体章法组织语言,从而传达主体精神,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由语言文字元素、结构体系、文章功能所共同形成的有机整体。自古至今的经典文学作品,无一不传递着整体和谐之美,以此来打动读者。文本自然具有的有机整体性,是其具备艺术魅力、审美价值、艺术生命力的基础。如若文本失去其整体性,自然也失去其艺术审美价值与生命力。我们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百合花》《哦,香雪》,虽然两个故事发生的年代不同,但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都能感受到作品共同抒发的青春情怀,文本整体传递的青年的价值观念,点燃我们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进而领悟到作品蕴含的人性审美意蕴。这就是文本整体感知所不可替代的意义所在。
   包括我们阅读鲁迅《呐喊·狂人日记》整体感受到作者对中国大地深远的忧愤,有热血的激情、畅快的讽刺,阴暗的色调中留有一线希望;读其《彷徨·祝福》,不免因祥林嫂悲惨命运而整体感受到作者难以排解的、沉重的孤独感。正如他自己所说“战斗的意气,却冷了不少”。狂人也罢、祥林嫂也罢,都是不幸的苦命的为社会所逼到走投无路的人,但文章不唯以其孤立的形象传递思想与情感。小说的本质特征为叙述,读者通过作者所叙述的世界与人生,这世界包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故事与故事的关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与环境,在特定时代与环境中的人生百态。
   有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祝福》时,曾做过如下的活动:为祥林嫂之死建立一份死亡档案。学生在拟写死亡档案过程中,必然会探究其死因,抽丝剥茧、寻觅线索。按长工说法是“穷死的”,这当然是一种原因,但是不是死亡的真正的原因?如果寻找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与“大伯”“四嫂”“柳妈”“一群特意寻来听她讲阿毛故事的老女人”,乃至作为叙事视角的“我”的联系,解读到祥林嫂嫁了又嫁,来到鲁镇与再一次来到鲁镇的故事的关联,探究其在烟花爆竹祝福的年关里死去、被无常扫得干干净净的安排,那么这份死亡档案的内容就不是一句“穷死的”所能一言以概之。
   整体视野下去解读,重视读者整体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才能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世界里、人生里。这是阅读小说应具备的基本方式与状态。
   二、觅“内部联系”,理解作品意图
   从不同层面对文本解读,并从整体视野下处理文本各部分的联系,是文本解读的基本思路或途径,对不同文本进一步加以具体性分析研究,来充分把握文本“这一篇”的特征。然而,在阅读实践中,脱离整体而对文本的局部进行具体分析的现象,并不少见。以2016年江苏高考卷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为例:
   第11题问题为: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有学生表述为“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额愿望;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表达了对人生失意的豪迈;通过“健者也曾闲”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其语言组织规范,有分层作答,也紧扣文本进行针对性分析,但得分情况却不理想。问题主要在于下片内容的理解途径:学生对文本局部内容孤立解读,不能从整体视野来处理文本的局部间关系。前三句化用杜甫诗句,为学生所关注,但诗题后的小序中内容为“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其间隐含了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两位友人友情的真挚,表达对友人高风的盛赞,与上篇霸凌尉醉呵李将军之事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对“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的理解,也应在“汉开边、功名万里”的背景下去把握,实为借汉言宋,矛头直指南宋当局。这点,也因学生未能寻找到语句间关联性,故而导致解读不够充分。
   包括下片末句以景作结之句,也为大多学生所忽略,认为其功能上主要起到渲染性的艺术效果,脱离情景关系去把握其确切内涵,即壮志难酬的悲凉。即使从下片语言音韵层面上去看,韵脚的“寒”字与“南山”“残年”“也曾闲”的韵脚也有其关联性,也能产生整体联系。
   再以前文提到的祥林嫂为例,祥林嫂出现在小说的舞台上,穿插进了“我”的视角,就作品中“我”的角色而言,也并不是祥林嫂的真正关切者,除了在祥林嫂生前有关生与死、有无魂灵的支支吾吾并无确切答案的讨论之外,“我”是她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点缀。也就是祥林嫂的故事基本上是在“我”这个小知识分子(尽管对鲁四老爷及鲁镇上的男男女女有很多的不满)并不那么积极热切的状态下,讲述了她人生的故事。没有真实的关切,更没有可以关切的途径,这也是作者要揭示的一个冰冷到无力的世界的真正意图。通过探究文本的内部联系,在局部与局部的内在组合中形成了与整体的关系,进而体会作品潜在的写作意图。
   换言之,当阅读者对文本的内部联系有所把握并确认时,才算是理解了作家的创作意图。
   三、拓“外部关联”,挖掘潜在意义
   文本解读,在以整体视野为立足点的前提下,也可向文本外部探究其相关制约因素。社会学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常见方法,强调文学的社会性,主张从社会角度研究和评价作品,揭示作品的潜在意义。虽不能绝对强调背景对作品的完全意义,但文本的外部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与风貌、作者本人写作风格、文化传统等因素与作品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学生在解读林斤澜的《表妹》中表姐形象时,对其“两步扑过来,抓过一堆衣服”的细节把握时,往往解读为表姐因看到表妹洗衣服多劳多得而发生抢洗衣服的行为,可见对金钱的强烈渴望。如仅仅结合前文所交代其“背着手”城里人虚荣的做派看,这种解读似乎也不无道理。但值得考虑的是,如果结合本文写于1984年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作品意在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开篇农村的溪水流淌着生命的欢喜了,都指向正在变革的伟大时代给农村带来的蓬勃的生机和巨大的变化。
   解读文本,也可向文本外部探究,依托其外部联系进入文本,即阅读者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去阅读文本,并提出相应问题的?该问题又反映了我们阅读者怎样的阅读立场与态度?这样的解读,会让阅读者掌握一定的阅读自主权力与自由,一方面阅读者在建构对文本的多方面的理解,另一方面在阅读中产生自我的认知,该认知某种意义上也使阅读产生带有跨越时空的客观性。
   再以《百合花》为例,在初中旧教材和新编高中统编版教材中都选用了《百合花》,旧版初中教材编者强调其作为反映解放战争的题材,新编高中统编版教材编者强调其反映的是青春题材。因何会有不同的编写侧重点?这种改编体系,或揭示了作品背后的东西乃至写作者自身所忽略的东西,也似乎实现了施莱尔马赫的理想:解释意味着比作者本人更好地理解作者。
   但向文本外部探究其相关制约因素,切不可替代文本核心的探究。文本解读理论有一个充分性的要求。即解读必须恰如其分,不增不减,按胡适所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教师在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时,介绍李清照经历了家国沦丧、南渡逃亡、二次婚姻失败的相关背景,直接告知学生本次传递了作者的家国破灭之愁、思念亡夫之痛、孤身一人之苦,进而要求学生从词中去寻找本词是否有相关体现。即脱离了文本直接以知人论世法替代文本解读,再以结论从文本倒推的文本解读法。按此逻辑,只要是写于该时代、人生背景下的文字,必然只能是这三种情感了。值得思考的是,史料是否真实可考?史料提供的“背景”与诗歌意义是否一定有必然联系?用史料解读来替代文本解读,其方式是否偏离了基本的文本阅读轨道?更值得关注的是,某种意义上,这种依赖背景判断作品主旨的方式更像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恐怕会把学生引向惯性阅读的怪圈,也就偏离了阅读本身的意義了。
  陆丽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教师。
其他文献
作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互联网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下,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开始受到重大的冲击,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视频纷纷涌入人们的视野,而作文写作教学的创新也成了教师们的一道难题。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无字落笔的现象,并且随着作文写作难度的提升,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针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创新作文写作,我们老师要进行分析与探索,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为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元曲当中关汉卿所作的《窦娥冤》,又是代表作之一,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窦娥冤》通过对窦娥、蔡婆、张驴儿、楚州太守桃杌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妇女的不幸。从整个剧本来看,这出悲剧情节跌宕起伏,感情的宣泄也是荡气回肠,能让读者在获得文学以及戏剧表演的艺术审美的同时获得极致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1]当其被收录入
作文的“色”,就是指“文采”。什么是文采呢?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这充分说明了文章具有文采的重要性。教育部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考试说明中对作文“要有文采”的具体描述为:“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由此可见,“有文采”就是要求文章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还要生动、活泼、诗意、灵动。当然,优美的语言不是辞藻的简单堆砌,它是
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不同的切入角度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对于绝大多数普罗大众而言,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来自于“演义”,当然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舞台艺术形象;对于相对专业的研究者来说,则会从“志”中寻找痕迹。无论是“演义”、舞台,还是“志”,客观上总是他人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演绎。如果换一个角度,也就是从曹操自身去解读,或可得到不同的结果。在给高中学生进行的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在学生的经验认识上开辟新的解
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至关重要,但是,在初级学段尤其是初中,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加之传统的阅读教学枯燥乏味,也无法吸引学生阅读。为此,应探索开展趣味、高效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与乐。为此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积极构建趣味、快乐、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一、把兴趣培养放在首位   无论是新课标还是素质教育都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为此,语文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教材内容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需求,亦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为语文教学引入更多的与科技、生活等密切相关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的资源,并开发和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够给教师的教学留出空间,促进教师开展创新的初中语文教学,以此有效增加语文教学的厚度与深度。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课程资源可以利用,当下最关键的是如何将其合理地应用在课程教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够同时具有显性的科学与人文,两大要素的文本相对并不多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尽管两者之间有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而目前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很多问题,面对问题,教师要开始重视起来,分析原因,探讨改进方法,探索出记叙文写作教学可行的策略。   在写作教学中,作文的评分一直是中规中矩,评判出来的分数相差不大,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分数几乎都在同一个区间。正是因为教师这样的评分习惯导致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忽略写作,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客观题,在考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对待
《归园田居(其一)》被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年级上册课本,这首诗被认为是陶渊明告别官场、回归田园的“第一快诗”。“快”即“快乐”,此“乐”集中体现在“三乐”上,即发现之乐、自由之乐和清新之乐;而称其为“第一”,并非仅指写作顺序上的“第一”,更指思想认识高度、深度上的第一,自由、快乐强度、浓度上的第一,体察事物敏度、新度上的第一。[1]此种理解合乎逻辑,因为作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而原创古典格律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当前新课标下,语文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回归传统的热潮,如何探索出古典格律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认同,鼓舞学生进行美的创造,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部分文学感受力敏锐的学生,他们有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