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乃小学语文教学之“半壁江山”,可提起习作,学生个个唉声叹气,叫苦不迭——不好写也不愿意写;教师则认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好教也不乐意教。尤其单元习作成为教师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缘于无从下手,无法操作。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巧引妙导,使得习作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借范本引路,激发习作兴趣
小学生个个充满童心、童真与童趣,对于身边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均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可就是苦于表达,懒以动笔。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启发其表达欲望呢?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巧媳妇”在有了写作素材之后,要学会的是如何表达,即作文的“架子”。如:三年级的学生要想做到文从字顺,是较为困难的。针对这一情况,很多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总会毫不例外地出示范文,供学生参考。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可转念一想,就可瞧出端倪——机械地运用范文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习作失去了丰富多彩的味道,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结果。因此笔者以为,范本虽是要提供,却又得将基本的习作模式渗透于多样的范本之中。比如:贾志敏老师在上《谁动了我的核桃》一文时,采用的是让学生听童话,模仿故事叙述的顺序或语言,试着续编童话故事。再如,在教学人教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习作“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时,笔者以《贪吃的弟弟》一文为例,读其中的两个片段给学生听,第一段是简单的外貌描写,着重突出他那张大大的嘴巴。第二段是写弟弟吃汉堡时的情形,通过细节表现了一个“馋猫”的形象。学生一听,顿时就被逗乐了,同时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妹妹也是这样子的”“我哥哥也很贪吃,他最爱吃薯片了”……学生的生活被唤醒了,兴趣就被激活了,于是笔者就趁热打铁:“孩子们,你们一定愿意往下说弟弟贪吃的事吧?”学生则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巧借范本引路,无疑是一泓活水,激活了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放飞与张扬了他们特有的个性,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了文章的结构,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为其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教育家杜威讲的:课堂中积极创设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我们何乐而不为?
二、活用文本训练,拓宽写作素材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正在被“雪藏”——有意或无意地被忽略被淡化,出现了严重的教学空白。其实“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与单元习作教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本学期年段互听课中,笔者的同事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父母的爱》。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可圈可点的,唯有遗憾的是学生的思维太受局限。学生所能感受到的爱不外乎“生病时,父母背著上医院,日夜照顾”“摔倒时,父母为自己上药”,没有更多贴近生活的真实的表达。难道父母的爱仅此而已吗?在之后的评课中,校长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们这些“梦中人”:“你们注意到这一单元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吗?这可是习作教学中万万不可忽略的资源!”的确如此,在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可贵的沉默》一文中,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紧接着在课后安排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父母的爱这一环节。怎样开展呢?教材提出“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之建议。在学习了《七颗钻石》之后,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提示:“你了解到父母疼爱你的哪些事情,再想想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直指本单元的习作。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步步引领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并化作行动,回报父母之爱。这样的编排,延伸和拓展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并且将单元习作的内容逐步分化、细化,将习作的难度逐层降低,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而不是一步登天。所以,习作教学中若能切切实实地开展综合性学习,那么单元习作必然是水到渠成,必将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沉淀,真实生活的释放,而不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亦或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三、妙引“随文练笔”,强化语言训练
对于单元习作教学,教师在对纵向与横向的总体目标有了整体思考之后,还应将目标分解到阅读教学的随文练笔中,将随文练笔与单元习作教学有机融合。或围绕单元习作的训练点,在课文教学中渗透;或利用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将语言训练放在首位。从而实现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阅读的深化理解,获得一加一大于二之高效。首先,以单元习作为导向,挖掘文本训练点。单元习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强调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最后再将每一次的练笔回归到整体的单元习作教学上来,这不但解决了以往小练笔孤立割裂的问题,还为提高学生的单元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课余生活》,笔者就将小练笔紧紧地围绕这一单元的习作目标进行:《金色的草地》中的第二段以有趣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在草地上“我”和弟弟的快乐,特别吸引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就趁机追问:“你和你的小伙伴或者家人是否有过这样有趣的事呢?”有了文本的召唤,学生写得有滋有味:“吃过早饭,我看见妈妈正专心致志地洗被子,这似乎很有趣,我也得去凑凑热闹。于是,我三步并做两步跑了过去。不等妈妈发话,我就搬来椅子,爬上洗衣台,学着妈妈的样,也专心致志地踩起被子来。”有了这个小练笔做基础,到了单元习作时,这位小作者将“踩被子”这件事进行了扩写,一篇充满童趣的习作就水到渠成了。再以单元习作《我的课余生活》为例,笔者不但在《金色的草地》一文让学生进行“有趣的一件事”的小练笔训练,在接下来的《爬天都峰》中,让学生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揣摩“我”攀爬的样子,并用“一会儿……一会儿”句式说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爬山的样子。学生又能笔下生辉了:我奋力向峰顶爬去,脑袋晕乎乎的,心怦怦直跳,两腿发软,一会儿拉着妈妈的手,真想一屁股坐下来,但又生怕这一坐下来就像球一样滚下山脚;一会儿扯着爸爸的裤腰袋,皮带把我的手掌勒红了,真想放弃,又巴不得变出一支马良的神笔,画架飞机,载我飞上峰顶。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不同的篇章有着不同的训练点,只要我们教师潜心研究文本,寻找与单元习作相契合的训练点,发挥随文练笔之功效,定能逐一突破单元习作的难点,以达成单元习作的“教而不教,学而不学”之目标。
(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中心小学)
——缘于无从下手,无法操作。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巧引妙导,使得习作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借范本引路,激发习作兴趣
小学生个个充满童心、童真与童趣,对于身边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均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可就是苦于表达,懒以动笔。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启发其表达欲望呢?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巧媳妇”在有了写作素材之后,要学会的是如何表达,即作文的“架子”。如:三年级的学生要想做到文从字顺,是较为困难的。针对这一情况,很多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总会毫不例外地出示范文,供学生参考。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可转念一想,就可瞧出端倪——机械地运用范文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习作失去了丰富多彩的味道,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结果。因此笔者以为,范本虽是要提供,却又得将基本的习作模式渗透于多样的范本之中。比如:贾志敏老师在上《谁动了我的核桃》一文时,采用的是让学生听童话,模仿故事叙述的顺序或语言,试着续编童话故事。再如,在教学人教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习作“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时,笔者以《贪吃的弟弟》一文为例,读其中的两个片段给学生听,第一段是简单的外貌描写,着重突出他那张大大的嘴巴。第二段是写弟弟吃汉堡时的情形,通过细节表现了一个“馋猫”的形象。学生一听,顿时就被逗乐了,同时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妹妹也是这样子的”“我哥哥也很贪吃,他最爱吃薯片了”……学生的生活被唤醒了,兴趣就被激活了,于是笔者就趁热打铁:“孩子们,你们一定愿意往下说弟弟贪吃的事吧?”学生则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巧借范本引路,无疑是一泓活水,激活了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放飞与张扬了他们特有的个性,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了文章的结构,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为其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教育家杜威讲的:课堂中积极创设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我们何乐而不为?
二、活用文本训练,拓宽写作素材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正在被“雪藏”——有意或无意地被忽略被淡化,出现了严重的教学空白。其实“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与单元习作教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本学期年段互听课中,笔者的同事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父母的爱》。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可圈可点的,唯有遗憾的是学生的思维太受局限。学生所能感受到的爱不外乎“生病时,父母背著上医院,日夜照顾”“摔倒时,父母为自己上药”,没有更多贴近生活的真实的表达。难道父母的爱仅此而已吗?在之后的评课中,校长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们这些“梦中人”:“你们注意到这一单元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吗?这可是习作教学中万万不可忽略的资源!”的确如此,在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可贵的沉默》一文中,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紧接着在课后安排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父母的爱这一环节。怎样开展呢?教材提出“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之建议。在学习了《七颗钻石》之后,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提示:“你了解到父母疼爱你的哪些事情,再想想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直指本单元的习作。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步步引领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并化作行动,回报父母之爱。这样的编排,延伸和拓展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并且将单元习作的内容逐步分化、细化,将习作的难度逐层降低,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而不是一步登天。所以,习作教学中若能切切实实地开展综合性学习,那么单元习作必然是水到渠成,必将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沉淀,真实生活的释放,而不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亦或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三、妙引“随文练笔”,强化语言训练
对于单元习作教学,教师在对纵向与横向的总体目标有了整体思考之后,还应将目标分解到阅读教学的随文练笔中,将随文练笔与单元习作教学有机融合。或围绕单元习作的训练点,在课文教学中渗透;或利用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将语言训练放在首位。从而实现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阅读的深化理解,获得一加一大于二之高效。首先,以单元习作为导向,挖掘文本训练点。单元习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强调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最后再将每一次的练笔回归到整体的单元习作教学上来,这不但解决了以往小练笔孤立割裂的问题,还为提高学生的单元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课余生活》,笔者就将小练笔紧紧地围绕这一单元的习作目标进行:《金色的草地》中的第二段以有趣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在草地上“我”和弟弟的快乐,特别吸引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就趁机追问:“你和你的小伙伴或者家人是否有过这样有趣的事呢?”有了文本的召唤,学生写得有滋有味:“吃过早饭,我看见妈妈正专心致志地洗被子,这似乎很有趣,我也得去凑凑热闹。于是,我三步并做两步跑了过去。不等妈妈发话,我就搬来椅子,爬上洗衣台,学着妈妈的样,也专心致志地踩起被子来。”有了这个小练笔做基础,到了单元习作时,这位小作者将“踩被子”这件事进行了扩写,一篇充满童趣的习作就水到渠成了。再以单元习作《我的课余生活》为例,笔者不但在《金色的草地》一文让学生进行“有趣的一件事”的小练笔训练,在接下来的《爬天都峰》中,让学生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揣摩“我”攀爬的样子,并用“一会儿……一会儿”句式说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爬山的样子。学生又能笔下生辉了:我奋力向峰顶爬去,脑袋晕乎乎的,心怦怦直跳,两腿发软,一会儿拉着妈妈的手,真想一屁股坐下来,但又生怕这一坐下来就像球一样滚下山脚;一会儿扯着爸爸的裤腰袋,皮带把我的手掌勒红了,真想放弃,又巴不得变出一支马良的神笔,画架飞机,载我飞上峰顶。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不同的篇章有着不同的训练点,只要我们教师潜心研究文本,寻找与单元习作相契合的训练点,发挥随文练笔之功效,定能逐一突破单元习作的难点,以达成单元习作的“教而不教,学而不学”之目标。
(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