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妙导 笔下生辉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lei8214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乃小学语文教学之“半壁江山”,可提起习作,学生个个唉声叹气,叫苦不迭——不好写也不愿意写;教师则认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好教也不乐意教。尤其单元习作成为教师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缘于无从下手,无法操作。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巧引妙导,使得习作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借范本引路,激发习作兴趣
  小学生个个充满童心、童真与童趣,对于身边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均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可就是苦于表达,懒以动笔。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启发其表达欲望呢?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巧媳妇”在有了写作素材之后,要学会的是如何表达,即作文的“架子”。如:三年级的学生要想做到文从字顺,是较为困难的。针对这一情况,很多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总会毫不例外地出示范文,供学生参考。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可转念一想,就可瞧出端倪——机械地运用范文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习作失去了丰富多彩的味道,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结果。因此笔者以为,范本虽是要提供,却又得将基本的习作模式渗透于多样的范本之中。比如:贾志敏老师在上《谁动了我的核桃》一文时,采用的是让学生听童话,模仿故事叙述的顺序或语言,试着续编童话故事。再如,在教学人教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习作“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时,笔者以《贪吃的弟弟》一文为例,读其中的两个片段给学生听,第一段是简单的外貌描写,着重突出他那张大大的嘴巴。第二段是写弟弟吃汉堡时的情形,通过细节表现了一个“馋猫”的形象。学生一听,顿时就被逗乐了,同时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妹妹也是这样子的”“我哥哥也很贪吃,他最爱吃薯片了”……学生的生活被唤醒了,兴趣就被激活了,于是笔者就趁热打铁:“孩子们,你们一定愿意往下说弟弟贪吃的事吧?”学生则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巧借范本引路,无疑是一泓活水,激活了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放飞与张扬了他们特有的个性,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了文章的结构,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为其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教育家杜威讲的:课堂中积极创设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我们何乐而不为?
  二、活用文本训练,拓宽写作素材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正在被“雪藏”——有意或无意地被忽略被淡化,出现了严重的教学空白。其实“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与单元习作教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本学期年段互听课中,笔者的同事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父母的爱》。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可圈可点的,唯有遗憾的是学生的思维太受局限。学生所能感受到的爱不外乎“生病时,父母背著上医院,日夜照顾”“摔倒时,父母为自己上药”,没有更多贴近生活的真实的表达。难道父母的爱仅此而已吗?在之后的评课中,校长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们这些“梦中人”:“你们注意到这一单元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吗?这可是习作教学中万万不可忽略的资源!”的确如此,在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可贵的沉默》一文中,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紧接着在课后安排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父母的爱这一环节。怎样开展呢?教材提出“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之建议。在学习了《七颗钻石》之后,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提示:“你了解到父母疼爱你的哪些事情,再想想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直指本单元的习作。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步步引领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并化作行动,回报父母之爱。这样的编排,延伸和拓展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并且将单元习作的内容逐步分化、细化,将习作的难度逐层降低,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而不是一步登天。所以,习作教学中若能切切实实地开展综合性学习,那么单元习作必然是水到渠成,必将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沉淀,真实生活的释放,而不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亦或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三、妙引“随文练笔”,强化语言训练
  对于单元习作教学,教师在对纵向与横向的总体目标有了整体思考之后,还应将目标分解到阅读教学的随文练笔中,将随文练笔与单元习作教学有机融合。或围绕单元习作的训练点,在课文教学中渗透;或利用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将语言训练放在首位。从而实现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阅读的深化理解,获得一加一大于二之高效。首先,以单元习作为导向,挖掘文本训练点。单元习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强调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最后再将每一次的练笔回归到整体的单元习作教学上来,这不但解决了以往小练笔孤立割裂的问题,还为提高学生的单元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课余生活》,笔者就将小练笔紧紧地围绕这一单元的习作目标进行:《金色的草地》中的第二段以有趣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在草地上“我”和弟弟的快乐,特别吸引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就趁机追问:“你和你的小伙伴或者家人是否有过这样有趣的事呢?”有了文本的召唤,学生写得有滋有味:“吃过早饭,我看见妈妈正专心致志地洗被子,这似乎很有趣,我也得去凑凑热闹。于是,我三步并做两步跑了过去。不等妈妈发话,我就搬来椅子,爬上洗衣台,学着妈妈的样,也专心致志地踩起被子来。”有了这个小练笔做基础,到了单元习作时,这位小作者将“踩被子”这件事进行了扩写,一篇充满童趣的习作就水到渠成了。再以单元习作《我的课余生活》为例,笔者不但在《金色的草地》一文让学生进行“有趣的一件事”的小练笔训练,在接下来的《爬天都峰》中,让学生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揣摩“我”攀爬的样子,并用“一会儿……一会儿”句式说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爬山的样子。学生又能笔下生辉了:我奋力向峰顶爬去,脑袋晕乎乎的,心怦怦直跳,两腿发软,一会儿拉着妈妈的手,真想一屁股坐下来,但又生怕这一坐下来就像球一样滚下山脚;一会儿扯着爸爸的裤腰袋,皮带把我的手掌勒红了,真想放弃,又巴不得变出一支马良的神笔,画架飞机,载我飞上峰顶。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不同的篇章有着不同的训练点,只要我们教师潜心研究文本,寻找与单元习作相契合的训练点,发挥随文练笔之功效,定能逐一突破单元习作的难点,以达成单元习作的“教而不教,学而不学”之目标。
  (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编者按】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所创造出来的概念、原理、方法,来理解、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进而培养模型思想提升数学素养,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只重结论与应用,忽视学生在模型建构中的真实体验,弱化模型思想的培养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期话题围绕“重视模型建构过程,强化模型思想培养”展开。  何为“数学模型”?目前尚无公认的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广大教师提出做一个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教师的要求;他也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有一些教师存在方法固化、情感淡化、知识退化等问题,难以吸引学生,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引路人。  在新时代,教师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也承担了更加重大的责任。新时代教师想要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就必须重塑自我,用自身行动与人格魅力来
期刊
摘要: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方法,对国内1848篇关于小学科学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从1981年到2017年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文量较少且稳定,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6年之后,发文量的增长速度迅速提升,主要聚焦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活动等主题。除此之外,课堂教学、学生科学素质、实验教师、科学素养以及小学科学课程等关键词也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科学;研究进展;
期刊
【摘 要】家校群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为教育而生的特定群组,其设想愿景是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线上的有效交流,实现家校携手共同育人。但家校群却在教育功利化和家校双方应付心理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异化为家校之间的无效沟通和隔阂加剧。  【关键词】家校群〓功利化〓应付心理〓异化  中国青年报《谁的学校,谁的孩子》一文的开篇提到:“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家长对教育这么关注。”[1]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在家校群里得到了充分的
期刊
【编者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使得语文要素成为一个高频词,格外受到关注。语文要素随见于单元导读、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等处,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恰当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要素,成为教好统编版教材的关键。本专辑的两篇文章从学理分析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可供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相当大程度上是一种范本教学,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知识图谱共现可视化的模式,通过统整类属课堂互动的1392篇有关期刊文献发现:从1996年至今的20多年内,课堂互动一直是热门主题;通过优量期刊和个人、优创机构以及类属核心关键词形成的聚类得出,前沿研讨优量及高被引量文献的研讨核心点主要集中在课堂互动、课堂教学、英语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策略;根据数据可视化的进展与趋势,从优创经验转化、有效课堂互动、多视域研究的必要性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中这句话,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借着“语用”的东风,各种形式的随文练笔,在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层出不穷,但多数处于机械式的重复练习,高耗低效。那么该如何促进练笔效益的提升,优化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下面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学为例,
期刊
为攻克教困难、写不易的写作教学痼疾,我们秉持教学是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沟通的教学观,经过十年探索,构建了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小学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这样教写作不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由三大教学模式群构成三个学段写作教学序列,其下模式凡十三种。第一学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模式群有五种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居其一。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写话内容为“猫和老鼠”,其情境是老鼠看见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的“关于写作教学”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见,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习作教学的“根”。因此,阅读教学中,在让学生懂得文本“写什么,说什么”问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破译文本“怎么说,怎么写”的表达“编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读写结合,获取习作表达方法
期刊
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两种逻辑思维方法。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知识推导出个别结论的过程。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这两种推理方法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常用方式,各有所长,互相依存,本無优劣之分。但当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投射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那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效果也迥异。本文着重从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案例的比较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