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两种逻辑思维方法。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知识推导出个别结论的过程。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这两种推理方法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常用方式,各有所长,互相依存,本無优劣之分。但当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投射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那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效果也迥异。本文着重从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的《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案例的比较中,探讨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现华丽的转身。
教法一
一、读题板画,质疑导入
本文的题目是什么?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用“半截蜡烛”作题目?
二、读文理解,讨论释疑
1. 半截蜡烛里藏着一个重要秘密,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它。
2. 文章就是围绕这半截蜡烛展开故事情节,所以以它为题。了解故事梗概。
三、合作学习,关注保护
1. 合作交流: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德国军官点燃后,伯诺德夫人一家分别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周旋,保护蜡烛,体现了一家人什么精神品质?
2. 最终是谁保住了蜡烛,她为什么能保住蜡烛?体会她语言的精妙之处。
四、小组研究,关注剧本
找出本文与普通的文章的不同之处,领会剧本的特点。
(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五、学法迁移,关注表达
进行续编剧本的小练笔:编写德国军官走后的伯诺德夫人一家谈话的一幕。
教法二
一、质疑问难,关注剧本
读课文,找出本文与普通的文章的不同之处,了解剧本的特点。
(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二、理解内容,关注表达
1. 课文怎样以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军官周旋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体会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的特点;
2. 欣赏杰奎琳语言的巧妙之处,体会对话对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剧本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的特点。
三、学法迁移,关注运用
进行续编剧本的小练笔:编写德国军官走后伯诺德夫人一家谈话的一幕,进一步领会剧本的写法。
思考
“教法一”由题入手,总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同时紧扣本组“机智应对,语言精妙”的训练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关注到文体特点,注意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可谓是全面完整,无可挑剔。观察任教者在教学流程设计上,使用的就是归纳法的思维方式,由因而起,层层推进到果,思维缜密,令人佩服。可以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为多数经过十几年教改洗礼的语文教师所采用。但我们在佩服其缜密之余,却发现这种教学方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的,按教师的思路一路前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因及果,顺势思维,轻松获得知识与技能,可谓皆大欢喜。但实际上学生的思考力、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却是很有限的。
“教法二”从关注剧本的文体特点入手,让学生先通过读课文进行比较,初步了解剧本与其他记叙文的不同,再以课文《半截蜡烛》为例一步一步印证剧本的特点。最后再进行练笔巩固,练习剧本的写法。整个教学流程由果及因。为什么《半截蜡烛》这篇文章要这么写?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对话以及要写杰奎琳的巧妙对答?就是因为剧本这种文体特点决定,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的形象,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可以肯定地说以这篇课文为例来学习剧本这种文学体裁这种教法才是正道。而这种教学流程,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思维方式很明显是演绎法。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通过对比,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到,两种教学方式虽然都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达成了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作品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这三个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发现第一种归纳法的教学思维指向的是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是主体,学生的思维是被教师牵着走的;而第二种演绎法的教学思维指向的文本的表达形式,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课本无非就是个例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教师起到的是点拨引领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能更主动地掌握知识,更好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实现“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多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服务,而不再只盯着教材的知识内容来教。所以,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归纳式的教学思维,尽量使用演绎式的教学思维,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鹭小学?摇?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教法一
一、读题板画,质疑导入
本文的题目是什么?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用“半截蜡烛”作题目?
二、读文理解,讨论释疑
1. 半截蜡烛里藏着一个重要秘密,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它。
2. 文章就是围绕这半截蜡烛展开故事情节,所以以它为题。了解故事梗概。
三、合作学习,关注保护
1. 合作交流: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德国军官点燃后,伯诺德夫人一家分别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周旋,保护蜡烛,体现了一家人什么精神品质?
2. 最终是谁保住了蜡烛,她为什么能保住蜡烛?体会她语言的精妙之处。
四、小组研究,关注剧本
找出本文与普通的文章的不同之处,领会剧本的特点。
(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五、学法迁移,关注表达
进行续编剧本的小练笔:编写德国军官走后的伯诺德夫人一家谈话的一幕。
教法二
一、质疑问难,关注剧本
读课文,找出本文与普通的文章的不同之处,了解剧本的特点。
(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二、理解内容,关注表达
1. 课文怎样以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军官周旋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体会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的特点;
2. 欣赏杰奎琳语言的巧妙之处,体会对话对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剧本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的特点。
三、学法迁移,关注运用
进行续编剧本的小练笔:编写德国军官走后伯诺德夫人一家谈话的一幕,进一步领会剧本的写法。
思考
“教法一”由题入手,总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同时紧扣本组“机智应对,语言精妙”的训练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关注到文体特点,注意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可谓是全面完整,无可挑剔。观察任教者在教学流程设计上,使用的就是归纳法的思维方式,由因而起,层层推进到果,思维缜密,令人佩服。可以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为多数经过十几年教改洗礼的语文教师所采用。但我们在佩服其缜密之余,却发现这种教学方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的,按教师的思路一路前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因及果,顺势思维,轻松获得知识与技能,可谓皆大欢喜。但实际上学生的思考力、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却是很有限的。
“教法二”从关注剧本的文体特点入手,让学生先通过读课文进行比较,初步了解剧本与其他记叙文的不同,再以课文《半截蜡烛》为例一步一步印证剧本的特点。最后再进行练笔巩固,练习剧本的写法。整个教学流程由果及因。为什么《半截蜡烛》这篇文章要这么写?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对话以及要写杰奎琳的巧妙对答?就是因为剧本这种文体特点决定,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的形象,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可以肯定地说以这篇课文为例来学习剧本这种文学体裁这种教法才是正道。而这种教学流程,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的思维方式很明显是演绎法。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通过对比,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到,两种教学方式虽然都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达成了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作品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这三个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发现第一种归纳法的教学思维指向的是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是主体,学生的思维是被教师牵着走的;而第二种演绎法的教学思维指向的文本的表达形式,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课本无非就是个例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教师起到的是点拨引领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能更主动地掌握知识,更好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实现“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多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服务,而不再只盯着教材的知识内容来教。所以,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归纳式的教学思维,尽量使用演绎式的教学思维,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鹭小学?摇?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