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min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所创造出来的概念、原理、方法,来理解、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进而培养模型思想提升数学素养,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只重结论与应用,忽视学生在模型建构中的真实体验,弱化模型思想的培养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期话题围绕“重视模型建构过程,强化模型思想培养”展开。
  何为“数学模型”?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按广义解释,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各种数学公式、各种方程式以及由公式系列构成的算法系统等,都可称之为数学模型。按狭义解释,只有那些反映特定问题或特定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才叫数学模型。这也正是当今应用数学中数学模型的原意。
  从历史角度看,有了数的概念,就有了数学模型。例如,原始人“结绳”计数,本质上就是对数学模型的运用。在数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从源于丈量土地所建立的几何学,到为解决力学、天文学问题而诞生的微积分,都可以说是数学模型。“建模”是数学发展最初的原动力。当然,作为一门思维科学,数学的发展不仅仅止于模型的建构。
  对小学生而言,不必细究数学模型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关键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在平时的问题解决中,要逐步养成模型意识,慢慢地形成模型思想,这才是数学学习之要义,也是教师教学中的关键任务。
  关于模型思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阐述是:“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这里对数学建模的刻画,删繁就简,突出了三个主要环节,即让学生经历“问题抽象→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全过程。同时,也间接表明了这里采纳的是数学模型的狭义解释。显然,从操作层面,《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了模型建构的具体方法,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尤其是前面两个环节,更不能缺少。学生如果缺少了在模型建构中的真实体验,就不太可能有效地形成模型思想。上述数学建模的三个主要环节,恰似“整条鱼”。“问题抽象”和“建立模型”相当于鱼头和鱼身,“解释应用”处于鱼尾的位置。试想,只有鱼尾,没有了鱼头和鱼身,这条鱼何来生命?怎么可能有力量?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大家再熟悉不过,许多教师都有精彩的教学演绎。现在我们从模型建构的视角来分析,究竟怎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学。
  鸡兔同笼问题:在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子,从上面数,头有35个,从下面数,脚有94只,请问鸡和兔子各有几只?
  这个问题最早出现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孙子算经》,书中给了一个不太好理解的算法。具体如下:(1)将所有动物的脚数除以2,也就是94÷2=47。每只鸡有一对脚,兔子有两对脚。(2)假设所有的动物都是鸡,就应该有35对脚,但事实上有47对脚。(3)如果将一只鸡换成一只兔子,用47-35=12,说明需要有12只鸡被换成兔子,这就是兔子的数目。(4)知道了兔子的数目,也就知道了鸡的数目。
  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们的方法要比《孙子算经》中的方法好理解,且更加“机妙”。比如:假设所有的动物同时举起两只脚,那么由于有35个头,所以一共举起了70只脚。由于鸡只有两只脚,那么多出来的94-70=24只脚,全属于兔子,所以兔子一共有12只,剩下的都是鸡。
  还有的教师方法和上述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假设鸡用两只翅膀撑地,相当于有了4只脚,一共有35×4=140只脚,那么多出来的140-94=46只脚,全属于鸡,每只鸡多算了2只脚,所以鸡有23只。
  上述《孙子算经》的方法,不缺巧妙性,但不太直观,或者说不具备结构性。不具备结构性的结果,就是没有通用性,无法让人举一反三,因为这个方法只针对这个特定的问题有效。若把问题改一下:假如若干辆三轮车和汽车(四轮),一共有20辆车,有65个轮子,请问汽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这个问题就无法用上面的方法解决,无论先把车辆的轮子除以3,或者除以4,都不可以,因为65既不能被3整除,也不能被4整除。“举脚”和“撑地”两种巧妙的方法似乎也不太适用。
  这道题在古代就没法解了,中国古代有不少数学著作流传下来,里面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中国的这些数学论著有一个缺陷,就是它们给出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解法,而不是一套系统的方法(或者说模型)。
  今天小学里教的方法在通用性方面要比古代的方法好了不少。通常学校里会这么教:(1)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么应该有35×2=70只脚。(2)但是现在有了94只脚,多出24只,就应该是由4只脚的兔子造成的。(3)如果我们用一只兔子替换一只鸡,就会多出两只脚,那么,替换24只脚需要多少只兔子呢?(4)24÷2=12,于是就有12只兔子,剩下的就是鸡。这个方法可以直接解决上面汽车和三轮车的问题。
  今天在学校里,如果遇上一个好老师能把鸡兔同笼问题讲透,学生是能做出汽车和三轮车问题的。当然会有一些同学不会做,因为他们只是记住了鸡兔同笼算法,不会应用到其他问题上。这些学生要考高分,只好多做题,把三轮车的题目做一遍,再把其他相似的题目也做了,于是就很辛苦。但是即使能够灵活运用鸡兔同笼的解法,大部分人也还是不能解决所有这类问题,比如再出一道题还是做不出来:红皮鸡蛋5元3个,白皮鸡蛋3元2个,小明花了19元,买了12个鸡蛋,问红皮和白皮鸡蛋各有几个?这个问题其实是鸡兔同籠问题的变式,但是上面改进的鸡兔同笼的解法也不管用。那么能不能针对所有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寻找答案的思路呢?或者说搭建出结构化的模型呢?
  美国人的教法很有趣,在小学里他们不教学生那些需要技巧的解法。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列表的笨方法。比如,在第一个例子中,他们先让学生明白,兔子的数量不能超过94÷4=24只,然后就列一张表,从24只开始往下试验,看看脚的数量有多少。(表1)   吴军先生说,当时看了他们的教科书,就想美国人真笨,果然数学学不好。但是,发现他们再做其他相似的问题时,就可以从上述过程中受到启发,比如前面的鸡蛋问题,美国人也是列表。(表2)
  事实上,只要是有整数解的各种二元一次方程的问题,都可以用列表这种笨方法解决。也就是说,美国小学的做法实际上是交给了学生一个很笨的,但是很通用的工具。这样,能解决一个就能解决很多,虽然办法很笨,很花时间,但总不至于让学生们无从下手。至于那些解题技巧,他们很少在小学里教,省得大家学不会,有挫败感。上述笨方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在列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据变化的趋势,慢慢地就会知道大约从多少开始试验,而不是永远从零开始。相比之下,中国学校里教的那些聪明办法,常常和具体问题有关,除非是悟性很好的学生,普通学生并不容易举一反三,因此家长总是责怪孩子笨。
  在这一类问题中如果数据很大,列表或者画图就不现实了。这时,教师会告诉学生,别着急,到了中学(或者小学高年级),学了解方程自然就会了。
  很多人在离开了学校之后,除非辅导孩子,可能一辈子不会用到解方程了,以至于质疑为什么要在中小学里学习它。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方程是现实世界中,刻画相等关系的最美丽的模型,是一个强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它可以让我们脑子里很多想不清楚的数学问题变得富有结构性,从而变得直观简单。
  还是以上面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我们只要假设鸡有x只,那么兔子就有(35-x)只,于是就有方程2x+(35-x)×4=94。或者列两个方程,假设鸡有x只,兔子有y只,就有方程组x+y=352x+4y=94。对于汽车和三轮车的问题,相应的方程是3x+(20-x)×4=65,或者x+y=203x+4y=65。
  对于鸡蛋的问题,我们可以稍微转换一下条件:红皮鸡蛋5元3个,也就是每个■元;白皮鸡蛋3元2个,也就是每个■元。设红皮鸡蛋x个,则白皮鸡蛋为(12-x)个。于是就有方程■x+■(12-x)=19。我们也可以把问题稍微变一下,也是一样的解法。原题改为:红皮鸡蛋3个一盒5元,白皮鸡蛋2个一盒3元,一共花了19元买了12个鸡蛋,问红皮鸡蛋和白皮鸡蛋各有几盒?
  假设红皮鸡蛋x盒,白皮鸡蛋y盒,就有下面两个方程:3x+2y=125x+3y=19,x和y分别是2和3,于是我们就知道两盒红皮鸡蛋有6个,白皮鸡蛋三盒也是6个。
  上述三个(组)方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解出来总是不难的。如果不教会他们建立方程这个模型,掌握这个工具,让他们苦思冥想,这几个问题还真有点烧脑筋。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是一种解题工具。这种工具有一整套合乎逻辑的解法,只要通过一个问题掌握这个解法,就能把成千上万的问题解决掉。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正道,而不是去做更多的题。
  综上,关于鸡兔同笼类问题的教学,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可以这么统计下:(1)不排斥上述若干特殊性解法的巧妙性及部分通用性(比如鸡兔情境不变,只变相关数据),但要出示上述三轮车与汽车的变式题,让学生自悟到特殊性解法的局限性。(2)不否认假设都是鸡(兔)的“通法”,但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通法仅是“局部有效”,面对上述鸡蛋类变式问题,又显得束手无策。(3)重点做好三件事——①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纯数学问题。上述鸡兔同笼问题的实质就是,在■+▲=35,且■×2+▲×4=94的前提下,求■和▲各等于多少的問题。②让学生充分体验“列表法”看似麻烦、其实有效的好处,感受数据变化的趋势,体会列表模型的通用价值。③让学生自己感受列表法的瑕疵,产生需要更高级工具(模型)的欲望,适时引出方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程工具在解决此类问题中无所不能的强大性。(4)适当练习。重在把形形色色的题目抽象成同一类问题,把自然语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问题,变成用数学语言描述的问题,列出方程。
  如此,教师的主要教学精力在于强化学生在模型建构中的真实体验,学生学会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然后触类旁通,自己就可以解决更多更难的新问题。这大概就接近了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可能才是数学教学的王道。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经典诗作《放言五首·其三》中写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对于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教师不可“急于求成”。“鱼尾”需要,但“鱼头”和“鱼身”更需要。如此,方可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小学书法课堂中,评价比较单一,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且方式枯燥,评价范围笼统。因此,小学书法评价时常形同虚设,既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也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然而,书法教学是一个需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角色评价才是小学书法课效率得以提升的关键。鉴于此,笔者拟在充分总结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书法教学角色评价效应进行阐述。  一、教师的导学
期刊
王崧舟老师走上讲台的那一瞬间,人们就已经为他那神清气定的风度所折服。他从容自若的微笑,总会不经意间透射出一种稳操胜券的自信。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精彩不是“偶尔露峥嵘”,而是全程一以贯之。其间很少有慷慨激昂的情绪渲染,更无故弄玄虚的铺陈张扬;而是在平缓的叙说中,其诗意的语言与深邃的思想,像山涧泉水一样,叮咚作响而又“道法自然”地流泻出来,让人在身心愉悦的精神享受中,抵达课文的内涵深层,并领悟他的独特
期刊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按照家校互动的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教师走访为主,家长比较被动的10时代;以教师电话访谈为主,家长逐渐主动的20时代;以家校群沟通为主,家长趋于能动的30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家校群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是当前比较迫切的课题。  家校群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分支,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构建文化的系统性,从多维度挖掘文化的鲜活性,塑造具有文化号召力的和谐家校群,使其发挥
期刊
“主题式”显性校园文化构建是为了提升校园显性文化建设水平,它主张校园文化要有主题,且形成以主题统领下,年段二级文化和班级三级文化的层级式系统的、全面的文化建构模式。针对新建的学校,把主题式的显性文化构想有机融入到校园的前期建筑,能使校园文化布置介入更早、融入更深、氛围更浓。为此,笔者谈谈在参与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二实小”)开发区校区筹建工作中,对“主题式”显性文化融入校园前期建设的一些实
期刊
本文基于学习性评价的理念,以三位教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为课例,围绕习题设计的序列性、拓展性、创新性三个要素展开阐述,力图实现学习性评价所倡导的,习题不是为了考评学生的等级层次,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  苏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一课,依据《教师指导用书》的要求,本课需要完成教材52页的练一练1、2及56页的练习八1、2、3、4等习题。(图略)三位教师都尊重了教材设计的习题并加以充分使用,但整体
期刊
近年来,各大综艺诗词节目的热播,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这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学习诗歌必须从小培养。统编版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古诗词篇目的大幅度增加,古诗词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传承经典文化的重担。统编版教材所选的古诗词,用寥寥数十字,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启蒙学生的诗意,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有效教学,追寻诗意课堂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学生
期刊
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而教材的编排是将知识点分散在一个个章节,这易造成教师局限于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来备课,容易忽视知识发展的逻辑性与数学思想的渗透。笔者认为教师要整体把握数学教材,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  一、梳理有序——在思维迷茫处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是一个逐步螺旋上升的形态,同一领域的知识在不同年级教材中的教学目标、知识结构都
期刊
鲁洁教授曾说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教学生活化意识不强。  自课程开设以来,本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乘法算式中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并感知不同估算方法的结果与准确结果之间的关系。  2.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体会并读懂多种算法,发现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能用竖式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 在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分析推理能
期刊
2019年10月26日下午,来自浙江省嘉兴市的朱德江老师,在第七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中,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一课,围绕着“图形的旋转”要学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本质特征;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设计恰当的问题或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学”真实发生;如何让学生在表达与思辨中,激发深度思维,形成“深究型对话”等内容进行教学。本文从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激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