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频发,而危机事件的处理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分析我国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的现状,从完善危机干预体系、制定法律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身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干预
一、危机的含义、种类及特征
高校危机是近十几年才逐渐受到重视的课题,学界对高校危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教育部2003年向全美各级各类学校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中将学校危机定义为:危机是学校的领导在信息、时间和资源都不充分的条件下必须面对和做出一个或多个重要决策。
危机事件主要分为三大类:人的危机事件、事的危机事件、物的危机事件。人的危机事件包括学生的学习、恋爱、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危机、高校管理危机等。事的危机分为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内源性危机是指校内突发事件,比如公共食堂卫生、学生公寓群体事件、自杀事件等;外源性事件是指自然灾害危机和社会类危机,自然灾害危机比如地震、台风、传染疾病等所引起的危机,社会类危机比如政治事件、恐怖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物的危机事件是指校内建筑安全事件,教学设备、网络设施、生活运动设施所引起的危机等。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具有特殊性、突发性、紧急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无论是个体性危机还是群体性危机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学校的声誉、社会的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二、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和法制体系不健全。虽然我国高校重视安全稳定工作,但是目前并未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危机管理体系。危机事件发生时主要还是以临时组建的危机处理紧急小组来解决问题,没有系统完备的工作方法、管理条例、规章制度,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高校管理中存在着轻视“事先预防”的现象,很多高校要求学生遵守校园安全手册等一些内部的规定,但当具体危机事件来临时,无法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危机处理的预防、应对、善后等方面没有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与义务,法制建设也不够完善。
(二)高校各成员缺乏应对危机事件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尽管社会各界学者对“学校危机管理”进行过探讨,但是并没有相关的理论专著问世,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危机事件处理当中并无深厚的理论依据可以借鉴或参考,高校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另外,高校开设的素质拓展、生命教育、体育课程、消防演练等活动不具有实际意义,能够参加实战演习的也只是少数学生干部,而没有覆盖全体学生,应对危机的演练和实操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
(三)高校舆情监控不全面,危机善后机制不完善。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的舆情监控主要是班委、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等组成的人力监控团队,在新媒体时代,这样的监控体系不足以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发展,缺乏对学生全方位的信息监控;对高校教师、后勤部门的舆情监控体系更是缺乏,这也加大了预防危机发生的难度,无法提前预知危机的发生原因,往往会导致危机事件的处理不当。另外,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消息便会在“朋友圈”里扩散开来,没有特定的信息发布平台,网络会无限放大其消极影响;危机处理结束以后,缺少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恢复工作;如何重塑学校形象和平复学生们的心态也是危机管理系统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干预的具体举措
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处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声誉形象。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遵守法治原则,程序透明科学合理;坚持及时沟通原则,迅速反应、果断处理。因此,加强或强化对危机事件的干预和处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升对危机事件的预判能力,建立危机干预防范系统。危机事件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时代下危机事件完全可以由危机向转机转化,因此首先要制定信息报送制度,对报送的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第一时间将危机事件报告给上级,对危机事件做理性判断,把危机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信息档案系统,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危机苗头,评估危机风险,遏制危机事件的发生;再次,除了班级、院系、学校职能部门的三级信息队伍的建设,还应该建立普通学生之间的信息团队、家长和校外圈的信息沟通小组,联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力量为学生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体系。第一,建立统一的高校危机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危机信息的收集,制定反危机战略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日程;第二,制定高校危机管理预警体系,细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工作明确分工,落实上传下达,解决危机;第三,建立舆情监控系统和信息发布渠道。评估危机的性质和风险,监督危机管理日程的实施,及时公开危机处理结果,协调各部门进行危机善后行动;第四,危机事件之后及时总结,对危机事件分析缘由,建立危机处理档案,奖惩分明,依法办事。
(三)完善危机处理相关法律体系,实施配套法律措施。第一,《高等教育法》、《校园安全法》等法律要进一步完善、改革并落实到位,以保障学生的切实利益;第二,要敦促相关法律部门尽快完善和推进反校园暴力法律条例,增加对校园暴力伤害行为的惩处措施;第三,定期对学生开展法制思想教育和校园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校园暴力行为的危害性,免受其困扰;第四,建立家校防控衔接机制,发现施暴苗头要及时制止,发现受害痕迹要及时预防;第五,明確校园安全管理机构、职责、制度,设置专职校园警察。
(四)构建危机心理干预机制,制定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得引发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案例不在少数。因此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必要。学校日常心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论坛、研讨会等,要定期开展相关的活动从心理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辅导团队和非专业化的院系心理辅导咨询服务体系,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针对危机事件之后的学生的情绪再波动的异常情况应做到层层反馈,及早发现跟踪管理,早干预、早教育、早解决;学校要建立心理康复计划方案,对危机事件之后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保健。
(五)加强学生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学生是危机事件的直接利益群体,为了提高其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学生要进行自我建设。第一,要提高自己的预警能力。自觉学习危机管理理论知识,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止损;第二,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一旦发现危机事件,要及时与同学、老师、学校领导等沟通,实时传达;第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学校组织安排的危机教育课程和实操演练,要认真对待,积极参加;第四,要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学习心理学相关的课程,提高心理素质,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应对危机事件。
参考文献:
[1]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2003.6.
[3]丁伟娟.高校危机及管理对策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50- 53.
[4]周立新.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2):83- 87.
[5]崔敏,李毅坚.自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反馈[J].教育与职业,2016,( 08) : 43-46.
[6]陈亲泽.关于学风的一些理论观点与认识[J].运城学院学报,2006,24,(3):53-56
[7]方晓湘.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风设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4(上旬刊):25-34.
[8]黎晖.对高校学风建设与教学管理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2):25-26.
关键词: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干预
一、危机的含义、种类及特征
高校危机是近十几年才逐渐受到重视的课题,学界对高校危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教育部2003年向全美各级各类学校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中将学校危机定义为:危机是学校的领导在信息、时间和资源都不充分的条件下必须面对和做出一个或多个重要决策。
危机事件主要分为三大类:人的危机事件、事的危机事件、物的危机事件。人的危机事件包括学生的学习、恋爱、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危机、高校管理危机等。事的危机分为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内源性危机是指校内突发事件,比如公共食堂卫生、学生公寓群体事件、自杀事件等;外源性事件是指自然灾害危机和社会类危机,自然灾害危机比如地震、台风、传染疾病等所引起的危机,社会类危机比如政治事件、恐怖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物的危机事件是指校内建筑安全事件,教学设备、网络设施、生活运动设施所引起的危机等。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具有特殊性、突发性、紧急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无论是个体性危机还是群体性危机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学校的声誉、社会的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二、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和法制体系不健全。虽然我国高校重视安全稳定工作,但是目前并未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危机管理体系。危机事件发生时主要还是以临时组建的危机处理紧急小组来解决问题,没有系统完备的工作方法、管理条例、规章制度,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高校管理中存在着轻视“事先预防”的现象,很多高校要求学生遵守校园安全手册等一些内部的规定,但当具体危机事件来临时,无法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危机处理的预防、应对、善后等方面没有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与义务,法制建设也不够完善。
(二)高校各成员缺乏应对危机事件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尽管社会各界学者对“学校危机管理”进行过探讨,但是并没有相关的理论专著问世,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危机事件处理当中并无深厚的理论依据可以借鉴或参考,高校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另外,高校开设的素质拓展、生命教育、体育课程、消防演练等活动不具有实际意义,能够参加实战演习的也只是少数学生干部,而没有覆盖全体学生,应对危机的演练和实操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
(三)高校舆情监控不全面,危机善后机制不完善。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的舆情监控主要是班委、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等组成的人力监控团队,在新媒体时代,这样的监控体系不足以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发展,缺乏对学生全方位的信息监控;对高校教师、后勤部门的舆情监控体系更是缺乏,这也加大了预防危机发生的难度,无法提前预知危机的发生原因,往往会导致危机事件的处理不当。另外,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消息便会在“朋友圈”里扩散开来,没有特定的信息发布平台,网络会无限放大其消极影响;危机处理结束以后,缺少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恢复工作;如何重塑学校形象和平复学生们的心态也是危机管理系统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干预的具体举措
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处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声誉形象。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遵守法治原则,程序透明科学合理;坚持及时沟通原则,迅速反应、果断处理。因此,加强或强化对危机事件的干预和处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升对危机事件的预判能力,建立危机干预防范系统。危机事件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时代下危机事件完全可以由危机向转机转化,因此首先要制定信息报送制度,对报送的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第一时间将危机事件报告给上级,对危机事件做理性判断,把危机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信息档案系统,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危机苗头,评估危机风险,遏制危机事件的发生;再次,除了班级、院系、学校职能部门的三级信息队伍的建设,还应该建立普通学生之间的信息团队、家长和校外圈的信息沟通小组,联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力量为学生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体系。第一,建立统一的高校危机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危机信息的收集,制定反危机战略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日程;第二,制定高校危机管理预警体系,细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工作明确分工,落实上传下达,解决危机;第三,建立舆情监控系统和信息发布渠道。评估危机的性质和风险,监督危机管理日程的实施,及时公开危机处理结果,协调各部门进行危机善后行动;第四,危机事件之后及时总结,对危机事件分析缘由,建立危机处理档案,奖惩分明,依法办事。
(三)完善危机处理相关法律体系,实施配套法律措施。第一,《高等教育法》、《校园安全法》等法律要进一步完善、改革并落实到位,以保障学生的切实利益;第二,要敦促相关法律部门尽快完善和推进反校园暴力法律条例,增加对校园暴力伤害行为的惩处措施;第三,定期对学生开展法制思想教育和校园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校园暴力行为的危害性,免受其困扰;第四,建立家校防控衔接机制,发现施暴苗头要及时制止,发现受害痕迹要及时预防;第五,明確校园安全管理机构、职责、制度,设置专职校园警察。
(四)构建危机心理干预机制,制定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得引发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案例不在少数。因此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必要。学校日常心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论坛、研讨会等,要定期开展相关的活动从心理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辅导团队和非专业化的院系心理辅导咨询服务体系,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针对危机事件之后的学生的情绪再波动的异常情况应做到层层反馈,及早发现跟踪管理,早干预、早教育、早解决;学校要建立心理康复计划方案,对危机事件之后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保健。
(五)加强学生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学生是危机事件的直接利益群体,为了提高其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学生要进行自我建设。第一,要提高自己的预警能力。自觉学习危机管理理论知识,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止损;第二,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一旦发现危机事件,要及时与同学、老师、学校领导等沟通,实时传达;第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学校组织安排的危机教育课程和实操演练,要认真对待,积极参加;第四,要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学习心理学相关的课程,提高心理素质,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应对危机事件。
参考文献:
[1]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2003.6.
[3]丁伟娟.高校危机及管理对策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50- 53.
[4]周立新.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2):83- 87.
[5]崔敏,李毅坚.自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反馈[J].教育与职业,2016,( 08) : 43-46.
[6]陈亲泽.关于学风的一些理论观点与认识[J].运城学院学报,2006,24,(3):53-56
[7]方晓湘.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风设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4(上旬刊):25-34.
[8]黎晖.对高校学风建设与教学管理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