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学院”的“双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院融入企业标准推进教学改革,全套引进企业的“培训包”,一方面接受企业的培训订单,为企业员工提供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和实训的师资、设备、技术、项目等均有企业的参与。学校、企业共同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提高了人才培养实效,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达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基于“企业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16-03
一、引言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体现企业主流技术与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条件是培养这种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实训条件建设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工科专业对实训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涉及昂贵的设备和严格的环境要求,单靠学院自身几乎没有可能进行建设和运行。[1]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校内建立“企业学院”的方式,形成了基于“企业学院”的“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企业成为与学院并列的人才培养主体,学院全套引进企业的“培训包”,一方面接受企业的培训订单,为企业员工提供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在“企业学院”的支撑下,学生学习和实训的师资、设备、技术、项目等均有企业的参与,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达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
二、思路与措施
(一)培训换设备,校企共赢
实行校企合作,学院首先要树立“亲商”理念。“亲商”理念就是服务理念,学院要把企业和学生都作为自己的客户,以客户的利益和需求为关注焦点,努力实现企业、学生、学院三方共赢。2005年,笔者所在学院了解到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有部分闲置设备,这些设备正是学院相关专业实训教学所需要却又无力购置的。本着“互惠共赢”的理念,学院提出“培训换设备”的思路,与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公司向学院赠送Sawing、Die Attach、Wire Bonder、Mold System、Marking System等一套半导体生产行业先进的芯片封装设备和SMT生产线,学院则为企业免费提供员工培训。在此基础上,学院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配套建设了防静电车间、洁净室等,建立了配套的传感器与检测实训室、PLC实训室、运动控制实训室等,在校内挂牌成立了“三星半导体培训学院”(以下简称“企业学院”)并构建了相应的实训和课程体系。
2006年至今,学院已为有关企业提供了总计超过400人次、人均40学时在职人员培训。同时,不断革新的专业课程研发使员工技能不断提升,尤其是企业新员工可以在“企业学院”接受系统课程学习,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企业因此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员工流动率显著降低,实现了互惠共赢。
(二)融入企业标准,推进教学改革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学科型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明显,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宗旨。另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建立体现最新技术和实际工程环境的实验实训室。缺乏工程环境等原因也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理想,不能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企业学院”不仅解决了实际工程环境的构建问题,而且按照企业岗位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引进企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加大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力度。“企业学院”的运作不再是简单的实习,而是要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把教育教学过程同生产过程融为一体,互相渗透;把教育教学任务要求同生产任务统一安排、密切结合,最终形成教学、生产、实习、科研、经营服务的一体化。
通过“企业学院”这个平台,学院还与企业共同研讨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其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理论教师、实训教师进行观念、业务和教学等方面的培训。专业课程教学全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同时全部配备对应的企业工业案例资源库。这样,“企业学院”才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学院定期选派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赴相关企业短期工作,在企业一线亲身了解最新技术、体验工程环境,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学院还不定期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举办专题技术讲座,在校学生也顺利地深入相关企业开展项目实习。学院还在推荐优秀毕业生等方面为合作企业提供便利,持续不断地为其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措施带动了教学改革,确保专业教学内容得以不断更新进步,提升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校企共同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提高人才培养实效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它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我国现有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已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许多职业标准内容陈旧,难以反映现代行业企业的主流技术以及职业岗位要求。笔者所在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学院”与生产实际深度融合的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发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员、集成电路测试员、SMT技术员、电子技术专项能力、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2006年至今,共有1200多名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微电子、SMT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实现了100%就业,其中30%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75%从事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的夙愿。“企业学院”直接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深受社会认可。 三、成效与经验
基于“企业学院”的校企合作不是简单地争取设备捐赠,而是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深层次合作关系。芯片封装、SMT等相关设备不仅一次投入巨大,而且日常运行、维护的成本也很高,如果没有相关支持与合作,即使有了设备,学院自身也难以支撑这些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因此,学院采取了为企业免费提供员工培训这种互惠共赢方式,促进企业为设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引进企业文化,吸收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设备制造商、原料供应商、相关行业协会进行多方合作等举措已将“企业学院”建成了教学工厂型实训基地。学院在加大实训条件硬件投入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包括制订实训教学管理、实训场所开放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编制各类实训指导书,根据岗位职业要求制订实训规范,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转,确保生产性实训的顺利运行。
在实践中,学院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营机制。2007年,学院与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在“企业学院”的基础上联合申报成立了“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不仅是开放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而且是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承担着企业半导体设备改造研发、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开发的重任。学院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工程师共同进行设备改造研发,为企业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学院依托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施企业化运作,进行横向科研项目开发,电子产品的试样、生产、加工和检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增强了基地的造血功能,实现了基地的良性发展。通过推行基于“企业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学院的微电子专业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并于201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相关成果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案例。
“企业学院”不仅是企业员工的培训部,也是学院的教室和实训基地,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教学和培训工作,企业的深度参与形成了基于“企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院全套引进了企业的“培训包”,一方面为企业员工提供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达到了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开辟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应海,史小波,金曦.关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
(责任编辑:张志刚)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Based on
"Corporate Institute": A Case Study
SHI Xiao-bo
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16-03
一、引言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体现企业主流技术与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条件是培养这种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实训条件建设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工科专业对实训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涉及昂贵的设备和严格的环境要求,单靠学院自身几乎没有可能进行建设和运行。[1]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校内建立“企业学院”的方式,形成了基于“企业学院”的“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企业成为与学院并列的人才培养主体,学院全套引进企业的“培训包”,一方面接受企业的培训订单,为企业员工提供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在“企业学院”的支撑下,学生学习和实训的师资、设备、技术、项目等均有企业的参与,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达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
二、思路与措施
(一)培训换设备,校企共赢
实行校企合作,学院首先要树立“亲商”理念。“亲商”理念就是服务理念,学院要把企业和学生都作为自己的客户,以客户的利益和需求为关注焦点,努力实现企业、学生、学院三方共赢。2005年,笔者所在学院了解到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有部分闲置设备,这些设备正是学院相关专业实训教学所需要却又无力购置的。本着“互惠共赢”的理念,学院提出“培训换设备”的思路,与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公司向学院赠送Sawing、Die Attach、Wire Bonder、Mold System、Marking System等一套半导体生产行业先进的芯片封装设备和SMT生产线,学院则为企业免费提供员工培训。在此基础上,学院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配套建设了防静电车间、洁净室等,建立了配套的传感器与检测实训室、PLC实训室、运动控制实训室等,在校内挂牌成立了“三星半导体培训学院”(以下简称“企业学院”)并构建了相应的实训和课程体系。
2006年至今,学院已为有关企业提供了总计超过400人次、人均40学时在职人员培训。同时,不断革新的专业课程研发使员工技能不断提升,尤其是企业新员工可以在“企业学院”接受系统课程学习,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企业因此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员工流动率显著降低,实现了互惠共赢。
(二)融入企业标准,推进教学改革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学科型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明显,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宗旨。另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建立体现最新技术和实际工程环境的实验实训室。缺乏工程环境等原因也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理想,不能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企业学院”不仅解决了实际工程环境的构建问题,而且按照企业岗位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引进企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加大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力度。“企业学院”的运作不再是简单的实习,而是要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把教育教学过程同生产过程融为一体,互相渗透;把教育教学任务要求同生产任务统一安排、密切结合,最终形成教学、生产、实习、科研、经营服务的一体化。
通过“企业学院”这个平台,学院还与企业共同研讨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其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理论教师、实训教师进行观念、业务和教学等方面的培训。专业课程教学全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同时全部配备对应的企业工业案例资源库。这样,“企业学院”才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学院定期选派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赴相关企业短期工作,在企业一线亲身了解最新技术、体验工程环境,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学院还不定期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举办专题技术讲座,在校学生也顺利地深入相关企业开展项目实习。学院还在推荐优秀毕业生等方面为合作企业提供便利,持续不断地为其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措施带动了教学改革,确保专业教学内容得以不断更新进步,提升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校企共同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提高人才培养实效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它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我国现有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已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许多职业标准内容陈旧,难以反映现代行业企业的主流技术以及职业岗位要求。笔者所在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学院”与生产实际深度融合的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发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员、集成电路测试员、SMT技术员、电子技术专项能力、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2006年至今,共有1200多名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微电子、SMT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实现了100%就业,其中30%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75%从事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的夙愿。“企业学院”直接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深受社会认可。 三、成效与经验
基于“企业学院”的校企合作不是简单地争取设备捐赠,而是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深层次合作关系。芯片封装、SMT等相关设备不仅一次投入巨大,而且日常运行、维护的成本也很高,如果没有相关支持与合作,即使有了设备,学院自身也难以支撑这些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因此,学院采取了为企业免费提供员工培训这种互惠共赢方式,促进企业为设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引进企业文化,吸收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设备制造商、原料供应商、相关行业协会进行多方合作等举措已将“企业学院”建成了教学工厂型实训基地。学院在加大实训条件硬件投入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包括制订实训教学管理、实训场所开放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编制各类实训指导书,根据岗位职业要求制订实训规范,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转,确保生产性实训的顺利运行。
在实践中,学院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营机制。2007年,学院与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在“企业学院”的基础上联合申报成立了“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不仅是开放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而且是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承担着企业半导体设备改造研发、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开发的重任。学院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工程师共同进行设备改造研发,为企业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学院依托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施企业化运作,进行横向科研项目开发,电子产品的试样、生产、加工和检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增强了基地的造血功能,实现了基地的良性发展。通过推行基于“企业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学院的微电子专业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并于201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相关成果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案例。
“企业学院”不仅是企业员工的培训部,也是学院的教室和实训基地,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教学和培训工作,企业的深度参与形成了基于“企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院全套引进了企业的“培训包”,一方面为企业员工提供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达到了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开辟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应海,史小波,金曦.关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
(责任编辑:张志刚)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Based on
"Corporate Institute": A Case Study
SHI Xia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