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余年的课改,波及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课改中,基于校本,执著探索,以发展人为核心,改良着课改策略,亦步亦思,渐趋渐进,找出了一条有自身文化烙印的课改之路。
关键词:合作学习;合作育人;乃德文化;启德共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16-04
1939年,抗战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民族存亡仅系于一线之际,为了更好地培养有志青年,浮桥中学抗战先辈创建了乃德私塾,提出了“复兴中化,乃德崛起,在吾仔肩”,期盼每一个浮中人能担当此重任,并振聋发聩警问每一位浮中人“前程万里,谁著先鞭”。在先哲的训导下,浮中人思考着属于自己的课改问题,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乃德文化熏染下,浮桥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该如何走?它的指向是什么?如何因势利导,审时度势,迈好课堂教学改革的每一步,让每位浮中人因课改而改变,因课改而成长?
问题思考是行为动因,勇著先鞭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与毅力。从2011年起,浮桥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以合作学习为突破口,引入学习用表,学校的教学质量迅速提升,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学校已顺利走过了课改基础期。在收获教学质量时,浮中人更多思考着课改的最终旨归是什么?学生和教师收获了什么?“启德、共生”教育如何相得益彰?合作学习如何走向合作育人?在基础期和发展期,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课堂教学改革遭遇何种境况?重点突破什么?浮中人在探索中思考,努力使课堂教学改革更趋理性。
一、追根溯源,文化润校
浮桥中学原名“乃德中学”,“乃德”两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其意思为:善修其身,其品德才能真正优良。学校校训为“敦品励学”,“敦”本为厚重意,引申为奋勉。敦品,等于说砥砺品德。“励”,奋勉、致力的意思。励学,即发奋学习。“敦品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浮中历任教师和学生都从中汲取着丰富营养,不断修炼品德,勤勉学习,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敦品励学的校训如何与新世纪课改相吻合,奏出时代课改的强音,是现在浮中人面临的新挑战。课堂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元素、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浮中人传承乃德文化,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合作学习与合作育人”为课改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活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启德共生课堂,拿着别人的地图走自己的路,探索既有校本特色,又有普适性的有效课堂教学范式,用行动研究的智慧,努力寻求时代的教育高地。
启德,顾名思义,寓德于教,寓德于学,教师寓德的教赋学生寓德的学;共生教学,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除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注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尤其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先行者,师生之间以教学为纽带,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启德共生课堂教学既弘扬了浮中乃德文化,又促使浮中教师不断学习思考,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启德共生课堂教学是浮中课改的愿景,也是一种理念,浮中人通过从“合作学习”走向“合作育人”的课改途径,践行着这一理念。
二、共生教学,合作学习
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教学改革也应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最大红利。教学改革因涉及利益的冲突和观念的转变,会引发各种矛盾。浮桥中学在推进学校课改过程中,围绕着“我们为什么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改进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大的收益是什么?”“在改善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做什么?”诸如此类的话题,学校以教育论坛、主题沙龙、专题调研等方式,以现状分析促教师思考,广泛听取意见,了解各方需求,正确处理学与思、破与立、“脚与鞋”的关系,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努力实现课改从形似走向神聚,从有序走向有效。
(一)学与思的关系
山东杜郎口中学近年来因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迅速成为声名鹊起的全国初中课改名校。正是缘于此,2012年上半年,浮桥中学组织全体教师奔赴杜郎口取经学习。参观前学校组织教师看录像,写心得,找问题;参观中,寻答案,重体验,杜郎口中学“开放课堂”的勇气、“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践、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高昂的学习状态、“给我一个机会,还您一个惊喜”的精彩课堂展示,深深地震撼了教师。
震撼之余,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杜郎口中学课改成功是因校制宜的产物,浮桥中学不能照搬照抄现成的模式,否则淮南的桔会变成淮北的枳。“杜郎口中学课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向他们学习什么?”“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在哪些方面必须改进?”围绕这些话题,组织教师全员参与讨论,谈考察体会,讲改进做法。讨论越充分,争论越激烈,课改方向越明朗,课改信心越坚定。最后达成共识:借鉴杜郎口经验,依托校本,走自己的课改路;“合作学习”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必须实施,但合作若没有载体,教师在教学中易游离教学目标,应发挥教师合作教学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本校学生“量身定制”学习用表。
(二)破与立的关系
破与立的关系并非是新话题,运用到教学改革上,必须遵循一个原则:破必立!破除陈旧的、落后的,立起正确的、有益的,教学改革才具有现实生产力。
学校原来的“秧田式”座位形式并非一无是处,课堂教学既以“合作学习”为形式,以小组为单元,“破”首先从形式做起,调整学生座位的摆放位置,破的虽是“座位”,“搬桌椅“旨在“洗脑子”,立的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统一思想,达成课改共识,提出了“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口号,彰显了学校推进课改的勇气和决心;学校召开多层面的教师会、学生会和家长会,认真倾听各方面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召开多次行政会及行政扩大会,实行专项调研和汇总,提出浮桥中学课改整体方案,经全体教师反复商讨后,提交教代会,全票通过。这系列课改前奏,铺就课改探索新路。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破得规范,立得有序,浮桥中学课改破的是陈旧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立的是一种师生共生共长、启德共生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三)“脚与鞋”的关系
削足适履是令人耻笑的一种愚蠢的做法,生搬硬套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则后患无穷。学习是为了超越,继承是为了生成。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先进学校的课改样本只是一面引领的旗帜,关键是如何穿好适合脚的鞋,走属于自己的路。
教学改革既要有宏观层面的规划,又要有操作规范和细节安排。一、各班主任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结合本班实际,召开家长会和学生会,听取意见,组建学习小组,制定小组评价考核细则。同时,为了使课改活动管理更趋精细化,德育办确定每周集体备班的主题,集体备班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每周一次集体备班活动,各班主任向任课教师汇报一周本班小组学习具体情况,就小组考核机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适应情况、组长与组员之间协调等问题听取任课教师意见,任课教师间相互交流课改后的教学体会。二、各教研组组长和备课组长,按照学校课改整体规划,制定学习用表,集体备课注重行政分工蹲点负责制,每位行政听取教师的课改想法,共性问题提交行政商讨。三、教导处:学生层面,制定学生学习小组校级考核细则,如每周一次班内星级学生公开表扬,每月一次班级之星张榜公布,到每学期一次的“乃德之星”评比;教师层面,组建校课改协作组,市级学科带头人、校课改协作组成员作为先行者,带动全体教师进行上课、磨课、反思、调整,多层面反复调研,循序推进。四、德育办组织学生宣传团队,通过校园广播、画廊等渠道,宣传表扬优秀学习小组事迹,并加强各年级小组长的定期培训。一系列课改活动看似繁杂,实指课改的本质。
课改是一个系列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既要有团结一致、携手共进的豪气,又要有静下心来、精推细磨、不断反思的潜质。浮中人依托学习用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作为课改主体的正能量,力求找到属于自己的“启德共生”课堂教学。
三、启德教育,合作育人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在目标上回到人本身,回到“完整的人”的需要上来,回到人的核心素质上来,否则任何课改都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缺乏生命力。基于课改,立足育人,从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走向学校的全方位合作育人,是学校坚持不懈探索实践的特色办学路径,也将是今后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把“启德”作为课改发展的归宿
浮桥中学课改把“启德”作为课改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启德”不仅仅关注课堂教学,也“启”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学校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管理主动权赋予学生,如学生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先进学习小组评比,由教务处主管,每个年级学生处具体落实,一考核得分,二张榜公布,三编制校园新闻每周滚动播放,四学期统计汇总等。学校成立启德教育家长委员会,把学校推进课改系列活动向家委会成员作汇报,召开各年级的家长会,向家长作宣传,发放课改活动家长调查表,采用无记名方式,让家长真实填写,家长课改反馈意见有助于学校更好地改进课改活动。
启心智,德人生。共生教学,合作学习,凸显的是“教与学”双主体的共同发展;启德教育,合作育人则是转变育人方式,拓宽育人途径,注重“启德”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实效。
(二)把“人”的变化置于课改的中心
社会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关键是师生的共同发展。浮桥中学的课改,打破原有传统的课堂文化,建构平等、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文化,作为课改的主体——师生,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在共生教学中成长
一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变。浮桥中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蹲下身来,用与学生平行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二是教师的教学关注点在变。教师从原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执教行为,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启迪学生心智,提升学习力。三是教师学习力在提升。面对现实课堂的教学问题,教师必须要潜下心来学习,把别人的成功经验智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生成自己的教学行为。四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在增强。随着集体备课和集体备班活动的扎实推进,教师之间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更加突出共同提高。五是教师的实践性思考在增多。学习、思考、实践、反思,不断循环渐进,教师在课改过程中留下了成长的足迹,写下了不少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和教学案例。
让每一位教师在合作中自立成峰是启德共生教学的价值取向。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长大
一是学生变得更想学习了。浮桥中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后,每个学生都是组长(或轮流或分学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管理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激发。二是学生变得自信开朗了。随着太仓港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浮桥中学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因诸多因素,有相当比例学生不太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民主宽松教学氛围,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中畅所欲言。三是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了。有公民意识的人,能正确行使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对自己、班级、学校、国家负责,敢于担当。浮桥中学是每个浮中人的家园,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校课改的各项举措和考评,各班以小组形式发动学生全员参与,有明确的岗位和职责,有检查考核,有评比结果,有奖惩措施;同时,学生的自身行为因小组考核评比得以纠正,随着小组功能的健全,学生的自我反思,组内的互帮互助之风在浮中校园内正悄然兴起。
让每一位学生因合作而获得最优发展是启德共生教学的共同诉求。
课堂兴,则教育兴;课堂解放,则教育生产力解放;课堂生动,则教育文化生动。浮中人紧紧抓住“乃德文化”这“特有的自身语言”,打造“启德共生”的课堂教学,从合作学习走向合作育人,稳健地朝着课改的目标迈进,“做最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关键词:合作学习;合作育人;乃德文化;启德共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16-04
1939年,抗战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民族存亡仅系于一线之际,为了更好地培养有志青年,浮桥中学抗战先辈创建了乃德私塾,提出了“复兴中化,乃德崛起,在吾仔肩”,期盼每一个浮中人能担当此重任,并振聋发聩警问每一位浮中人“前程万里,谁著先鞭”。在先哲的训导下,浮中人思考着属于自己的课改问题,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乃德文化熏染下,浮桥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该如何走?它的指向是什么?如何因势利导,审时度势,迈好课堂教学改革的每一步,让每位浮中人因课改而改变,因课改而成长?
问题思考是行为动因,勇著先鞭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与毅力。从2011年起,浮桥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以合作学习为突破口,引入学习用表,学校的教学质量迅速提升,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学校已顺利走过了课改基础期。在收获教学质量时,浮中人更多思考着课改的最终旨归是什么?学生和教师收获了什么?“启德、共生”教育如何相得益彰?合作学习如何走向合作育人?在基础期和发展期,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课堂教学改革遭遇何种境况?重点突破什么?浮中人在探索中思考,努力使课堂教学改革更趋理性。
一、追根溯源,文化润校
浮桥中学原名“乃德中学”,“乃德”两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其意思为:善修其身,其品德才能真正优良。学校校训为“敦品励学”,“敦”本为厚重意,引申为奋勉。敦品,等于说砥砺品德。“励”,奋勉、致力的意思。励学,即发奋学习。“敦品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浮中历任教师和学生都从中汲取着丰富营养,不断修炼品德,勤勉学习,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敦品励学的校训如何与新世纪课改相吻合,奏出时代课改的强音,是现在浮中人面临的新挑战。课堂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元素、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浮中人传承乃德文化,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合作学习与合作育人”为课改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活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启德共生课堂,拿着别人的地图走自己的路,探索既有校本特色,又有普适性的有效课堂教学范式,用行动研究的智慧,努力寻求时代的教育高地。
启德,顾名思义,寓德于教,寓德于学,教师寓德的教赋学生寓德的学;共生教学,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除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注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尤其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先行者,师生之间以教学为纽带,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启德共生课堂教学既弘扬了浮中乃德文化,又促使浮中教师不断学习思考,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启德共生课堂教学是浮中课改的愿景,也是一种理念,浮中人通过从“合作学习”走向“合作育人”的课改途径,践行着这一理念。
二、共生教学,合作学习
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教学改革也应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最大红利。教学改革因涉及利益的冲突和观念的转变,会引发各种矛盾。浮桥中学在推进学校课改过程中,围绕着“我们为什么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改进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大的收益是什么?”“在改善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做什么?”诸如此类的话题,学校以教育论坛、主题沙龙、专题调研等方式,以现状分析促教师思考,广泛听取意见,了解各方需求,正确处理学与思、破与立、“脚与鞋”的关系,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努力实现课改从形似走向神聚,从有序走向有效。
(一)学与思的关系
山东杜郎口中学近年来因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迅速成为声名鹊起的全国初中课改名校。正是缘于此,2012年上半年,浮桥中学组织全体教师奔赴杜郎口取经学习。参观前学校组织教师看录像,写心得,找问题;参观中,寻答案,重体验,杜郎口中学“开放课堂”的勇气、“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践、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高昂的学习状态、“给我一个机会,还您一个惊喜”的精彩课堂展示,深深地震撼了教师。
震撼之余,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杜郎口中学课改成功是因校制宜的产物,浮桥中学不能照搬照抄现成的模式,否则淮南的桔会变成淮北的枳。“杜郎口中学课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向他们学习什么?”“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在哪些方面必须改进?”围绕这些话题,组织教师全员参与讨论,谈考察体会,讲改进做法。讨论越充分,争论越激烈,课改方向越明朗,课改信心越坚定。最后达成共识:借鉴杜郎口经验,依托校本,走自己的课改路;“合作学习”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必须实施,但合作若没有载体,教师在教学中易游离教学目标,应发挥教师合作教学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本校学生“量身定制”学习用表。
(二)破与立的关系
破与立的关系并非是新话题,运用到教学改革上,必须遵循一个原则:破必立!破除陈旧的、落后的,立起正确的、有益的,教学改革才具有现实生产力。
学校原来的“秧田式”座位形式并非一无是处,课堂教学既以“合作学习”为形式,以小组为单元,“破”首先从形式做起,调整学生座位的摆放位置,破的虽是“座位”,“搬桌椅“旨在“洗脑子”,立的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统一思想,达成课改共识,提出了“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口号,彰显了学校推进课改的勇气和决心;学校召开多层面的教师会、学生会和家长会,认真倾听各方面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召开多次行政会及行政扩大会,实行专项调研和汇总,提出浮桥中学课改整体方案,经全体教师反复商讨后,提交教代会,全票通过。这系列课改前奏,铺就课改探索新路。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破得规范,立得有序,浮桥中学课改破的是陈旧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立的是一种师生共生共长、启德共生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三)“脚与鞋”的关系
削足适履是令人耻笑的一种愚蠢的做法,生搬硬套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则后患无穷。学习是为了超越,继承是为了生成。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先进学校的课改样本只是一面引领的旗帜,关键是如何穿好适合脚的鞋,走属于自己的路。
教学改革既要有宏观层面的规划,又要有操作规范和细节安排。一、各班主任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结合本班实际,召开家长会和学生会,听取意见,组建学习小组,制定小组评价考核细则。同时,为了使课改活动管理更趋精细化,德育办确定每周集体备班的主题,集体备班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每周一次集体备班活动,各班主任向任课教师汇报一周本班小组学习具体情况,就小组考核机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适应情况、组长与组员之间协调等问题听取任课教师意见,任课教师间相互交流课改后的教学体会。二、各教研组组长和备课组长,按照学校课改整体规划,制定学习用表,集体备课注重行政分工蹲点负责制,每位行政听取教师的课改想法,共性问题提交行政商讨。三、教导处:学生层面,制定学生学习小组校级考核细则,如每周一次班内星级学生公开表扬,每月一次班级之星张榜公布,到每学期一次的“乃德之星”评比;教师层面,组建校课改协作组,市级学科带头人、校课改协作组成员作为先行者,带动全体教师进行上课、磨课、反思、调整,多层面反复调研,循序推进。四、德育办组织学生宣传团队,通过校园广播、画廊等渠道,宣传表扬优秀学习小组事迹,并加强各年级小组长的定期培训。一系列课改活动看似繁杂,实指课改的本质。
课改是一个系列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既要有团结一致、携手共进的豪气,又要有静下心来、精推细磨、不断反思的潜质。浮中人依托学习用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作为课改主体的正能量,力求找到属于自己的“启德共生”课堂教学。
三、启德教育,合作育人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在目标上回到人本身,回到“完整的人”的需要上来,回到人的核心素质上来,否则任何课改都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缺乏生命力。基于课改,立足育人,从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走向学校的全方位合作育人,是学校坚持不懈探索实践的特色办学路径,也将是今后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把“启德”作为课改发展的归宿
浮桥中学课改把“启德”作为课改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启德”不仅仅关注课堂教学,也“启”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学校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管理主动权赋予学生,如学生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先进学习小组评比,由教务处主管,每个年级学生处具体落实,一考核得分,二张榜公布,三编制校园新闻每周滚动播放,四学期统计汇总等。学校成立启德教育家长委员会,把学校推进课改系列活动向家委会成员作汇报,召开各年级的家长会,向家长作宣传,发放课改活动家长调查表,采用无记名方式,让家长真实填写,家长课改反馈意见有助于学校更好地改进课改活动。
启心智,德人生。共生教学,合作学习,凸显的是“教与学”双主体的共同发展;启德教育,合作育人则是转变育人方式,拓宽育人途径,注重“启德”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实效。
(二)把“人”的变化置于课改的中心
社会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关键是师生的共同发展。浮桥中学的课改,打破原有传统的课堂文化,建构平等、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文化,作为课改的主体——师生,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在共生教学中成长
一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变。浮桥中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蹲下身来,用与学生平行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二是教师的教学关注点在变。教师从原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执教行为,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启迪学生心智,提升学习力。三是教师学习力在提升。面对现实课堂的教学问题,教师必须要潜下心来学习,把别人的成功经验智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生成自己的教学行为。四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在增强。随着集体备课和集体备班活动的扎实推进,教师之间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更加突出共同提高。五是教师的实践性思考在增多。学习、思考、实践、反思,不断循环渐进,教师在课改过程中留下了成长的足迹,写下了不少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和教学案例。
让每一位教师在合作中自立成峰是启德共生教学的价值取向。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长大
一是学生变得更想学习了。浮桥中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后,每个学生都是组长(或轮流或分学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管理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激发。二是学生变得自信开朗了。随着太仓港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浮桥中学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因诸多因素,有相当比例学生不太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民主宽松教学氛围,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中畅所欲言。三是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了。有公民意识的人,能正确行使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对自己、班级、学校、国家负责,敢于担当。浮桥中学是每个浮中人的家园,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校课改的各项举措和考评,各班以小组形式发动学生全员参与,有明确的岗位和职责,有检查考核,有评比结果,有奖惩措施;同时,学生的自身行为因小组考核评比得以纠正,随着小组功能的健全,学生的自我反思,组内的互帮互助之风在浮中校园内正悄然兴起。
让每一位学生因合作而获得最优发展是启德共生教学的共同诉求。
课堂兴,则教育兴;课堂解放,则教育生产力解放;课堂生动,则教育文化生动。浮中人紧紧抓住“乃德文化”这“特有的自身语言”,打造“启德共生”的课堂教学,从合作学习走向合作育人,稳健地朝着课改的目标迈进,“做最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