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俄罗斯学前教育专家认为,问题教学是发展5-7岁儿童个性潜能的有效方法。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定幼儿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并且预想幼儿可能会产生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抓住对幼儿来说比较有意义的矛盾,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问题,解决矛盾。以帮助幼儿建构新知识,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俄罗斯5-7岁儿童问题教学方法能给我国幼儿教育以诸多启示。
[关键词]问题教学;俄罗斯;5-7岁儿童;矛盾;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47-03
俄罗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而其核心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俄罗斯学前教育界开始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反思。5-7岁儿童问题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在问题教学中,教师不是给幼儿讲述现成的知识或真理,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幼儿开展研究、探索活动,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探索和研究能力,建构新的知识。就如C.π.鲁宾斯坦所言,问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独立的、有成效的、创造性的思维”。
问题教学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具有试验与研究性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通过问题教学,教师和幼儿共同取得进步,他们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成长。对教师来说,他们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更加了解幼儿;对幼儿来说,他们不仅产生了参与认识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还获得了新经验,建构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这种问题教学方法给我国幼儿教育以诸多启示。
一、问题教学案例分析
以有关俄语语法知识的主题活动“重音”为例。幼儿根据教师的建议自主完成以下任务:默读黑板上的词语,如“rBO3πHKH”(这一词有“钉子”和“石竹的花”两个含义。若重音落在“O”上,意为“钉子”;若重音落在“H”上,意为“石竹的花”),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练习本上画出这个词表示的物体。通常,一部分幼儿会画钉子,而另一部分幼儿会画石竹的花。教师把幼儿的画呈现在黑板上,黑板右边是幼儿画的钉子,黑板左边是幼儿画的石竹的花。由于图画对比十分鲜明,这引起了幼儿的兴趣。“谁画的正确?”教师组织幼儿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询问幼儿:“我在黑板上只写了一个词语,为什么你们画出两种不同的物体——钉子和石竹的花?”幼儿可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因为这个词里隐藏着两个词语,虽然它们的写法相同。但是不同的发音代表不同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建议幼儿读出单词,然后仔细地听一听它们是如何发音的,而后再确定发音上的区别。随后教师可以呈现“钉子”或“石竹的花”的图画,幼儿根据教师呈现的图画,读出词语“钉子”或“石竹的花”。在这种交谈的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发现不同的发音代表不同的含义:对“TBO3πHKH”这个词来说,重音可以落在不同的音节上;重音落在不同的音节上,这个词便具有不同的含义。
详细分析这一案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教学的前提是设定幼儿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在“重音”这个主题活动中,词语的意思取决于重音的位置。对幼儿来说,这就是新的知识。教师为此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解决有趣的、带有矛盾冲突的问题,即幼儿根据“TBO3πHKH”这一词,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结果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意见。看到同一个词却画出了两种不同的物体,这一矛盾冲突引起了幼儿对谁画得对、谁画得错的好奇与争论,激发了幼儿认识新事物的兴趣。这时,教师提出了预先准备的问题:“为什么看到同一个词后,你们画出了两种不同的物体——钉子和石竹的花?”这一问题帮助幼儿意识到了矛盾所在。于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索活动。发现了新知识,即词语的意思取决于重音的位置。在这一案例中我们还发现,要开展高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时应该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即幼儿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引发问题情境,幼儿的认知需求也可能无法产生。
二、问题教学的关键问题
问题教学的开展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环节是矛盾的产生。这里的矛盾是指幼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在问题情境中,矛盾表现得越清晰,教师提出的问题越有针对性,越能促进幼儿思考。那么,如何抓住矛盾的产生这个重要环节呢?
首先,教师要预先想到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头脑里可能产生的矛盾。幼儿具有非常强烈的认识事物的好奇心,在他们的头脑里有很多具有“冲突性”的矛盾,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探索或者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这些矛盾。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预先想到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头脑里可能产生的矛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针对幼儿可能关注的矛盾,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幼儿解决矛盾。这样做既能锻炼幼儿的探索、研究能力,也能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幼儿善于发现新事物、善于在成人面前提出新问题的特点得到保持。
其次,教师要学会抓住对幼儿来说比较有意义的矛盾。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矛盾呢?俄罗斯学前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有意义的矛盾就是那些能促使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明确指向探索未知事物且教师无法主观地进行控制的认识冲突。这些有意义的矛盾能够激发幼儿开展探索活动的兴趣。正是因为幼儿不断地解决这些有意义的矛盾,问题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矛盾的产生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关键环节,那么我们可以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看作是凸显矛盾的方法。正如库德里亚夫采夫所言,只有在解决新的教学任务、难题时,尤其是在学习者拥有的知识系统与新的教学任务、难题向他们提出的要求之间存在不适应的时候,才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识与他们不能解释的科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譬如,开展“水”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告诉幼儿准确的科学知识:生命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三分之二都是由水组成的。但是幼儿认真地观察室内植物之后可能会产生疑问:“水在哪里?”幼儿还可能发现更多的矛盾:在手上、脚上、身体上为什么没有水?如果有水在身体里面,为什么跳跃时不会发出声音?这样,幼儿发现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明显的冲突。幼儿会认为科学知识不正确,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不符合自己预先掌握的知识。于是,矛盾就产生了:新知识与幼儿原有的知识体系不相融。此时,教师不能把新知识强加给幼儿,而是要认真地听完幼儿的所有解释,鼓励幼儿尝试进行推论,保护幼儿在讨论中的积极性,然后建议幼儿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所有生命机体的三分之二都是由水组成的”这一知识。 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会将各种问题情境相结合,从而帮助幼儿学会寻找各种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也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问题教学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1 教师要多利用幼儿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至为重要。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总会有很多切实的感受,这些感受里面一定包含着许多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对这些感想和反思的最好处理方法是进行进一步的理性思考。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反复思考,教师的问题意识会进一步增强。
问题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说明了教师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试想,如果教师不能灵敏地触及幼儿关心的问题的核心,不能智慧地引导幼儿思考并解决问题,以幼儿的现有经验,他们很难认识到新的问题,也很难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兴趣,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锻炼幼儿思维能力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2 教师要赋予幼儿一定的心理空间
人的思考与创造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这里的空间包括身体的空间与心理的空间,其中更重要的是心理空间。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能够促使幼儿提出假设,得出结论,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需要让幼儿拥有一定的心理空间。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给予幼儿这个心理空间,总是害怕幼儿犯错误,必定会束缚幼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没有一定的心理空间,幼儿会越来越“胆小”,生怕说错了答案,长此以往就很难进行大胆的思考与创造了,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更好的锻炼。
而在问题教学活动中,俄罗斯的幼儿园教师恰恰做到了充分鼓励幼儿进行想象、思考,并且赋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这样,教师不仅很好地开展了教学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能够完成很多任务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逐渐增强了对完成任务的兴趣与信心,更愿意自主地认识与思考问题,从而逐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3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与教师都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寻找理论支撑,找到一种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通过对俄罗斯5-7岁儿童问题教学的研究与思考,我们发现问题教学的效果比较好,而这种有效的教学过程恰恰是教师与幼儿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
如今。一些幼儿园教师习惯于寻找现成的教育理论来给自己的教学作支撑,将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建立在挖空心思地去理解那些未必弄懂、未必适应的高深理论的基础之上,却很少去思考自己的教学效果需要建立在与幼儿共同完成的教学过程之上。这种对教学的“反思”仍然是一个“套用公式”的过程,对提高教学效果作用甚微。这也是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着重思考并致力于将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
[关键词]问题教学;俄罗斯;5-7岁儿童;矛盾;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47-03
俄罗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而其核心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俄罗斯学前教育界开始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反思。5-7岁儿童问题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在问题教学中,教师不是给幼儿讲述现成的知识或真理,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幼儿开展研究、探索活动,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探索和研究能力,建构新的知识。就如C.π.鲁宾斯坦所言,问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独立的、有成效的、创造性的思维”。
问题教学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具有试验与研究性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通过问题教学,教师和幼儿共同取得进步,他们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成长。对教师来说,他们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更加了解幼儿;对幼儿来说,他们不仅产生了参与认识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还获得了新经验,建构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这种问题教学方法给我国幼儿教育以诸多启示。
一、问题教学案例分析
以有关俄语语法知识的主题活动“重音”为例。幼儿根据教师的建议自主完成以下任务:默读黑板上的词语,如“rBO3πHKH”(这一词有“钉子”和“石竹的花”两个含义。若重音落在“O”上,意为“钉子”;若重音落在“H”上,意为“石竹的花”),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练习本上画出这个词表示的物体。通常,一部分幼儿会画钉子,而另一部分幼儿会画石竹的花。教师把幼儿的画呈现在黑板上,黑板右边是幼儿画的钉子,黑板左边是幼儿画的石竹的花。由于图画对比十分鲜明,这引起了幼儿的兴趣。“谁画的正确?”教师组织幼儿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询问幼儿:“我在黑板上只写了一个词语,为什么你们画出两种不同的物体——钉子和石竹的花?”幼儿可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因为这个词里隐藏着两个词语,虽然它们的写法相同。但是不同的发音代表不同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建议幼儿读出单词,然后仔细地听一听它们是如何发音的,而后再确定发音上的区别。随后教师可以呈现“钉子”或“石竹的花”的图画,幼儿根据教师呈现的图画,读出词语“钉子”或“石竹的花”。在这种交谈的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发现不同的发音代表不同的含义:对“TBO3πHKH”这个词来说,重音可以落在不同的音节上;重音落在不同的音节上,这个词便具有不同的含义。
详细分析这一案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教学的前提是设定幼儿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在“重音”这个主题活动中,词语的意思取决于重音的位置。对幼儿来说,这就是新的知识。教师为此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解决有趣的、带有矛盾冲突的问题,即幼儿根据“TBO3πHKH”这一词,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结果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意见。看到同一个词却画出了两种不同的物体,这一矛盾冲突引起了幼儿对谁画得对、谁画得错的好奇与争论,激发了幼儿认识新事物的兴趣。这时,教师提出了预先准备的问题:“为什么看到同一个词后,你们画出了两种不同的物体——钉子和石竹的花?”这一问题帮助幼儿意识到了矛盾所在。于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索活动。发现了新知识,即词语的意思取决于重音的位置。在这一案例中我们还发现,要开展高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时应该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即幼儿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引发问题情境,幼儿的认知需求也可能无法产生。
二、问题教学的关键问题
问题教学的开展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环节是矛盾的产生。这里的矛盾是指幼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在问题情境中,矛盾表现得越清晰,教师提出的问题越有针对性,越能促进幼儿思考。那么,如何抓住矛盾的产生这个重要环节呢?
首先,教师要预先想到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头脑里可能产生的矛盾。幼儿具有非常强烈的认识事物的好奇心,在他们的头脑里有很多具有“冲突性”的矛盾,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探索或者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这些矛盾。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预先想到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头脑里可能产生的矛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针对幼儿可能关注的矛盾,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幼儿解决矛盾。这样做既能锻炼幼儿的探索、研究能力,也能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幼儿善于发现新事物、善于在成人面前提出新问题的特点得到保持。
其次,教师要学会抓住对幼儿来说比较有意义的矛盾。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矛盾呢?俄罗斯学前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有意义的矛盾就是那些能促使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明确指向探索未知事物且教师无法主观地进行控制的认识冲突。这些有意义的矛盾能够激发幼儿开展探索活动的兴趣。正是因为幼儿不断地解决这些有意义的矛盾,问题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矛盾的产生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关键环节,那么我们可以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看作是凸显矛盾的方法。正如库德里亚夫采夫所言,只有在解决新的教学任务、难题时,尤其是在学习者拥有的知识系统与新的教学任务、难题向他们提出的要求之间存在不适应的时候,才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识与他们不能解释的科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譬如,开展“水”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告诉幼儿准确的科学知识:生命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三分之二都是由水组成的。但是幼儿认真地观察室内植物之后可能会产生疑问:“水在哪里?”幼儿还可能发现更多的矛盾:在手上、脚上、身体上为什么没有水?如果有水在身体里面,为什么跳跃时不会发出声音?这样,幼儿发现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明显的冲突。幼儿会认为科学知识不正确,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不符合自己预先掌握的知识。于是,矛盾就产生了:新知识与幼儿原有的知识体系不相融。此时,教师不能把新知识强加给幼儿,而是要认真地听完幼儿的所有解释,鼓励幼儿尝试进行推论,保护幼儿在讨论中的积极性,然后建议幼儿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所有生命机体的三分之二都是由水组成的”这一知识。 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会将各种问题情境相结合,从而帮助幼儿学会寻找各种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也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问题教学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1 教师要多利用幼儿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至为重要。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总会有很多切实的感受,这些感受里面一定包含着许多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对这些感想和反思的最好处理方法是进行进一步的理性思考。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反复思考,教师的问题意识会进一步增强。
问题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说明了教师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试想,如果教师不能灵敏地触及幼儿关心的问题的核心,不能智慧地引导幼儿思考并解决问题,以幼儿的现有经验,他们很难认识到新的问题,也很难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兴趣,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锻炼幼儿思维能力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2 教师要赋予幼儿一定的心理空间
人的思考与创造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这里的空间包括身体的空间与心理的空间,其中更重要的是心理空间。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能够促使幼儿提出假设,得出结论,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需要让幼儿拥有一定的心理空间。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给予幼儿这个心理空间,总是害怕幼儿犯错误,必定会束缚幼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没有一定的心理空间,幼儿会越来越“胆小”,生怕说错了答案,长此以往就很难进行大胆的思考与创造了,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更好的锻炼。
而在问题教学活动中,俄罗斯的幼儿园教师恰恰做到了充分鼓励幼儿进行想象、思考,并且赋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这样,教师不仅很好地开展了教学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能够完成很多任务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逐渐增强了对完成任务的兴趣与信心,更愿意自主地认识与思考问题,从而逐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3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与教师都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寻找理论支撑,找到一种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通过对俄罗斯5-7岁儿童问题教学的研究与思考,我们发现问题教学的效果比较好,而这种有效的教学过程恰恰是教师与幼儿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
如今。一些幼儿园教师习惯于寻找现成的教育理论来给自己的教学作支撑,将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建立在挖空心思地去理解那些未必弄懂、未必适应的高深理论的基础之上,却很少去思考自己的教学效果需要建立在与幼儿共同完成的教学过程之上。这种对教学的“反思”仍然是一个“套用公式”的过程,对提高教学效果作用甚微。这也是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着重思考并致力于将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