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者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讨论等探究手段,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以“问题驱动”开展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走向了高效。在此,笔者结合具体实践,做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联系生活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生活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育人目标的土壤。新课标也强调,教师要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融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缩短教科书中的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设问,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究知识,获得正确的认知,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后,提出问题:课本上这些小朋友的感受,你们都有吗?请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和经历。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交流,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随后,教师又组织了“我们了解父母吗”的学习活动,当堂让学生们完成关于父母的档案,让同学们通过这个活动更切实地了解父母。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并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
二、创设相关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相比较,有严谨、枯燥之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教师可以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提高设问的有效性,在教师生动的启发下,让学生以问题为引领,更加深入地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比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出示了火灾发生后,催人泪下场景。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些画面,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当学生们谈出了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又讲到这一幅幅画面,在警示着我们,当危险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自己?帮助他人?由此教学导入了“自主探究,感知安全”的环节。通过阅读教材、同桌交流等形式,探究了火灾中应该如何逃生?如何正确打火灾报警电话等问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危险的无处不在,在生活中要树立安全意识,远离危险。
三、尊重差异促进探究,设计梯度教学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也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遵循梯度化的原则来设计教学问题,使问题从易入难,层层递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究,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时,教师首先设计了关于学情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差异。问卷主要设计的问題是“你知道什么是室温气体吗?”
“你知道温室气体是如何形成的吗?都是哪些人排放的?”“全球变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等。在基本掌握了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设计一个“地球发烧了”学习活动,提出问题:你有没有发现气候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举例说明你的发现。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来回答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在学生们发言完毕后,教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地球真的升温了吗?请阅读教材,看看你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在学生阅读了老师指定的内容之后,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探究地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与伤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四、问题设计巧妙延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以“问题驱动”为手段的探究性学习中,设计问题不要过于局限在教材之中,要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更有效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问题设计时,进行巧妙延展,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深入探究,提升探究新知识能力。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教师提出了延展性的问题:同学们应该能够处理好和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了,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如“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我会——”“当朋友犯错误时,我会——”“当朋友帮助我时,我会——”……教师让同学们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最后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会与朋友相处,才能使友谊保持长久。
总之,实践证明,以“问题驱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性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培养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如何设计更优质的问题推进探究性学习,还需要教师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实践。
一、联系生活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生活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育人目标的土壤。新课标也强调,教师要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融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缩短教科书中的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设问,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究知识,获得正确的认知,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后,提出问题:课本上这些小朋友的感受,你们都有吗?请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和经历。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交流,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随后,教师又组织了“我们了解父母吗”的学习活动,当堂让学生们完成关于父母的档案,让同学们通过这个活动更切实地了解父母。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并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
二、创设相关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总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相比较,有严谨、枯燥之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教师可以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提高设问的有效性,在教师生动的启发下,让学生以问题为引领,更加深入地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比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出示了火灾发生后,催人泪下场景。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些画面,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当学生们谈出了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又讲到这一幅幅画面,在警示着我们,当危险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自己?帮助他人?由此教学导入了“自主探究,感知安全”的环节。通过阅读教材、同桌交流等形式,探究了火灾中应该如何逃生?如何正确打火灾报警电话等问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危险的无处不在,在生活中要树立安全意识,远离危险。
三、尊重差异促进探究,设计梯度教学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也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遵循梯度化的原则来设计教学问题,使问题从易入难,层层递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究,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时,教师首先设计了关于学情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差异。问卷主要设计的问題是“你知道什么是室温气体吗?”
“你知道温室气体是如何形成的吗?都是哪些人排放的?”“全球变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等。在基本掌握了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设计一个“地球发烧了”学习活动,提出问题:你有没有发现气候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举例说明你的发现。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来回答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在学生们发言完毕后,教师又进一步提出问题:地球真的升温了吗?请阅读教材,看看你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在学生阅读了老师指定的内容之后,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探究地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与伤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四、问题设计巧妙延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以“问题驱动”为手段的探究性学习中,设计问题不要过于局限在教材之中,要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更有效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问题设计时,进行巧妙延展,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深入探究,提升探究新知识能力。
比如,在教学《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教师提出了延展性的问题:同学们应该能够处理好和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了,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如“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我会——”“当朋友犯错误时,我会——”“当朋友帮助我时,我会——”……教师让同学们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最后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会与朋友相处,才能使友谊保持长久。
总之,实践证明,以“问题驱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性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培养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如何设计更优质的问题推进探究性学习,还需要教师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