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语文课上完,看看学生的语文书,很干净,几乎没有做什么笔记,或者只是随手把老师在黑板上随意写的记下来了。有的教师认为,那是因为学生懒惰,上课不愿意动手;有的则认为高中生听课还停留在“小学水平”,根本不知道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非要老师一句一句的念他们才知道记笔记……不管是因为学生懒,还是因为他们不会,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做好笔记。不然,听完一节课,书上没有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印记,这样的听课效率肯定是低下的。时间一长,课堂上听到的那些东西就容易忘记,复习时就往往无所适从了。其实,我们教师自己在上课时又有没有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做笔记呢?你又是否清楚的知道哪些地方是应该要求学生记下来的呢?下面以郑桂华老师的《荷塘月色》教学实录来做分析。
一、重温“旧知”,做笔记巩固所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荷塘月色》,大家文章有没有看过?(板书:荷塘月色)
……
师:嗯,很熟悉,我再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些朱自清的字、号。你来。(一学生上黑板写,教师对其他学生)我们学过他的那些文章?
……
师:好,我们先来看黑板,他写的对不对?你们也该抄一抄,不会写的人要记住啊!这几个字,很容易错的。(写黑板的学生将“秋实”的“实”误写为“时”)
高一的学生,虽然初中时接触过朱自清,但时间毕竟很长了,有些知识肯定已经忘记了,教师明确要求学生抄下来,就是要求学生做笔记。这就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学生虽然接触到过,但是时间间隔比较长的重要的知识点,重新遇到时,有必要要求学生做笔记。
二、易出错处,做笔记强化记忆
生:“实在”的“实”。
师:听到了吗?如果没有听到,你们就讲得响一点啊。他要听到了就有行动的。(对一些没动手的学生说)抄下来啊。
学生把“秋实”写成了“秋时”,也许是笔误,也许真的是忘记了,但不管怎么说,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出错了,而且,这种错误很可能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犯的,很可能是有代表性的(现在学生笔下的错别字很多,有论者分析出了很多原因,但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既然发现了,就要要求他们改正),郑老师要求学生记下来,就是要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一“记”,学生必然记得深刻、牢固、持久,以后不会再犯了。这就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应该要求学生当堂记下来,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犯第二次。
三、分析过程,做笔记理清思路
……
师:……我想问大家,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们能用几句话把它概括出来吗?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
生:荷塘到家。(板书:荷塘——家)
……
师:应该从家到荷塘再到家。(教师在“荷塘”前板书:——家)
……
师:看样子这个小路要往这边写一点,是不是啊?(板书修改为: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
接下来,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对板书不断的做修改;后面还分析到不同地方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情绪的变化,教师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并且和学生一起对板书不断做了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直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做笔记,我想原因有二:板书一直是处于不断的修正过程中,没有最后定型的板书是不能要求学生记笔记的,学生在书上修改没有在黑板上修改那么简单;对老师在黑板上特意板书的内容,学生一般都知道主动做笔记的,教师不需要明确去要求。郑老师板书的内容,正是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出的结论,所以,她才引导学生对板书不断进行修改,她才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要重视板书的设计,要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体现在板书中,这样一来,学生在复习时就很容易能回想起上课时分析的过程。
四、不明之处,记笔记有助明晰
……
师:这是他的第一个发现。前面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而这里出现了“今晚却很好”。他的语感非常好,除了刚刚讲的前面与“今晚却很好”产生一个对比,这一句在句式上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啊?
生:承上启下。
师:承上启下是针对句式讲的吗?
生:是针对过渡讲的。
师:是过渡,而不是句式啊。记下来,过渡不是句式。谁家的孩子要放在谁家,不要搞错了。我们是高一(2)班的,把你送到高一(3)班你愿意吗?
教师提问是明确问“在句式上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学生的回答却是“承上启下”,它是属于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而不是句式,学生的回答反映出他们在分析句式和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这两个知识点上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鉴于此,教师及时明确要求学生记下来。这就告诉我们,当遇到学生认识不清、分辨不明的知识点时,一定要及时帮助他们明确下来,并要求记下来,避免“糊涂到底”。
五、起始年段,记笔记养成习惯
……
师:就是呀,你看这个地方:“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是什么句式啊?
生:转折。
师:转折一般怎么说?
……
师:通常是这样,“虽然……但是……”、“虽然……却……”。可你看这个句子:“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虽然”是放在后面的,这是什么句式?
生:倒装。
师:(板书:倒装)记一下啊,不是你们不知道,有时候你们会忘记的。要有记笔记的意识。为什么要倒装啊?
这里教师明确提到让学生记笔记的目的:“不是你们不知道,有时候你们会忘记的。”并且提醒学生要有记笔记的意识,这样的提醒对于高一起始年段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到后来上课就没有那么麻烦了,就不会再抱怨学生不知道记笔记了。除此以外,我以为教师还有一个目的是:暗示学生要特别注意现代文中出现的倒装句,为下面进一步分析倒装的作用张本——知道是“倒装”,才可能知道它的作用。
六、教学内容,记笔记凸显重点
……
生:接下来在荷塘,写荷叶和月色,他的心情调整的非常好了,很陶醉。
师:(板书:荷叶,月色,陶醉)(对学生)重点你都记下了吗?同学们记下了没有?他其实已经讲到了荷塘上的优美景象了。作者描写荷叶、月色,写的很美,语言可以说达到了极致,下节课我们再来推敲,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作者的情绪、感受,他用了一个什么词?
教师明确说了本节课主要分析作者的情绪、感受,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所以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要把这些重点记下来,并且是连续两次提醒。这就提醒我们:对于重点的教学内容除了要引导学生好好分析外,一定要要求学生当堂在书上合适的地方记下来。重点的教学内容都没抓住,都没记牢,这样的语文学习几乎是无效的。王荣生教师多次提出,一堂语文课,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假设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恰当的,而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落实,那么再恰当的选择都是无益的。
……
师:最后回到家,该用哪个词语描述作者的情绪?
生:回到现实。
师:这一句抓得非常好,记下来,听他说说这个词的好处啊。
教师先是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因为要记的正是教师要学生分析掌握的“作者的情绪、感受”,这又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
七、精彩发言,记笔记积极鼓励
……
生:我认为荷塘是美食,(师生笑)因为朱自清在荷塘,高兴的时候可以——我认为是好吃的东西可以让他心情高亢,感觉荷塘也能理解他,但是荷塘的理解只是暂时的事情,没有永远的那种感触。
师:她又将我们的讨论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荷塘只是什么?
生:暂时的事情。
师:记笔记呀,这都是非常精彩的发言啊,这个肯定是要记下来的,这种陶醉是(板书:暂时的事情)“暂时的事情”,为什么呀?我们可以看结尾,结尾什么地方特别能够说明荷塘是暂时的?哪个词语特别能够说明?
教师几乎是以非常兴奋的话语要求学生记下来,并且明确说“这是非常精彩的发言”,这对发言的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鼓舞,对其他学生又是多么大的激励啊。这提醒我们:当遇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时,我们一定要要求学生记下来,这样做,学生记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老师对他们的鼓励!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某一场合的发言得到主持人的充分肯定,并且要求其他人用笔记下来,这对我们的鼓舞该是多么的大啊!教师这样做,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的。
八、课堂总结,记笔记卒章显志
……
师:……大多数散文,往往描写自己的一段经历。因此,散文阅读,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踪迹,再进一步理清作者情绪、思想变化的轨迹。(板书:行动踪迹——情绪轨迹)这是读懂这类文章很关键的一个途径。大的东西把握住,接下来再进入细节的、局部的体会。大家回去可以找一篇散文来检查一下。你们会去做吗?
这是这一节课结尾时教师最后的板书,教师在告诉学生该如何阅读散文,这是在传授阅读的方法,是在前面的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方法,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实用性。教师在课后反思中也说到:“我教《荷塘月色》,不是像以往许多老师那样,直接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优美的散文语言,而是要学生按照散文的模式,……学生用这样的‘图式’解读一篇散文,也可能用来解读其他类似的散文,这样,学生就能将一篇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散文学习中去……”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老师没有一说而过,而是特意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课堂总结不能因为就剩下最后几分钟而草草了事,教师意在“卒章显志”,所以就要要求学生记下来,否则,我们前面所做的努力,到最后产生的影响就小了很多。
……
以上是我结合郑桂华老师的一堂课做的分析,我想,只要我们能像郑老师那样,在课堂上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让学生做好笔记,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实实在在——学生们入乎耳,存乎心,记乎书,他们在复习时就能有重点,有内容,有效果!
【参考资料】
《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一、重温“旧知”,做笔记巩固所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荷塘月色》,大家文章有没有看过?(板书:荷塘月色)
……
师:嗯,很熟悉,我再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些朱自清的字、号。你来。(一学生上黑板写,教师对其他学生)我们学过他的那些文章?
……
师:好,我们先来看黑板,他写的对不对?你们也该抄一抄,不会写的人要记住啊!这几个字,很容易错的。(写黑板的学生将“秋实”的“实”误写为“时”)
高一的学生,虽然初中时接触过朱自清,但时间毕竟很长了,有些知识肯定已经忘记了,教师明确要求学生抄下来,就是要求学生做笔记。这就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学生虽然接触到过,但是时间间隔比较长的重要的知识点,重新遇到时,有必要要求学生做笔记。
二、易出错处,做笔记强化记忆
生:“实在”的“实”。
师:听到了吗?如果没有听到,你们就讲得响一点啊。他要听到了就有行动的。(对一些没动手的学生说)抄下来啊。
学生把“秋实”写成了“秋时”,也许是笔误,也许真的是忘记了,但不管怎么说,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出错了,而且,这种错误很可能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犯的,很可能是有代表性的(现在学生笔下的错别字很多,有论者分析出了很多原因,但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既然发现了,就要要求他们改正),郑老师要求学生记下来,就是要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一“记”,学生必然记得深刻、牢固、持久,以后不会再犯了。这就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应该要求学生当堂记下来,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犯第二次。
三、分析过程,做笔记理清思路
……
师:……我想问大家,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们能用几句话把它概括出来吗?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
生:荷塘到家。(板书:荷塘——家)
……
师:应该从家到荷塘再到家。(教师在“荷塘”前板书:——家)
……
师:看样子这个小路要往这边写一点,是不是啊?(板书修改为: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
接下来,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对板书不断的做修改;后面还分析到不同地方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情绪的变化,教师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并且和学生一起对板书不断做了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直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做笔记,我想原因有二:板书一直是处于不断的修正过程中,没有最后定型的板书是不能要求学生记笔记的,学生在书上修改没有在黑板上修改那么简单;对老师在黑板上特意板书的内容,学生一般都知道主动做笔记的,教师不需要明确去要求。郑老师板书的内容,正是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出的结论,所以,她才引导学生对板书不断进行修改,她才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要重视板书的设计,要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体现在板书中,这样一来,学生在复习时就很容易能回想起上课时分析的过程。
四、不明之处,记笔记有助明晰
……
师:这是他的第一个发现。前面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而这里出现了“今晚却很好”。他的语感非常好,除了刚刚讲的前面与“今晚却很好”产生一个对比,这一句在句式上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啊?
生:承上启下。
师:承上启下是针对句式讲的吗?
生:是针对过渡讲的。
师:是过渡,而不是句式啊。记下来,过渡不是句式。谁家的孩子要放在谁家,不要搞错了。我们是高一(2)班的,把你送到高一(3)班你愿意吗?
教师提问是明确问“在句式上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学生的回答却是“承上启下”,它是属于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而不是句式,学生的回答反映出他们在分析句式和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这两个知识点上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鉴于此,教师及时明确要求学生记下来。这就告诉我们,当遇到学生认识不清、分辨不明的知识点时,一定要及时帮助他们明确下来,并要求记下来,避免“糊涂到底”。
五、起始年段,记笔记养成习惯
……
师:就是呀,你看这个地方:“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是什么句式啊?
生:转折。
师:转折一般怎么说?
……
师:通常是这样,“虽然……但是……”、“虽然……却……”。可你看这个句子:“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虽然”是放在后面的,这是什么句式?
生:倒装。
师:(板书:倒装)记一下啊,不是你们不知道,有时候你们会忘记的。要有记笔记的意识。为什么要倒装啊?
这里教师明确提到让学生记笔记的目的:“不是你们不知道,有时候你们会忘记的。”并且提醒学生要有记笔记的意识,这样的提醒对于高一起始年段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到后来上课就没有那么麻烦了,就不会再抱怨学生不知道记笔记了。除此以外,我以为教师还有一个目的是:暗示学生要特别注意现代文中出现的倒装句,为下面进一步分析倒装的作用张本——知道是“倒装”,才可能知道它的作用。
六、教学内容,记笔记凸显重点
……
生:接下来在荷塘,写荷叶和月色,他的心情调整的非常好了,很陶醉。
师:(板书:荷叶,月色,陶醉)(对学生)重点你都记下了吗?同学们记下了没有?他其实已经讲到了荷塘上的优美景象了。作者描写荷叶、月色,写的很美,语言可以说达到了极致,下节课我们再来推敲,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作者的情绪、感受,他用了一个什么词?
教师明确说了本节课主要分析作者的情绪、感受,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所以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要把这些重点记下来,并且是连续两次提醒。这就提醒我们:对于重点的教学内容除了要引导学生好好分析外,一定要要求学生当堂在书上合适的地方记下来。重点的教学内容都没抓住,都没记牢,这样的语文学习几乎是无效的。王荣生教师多次提出,一堂语文课,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假设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恰当的,而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落实,那么再恰当的选择都是无益的。
……
师:最后回到家,该用哪个词语描述作者的情绪?
生:回到现实。
师:这一句抓得非常好,记下来,听他说说这个词的好处啊。
教师先是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因为要记的正是教师要学生分析掌握的“作者的情绪、感受”,这又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
七、精彩发言,记笔记积极鼓励
……
生:我认为荷塘是美食,(师生笑)因为朱自清在荷塘,高兴的时候可以——我认为是好吃的东西可以让他心情高亢,感觉荷塘也能理解他,但是荷塘的理解只是暂时的事情,没有永远的那种感触。
师:她又将我们的讨论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荷塘只是什么?
生:暂时的事情。
师:记笔记呀,这都是非常精彩的发言啊,这个肯定是要记下来的,这种陶醉是(板书:暂时的事情)“暂时的事情”,为什么呀?我们可以看结尾,结尾什么地方特别能够说明荷塘是暂时的?哪个词语特别能够说明?
教师几乎是以非常兴奋的话语要求学生记下来,并且明确说“这是非常精彩的发言”,这对发言的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鼓舞,对其他学生又是多么大的激励啊。这提醒我们:当遇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时,我们一定要要求学生记下来,这样做,学生记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老师对他们的鼓励!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某一场合的发言得到主持人的充分肯定,并且要求其他人用笔记下来,这对我们的鼓舞该是多么的大啊!教师这样做,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的。
八、课堂总结,记笔记卒章显志
……
师:……大多数散文,往往描写自己的一段经历。因此,散文阅读,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踪迹,再进一步理清作者情绪、思想变化的轨迹。(板书:行动踪迹——情绪轨迹)这是读懂这类文章很关键的一个途径。大的东西把握住,接下来再进入细节的、局部的体会。大家回去可以找一篇散文来检查一下。你们会去做吗?
这是这一节课结尾时教师最后的板书,教师在告诉学生该如何阅读散文,这是在传授阅读的方法,是在前面的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方法,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实用性。教师在课后反思中也说到:“我教《荷塘月色》,不是像以往许多老师那样,直接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优美的散文语言,而是要学生按照散文的模式,……学生用这样的‘图式’解读一篇散文,也可能用来解读其他类似的散文,这样,学生就能将一篇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散文学习中去……”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老师没有一说而过,而是特意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课堂总结不能因为就剩下最后几分钟而草草了事,教师意在“卒章显志”,所以就要要求学生记下来,否则,我们前面所做的努力,到最后产生的影响就小了很多。
……
以上是我结合郑桂华老师的一堂课做的分析,我想,只要我们能像郑老师那样,在课堂上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让学生做好笔记,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实实在在——学生们入乎耳,存乎心,记乎书,他们在复习时就能有重点,有内容,有效果!
【参考资料】
《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