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对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打好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攻坚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通过对某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进行数据分析,展开量化分析和质性访谈。介绍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原则方法的相关做法,发现就业工作制度体系、长效机制、服务水平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层面、三个出发点”就业工作的精细化路径,以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关键词:三全育人、艺术院校、就业工作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要、安邦之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9次提到就业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高质量就业不仅关乎着毕业生个人发展前景、家庭收入水平,也关乎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成效,是党和国家之大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艺术类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为本地开展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精细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某高校艺术设计类S学院2020届265位同学的就业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同时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就业困难学生,完善就业工作精细化研究,以期为其他艺术类高校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数据调研情况
S学院2020届毕业生265位同学毕业去向纳入本次就业数据调研的统计分析,包括就业率、就业形式、就业地区、就业行业、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就业时间等。再通过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准备及对特殊困难群体的访谈,得到以下调研报告。y
1.1就业数据量化分析
S学院设有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四大专业,本次图表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院校端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各专业就业情况较为乐观。广东省高等教育指导中心系统显示(表1),总体就业率97.73%,其中视觉传达设计97.8%,动画92.86%,数字媒体艺术98%,艺术与科技97.1%,各专业总体就业情况较为乐观。
从就业形式来看,以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形式就业为主,占比65%,灵活就业约占比23%,国内外升学深造、自主创业等约占比9%。
就业地区以广东省内为主。就业区域遍布多个省、市,省内就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在以上地区就业总计人数约占我院就业总人数85%;省外就业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海、浙江、湖南等地,省外就业人数比率约为10%。
就业行业丰富,以艺术设计类岗位为主。企业单位就业主要分布在文化艺术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约占比65%,自由职业就业主要分布在教育行业、商业服务业等,约占比23%,创业约占比1%。
专业对口率差异较大。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专业对口率较高,均超过80%;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专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分别为76%、66.7%。
平均薪资水平较高,专业间存在一定差距。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薪资均超过7500元,动画专业薪资水平最高,达8087元,艺术与科技专业薪资水平较低,达6009元。
1.2质性访谈结果分析
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研。一是就业意愿对毕业生就业积极性有直接影响。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有就业意愿但未就业的毕业生的原因有是毕业生存在择业要求过高与市场环境、行业发展等不相符合的“眼高手低”的情况;毕业生本身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较低,无法匹配该学科高质量就业的要求。无就业意愿的毕业生主要表现为对专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认为就业是自己的事无关他人以及家庭因素。二是就业期待对就业时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薪资水平的期待、对就业地区的期待、对企业发展平台与空间的期待、对企业文化认同感的期待,四者越能接近毕业生的期待值,则就业时间越早,即越快就业。
对毕业生就业前期准备的调研。一是实习实训经历。实习实训经历一方面更促进毕业生就业意向的明晰和确定,即在此过程中能发现自身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要做什么,另一方面能积累工作经验,甚至成为毕业去向的直接敲门砖。拥有实习实训经历的毕业生通常能更精准就业。二是专业能力。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科成绩、各类专业比赛获奖情况体现着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其中作品集是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专业能力集中体现的重要方式。专业能力过硬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核心。三是求职技巧。主要包括简历及作品集的投递、面试技巧、礼仪仪表,综合素质强是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对特殊困难群体的调研。一是经济困难群体。S学院有26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3位建档立卡户毕业生,经济困难群体毕业在求职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帮扶主要有经济上的补贴。二是湖北籍毕业生。S学院有4名湖北籍毕业生,其中3名毕业生因突发性全球公共安全卫生危机造成就业延迟,此类毕业生需要组织组织专项的就业帮扶,在经济补贴、岗位推荐、招聘方式上给予便利。三是心理问题学生。此类学生表现为因就业压力产生情绪低落焦虑、自我否定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需要进行专业的就业心理疏导与介入,增强就业信心。
2、艺术设计类院系就业工作主要做法
2.1领导高度重视,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全球经济下行形势下,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突出,学院领导充分发动广大教职工、校友,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广征就业机会。
学院各级领导、老师通过公开的新媒体平台、个人社交平台持续推送我院学生毕业作品,主动展示我院学生专业能力,吸引各大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互动沟通,提高签约率。
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会,尤其重视艺术类院校专场招聘会、“云”招聘及各类企业宣讲会的组织宣传工作,主动推荐合作密切的企業参与招聘活动。 2.2坚持“多渠道、请进来、推出去”开展就业工作
多渠道挖掘就业资源。各级领导、专业版块负责人、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推送就业岗位,并每周公布各专业版块毕业生就业情况进展,做好全员育人、全员促就业。
多渠道推送各类就业信息。时刻关注新职业网、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职协官方公众号、HR推送等各种渠道就业信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借助网络及相关通讯软件,宣传相关招聘信息,包括公布在公告栏、发布在各班QQ群、微信群,通知各班同学等,保证尽可能多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相关就业信息。同时,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专门成立了社会实践部专门负责学院毕业生招聘信息的整理与发布,建立了毕业招聘信息发布大群,方便信息及时发布与告知。
把企业请进来,一是召开专场招聘会。主动邀请有长期合作的企业召开专场招聘会,提高就业岗位供求的配对率。二是开展课题合作。利用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走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与相关名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课题合作,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毕业生。
2.3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及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协同并行,是毕业生们踏入社会之前开设重要的一课。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以来,经济下行使得一部分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价值观,及时调整就业期待、增强“云招聘”择业技巧的培养。重点指导学生做好网络面试的心态调整、方式技巧,帮助学生顺利度过特殊时期不同往常的求职方式适应期。针对在就业过程、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困难而产生心理或思想负担的同学,及时给予辅导、分析,协助其找到原因、解决方法,帮助其调整好状态,积极面对并解决相关问题。
2.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
督促学生在“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平台上完善基础信息和简历,作为毕业生拓展个人信息和纳入用人单位信息的重要阵地,系统根据毕业生简历信息每周精准推送相关岗位,极大的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促进了S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
3、艺术设计类院系就业工作存在的不足
3.1就业工作制度体系泛精细化
就业工作责任不明晰。开展就业工作的主要成员仍然是党政负责人、专职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学工团队,艺术设计类学生性格特点鲜明、个性独特,存在学生信任偏好与就业工作责任人缺位的矛盾。学生遇到就业行业的专业领域问题时无法得到精准化的、科学的指导与建议。
就业工作成员局限且工作实效性不强。S学院鼓励除学工团队外其他教职工协同配合就业工作,但非学工团队教职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不了解就业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工作重点,无法精准挖掘自己资源为就业工作助力。分析、整合就业工作各个环节的具体事项,落实院系所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行政人员的责任,增强就业大团队的工作实效性。
3.2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泛精细化
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未贯穿到大学四年的始终。就业工作服务与指导体系地开展集中在大四阶段,大一至大三艺术设计类学院对就业工作的落实更多停留在配合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课程上,未形成一以贯之的就业工作常态化、长效性机制。
未能充分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就业观、就业价值实现的育人功能。一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许多课程主题都能链接到就业创业工作,提前让学生树立就业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但缺乏对此主题的精细化研究。二是在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中,学生的课程成果落地性不强,转化为就业资源的效果不明显。
对合作企业资源整合充分。就业岗位信息的获取仍然以往年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及小部分新增合作单位为主,未能将企业资源充分利用、整合、扩张,无法产生集聚效应。一旦遭遇经济下行,合作单位招聘岗位减少、人数減少的情况,就直接影响当年的就业情况。
3.3就业工作服务水平泛精细化
缺乏对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的个性化需求的调查。各个专业有其自身的行业发展、市场环境及人才需要导向,也就存在着就业工作各自的痛点与优势。建立在学生就业偏好、就业意向、能力结构基础上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十分重要,充分调研学生所需、想学生所需,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学科特点、学生能力所长与就业单位需求相匹配。
对学生就业准备工作的引导与服务不够充分。一是思想引导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大四阶段的特定产物,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就业是毕业之后才去考虑的问题,这就使得招聘黄金时期充分的岗位资源与学生就业重视程度低造成了就业双向空缺的问题。还有部分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即使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后,面对经济下行、部分行业整体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的现实情况下依然对薪资水平抱较高的要求等,忽略了择业期望须与社会大环境和就业形势断层的情况。二是求职技能的培养不足。包括个人求职材料的准备、应聘技巧的掌握等不够充分,简历与作品集的完善程度不够。三是缺乏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的理念的引导。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留在经济发到地区从事专业,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支持型项目却无人问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同样需要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献力。
缺乏对多种就业形式的指导与服务。数据可见,灵活就业形式仍是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毕业的重要去向之一,主要包括成立工作室、接单商业艺术作品、私立学校和美术培训机构任教等,这部分毕业生就业形式灵活自由,但收入不稳定、雇佣关系不紧密、社会保障政策不了解。缺乏对灵活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毕业生的指导与服务,部分毕业生的权益易收到损害。
4、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精细化的对策
通过数据调研和访谈可见,S学院在就业工作中在结合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科特色、学会学生的基础上有自身的经验做法,但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紧贴市场环境的学科,也在就业工作中存在了一些不足,需要顺势调整,更精准地为毕业生做好服务与引导工作,提高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4.1一个中心:全员育人,构建立德树人为中心的就业工作体系
动员院系所有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落实相关责任。以党政领导干部为一把手,专职副书记、辅导员作为就业工作主力,同时将各专业版块负责人、专业课教师、毕设指导老师、班主任、行政人员等全体教职工组成就业工作小组,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工作格局。
充分调动校友资源、专家资源,撒网式布局就业资源。院系领导统筹规划各专业版块现有的校友和专家资源,各专业版块负责人扩展本专业领域内可开发、调动的资源,各专任课教师、行政人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最大限度扩充就业工作资源库。这部分资源对多种形式就业尤其是灵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毕业生开展更精准化的引导和服务。
结合教职工身份的优势所在,精准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各专业版块负责人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动态、就业反馈,做到“责任到人、包干到人”。专业课教师、毕设指导老师因其自身具有行业资源和的个人威信优势,在就业专业领域内给予学生的建议更加高效,这就使得就业管理与服务过,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就业的效率和满意度。
4.2两个层面:全过程育人,就业工作阶段与形式并驾齐驱
对就业指导工作分阶段、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学生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时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是职业规划与职业理想的树立;大二大三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是开展实习实训、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大四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是正确的就业观及职业素养的培养。要在大一到大四各个阶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就业指导课程与社会实践并重,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探索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就业指导课程多数由辅导员负责教授,单项灌输式地教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艺术设计类学生的需求,邀请行业专家、就业先锋等参与就业指导课程,并最大可能挖掘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探索职业理想,最终实现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
4.3三个出发点: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道德”始终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语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个人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艺术设计类学生承担着将创造优秀文艺作品、传承优秀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也应当把自身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到任何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注,是就业工作的温度所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体及心理问题学生、建档立卡户的就业帮扶问题,体现了就业工作体系的人文关怀,更进一步落实育人成效。通过设置专项就业帮扶资金、“点对点”精准服务、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从人财物各方面保障特殊困难群體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穆林.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2]邢亚楠.推进艺术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稳中向好”发展——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9(6).
[3]周伟花.高校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12).
[4]程凯,任洪艳.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9).
[5]武巧琳.“95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和对策[J].湖南包装,2019(1).
关键词:三全育人、艺术院校、就业工作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要、安邦之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9次提到就业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高质量就业不仅关乎着毕业生个人发展前景、家庭收入水平,也关乎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成效,是党和国家之大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艺术类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为本地开展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精细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某高校艺术设计类S学院2020届265位同学的就业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同时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就业困难学生,完善就业工作精细化研究,以期为其他艺术类高校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数据调研情况
S学院2020届毕业生265位同学毕业去向纳入本次就业数据调研的统计分析,包括就业率、就业形式、就业地区、就业行业、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就业时间等。再通过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准备及对特殊困难群体的访谈,得到以下调研报告。y
1.1就业数据量化分析
S学院设有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四大专业,本次图表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院校端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各专业就业情况较为乐观。广东省高等教育指导中心系统显示(表1),总体就业率97.73%,其中视觉传达设计97.8%,动画92.86%,数字媒体艺术98%,艺术与科技97.1%,各专业总体就业情况较为乐观。
从就业形式来看,以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形式就业为主,占比65%,灵活就业约占比23%,国内外升学深造、自主创业等约占比9%。
就业地区以广东省内为主。就业区域遍布多个省、市,省内就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在以上地区就业总计人数约占我院就业总人数85%;省外就业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海、浙江、湖南等地,省外就业人数比率约为10%。
就业行业丰富,以艺术设计类岗位为主。企业单位就业主要分布在文化艺术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互联网与相关服务业,约占比65%,自由职业就业主要分布在教育行业、商业服务业等,约占比23%,创业约占比1%。
专业对口率差异较大。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专业对口率较高,均超过80%;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专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分别为76%、66.7%。
平均薪资水平较高,专业间存在一定差距。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薪资均超过7500元,动画专业薪资水平最高,达8087元,艺术与科技专业薪资水平较低,达6009元。
1.2质性访谈结果分析
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研。一是就业意愿对毕业生就业积极性有直接影响。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有就业意愿但未就业的毕业生的原因有是毕业生存在择业要求过高与市场环境、行业发展等不相符合的“眼高手低”的情况;毕业生本身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较低,无法匹配该学科高质量就业的要求。无就业意愿的毕业生主要表现为对专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认为就业是自己的事无关他人以及家庭因素。二是就业期待对就业时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薪资水平的期待、对就业地区的期待、对企业发展平台与空间的期待、对企业文化认同感的期待,四者越能接近毕业生的期待值,则就业时间越早,即越快就业。
对毕业生就业前期准备的调研。一是实习实训经历。实习实训经历一方面更促进毕业生就业意向的明晰和确定,即在此过程中能发现自身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要做什么,另一方面能积累工作经验,甚至成为毕业去向的直接敲门砖。拥有实习实训经历的毕业生通常能更精准就业。二是专业能力。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科成绩、各类专业比赛获奖情况体现着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其中作品集是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专业能力集中体现的重要方式。专业能力过硬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核心。三是求职技巧。主要包括简历及作品集的投递、面试技巧、礼仪仪表,综合素质强是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对特殊困难群体的调研。一是经济困难群体。S学院有26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3位建档立卡户毕业生,经济困难群体毕业在求职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帮扶主要有经济上的补贴。二是湖北籍毕业生。S学院有4名湖北籍毕业生,其中3名毕业生因突发性全球公共安全卫生危机造成就业延迟,此类毕业生需要组织组织专项的就业帮扶,在经济补贴、岗位推荐、招聘方式上给予便利。三是心理问题学生。此类学生表现为因就业压力产生情绪低落焦虑、自我否定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需要进行专业的就业心理疏导与介入,增强就业信心。
2、艺术设计类院系就业工作主要做法
2.1领导高度重视,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全球经济下行形势下,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突出,学院领导充分发动广大教职工、校友,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广征就业机会。
学院各级领导、老师通过公开的新媒体平台、个人社交平台持续推送我院学生毕业作品,主动展示我院学生专业能力,吸引各大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互动沟通,提高签约率。
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会,尤其重视艺术类院校专场招聘会、“云”招聘及各类企业宣讲会的组织宣传工作,主动推荐合作密切的企業参与招聘活动。 2.2坚持“多渠道、请进来、推出去”开展就业工作
多渠道挖掘就业资源。各级领导、专业版块负责人、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推送就业岗位,并每周公布各专业版块毕业生就业情况进展,做好全员育人、全员促就业。
多渠道推送各类就业信息。时刻关注新职业网、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职协官方公众号、HR推送等各种渠道就业信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借助网络及相关通讯软件,宣传相关招聘信息,包括公布在公告栏、发布在各班QQ群、微信群,通知各班同学等,保证尽可能多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相关就业信息。同时,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专门成立了社会实践部专门负责学院毕业生招聘信息的整理与发布,建立了毕业招聘信息发布大群,方便信息及时发布与告知。
把企业请进来,一是召开专场招聘会。主动邀请有长期合作的企业召开专场招聘会,提高就业岗位供求的配对率。二是开展课题合作。利用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走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与相关名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课题合作,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毕业生。
2.3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及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协同并行,是毕业生们踏入社会之前开设重要的一课。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以来,经济下行使得一部分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价值观,及时调整就业期待、增强“云招聘”择业技巧的培养。重点指导学生做好网络面试的心态调整、方式技巧,帮助学生顺利度过特殊时期不同往常的求职方式适应期。针对在就业过程、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困难而产生心理或思想负担的同学,及时给予辅导、分析,协助其找到原因、解决方法,帮助其调整好状态,积极面对并解决相关问题。
2.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
督促学生在“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平台上完善基础信息和简历,作为毕业生拓展个人信息和纳入用人单位信息的重要阵地,系统根据毕业生简历信息每周精准推送相关岗位,极大的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促进了S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
3、艺术设计类院系就业工作存在的不足
3.1就业工作制度体系泛精细化
就业工作责任不明晰。开展就业工作的主要成员仍然是党政负责人、专职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学工团队,艺术设计类学生性格特点鲜明、个性独特,存在学生信任偏好与就业工作责任人缺位的矛盾。学生遇到就业行业的专业领域问题时无法得到精准化的、科学的指导与建议。
就业工作成员局限且工作实效性不强。S学院鼓励除学工团队外其他教职工协同配合就业工作,但非学工团队教职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不了解就业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工作重点,无法精准挖掘自己资源为就业工作助力。分析、整合就业工作各个环节的具体事项,落实院系所有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行政人员的责任,增强就业大团队的工作实效性。
3.2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泛精细化
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未贯穿到大学四年的始终。就业工作服务与指导体系地开展集中在大四阶段,大一至大三艺术设计类学院对就业工作的落实更多停留在配合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课程上,未形成一以贯之的就业工作常态化、长效性机制。
未能充分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就业观、就业价值实现的育人功能。一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许多课程主题都能链接到就业创业工作,提前让学生树立就业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但缺乏对此主题的精细化研究。二是在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中,学生的课程成果落地性不强,转化为就业资源的效果不明显。
对合作企业资源整合充分。就业岗位信息的获取仍然以往年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及小部分新增合作单位为主,未能将企业资源充分利用、整合、扩张,无法产生集聚效应。一旦遭遇经济下行,合作单位招聘岗位减少、人数減少的情况,就直接影响当年的就业情况。
3.3就业工作服务水平泛精细化
缺乏对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的个性化需求的调查。各个专业有其自身的行业发展、市场环境及人才需要导向,也就存在着就业工作各自的痛点与优势。建立在学生就业偏好、就业意向、能力结构基础上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十分重要,充分调研学生所需、想学生所需,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学科特点、学生能力所长与就业单位需求相匹配。
对学生就业准备工作的引导与服务不够充分。一是思想引导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大四阶段的特定产物,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就业是毕业之后才去考虑的问题,这就使得招聘黄金时期充分的岗位资源与学生就业重视程度低造成了就业双向空缺的问题。还有部分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即使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后,面对经济下行、部分行业整体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的现实情况下依然对薪资水平抱较高的要求等,忽略了择业期望须与社会大环境和就业形势断层的情况。二是求职技能的培养不足。包括个人求职材料的准备、应聘技巧的掌握等不够充分,简历与作品集的完善程度不够。三是缺乏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的理念的引导。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留在经济发到地区从事专业,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支持型项目却无人问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同样需要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献力。
缺乏对多种就业形式的指导与服务。数据可见,灵活就业形式仍是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毕业的重要去向之一,主要包括成立工作室、接单商业艺术作品、私立学校和美术培训机构任教等,这部分毕业生就业形式灵活自由,但收入不稳定、雇佣关系不紧密、社会保障政策不了解。缺乏对灵活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毕业生的指导与服务,部分毕业生的权益易收到损害。
4、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精细化的对策
通过数据调研和访谈可见,S学院在就业工作中在结合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科特色、学会学生的基础上有自身的经验做法,但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紧贴市场环境的学科,也在就业工作中存在了一些不足,需要顺势调整,更精准地为毕业生做好服务与引导工作,提高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4.1一个中心:全员育人,构建立德树人为中心的就业工作体系
动员院系所有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落实相关责任。以党政领导干部为一把手,专职副书记、辅导员作为就业工作主力,同时将各专业版块负责人、专业课教师、毕设指导老师、班主任、行政人员等全体教职工组成就业工作小组,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工作格局。
充分调动校友资源、专家资源,撒网式布局就业资源。院系领导统筹规划各专业版块现有的校友和专家资源,各专业版块负责人扩展本专业领域内可开发、调动的资源,各专任课教师、行政人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最大限度扩充就业工作资源库。这部分资源对多种形式就业尤其是灵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毕业生开展更精准化的引导和服务。
结合教职工身份的优势所在,精准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各专业版块负责人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动态、就业反馈,做到“责任到人、包干到人”。专业课教师、毕设指导老师因其自身具有行业资源和的个人威信优势,在就业专业领域内给予学生的建议更加高效,这就使得就业管理与服务过,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就业的效率和满意度。
4.2两个层面:全过程育人,就业工作阶段与形式并驾齐驱
对就业指导工作分阶段、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学生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时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是职业规划与职业理想的树立;大二大三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是开展实习实训、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大四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是正确的就业观及职业素养的培养。要在大一到大四各个阶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就业指导课程与社会实践并重,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探索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就业指导课程多数由辅导员负责教授,单项灌输式地教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艺术设计类学生的需求,邀请行业专家、就业先锋等参与就业指导课程,并最大可能挖掘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探索职业理想,最终实现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
4.3三个出发点: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道德”始终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语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个人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艺术设计类学生承担着将创造优秀文艺作品、传承优秀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也应当把自身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到任何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注,是就业工作的温度所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体及心理问题学生、建档立卡户的就业帮扶问题,体现了就业工作体系的人文关怀,更进一步落实育人成效。通过设置专项就业帮扶资金、“点对点”精准服务、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从人财物各方面保障特殊困难群體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穆林.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2]邢亚楠.推进艺术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稳中向好”发展——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9(6).
[3]周伟花.高校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12).
[4]程凯,任洪艳.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9).
[5]武巧琳.“95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和对策[J].湖南包装,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