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

来源 :家庭科学·新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spark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在胃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D)及VEGFR-3等淋巴内皮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提示肿瘤源性VEGF-C和VEGF-D可诱导肿瘤内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转移,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转移机制及进行胃癌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淋巴管生成 胃癌 淋巴道转移 淋巴管生成因子
  The investigation of lymphatic vessel formation and lymphatic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ncer
  Li Tao,et al
  【Abstract】 Lymphatic vessel for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ymphatic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ncer.Recently, it reports that VEGF-C and VEGF-D can induce lymph vessels formation in tumor to promote lymph node metastasis, which following the discovery of lymphatic vessel production factor and 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special marker.It provides new ideas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lymphatic metastasis of m alignant tumors and to research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Key words】 Lymphatic vessel formation Gastric Cancerlymphatic metastasis Lymphatic vessel production factor
  
  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也是导致癌症治疗失败及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临床和病理研究已经证实淋巴道转移是大多数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主要途径,而且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1]。近年来,随着对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研究的不断成熟,多种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单克隆抗体已逐步应用于临床,相比之下,由于缺乏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和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认识,使得我们对肿瘤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的研究相对滞后。然而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ascular endotll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receptor-3,VEGFR-3)、透明质酸酶受体 LYVE-1(Lym-phatic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同源框转录因子(Prox1)等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相继發现,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机制近年来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胃癌是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经淋巴道转移形成局部和远处播散,VEGF-C和VEGF-D已被认为是胃癌淋巴管生成中的关键性调节因子[2]。最近的研究已经突出了淋巴管生成的重要性,进一步研究VEGF-C/D、VEGFR-3等调节因素以及它们在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浸润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可为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现将目前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胃癌组织中淋巴道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肿瘤新生淋巴管的特点
  
  目前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态、分布及功能的研究取的很大的进展,张雅芳等[3]研究发现,癌组织中心区均未见淋巴管,而癌组织周围区淋巴管的密度较正常区的增高,且管径较大,形态不一,淋巴管内皮细胞及细胞器有明显变化,内皮细胞间连接开放增加,常见淋巴管管壁的破坏和不完整,癌组织正常区的淋巴管分布于各层组织中,其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Liao等[4]则认为胃癌组织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且这些淋巴管主要以无管腔、结构排列紊乱的毛细淋巴管为主。Padera等[5]研究表明,肿瘤组织内部的淋巴管无功能,并在小鼠转移瘤周围检测到VEGFR-3阳性的功能性淋巴管,认为癌周扩大的淋巴管足以导致肿瘤淋巴道转移。目前很多研究已表明,许多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组织内有淋巴管生成现象,且这些新生的淋巴管与正常组织内的淋巴管存在解剖分布和形态结构变异,肿瘤内部与癌旁淋巴管也存在差异,肿瘤内部存在着无功能的条索状的淋巴管,而癌旁的淋巴管呈管腔状,淋巴管的密度增加,淋巴管有功能。我们研究人胃癌标本发现:人胃癌中心区无淋巴管,其癌旁区存在新生淋巴管,且新生淋巴管管腔较小,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淋巴回流;胃癌细胞可能是通过胃癌周边区被破坏的淋巴管进行转移的[6],癌旁区的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转移有关[7]。
  
  2 肿瘤新生淋巴管的识别
  
  淋巴管的检测与准确标记是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前提与关键,起初由于缺乏比较特异的淋巴管标记物以区分淋巴管和血管,从而阻碍了肿瘤淋巴管的研究。近年来,特异性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陆续发现,使得对淋巴管的鉴别更为确切与简便。较为重要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有以下几种:①VEGFR-3,又称flt-4,是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为第一个被鉴定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最早从人胎盘和红白血病细胞基因库中克隆出来的,其基因位于染色体的5q33-5q35上,其配体为VEGF-C和VEGF-D。Joukov等[8]报道VEGFR-3仅表达于成人淋巴管内皮中,为淋巴管特异性的标记物。目前认为,VEGFR-3是正常成年组织淋巴管的最特异性标志物,也是在培养的淋巴管内皮细胞中能保持其特异性表达的唯一标志物。但有学者发现,病理情况下,VEGFR-3可见于淋巴内皮源性肿瘤(如淋巴瘤等)、转移淋巴结的淋巴窦以及炎症和肿瘤中的新生血管[9]。VEGFR-3不仅是淋巴管内皮的特异标志物,而且是淋巴管发生的调节因子,因此可通过阻断VEGF-C、D/VEGFR-3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为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②LYVE-1,为淋巴管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膜蛋白,在分子结构上与CD44同源,具有322个氨基酸,为透明质酸(hyaluronan,HA)的特异性受体,表达于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在活体内,均匀分布在淋巴管的管腔面和基底面,具有从组织中摄取透明质酸盐将其转运至淋巴管内的作用,LYVE-1除与淋巴管上的HA结合外,还可以结合由HA包被的淋巴细胞并将其运输到淋巴结[10]。LYVE-1加用巨噬细胞标记物染色后,可以区分淋巴管内皮细胞和肿瘤中的巨噬细胞,有助于确定淋巴管生成对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③Podoplanin,最早于1999年在肾小球上皮细胞上发现的一种膜蛋白,起调节足细胞形态的作用,分子量为38ku,曾被认为只表达于小淋巴管内皮。目前研究显示皮肤某些血管内皮细胞也可表达Podoplanin,但其他器官和组织的血管内皮未发现其表达,因此认为该蛋白是目前较理想的淋巴管标志物之一。④Prox-1,是从黑腹果蝇Prospero基因克隆的同源基因,是淋巴管发育及内皮细胞获得淋巴管表型过程中重要的因子,具有调控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化和迁移的作用。其特异性地表达于胚胎、成人正常组织及肿瘤内的淋巴内皮细胞,但也可在一些非内皮细胞中表达[11]。我们采用D2-40淋巴管内皮标记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70例人胃癌中心区、癌旁区、正常区内的淋巴管,效果满意[7]。
  虽然上述几种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具相对较高的特异性,但尚不能单独用来准确地标识淋巴管。根据不同标记物在组织器官的分布差异选择不同标志物可增强染色标记的特异。
  
  3 VEGF-C/D在胃癌淋巴管生成与转移中的作用
  
  VEGFs家族包括7个成员:VEGF-(A,B,C,D,E),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1GF),和蛇毒VEGF(snakevenom VEGF,svVEGF),VEGF-C与VEGF-D结构相似,都有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有别于其他VEGFs家族成员,两者还具有相似的功能,目前研究已发现,两者均与分布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VEGFR-3特异性结合,与肿瘤淋巴管生成、淋巴道转移及疾病预后密切相关。VEGF-C/D是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成熟的重要调节因子,其中VEGF-C是诱导肿瘤淋巴管生成有力的正向调节因子,在胃癌淋巴管生成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①自分泌功能:VEGF-C可以保护肿瘤细胞度过各种生存压力,通过增加黏附蛋白的表达来增强肿瘤细胞的黏附力、运动性和侵袭性。王天宝等[12]发现胃癌细胞具有分泌VEGF-C的功能,通过自分泌方式作用于VEGFR-3,利于淋巴管增生。②促进淋巴管的新生:Yonemura等[13]研究发现,在实验性胃癌模型中,VEGF-C能结合到其位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VEGFR-3),继而诱导毛细淋巴管的增殖和生长。促进肿瘤内淋巴管生成。Hachisuka等[14]发现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与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显著相关,提示VEGF-C在胃癌淋巴管形成中起关键性作用。Onogawa等[15]研究发现VEGF-C是早期胃癌淋巴管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③促进淋巴结转移:癌周的毛细淋巴管缺乏完整的基膜,内皮细胞连接疏松,胃癌组织中VEGF-C高表达促进了癌组织及癌周淋巴管生成,从而使胃癌细胞更容易进入淋巴管发生扩散。Hoshida等[16]动物实验证明VEGF-C可以在转移最初阶段通过增加淋巴管密度来增加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系统。Hachisuka等[14]发现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此外,研究已证明,VEGF-C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低与浆膜浸润、淋巴管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而与肿瘤的大小、位置、组织分级及是否血管侵犯、远处转移无关[17]。VEGF-D在人胃正常组织区表达很低,但在胃癌组织内表达则有显著提高,且与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Juttner等[18]发现癌组织VEGF-D阳性率高于健康胃黏膜,还发现VEGF-D与胃癌患者低生存率有关,经多变量回归分析得知VEGF-D可作为胃腺癌根治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4 抗肿瘤淋巴管生成研究
  
  随着对肿瘤淋巴转移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抗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已成为研究抗肿瘤转移的的新热点,淋巴管生成是肿瘤淋巴管转移的基础,而淋巴管生成依赖于VEGF-C、VEGF-D/VEGFR-3这一可被阻断的分子信号传导通路,于是阻断这一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成为目前最常采用的抗淋巴道转移的策略。迄今用于阻断VEGF-C或VEGF-D与VEGFR-3相互作用的主要方法包括VEGF-C、VEGF-D或VEGFR-3的功能阻断性抗体,可溶性VEGFR-3-Ig ,小分子肽抑制剂,前蛋白转化酶( proprotein convertase , PCs)抑制剂等。①可溶性VEGFR-3-Ig:VEGFR-3-Ig为一种基因产物蛋白,可与VEGF-C或VEGF-D结合,阻止下游信号的传导,从而起到抑制淋巴管生成的作用。He等[19]研究发现,VEGFR -3-Ig蛋白可抑制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减少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但不影响远处转移。②功能阻断性抗体:VEGF-C、VEGF-D或VEGFR-3的功能阻断性抗体可特异性阻断VEGF-C或VEGF-D与其受体VEGFR-3的结合,使VEGFR-3不能被活化,故淋巴管增值、迁移所需的信号无法进行传导,从而抑制淋巴管生成。③小分子肽抑制剂:VEGFR-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小分子抑制剂进入细胞内阻断VEGFR-3的酪氨酸激酶激活,可以阻断这个信号通道。已证明PTK787/ZK222584可抑制VEGFR-3受體,从而抑制淋巴管生成。④前蛋白转化酶抑制剂:PCs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参与多种前体蛋白转化为成熟蛋白的酶解过程。α1PDX是一种PCS的广泛性抑制剂,通过阻止VEGF-C 、VEGF-D的成熟,可能达到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作用[20]。
  
  5 总结与展望
  
  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及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相继发现,目前对VEGF-C/D、VEGFR-3等调节因素以及它们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浸润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鼠肿瘤模型研究中已证实VEGF-C/D能够诱导瘤内和瘤周淋巴管的新生,临床病理研究也已显示VEGF-C/D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动物模型研究显示有效阻断VEGF-C/D、VEGFR-3信号通道可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形成,可为抑制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提供新的途径。但淋巴管和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明确,肿瘤淋巴管新生及淋巴结转移一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淋巴结转移也不可能只通过VEGFR-3信号传导系统这单一途径,可能类似于血管生成,涉及多种调节因子和多种机制。此外,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确切关系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不断有研究显示迅速生长的肿瘤VEGF-C的表达上调与淋巴管新生及肿瘤细胞的淋巴道扩散有关,但是原有淋巴管是否足以导致肿瘤淋巴道转移,或者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是否必须依赖淋巴管的新生或者淋巴管的扩张依然是未知的问题。上述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肿瘤淋巴管生成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有望成为抑制恶性肿瘤转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Greenlee RT,et al.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01;51:15~36
  2 He Y,et al.Role oflymphangiogenicfactors in Tum-ormet astasis [J].BiochimBiophysAeta,2004;1654(1):3~12
  3 张雅芳等.结肠癌和胃癌淋巴管形态结构的研究.科学进展,2003;9(1):8~12
  4 Liao X,et al.Lymphangiogenesis in tumor tissue and5'nase,Fit-4,Flk-1 expressions.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0;113(11):1031~35
  5 Padera TP,et al.Lymphatic metastasis in the absence offunctionsl intratumor lymphatics.Science,2000 Jun;296(5574):1883~86
  6 刘庆仪等.人胃癌组织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解剖学报,2008;39(3):426~429
  7 刘庆仪等.人胃癌淋巴管密度和面积及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解剖学报,2008;39(4):602~606
  8 Joukov V,etal.A novel 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C-C,is a ligand for the Flt4(VEGFR-3) and KDR (VEGFR- 2)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J].EMBO J,1996;15(7):1751
  9 Taipale J,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J].CurtTop Micmbiol lmumol,1999;237:85~96
  10 Banerji S,et al.LYVE-1, a new homologue of the CD44 glycopreteinis a lymphspecific receptor for hyaluronan.J CellBiol,1999;14 (4):789~801
  11 Kato S,et al.Lymphangiogenesis and expression of specific molecules as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 markers.Anat Sci lnt,2006;81(2):71~83
  12 王天寶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11(4):341~343
  13 Yonemura,et al.Role of VEGF-C and VEGF-D in lymphangiogenesis in gastric cancer[J].Int J Clin On-col,2005;10(5):318~327
  14 Hachisuka T,et al.High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core lates with overexpression of VEGF-C in gastric cancer[J].Oncol R-ep,2005;13(4):733~737
  15 Onogawa S,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 and VEGF-D in early gastric carcinoma:corre-lation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J].Cancer Lett,2005;226(1):85~90
  16 Hoshida T,et al.Imaging steps of lymphatic me-tastasis reveals tha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increases metastas-is by increasing delivery of cancer cells to lymph node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Cancer Res,2006;66(16):8065~8075
  17 Haehisuka T,et al,High lymphatle vessel density correlates with overexpression of VEGF-C in gastric cancer.Oncol Rep,2005 Apr;13(4):733~737
  18 Juttner S,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D and its receptor VEGFR-3:two novel independent prognostic markers in gastric adenocarcinoma[J].J Clin Oncol,2006;24(2):228~240
  19 He Y,et a1.Suppression of tumor lymphangio genesi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by blocking vascular c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 signaling.J Natl Cancer Inst,2002 Jun;94(11):819~25
  20 Bergeron E,et al.Processing of alpha4 integrin by the proprotein convertases: histidine at position P6 regulates cleavage[J].Bio-chem J,2003;373:475~484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观察额肌瓣悬吊术对陈旧性外伤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对30例陈旧性外伤性上睑下垂患者行额肌瓣悬吊术,平均随访12个月,观察睑裂高度、上瞼弧度、闭眼状态和角膜情况。结果:22例治愈,7例好转,治愈率73.3%,有效率96.7%。结论: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陈旧性外伤性上睑下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额肌瓣悬吊术 外伤性上睑下垂 陈旧性  Therapeutic effec
期刊
【摘 要】 目的: 研究军队老干部BP正常高值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在部队老年亚健康调查中成都地区检出BP正常高值老干部中,随机选取4所干休所符合标准206例,先行非药物实验,随机分为试验组106例及对照组100例,单肓法,两组同时进行90天血压监测,试验组并行一系列干预措施。结果:非药物实验,试验后两组血压均有下降,试验组试验前后有显著差异,P6.1mmol/L 22例(占10.7%);血尿酸>4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思密达灌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结果:思密达治疗组显效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思密达灌肠对小儿秋季腹泻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 秋季腹泻 思密达 灌肠 轮状病毒    小儿秋季腹瀉是指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组最多见,多在秋季流行,以9月中旬~12月份多发,10~11月份高发,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无特效
期刊
【摘 要】 目的: 分析阴道超声介入治疗卵巢囊性肿物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48例卵巢囊肿患者行阴道超声介入治疗及术后随诊观其疗效。结果:经阴道超声介入治疗卵巢囊肿的总有效率>95%且复发率较低。结论:经阴道超声介入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优于其它治疗方法。  【关键词】 阴道超声 介入 卵巢囊肿  Treatment analysis of transvaginal ultrasound inter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正确率为97.8%,空气容积描记MVO/SVC值结合曲线诊断正确率为97.2%,ECT为100%。手术+药物治疗组MVO/SVC值及大小腿周经术后1周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62例(64.6%),好转25例(26.0%),无效3例(
期刊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静脉输液是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手背静脉是静脉输液穿刺的最常见的部位。传统的输液方法是选好静脉,扎好止血带,嘱患者握拳使静脉充盈,常规消毒皮肤,然后进行穿刺[1]。但是临床上我遇到的很多患者在我准备给她们进行输液时主动的提前就握好拳頭等待输液。我通过在临床实践中观察比较发现,患者握拳时握拳的时机对静脉的充盈影响比较大,正确的握拳时机可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
期刊
【摘 要】 目的:正确区分大黄和土大黄,避免临床上误用。方法:对大黄和土大黄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鉴别和理化鉴别,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结果:二者在性状特征、显微组织特征、粉末特征、成分和荧光试验均有较大差异。结论:大黄与其伪品土大黄可以通过常用的生药鉴定方法区别。   【关键词】 大黄 土大黄 生药学鉴定  Rhubarb and Rumex Pharmacognostical identi
期刊
冠心病心律失常伴有短暂性或频发性窦性停搏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即:调脂,降压,降糖,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室重塑,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遂加用营养心肌药物—甲硫氨酸维生素B1治疗,患者症状有明显好转。在我科自2008年12月~2009年5月共收治的6名患者均采用该药辅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例1,破某,女
期刊
【摘 要】 目的: 观察运用锁骨钩钢板对锁骨远端骨折(Neer Ⅱ型) 和肩锁关节脱位( Tossy Ⅲ型) 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锁骨远端骨折(Neer Ⅱ型) 和肩锁关节脱位(Tossy和AllmanⅢ型) 患者67 例, 应用AO或百优锁骨钩钢板及韧带修补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按照Lazzcano 标准评定患者术后的功能, 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本组随访2~16 个月
期刊
心肌梗塞在临床为多发病和常见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无痛性心肌梗死也越来越多,临床工作中如不加以重视,误诊的机率则越来越大,应引起临床的高度观注。现就我科近年来收治的8例无痛性心肌梗死病例作如下报道。  例1:男,72岁。病员在睡眠中突发眩晕,视物眩转和自身旋转,不敢睁眼,变动体位时和睁眼时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出胃内物,无咖啡色样物,大便便意明显,但未解出大便,活动时有心悸。平时有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