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能及时地反馈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学习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整节课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合作学习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兴趣
为了搞好数学教学改革,我到几个改革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过。根据学到的经验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为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我参考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了综合评定,使每小组成员在性格、才能、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既突出个性特征,同时又尊重学生,以学生自愿的原则组建4到6人的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等,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作兴趣是合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映,也是直接推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合作情境,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合作,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二、培养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
学习小组人数虽然不多,但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来约束,防止小组内学生吵闹和打斗。制定的纪律不宜太过死板,否则学生就没有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的空间了。这种纪律约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活而不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浑水摸鱼,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因为没有个体的思考,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合作学习。由于受传统学习模式的影响,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不习惯主动思考,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帮助,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点拨解题思路,关注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方向,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3.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十分重要,它要求教师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让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在听取发言时,要求学生既要有自己的观点,也要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最终能够共同提高。
三、精心设计合作问题,积极开展合作探讨活动
1.设定重点内容,加强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应以此为依据,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开展讨论。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时,我没有把定义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从未知数的个数、指数、系数和议程的整体结构上去讨论。通过小组的探究和全班学生的质疑,解决了概念的关键问题。这样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得也更牢靠。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理问题
实践证明,如果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设计不合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减弱,思维也会偏离轨道,学生发言也就没有了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设计的问题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探究和讨论的价值;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和引申性,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愿望
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的知识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以三维目标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多边互动、互帮互学、巩固检测、反馈矫正,整个合作过程都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习目标顺利完成。
五、教师恰当地给予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应教会学生合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吸收。同时要告知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心平气和地反思问题,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的合作交流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高合作效率。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兴趣
为了搞好数学教学改革,我到几个改革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过。根据学到的经验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为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我参考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了综合评定,使每小组成员在性格、才能、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既突出个性特征,同时又尊重学生,以学生自愿的原则组建4到6人的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等,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作兴趣是合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映,也是直接推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合作情境,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合作,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二、培养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
学习小组人数虽然不多,但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来约束,防止小组内学生吵闹和打斗。制定的纪律不宜太过死板,否则学生就没有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的空间了。这种纪律约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活而不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浑水摸鱼,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因为没有个体的思考,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合作学习。由于受传统学习模式的影响,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不习惯主动思考,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帮助,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点拨解题思路,关注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方向,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3.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十分重要,它要求教师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让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在听取发言时,要求学生既要有自己的观点,也要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最终能够共同提高。
三、精心设计合作问题,积极开展合作探讨活动
1.设定重点内容,加强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应以此为依据,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开展讨论。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时,我没有把定义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从未知数的个数、指数、系数和议程的整体结构上去讨论。通过小组的探究和全班学生的质疑,解决了概念的关键问题。这样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得也更牢靠。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理问题
实践证明,如果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设计不合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减弱,思维也会偏离轨道,学生发言也就没有了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设计的问题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探究和讨论的价值;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和引申性,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愿望
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的知识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以三维目标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多边互动、互帮互学、巩固检测、反馈矫正,整个合作过程都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习目标顺利完成。
五、教师恰当地给予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应教会学生合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吸收。同时要告知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心平气和地反思问题,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的合作交流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高合作效率。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