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题材课文教学规范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ander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教版历史题材课文有《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三篇,怎么教学此类课文,实现文章价值和学生收获的最大化,让学生既学得有味,又学得到位;既学得到位,又学得不够味。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课文;人教版;历史题材;教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历史题材课文有《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三篇。其他版本中还有《田忌赛马》《西门豹》《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等。此类文章情节丰富,人物丰满,学生喜闻乐见。怎么教学此类课文,实现文章价值和学生收获的最大化,有些规范可以遵循。
  一、介绍背景有讲究
  由于此类教材大多是从古典篇章中选取改编而成,缺乏前后联系,或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缺少相关历史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背景介绍就成了文章学习的催化剂。
  (一)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插入背景介绍
  例如我在教学《赤壁之战》之时,先穿插曹操的人物背景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先后削平吕布,大破袁绍,统一了中国北部。208年,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他擅经济、政治,兴修水利,减轻租赋,任人唯贤,赏罚严明,打击豪强,巩固了北方统治;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他懂文学,和儿子曹丕、曹植的文学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文学”。曹操一生,南征北战,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个背景介绍为学生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关于曹操历史上的人物评价,二是关于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前一个信息为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曹操人物形象服务,后一个信息为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服务。同时背景介绍中提供的曹操历史上的评价与文本中的曹操人物形象并不吻合,文本中曹操自大轻敌,是个反面角色。截然不同的人物概念所造成的冲突,正为学生更好感受曹操形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形成正确历史观创设了机会。
  (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間穿插背景介绍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之“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要拿璧和脑袋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时穿插“和氏璧”的背景介绍: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一块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400余年之后,和氏璧因故不翼而飞。又50余年后,和氏璧在赵国出现。秦王获悉此事,致信赵王,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他舍得眼睁睁地看着和氏璧撞碎在柱子上吗?此时对和氏璧的背景介绍突出了璧的珍贵,对理解蔺相如是捏准了秦王的不舍的心理才佯装撞柱子,感受他大智大勇的形象起到水到渠成、恰到好处的作用。相比在教学开始就介绍和氏璧,此时介绍更有效果,对理解文本更有帮助。
  (三)我们可以在拓展环节穿插背景介绍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之“完璧归赵”时,进入拓展环节:如果你是秦国大臣,蔺相如走后,你会怎么向秦王进谏?在学生思考之时,教师进行背景介绍:秦、齐、楚、赵、魏、韩、燕,史称“战国七雄”,为争夺天下,群雄逐鹿,最后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一统天下。贤人相助正是秦王成就统一大业的一大法宝。你想……此时介绍“战国七雄”,而不是放在导入环节,是因为《将相和》之“完璧归赵”中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的大智大勇凭借文本足矣。此时穿插的好处一是为打开学生的“进谏”思路做铺垫,因为战乱纷飞,而蔺相如大智大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学生“进谏”必围绕留不留蔺相如展开,那么教师让学生再次建立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人物形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另一个好处是适当补充战国背景,对于激发学生对那段历史的关注,阅读此类历史故事的兴趣是有帮助的。
  二、创设情景有要求
  历史题材的文章故事性强是它的特点。那么创设情景进行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深入文本,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大情景中研读文本
  学生初读感知文本之后,进入研读阶段。这一阶段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这一环节应该让学生始终置身于情景之中,那样才学得投入,学得到位。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之“完璧归赵”时,处处创设情景,学生不是变成蔺相如就是变成了秦王。当教学秦王取玉不提城,蔺相如设计取回宝玉这段,我这样教学——
  师:绝口不提什么意思?你秦王绝口不提意欲何为?
  生:璧我要了,城就免了。
  师:你蔺相如怎么想?一把夺过来吗?
  生:不可硬夺,只能智取。
  师:好,你想到了智取的办法,那么你来对秦王说。
  生读得不到位。
  师:你的话我不相信,不给!
  师:应该怎么说秦王才会信以为真?诚心点,再诚心点。
  师:大家自己练练。
  师:面对我这个狡诈凶狠的秦王,哪位蔺相如敢取我手中宝物?
  ……
  当教学蔺相如在典礼之日大大方方与秦王交涉,逼得秦王只好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赵国这段,我这样教学——
  师:大大方方什么意思?哪位蔺相如大大方方地来说说?
  生读蔺相如大大方方说的话。
  师:你凭什么大大方方说话?
  生:没有后顾之忧;有诚意拿璧换城;知道秦王不敢杀我。
  师:好,你有底气,有勇气,现在对着你们的同桌,这位凶狠狡诈的秦王,相互大大方方地说一说。
  生互相读蔺相如说的话。
  师:气死寡人了,拖出去斩啦!你秦王决定斩还是不斩?   生:想斩但不可斩啊!小不忍则乱大谋啊!
  ……
  情景的成功创设,使学生来了兴趣。整个研读过程,学生进入了角色,一会儿演秦王,一会儿扮蔺相如都不成问题。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中,学生了无痕迹地深刻感悟到了人物的形象,可谓事半功倍啊。
  (二)在拓展中创设情景
  研读文本创设的情景是以文本内容为凭借的,为学生更好地感受形象,学得有味,在拓展环节一样可以创设情景。我在教学《赤壁之战》时安排这样的拓展——
  师:你曹操兵败赤壁,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如何总结失败的教训?如何面对丧失斗志的将士?如何面对葬身赤壁的将士家眷?请写下来。
  生书写。
  师:这是战后的教训总结大会,请你曹大将军以“我曹操”开场,面对大家先来陈述。
  生面对同学,痛心疾首:我曹操自大轻敌……
  师:残兵败将丢盔弃甲,现在就在你曹操面前,你怎么说?
  生万分愧疚:我曹操骄傲轻敌,决策失误,有愧于众将士……
  生强打精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众将士信得过我曹操,我们明日东山再起……
  师:面对葬身赤壁的将士家属你又是怎么说的?
  ……
  这一情景的创设,对丰富曹操的形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起到良好的作用。拓展越贴近故事情节,学生越想接触故事本真,学生想接触故事本真就会主动去阅读相关作品。这个环节的意义不仅仅是眼前,更在阅读的长远。
  三、感受人物有方法
  感受人物形象是教学此类作品的首要任务。除了前面提到的通过背景介绍来补充形象或者使得利于理解人物,运用情景创设来感受形象外,最主要的方法还是:
  (一)从文字中来
  感受人物,首先源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赤壁之战》中“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引导学生比较“等”和“只等”一样吗?“只等”说明了什么?学生理解了“只等”这个词就体会到了曹操的自大轻敌;《晏子使楚》中引导学生理解了晏子说的三句话的言下之意,晏子才思敏捷,机智过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抓住语言文字学语文,感受人物形象是条颠扑不破的最朴素的真理。
  (二)到读中去
  于永正老师在《我的坚持与忧虑》中说“阅读教学要多读,尤其要朗读。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历史题材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就是体验文章传达的人文性。那么读是最佳手段。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顾茅庐》第二自然段——
  师: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要第三次前去拜访。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
  生听后评价教师的朗读。
  师:你想学学张飞,跟老师比一比吗?
  生读张飞语。
  师: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学生评价。
  师:你能读得更好吗?
  再师生合作读张刘对话,同桌合作读张刘对话。
  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神情语气夸张到位,学生乐于易于模仿。加之后来多形式评读、赛读、合作读,更是增加了读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使学生在读中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
  四、阅读相关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要激发
  教学此类文章,常见两种现象:一是教师在教学前开书单,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作品。二是教师在教学后开书单,要求学生去读相关作品。两种结果:一种是感兴趣,不教也读。一种是不感兴趣,教了也不读。教师的责任是在课堂上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读相关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阅读兴趣怎么激发和培养?一要让学生有味道,二要让学生想知道。
  (一)学生有味道是文本学得有味道
  学得有味道的最大法宝就是创设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与故事同进退,与人物同呼吸,过足时空转变,角色转换的瘾。这在前面已经从在大情景中研读文本和在拓展中创设情景两方面做了具体叙述。
  学得有味道的另一个法宝是让学生充分感受、感知、感悟人物形象,以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学生,让学生不但感受到人物的血肉,还要让学生“爱”上文本中的人物。这靠教师引导学生咀嚼描写人物的语言文字,在咀嚼来咀嚼去中得出滋味,尝到非一般的感觉。前面已经从语言中来,到读中去这两方面做了具体阐述。
  (二)学生想知道是文本外的想知道
  补充背景介绍是个好方法。比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不妨先讲讲周瑜这个人。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明白同诸葛亮“一家人”的周瑜的妒忌从何而来,如何引发了草船借箭。这正是学生的课外兴趣点,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点,放些信息进去,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对文本理解更顺利了,何乐而不为呢?具体操作已经在第一大块介绍背景有讲究中分三点具体阐述。
  除了教师直接提供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可以原文引入或者给课文加个头,接个尾的形式为学生的想知道放点饵。例如教学完《将相和》,我问学生:想看看司马迁是怎么描写《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吗?文章很长,挑一段你最感兴趣的吧。学生纷纷举手示意,但不能一一满足。教师要的就是这个众口难调结果,这就是好奇心,这就是求知欲啊。最后我出示渑池会见之前因,给学生小满足的同时更拓展了学生探求的空间——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既学得有味,又学得到位;既学得到位,又学得不够味。这样才能为孩子阅读相关古典文学作品埋下兴趣的种子,制造阅读的渴望,创造阅读的可能。
  作者简介:王燕群,1980年生,浙江省余姚市人,大专学历,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提问是授课过程中师生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中的“问”是启发性的一种表现,是开发学生潜能,打开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精心地设计每一个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提问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授课过程中师生交流必不可少的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微课渐渐的成了现代教学的比较重要的资源,而且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在不断发展。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应用微课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本文论述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实践。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微课;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承担着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的重任,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的语
【摘要】随着眼下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关注力度的不断加大,中职教育也正在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原则”的理念之下大力发展之中。而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为了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语文素养与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当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实现这一目的。为此,本文将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内涵进行简单介绍,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语
截瘫病人引起的褥疮和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所致糖尿病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创面。近年来,机体组织创伤伴所支配神经受损的慢性创面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对于慢性创面的愈合机制
【摘要】朗读不是仅仅把文字读出来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借助语声的形式,将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艺术。想要进行完美的朗读,就要通过训练不断进行优化,朗读者不仅要能够正确地辨别文字,还要求能够快速地组合词义,并且要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想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经过艰苦地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一种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学习,其实就是师生双方“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研读、思考,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这样的特点:  1.综合性,语文
【摘要】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而以第一步“看得清楚”——自主“七会”初步了解课文;第二步“想得明白”——合作“四能”深入理解课文;第三步“悟得透彻”——交流“两得”深刻把握课文为主要内容的“三步走”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下由表及里、由易到难进行有层次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必备的阅读策略与方法,有助于学
【摘要】由于拼音内容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没接触过拼音,在生活中又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这就使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因此,在小学拼音教学过程中,如何寓教于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和热情,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寓教于乐;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拼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中提出要培养小学生学习拼音的浓厚兴趣,并养成主动学习拼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