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作者应该如同高明的说书人,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之中,常常出人意料,让一个偶然的情状凭空发生,激起读者思维和感情上的轩然大波,但细心揣摩,潜心领会,又觉得这意外情况的发生,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突然而不突兀,偶然而又必然,读者的思维和情感渐渐被引向深层,进入一种若真若幻的艺术妙境。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写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参加夜会从女友佛来思节夫人那儿借来了一挂钻石项链。在夜会上,她戴着项链,狂热舞蹈,大出风头,谁知乐极生悲,将项链丢失了。这一意料之外的突然打击,无异于雷霆乍惊,风云突变,使玛蒂尔德从狂欢的云雾里顷刻栽进痛苦的深渊中。“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了!”你看她,恐惧仓惶,手足无措,甚至语无伦次,倾家荡产的阴影已笼罩在她的心头。
其实,这一突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渐变过程。夜会上,玛蒂尔德兴奋、狂热、陶醉、沉迷。幸福的云雾、胜利的甜蜜,早已使她忘乎所以,因而灾难和痛苦的降临已不可逆转。她离开舞厅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从贵妇人的眼皮下躲开,根本没有心思顾及脖子上的项链是否还在,等逃到大街上,她的注意力在找车、御寒上,根本没有顾及脖子上是否还有项链。所以,项链丢失,无法找寻,仿佛祸从天降,实乃祸伏福中,既令读者惊骇,又使读者信服。
玛蒂尔德为赔偿项链,倾家荡产,苦熬了十年,谁知十年后与佛来思节夫人重逢,才得知所借项链原是赝品:“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一结局大大出乎玛蒂尔德和读者的意料,但仔细咀嚼,反复体味,又觉得完全在情理之中。玛蒂尔德挑选项链时,眼花缭乱,迟疑不决;挑中项链时,心绪忐忑,极度兴奋;借得项链时,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根本无法也无暇辨别项链的真伪;她购买项链时,只凭记忆,按椟购珠,买得项链时,只问价格,不究实质;归还项链时,穷于应付,慌于掩饰,根本没想到向卖主或借主问明或说明项链的真相。佛来思节夫人借出项链时,慨然轻允;收回项链时,不屑一顾。这串项链的价值和在她心目中的位置已不言而喻。但这一切并没有引起玛蒂尔德(包括读者)对项链真伪的怀疑。
玛蒂尔德家境寒伧,连“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这也是她不辨项链真伪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一心向往,一味追求,而没有一点警惕,一丝戒备,以至于被鱼目混珠、以假乱真所蒙蔽,用十年岁月艰难挣扎的代价,只换得舞会上的一显丰采,如一现昙花。如果说在借项链、买项链、还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失去常态导致对所借项链的不辨真伪带有偶然的因素,那么,她家境的清寒和她对富贵的痴迷之间的尖锐冲突,则是没法辩识项链真假的必然原因。
一般来说,意外结局的出现安排在后,个中情理的交代埋伏在前。《项链》中两次意外情况的突然出现,都是在情理叙述水到渠成的时候,顺理成章的阶段。但也有意外情况出现在前,个中情理交代在后的。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一开始就公布了杨修被曹操下令推出斩首的死讯。这一意外情况突然出现,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兴趣。然后,作者逐一介绍杨修才思敏捷,谋略不凡,但又恃才放旷,行动粗疏。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当众道破曹操奸诈的居心,参与曹氏父子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在曹操进退维谷、心烦意乱之时,又擅自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因而累遭曹操厌恶、忌恨,甚至激起曹操大怒。这样,忌贤嫉能的曹操容不得恃才傲物的杨修就完全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了。意外突变始于前,情理叙述继于后,一般是在倒叙的作品中,目的是诱引读者好奇的心理,激发读者探源的兴致。意料之外的转折,情理之中的叙述,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典型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
《项链》中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意外地在舞会后失项链;用高昂的代价花十年劳苦赔项链,意外地得知失去的项链是赝品。这些偶然的情节,含有必然的因素,这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如痴若狂的自食苦果。玛蒂尔德闲坐窗前的时候,也偶尔追忆当年舞会的荣耀,慨叹历史的错位。由此,作者作了悬想:“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看来有这样几种可能:一种是完璧归赵,将项链还给女友,她的生活依旧寒伧,她的灵魂依旧无法安宁,她比先前陷入更深的精神痛苦之中。另一种是她利用自己的色相跻身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甚至爬上了贵妇人的宝座,她为此更加沉迷和陶醉。但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失项链比不失项链好,特别是失去假项链比失去真项链好。莫泊桑这样的艺术处理,特别是这种“永远也料不到的结尾”,更符合玛蒂尔德虚荣心、爱面子导致活受罪这一性格发展的逻辑,也更使读者从玛蒂尔德命运的可悲可叹中,获得启示与教益。
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关系,是一个质变与量变、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玛蒂尔德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所形成的种种苦闷,对上层奢华生活所作的种种幻想,应邀参加夜会因没有漂亮衣服、没有珠宝对丈夫的种种埋怨,舞会上大出风头所享受的种种欢乐,这一切都应该看做是失去项链这一质变的量的积累,这一偶然性结局的必然性因素。正是由于对上层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玛蒂尔德才会在舞会上作出一番充分的表演,以博得人们的青睐;正是由于舞会上的忘情欢乐,才会带来失去项链这一悲惨的结局。量的积累,一般不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因而容易为人们所忽略。失项链前的种种端睨,正是质的飞跃前的量的积累,偶然情况出现前的必然因素的交代。莫泊桑的高明处在于不着痕迹,不露声色,诱引读者。“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方知是有用意。”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质量可以互变,偶然与必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玛蒂尔德由悲转为喜,由喜又转为悲;菲利普夫妇由恨于勒转为盼于勒,由盼于勒又转为恨于勒,转化的关头往往是意外情况出现的时刻。没有矛盾的转化,就没有意外情况的突然出现。转化关头到来之前,故事的演变,情节的发展,就潜伏着意外转折的缘由的交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玛蒂尔德的悲中伏着喜(对上流社会的痴迷神往,并自我陶醉于其间),喜中更伏着悲(从得意忘形到乐极生悲);菲利普夫妇恨中夹着盼(盼望发财,向上爬),盼中也夹着恨(恨于勒的姗姗来迟,是为现象;于勒不能满足他们发财愿望的危险潜伏其间,细心的读者会有预感)。
究其实,只要作家扎根于坚实的生活土壤,那么,偶然的巧合、意外的转折及其个中的情理,确系小说创作汩汩流淌的艺术源泉。与此同时,这也是小说阅读者和鉴赏者应该投以较多兴味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221421)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写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参加夜会从女友佛来思节夫人那儿借来了一挂钻石项链。在夜会上,她戴着项链,狂热舞蹈,大出风头,谁知乐极生悲,将项链丢失了。这一意料之外的突然打击,无异于雷霆乍惊,风云突变,使玛蒂尔德从狂欢的云雾里顷刻栽进痛苦的深渊中。“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了!”你看她,恐惧仓惶,手足无措,甚至语无伦次,倾家荡产的阴影已笼罩在她的心头。
其实,这一突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渐变过程。夜会上,玛蒂尔德兴奋、狂热、陶醉、沉迷。幸福的云雾、胜利的甜蜜,早已使她忘乎所以,因而灾难和痛苦的降临已不可逆转。她离开舞厅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从贵妇人的眼皮下躲开,根本没有心思顾及脖子上的项链是否还在,等逃到大街上,她的注意力在找车、御寒上,根本没有顾及脖子上是否还有项链。所以,项链丢失,无法找寻,仿佛祸从天降,实乃祸伏福中,既令读者惊骇,又使读者信服。
玛蒂尔德为赔偿项链,倾家荡产,苦熬了十年,谁知十年后与佛来思节夫人重逢,才得知所借项链原是赝品:“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一结局大大出乎玛蒂尔德和读者的意料,但仔细咀嚼,反复体味,又觉得完全在情理之中。玛蒂尔德挑选项链时,眼花缭乱,迟疑不决;挑中项链时,心绪忐忑,极度兴奋;借得项链时,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根本无法也无暇辨别项链的真伪;她购买项链时,只凭记忆,按椟购珠,买得项链时,只问价格,不究实质;归还项链时,穷于应付,慌于掩饰,根本没想到向卖主或借主问明或说明项链的真相。佛来思节夫人借出项链时,慨然轻允;收回项链时,不屑一顾。这串项链的价值和在她心目中的位置已不言而喻。但这一切并没有引起玛蒂尔德(包括读者)对项链真伪的怀疑。
玛蒂尔德家境寒伧,连“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这也是她不辨项链真伪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一心向往,一味追求,而没有一点警惕,一丝戒备,以至于被鱼目混珠、以假乱真所蒙蔽,用十年岁月艰难挣扎的代价,只换得舞会上的一显丰采,如一现昙花。如果说在借项链、买项链、还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失去常态导致对所借项链的不辨真伪带有偶然的因素,那么,她家境的清寒和她对富贵的痴迷之间的尖锐冲突,则是没法辩识项链真假的必然原因。
一般来说,意外结局的出现安排在后,个中情理的交代埋伏在前。《项链》中两次意外情况的突然出现,都是在情理叙述水到渠成的时候,顺理成章的阶段。但也有意外情况出现在前,个中情理交代在后的。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一开始就公布了杨修被曹操下令推出斩首的死讯。这一意外情况突然出现,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兴趣。然后,作者逐一介绍杨修才思敏捷,谋略不凡,但又恃才放旷,行动粗疏。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当众道破曹操奸诈的居心,参与曹氏父子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在曹操进退维谷、心烦意乱之时,又擅自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因而累遭曹操厌恶、忌恨,甚至激起曹操大怒。这样,忌贤嫉能的曹操容不得恃才傲物的杨修就完全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了。意外突变始于前,情理叙述继于后,一般是在倒叙的作品中,目的是诱引读者好奇的心理,激发读者探源的兴致。意料之外的转折,情理之中的叙述,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典型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
《项链》中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意外地在舞会后失项链;用高昂的代价花十年劳苦赔项链,意外地得知失去的项链是赝品。这些偶然的情节,含有必然的因素,这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如痴若狂的自食苦果。玛蒂尔德闲坐窗前的时候,也偶尔追忆当年舞会的荣耀,慨叹历史的错位。由此,作者作了悬想:“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看来有这样几种可能:一种是完璧归赵,将项链还给女友,她的生活依旧寒伧,她的灵魂依旧无法安宁,她比先前陷入更深的精神痛苦之中。另一种是她利用自己的色相跻身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甚至爬上了贵妇人的宝座,她为此更加沉迷和陶醉。但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失项链比不失项链好,特别是失去假项链比失去真项链好。莫泊桑这样的艺术处理,特别是这种“永远也料不到的结尾”,更符合玛蒂尔德虚荣心、爱面子导致活受罪这一性格发展的逻辑,也更使读者从玛蒂尔德命运的可悲可叹中,获得启示与教益。
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关系,是一个质变与量变、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玛蒂尔德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所形成的种种苦闷,对上层奢华生活所作的种种幻想,应邀参加夜会因没有漂亮衣服、没有珠宝对丈夫的种种埋怨,舞会上大出风头所享受的种种欢乐,这一切都应该看做是失去项链这一质变的量的积累,这一偶然性结局的必然性因素。正是由于对上层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玛蒂尔德才会在舞会上作出一番充分的表演,以博得人们的青睐;正是由于舞会上的忘情欢乐,才会带来失去项链这一悲惨的结局。量的积累,一般不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因而容易为人们所忽略。失项链前的种种端睨,正是质的飞跃前的量的积累,偶然情况出现前的必然因素的交代。莫泊桑的高明处在于不着痕迹,不露声色,诱引读者。“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方知是有用意。”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质量可以互变,偶然与必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玛蒂尔德由悲转为喜,由喜又转为悲;菲利普夫妇由恨于勒转为盼于勒,由盼于勒又转为恨于勒,转化的关头往往是意外情况出现的时刻。没有矛盾的转化,就没有意外情况的突然出现。转化关头到来之前,故事的演变,情节的发展,就潜伏着意外转折的缘由的交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玛蒂尔德的悲中伏着喜(对上流社会的痴迷神往,并自我陶醉于其间),喜中更伏着悲(从得意忘形到乐极生悲);菲利普夫妇恨中夹着盼(盼望发财,向上爬),盼中也夹着恨(恨于勒的姗姗来迟,是为现象;于勒不能满足他们发财愿望的危险潜伏其间,细心的读者会有预感)。
究其实,只要作家扎根于坚实的生活土壤,那么,偶然的巧合、意外的转折及其个中的情理,确系小说创作汩汩流淌的艺术源泉。与此同时,这也是小说阅读者和鉴赏者应该投以较多兴味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2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