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m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作者应该如同高明的说书人,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之中,常常出人意料,让一个偶然的情状凭空发生,激起读者思维和感情上的轩然大波,但细心揣摩,潜心领会,又觉得这意外情况的发生,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突然而不突兀,偶然而又必然,读者的思维和情感渐渐被引向深层,进入一种若真若幻的艺术妙境。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写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参加夜会从女友佛来思节夫人那儿借来了一挂钻石项链。在夜会上,她戴着项链,狂热舞蹈,大出风头,谁知乐极生悲,将项链丢失了。这一意料之外的突然打击,无异于雷霆乍惊,风云突变,使玛蒂尔德从狂欢的云雾里顷刻栽进痛苦的深渊中。“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了!”你看她,恐惧仓惶,手足无措,甚至语无伦次,倾家荡产的阴影已笼罩在她的心头。
  其实,这一突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渐变过程。夜会上,玛蒂尔德兴奋、狂热、陶醉、沉迷。幸福的云雾、胜利的甜蜜,早已使她忘乎所以,因而灾难和痛苦的降临已不可逆转。她离开舞厅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从贵妇人的眼皮下躲开,根本没有心思顾及脖子上的项链是否还在,等逃到大街上,她的注意力在找车、御寒上,根本没有顾及脖子上是否还有项链。所以,项链丢失,无法找寻,仿佛祸从天降,实乃祸伏福中,既令读者惊骇,又使读者信服。
  玛蒂尔德为赔偿项链,倾家荡产,苦熬了十年,谁知十年后与佛来思节夫人重逢,才得知所借项链原是赝品:“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一结局大大出乎玛蒂尔德和读者的意料,但仔细咀嚼,反复体味,又觉得完全在情理之中。玛蒂尔德挑选项链时,眼花缭乱,迟疑不决;挑中项链时,心绪忐忑,极度兴奋;借得项链时,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根本无法也无暇辨别项链的真伪;她购买项链时,只凭记忆,按椟购珠,买得项链时,只问价格,不究实质;归还项链时,穷于应付,慌于掩饰,根本没想到向卖主或借主问明或说明项链的真相。佛来思节夫人借出项链时,慨然轻允;收回项链时,不屑一顾。这串项链的价值和在她心目中的位置已不言而喻。但这一切并没有引起玛蒂尔德(包括读者)对项链真伪的怀疑。
  玛蒂尔德家境寒伧,连“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这也是她不辨项链真伪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一心向往,一味追求,而没有一点警惕,一丝戒备,以至于被鱼目混珠、以假乱真所蒙蔽,用十年岁月艰难挣扎的代价,只换得舞会上的一显丰采,如一现昙花。如果说在借项链、买项链、还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失去常态导致对所借项链的不辨真伪带有偶然的因素,那么,她家境的清寒和她对富贵的痴迷之间的尖锐冲突,则是没法辩识项链真假的必然原因。
  一般来说,意外结局的出现安排在后,个中情理的交代埋伏在前。《项链》中两次意外情况的突然出现,都是在情理叙述水到渠成的时候,顺理成章的阶段。但也有意外情况出现在前,个中情理交代在后的。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一开始就公布了杨修被曹操下令推出斩首的死讯。这一意外情况突然出现,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兴趣。然后,作者逐一介绍杨修才思敏捷,谋略不凡,但又恃才放旷,行动粗疏。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当众道破曹操奸诈的居心,参与曹氏父子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在曹操进退维谷、心烦意乱之时,又擅自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因而累遭曹操厌恶、忌恨,甚至激起曹操大怒。这样,忌贤嫉能的曹操容不得恃才傲物的杨修就完全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了。意外突变始于前,情理叙述继于后,一般是在倒叙的作品中,目的是诱引读者好奇的心理,激发读者探源的兴致。意料之外的转折,情理之中的叙述,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典型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
  《项链》中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意外地在舞会后失项链;用高昂的代价花十年劳苦赔项链,意外地得知失去的项链是赝品。这些偶然的情节,含有必然的因素,这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如痴若狂的自食苦果。玛蒂尔德闲坐窗前的时候,也偶尔追忆当年舞会的荣耀,慨叹历史的错位。由此,作者作了悬想:“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看来有这样几种可能:一种是完璧归赵,将项链还给女友,她的生活依旧寒伧,她的灵魂依旧无法安宁,她比先前陷入更深的精神痛苦之中。另一种是她利用自己的色相跻身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甚至爬上了贵妇人的宝座,她为此更加沉迷和陶醉。但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失项链比不失项链好,特别是失去假项链比失去真项链好。莫泊桑这样的艺术处理,特别是这种“永远也料不到的结尾”,更符合玛蒂尔德虚荣心、爱面子导致活受罪这一性格发展的逻辑,也更使读者从玛蒂尔德命运的可悲可叹中,获得启示与教益。
  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关系,是一个质变与量变、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玛蒂尔德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所形成的种种苦闷,对上层奢华生活所作的种种幻想,应邀参加夜会因没有漂亮衣服、没有珠宝对丈夫的种种埋怨,舞会上大出风头所享受的种种欢乐,这一切都应该看做是失去项链这一质变的量的积累,这一偶然性结局的必然性因素。正是由于对上层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玛蒂尔德才会在舞会上作出一番充分的表演,以博得人们的青睐;正是由于舞会上的忘情欢乐,才会带来失去项链这一悲惨的结局。量的积累,一般不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因而容易为人们所忽略。失项链前的种种端睨,正是质的飞跃前的量的积累,偶然情况出现前的必然因素的交代。莫泊桑的高明处在于不着痕迹,不露声色,诱引读者。“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方知是有用意。”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质量可以互变,偶然与必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玛蒂尔德由悲转为喜,由喜又转为悲;菲利普夫妇由恨于勒转为盼于勒,由盼于勒又转为恨于勒,转化的关头往往是意外情况出现的时刻。没有矛盾的转化,就没有意外情况的突然出现。转化关头到来之前,故事的演变,情节的发展,就潜伏着意外转折的缘由的交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玛蒂尔德的悲中伏着喜(对上流社会的痴迷神往,并自我陶醉于其间),喜中更伏着悲(从得意忘形到乐极生悲);菲利普夫妇恨中夹着盼(盼望发财,向上爬),盼中也夹着恨(恨于勒的姗姗来迟,是为现象;于勒不能满足他们发财愿望的危险潜伏其间,细心的读者会有预感)。
  究其实,只要作家扎根于坚实的生活土壤,那么,偶然的巧合、意外的转折及其个中的情理,确系小说创作汩汩流淌的艺术源泉。与此同时,这也是小说阅读者和鉴赏者应该投以较多兴味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221421)
其他文献
职中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中的学困生,语言功底薄弱,作文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学生连基本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或者有关描写的小片段也写不好,更别提写议论文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心底里讨厌作文课,只要一提写作,他们就会发出一片嘘声,对着白纸痛苦半天,感觉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好不容易写了一篇作文,然而不是题材陈旧、结构混乱,就是主题不明、空洞无味、干瘪晦涩。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才能指导职中生写好作文呢?经过一段时期
期刊
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中职语文新大纲的颁布实施,渐趋深入,渐入佳境,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但毋庸置疑,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高化和模式化,缺少对有效课堂的必要研究,中职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而要一举扭转这一困境,课堂教学的课型研究与实践,也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文本质疑类课型  文本质疑是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文本内容及文本涉
期刊
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是一项“养心事业”,是一片关涉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天空。从一定程度上说,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身心获得一定奠基性、基础性成长发展的土壤。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真善美的气韵的相互濡染、相互传递、相互加温,使之在生命的内核中彰显,并化为人生的追求。最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是中小学生(幼儿)阶段的教育,其核心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质性又构造了学生在学校
期刊
文似看山不喜平。相对于初中记叙文只需要文通句顺,将记叙的事件交待清楚,将人物情感直接传达出来,将人物形象的某一面展现出来,高中记叙文写作在叙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叙述上要有所设计,弥补平铺直叙带来的平淡乏味;在表达情感上要更加委婉含蓄,弥补直接抒情带来的浅白表面;在呈现人物形象上要更加全面立体,弥补浅层次描写带来的苍白和缺乏个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巧妙叙述。  一、一波三折营造跌宕情
期刊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导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好的导入能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究竟如何才能敲响、敲好这第一槌,设置出巧、精、有趣味性的导入呢?  一、故事导入法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设计一段生动有趣或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逸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
期刊
李贺的笔下,李凭的箜篌曲像芙蓉一样带露哭泣,像香兰一样莞尔浅笑;梧桐兼细雨的黄昏里,李清照有言说不尽的愁;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的楚天里,柳永的哀伤渺茫而悠长。看到这些,我们除了感叹诗人们浓情之外,更赞叹诗人那美妙的语言。  笔者是一个语文老师,也是一个性情中人,爱和恨都像诗人一样浓烈,喜欢用诗中语、诗中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为老师,笔者希望学生在自己的引导、启发及熏陶下爱诗爱文,爱到愿意将诗词化为自
期刊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可以透视这个人的灵魂。我们也知道“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眼”即是诗词、文章的关键处之所在,理解了“眼”,就理解了诗词或文章。下面结合笔者的一些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课眼”。  一、以标题为“眼”,寻求课堂的突破点  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或者情节的呈现。抓住标题或者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就能够找
期刊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老师讲课的效率。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方面,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授课需要,尽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歌曲导入法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王熙凤、林黛玉、史湘云等人的刻画,就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这是一种高明的叙事手段,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能刻画人物性格,为人物
期刊
“议论场”的视域:议论的发起者;议论的接受者或批评者;议论的内容和语境。这些要素构成了议论场,它与议论的解释和评价密切相关。议论场决定了论证模式,论证模式决定了议论言语的特征,可以称之为“议论句链”。并且,议论场还将决定议论文阅读的方式。笔者还提出了一个“评论模式”。本文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对《师说》进行深度解读。  一、议论句链  道理的表达或显示,并不必然是言语性的,天道自在,天何言哉?又比如
期刊
曾几何时,教育工具化、教育关系化包围着师生的心。急功近利让纯粹的阅读乐趣变得愈发遥远。由于语文分数的提高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学生就把阅读当做可有可无的事。学生课外自由阅读和周末实践时间全被自习课和数理化试题填满了。有些学校既没有固定的语文阅读课,学生也不自由主动借书阅读,学校的阅览室也形同虚设。很多班主任误导学生,甚至不叫学生晚自习学习语文,对于自习课的课外阅读更是禁止,如此种种行为导致了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