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对都市报新闻报道的影响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比《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报道总量、版面数量、报道体裁数量、报道来源和舆论监督的不同,得出《新京报》报道内容通过对不同层面人物的报道以及准备采取的治理措施,能够平息市民对大水淹的埋怨和不满。但是,在相关单位解释大水淹城的同时,自我辩解和工作难处得以报道,却不见问责报道。
  关键词:北京暴雨;地域性;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35-02
  
  
  一、引 言
  马可(2007)[1]认为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去说,受众的接近性首先体现在地理条件的接近性。从产生信任的角度而言,信任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团体之间产生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事物、人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就受众而言,往往会顾及到附近的、了解的地域所报道的事件,并能根据对地理的认同感对某个新闻事件产生了解型的认同。地理的相似性和认同感越强,信任度就越高。受众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公众,他尤其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关心,特别是对周遭人的生活琐事、新鲜事、大事、奇闻逸事关心。
  二、都市报地域性表现
  (一)报道总量、版面、报道体裁数量的不同
  北京暴雨的新闻报道集中在211年6月24、25日两天,《新》在报道总量和版面数量分别比《南都》高17和6(见表1)。城市区域是都市报竞争的根本,都市报的受众市场区域和广告商目标消费市场区域有特定的地域范围、特定的城市。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第一天3个全版,第二天5个全版的分量,对发生在本区域内的较重大事件给予了很高关注。因为事发地距离《南都》的地理距离很远,《南都》则以一天一个全版对北京暴雨进行了报道。《新》和《南都》在报道的类型分布上也体现了都市报地域性特点。消息特点是短小精悍、时效性强,《新》24日的新闻体裁全部是消息,仅有1篇服务类信息。25日同时刊发消息、通讯和其他类新闻,消息内容报道北京暴雨最近近况,通讯内容有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两种,其他类新闻在25日数量最多,这类新闻内容主要为北京市民提供道路信息、处理积水的办法和国外修建排水管道的经验。
  (二)报道来源的不同
  1.《南方都市报》。《南都》和《新》的报道来源差别明显(见表4、表5)。2011年6月24日,《南都》以转发新华社稿件为主,除此之外只有1篇本报讯;《新》全部报道都来自本报记者。6月25日,《南都》的综合信息来源排在第一位,本报记者来稿排在第二位。报道内容从关注北京暴雨转移到广州应对内涝的准备,例如A04版头条新闻《应对内涝 广州准备好了吗》,在回顾了近年国内城市内涝频发事件后,提出四个招数应对内涝。值得注意的是,25日的“声音”栏目刊发了人民网评论、曹景行和龙应台的简短评论,三者都对城市建设只重地上面子工程,不管地下管道工程提出了批评。“拷问城市内涝”栏目指出,北京暴雨造成城市严重积水,有三点原因。
  
  
  
  
  表16月24和6月25日北京暴雨新闻报道总量
  
  
  
  
  
  
  表2《南方都市报》报道体裁数量(其他:服务类信息和国外经验)
  
  
  
  
  
  
  表3《新京报》报道体裁数量(其他:服务类信息和国外经验)
  2.《新京报》。除2011年6月25日刊登了1篇综合信息,6月24日和25日,《新》的报道都是本报社记者自己采编完成。因为报社所在位置是北京,对比《南都》对北京暴雨的报道,《新》具有地理优势。
  
  
  
  
  表4《南方都市报》报道来源
  
  
  
  
  表5《新京报》报道来源
  
  
  
  
  
  表6 报道内容分类
  (相关单位包含市防汛办、排水集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三)贴近性和舆论监督程度的不同
  1.报道内容贴近性的表现。从表6中可以看出,两家报纸的报道内容都涉及到“拷问城市内涝”、“提高管道排洪能力意见”、“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最新近况”。《南都》内容有“台风防洪”的报道,《新》没有。《新》内容有“相关单位答疑”和“民生理赔贴士”的报道,《南都》没有。究其原因,《南都》地处广州,台风是沿海地区的自然现象,而内陆没有台风,因此报道也就不需要相关内容,都市报针对多数阅读者的地域特点,更加注重贴近市民身边的信息传播。暴雨过后,给一些市民带来财产损失,《新》的“民生理赔贴士”根据新闻贴近性原则,及时为读者提供相关服务信息。例如,北京暴雨让地下停车场成了地下水车场,“民生理赔贴士”的推出给有车的市民提供相关理赔服务信息。《新》的“相关单位答疑”内容里涉及两个单位,一是2011年6月24日对市防汛办的报道,二是2011年6月25日对北京排水集团的报道,三是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暴雨过后,城市路面积水严重,网上有帖子调侃说“如果你爱我,就带我去北京看海”。针对路面积水严重这一事实,《新》及时对三家单位进行采访,以问答形式或逻辑发展顺序进行报道。
  2.舆论监督。大水围城,市民出行不便,地下管网不合理等问题是大雨过后北京交出的答卷,从表6看出,双方的报道内容都涉及了“拷问城市内涝”,但是细看报道内发现,《南都》对此次大水淹城的质疑和批评多,《新》对此次大水淹城的解释多。拷问城市内涝。
  (1)《南都》的“声音”和“拷问城市内涝”两个栏目对大水淹城做了批评。“声音”栏目内容是人民网评论、曹景行和龙应台的一两句话,内容如下: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瘫痪,委实令人沉思。下场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
  ——人民网评论
  “大雨围城”反映的是很多城市管理者政绩观的扭曲:地面上的东西看得出,投资下去就可以作为成绩,地面下的东西大家往往不注意,检查工作也很难钻到地下去。
  ——资深媒体人曹景行
  话语里对城市管理者的批评和质疑明显,如“打个问号”、“政绩观的扭曲”、“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拷问城市内涝”栏目从三个角度指出大水淹城的原因,分别是:排水管网欠账多,提出城市内涝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投资管理问题;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至于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很多市民并未及时接到雷雨预警信息。
  (2)《新》有一篇质问城市管道的报道:《标准太低危及城市安全》。和《南都》相比,本篇文章的词语态度更中立,指责不多,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对策。例如,第二段说造成北京设计标准偏低的三个原因,第三段进一步说市政基础设施标准不能过度超前,以及过度超前会带来的问题。文章最后结尾点出城市建设不能盲目开发,应该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相适应。
  3.相关单位答疑。在对北京暴雨的报道中,《新》还采访了相关单位,这些报道遵循的逻辑思路是:为什么会大水淹城→北京目前的地下管道设备情况如何→相关单位的难处有哪些→相关单位对北京城市地下管网整改的行动计划。例如2011年6月25日,《新》用了一个整版报道北京排水集团对北京排水管网的回应,在解答为什么会大水淹城时,报道给出了三个原因,分别是雨水太大;雷电造成泵站断电,导致抽水能力下降;排水设施标准偏低。和《南都》的质疑相比,《新》在报道时陈述了两个自然因素,即雨太大和雷电,第三个因素才谈到了排水设施的问题。
  三、结 语
  《新京报》地处事发地,在暴雨发生时和发生后,一共用8个全版进行报道。报道内容通过对不同层面人物的报道以及准备采取的治理措施,能够平息市民对大水淹的埋怨和不满。给防汛办、排水集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解释大水淹城的发言平台。但是,在相关单位解释大水淹城的同时,自我辩解和工作难处得以报道,却不见问责报道。《南方都市报》远离事发地,一共用2个全版进行报道。针对城市地下管网在北京暴雨中曝露出的不足,批评质疑城市管理者,给予广州地下管网建设的意见,报道内容符合都市报自身销售范围需要。
  
  参考文献:
  [1] 马可.调查性报道及其公信力浅析—以<西安晚报>地域性问题报道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4).
  [2] 黎梦怡.对《人民日报》“台湾8.8水灾”报道的内容分析[J].新闻世界,2010(4).
  [3] 齐飞.台湾报纸对北京奥运报道的内容分析[J].新闻世界,2009(4).
  [4] 李丽.从程春明案看新闻报道的倾向性[J].东南传播,2009(7).
  [5] 杨扬,付子峰.新闻报道的地域性歧视刍议[J].今传媒,2009(4).
  [6] 张洁意.都市报特点与城市文化的关系[J].青年记者,2007(9).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公选课程,就有了一些课程设计的共性。本论文试图从公选课课程设计入手,分析、探讨其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公选课;课程设计;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18-02       中國内地高校
期刊
摘 要: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以在二维方向的平面上按一定规律分布的矩形方阵记录丰富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基于这一新技术的运用,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实现全形态、全天候、全方位的全媒体传播。  关键词:二维码;全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
期刊
摘 要:《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的优秀电影之一,它是一部根据著名小说改编,影片赋以典型性的由一个小百货商店折射出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细腻的人物刻画更是为影片增光添彩,成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屹立在高峰之上。文章通过对影片的研究,分析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关键词:林家铺子;现实主义;十七年电影;典型性  中图分类号:G114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图像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中的视觉魅惑现象。文章首先大致总结了目前存在于网络中的视觉魅惑方式;进而分析了产生视觉魅惑的原因,认为是受到了信息社会和消费社会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影响;最后反思了网络视觉魅惑背后的问题,其中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价值判断的反传统,一是阅读习惯改变而造成的思辨能力的退化,还有就是审美的变异。  关键词:网络视觉魅惑;方式;原因;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闻传播,运用语言的任意性、谎言性来解释不同的报纸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报道不尽相同的现象,并且通过比较不同报纸媒体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件事情报道的差异性,指出新闻传播并非是客观性的而是主观性的,并且通过分析在新闻传播领域,语言的特性对报纸新闻语言的影响,试图给新闻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语言学;任意性;谎言性;新闻事件  中图分类号:G212
期刊
摘 要: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也给高校和谐发展带来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引发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建立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和谐校园;宿舍管理;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 要:常规新闻版面不出彩却是编辑花工夫、显功力的地方,做好本地常规新闻版面是一张报纸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份报纸竞争力所在。本文针对目前本地常规新闻版面处于不甚令人满意的状态,跳脱传统版面只注重版面设计这一思维模式,从版面经营这个更高层面和更大范畴两方面分析做好本地常规新闻版面所必须下的工夫,提高编辑经营能力,整体提升版面质量,把本地常规新闻版面做得更好。  关键词:常规新闻;版面;经营  中图分
期刊
我很喜欢“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这句话,平和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生活就是你想象的样子,每天快乐、积极地面对,生活就会阳光明媚,人生也会充满幸福和喜悦。    编者按:上海广播电视台作为中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台之一,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最有价值的优质媒体平台和播出机构,自1993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节目主持人委员会举办第一届金话筒评奖以来,至今已有30多人次播音员主持人获得“金话筒奖”。2
期刊
摘要:所谓媒介角色异化,就是指媒介脱离了其本来应当扮演的社会角色,成为统治和控制人的一种反常力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众传播事业全面繁荣,异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主要以电视媒体维权栏目为例,探讨当代媒介角色异化现象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媒介角色;电视媒体维权栏目;异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27
期刊
编者按:《农家女》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面向农村妇女的月刊,由杂志派生出来的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也是中国转型时期诞生的一个为弱势妇女服务的NGO组织,在GDP为导向的大环境下,“农家女”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这期我们采访的就是农家女事业的创办人,《农家女》杂志的主编谢丽华,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其精彩的一生。“送你一颗果子,只能享用一次;送你一粒种子,可以受用一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