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描述了该校在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下培养创新人才的现状,分析了在创新平台、教师辅导力量、教学计划、教官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力量本身、课堂教学、教官制度、校园创新氛围、学生实践等几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24-02
一、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1.学校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举办多种创新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加以全盘考虑。包括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实践环节、配套措施等,将创业教育办成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创业模拟、政策抉择、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名人示范的综合教育体系,形成宏观决策体系、学科发展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实训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逐渐形成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为核心课程,以创业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为主干课程,以各类实习、实训、实践及竞赛活动为拓展,其它专业及基础课程为延伸的发散式学科发展体系。南昌航空大学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便利,设计网络版教学模块,创建虚拟实践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等。
2.开设相关创新课程
自2008年以来,南昌航空大学开设了《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管理》、《创业学》、《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明确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理论关系,把创业教育融入培养创新素质之中,把创新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学校准确定位实践活动与教育的结合,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每年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常年保证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3.有针对性地利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南昌航空大学依据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将学术科技竞赛、创业服务指导和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充分结合,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每年学校都邀请相关企业来校,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让学生与企业领导面对面交流。在新形势、新的就业指导模式下,既做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重新认识,又做到以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创业指导带动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当前我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的创新科技园平台已经搭建,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但是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参与的学生数量还不多,即在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它的宣传不到位有关。比如虽然建立了很多社团和协会,但是真正和科技主题有关的社团却不多,虽然社团和协会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高,与建立社团和协会的初衷相悖,对大学生开展科研帮助较少,造成校园学术氛围不浓。
2.教师辅导力量不足
目前,我校教师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投入上不足。尤其是在中青年教师中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且由于平时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高质量的指导。
3.教学计划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氛围,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
大一的学生虽然有热情,但对创新能力培养不知从何下手,大二的学生才开始学专业课,而大三的学生又要准备考研,大四的学生主要是为了就业和考研,很难让学生有精力从事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师也很难找到真正对科研感兴趣而优秀的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4.学校的教官制度存在缺陷
我校的教官制度是一个特色制度,很多学校都效仿我校的这一制度。即大一新生由从二年级老生中严格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管理,教官负责军训、日常生活管理等相关事宜。尽管教官能帮助新生解决很多适应性的学习、生活环境问题,但是由于教官本身还是大二的学生,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并不能担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三、解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育人观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要适应新时代的客观要求,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发明成果的大量涌现,使我们苦心传授的书本知识,已显得微不足道。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只满足于知识传授,而必须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引导学生向未知的领域开发,让学生学到创新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的本领。必须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发展方向,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使其个性与特长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2.以课堂为基础,组织创新活动与实践。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组织学有余力且有所专长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系列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增强学生在相应方向上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学科竞赛和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学生检索文献、学习新知识、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撰写学术科技论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业务、文化、身体、心理、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创新人才。
3.选择创新型教官
我校创建的教官制度要多选择创新型的教官,有利于辅导、引导学生多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让选拔教官的方式加以创新,不应总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应该结合预训人员的特点,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通过表演、个人展现的方式。同时对于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加以装修和宣传,让它成为创新的基地,协助学校、学院、社团创办各种创新科技类活动。
4.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经费由专门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提供,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等。
5.重视学生的动手训练,充分提供给学生表现的空间。
在大学里,只要能引发和促进大学生确立新思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或创造性地学习,我们都应积极提倡,使他们相互诱发、相互促进,努力营造人人乐于参与创新的氛围。“实践出真知”,哪怕是失败也要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 杨立军.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3(7)
2 尚 玄、顾红欣、苑 溪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3 郭秋平等.高校学生管理机构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管理研究,1998(4)
4 周海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几个着力点[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5 万战争、郭会丽、李鹏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2007(1)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24-02
一、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1.学校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举办多种创新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加以全盘考虑。包括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实践环节、配套措施等,将创业教育办成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创业模拟、政策抉择、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名人示范的综合教育体系,形成宏观决策体系、学科发展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实训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逐渐形成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为核心课程,以创业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为主干课程,以各类实习、实训、实践及竞赛活动为拓展,其它专业及基础课程为延伸的发散式学科发展体系。南昌航空大学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便利,设计网络版教学模块,创建虚拟实践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等。
2.开设相关创新课程
自2008年以来,南昌航空大学开设了《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管理》、《创业学》、《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明确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理论关系,把创业教育融入培养创新素质之中,把创新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学校准确定位实践活动与教育的结合,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每年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常年保证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3.有针对性地利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南昌航空大学依据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将学术科技竞赛、创业服务指导和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充分结合,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每年学校都邀请相关企业来校,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让学生与企业领导面对面交流。在新形势、新的就业指导模式下,既做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重新认识,又做到以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创业指导带动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当前我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的创新科技园平台已经搭建,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但是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参与的学生数量还不多,即在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它的宣传不到位有关。比如虽然建立了很多社团和协会,但是真正和科技主题有关的社团却不多,虽然社团和协会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高,与建立社团和协会的初衷相悖,对大学生开展科研帮助较少,造成校园学术氛围不浓。
2.教师辅导力量不足
目前,我校教师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投入上不足。尤其是在中青年教师中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且由于平时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高质量的指导。
3.教学计划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氛围,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
大一的学生虽然有热情,但对创新能力培养不知从何下手,大二的学生才开始学专业课,而大三的学生又要准备考研,大四的学生主要是为了就业和考研,很难让学生有精力从事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师也很难找到真正对科研感兴趣而优秀的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4.学校的教官制度存在缺陷
我校的教官制度是一个特色制度,很多学校都效仿我校的这一制度。即大一新生由从二年级老生中严格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管理,教官负责军训、日常生活管理等相关事宜。尽管教官能帮助新生解决很多适应性的学习、生活环境问题,但是由于教官本身还是大二的学生,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并不能担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三、解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育人观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要适应新时代的客观要求,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发明成果的大量涌现,使我们苦心传授的书本知识,已显得微不足道。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只满足于知识传授,而必须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引导学生向未知的领域开发,让学生学到创新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的本领。必须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发展方向,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使其个性与特长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2.以课堂为基础,组织创新活动与实践。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组织学有余力且有所专长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系列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增强学生在相应方向上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学科竞赛和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学生检索文献、学习新知识、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撰写学术科技论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业务、文化、身体、心理、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创新人才。
3.选择创新型教官
我校创建的教官制度要多选择创新型的教官,有利于辅导、引导学生多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让选拔教官的方式加以创新,不应总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应该结合预训人员的特点,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通过表演、个人展现的方式。同时对于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加以装修和宣传,让它成为创新的基地,协助学校、学院、社团创办各种创新科技类活动。
4.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经费由专门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提供,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等。
5.重视学生的动手训练,充分提供给学生表现的空间。
在大学里,只要能引发和促进大学生确立新思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或创造性地学习,我们都应积极提倡,使他们相互诱发、相互促进,努力营造人人乐于参与创新的氛围。“实践出真知”,哪怕是失败也要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 杨立军.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3(7)
2 尚 玄、顾红欣、苑 溪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3 郭秋平等.高校学生管理机构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管理研究,1998(4)
4 周海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几个着力点[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5 万战争、郭会丽、李鹏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