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课程意识的建构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_me_the_m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情况下,教学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的过程会经历同化、顺应以及平衡,因此,该过程中会出现焦虑、冲突、适应、创造再生等阶段,由此可见,教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建构需要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例如:同事、社会以及自我研究等,从而有效提高自身课程意识水平与建构优质的课程意识,由此进一步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故本文结合朱家雄教育学家以及其教育理论来对教学教师的课程意识的基本涵义以及其构成进行简单的概述,并且将教学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的过程机制进行分析、介绍,从而针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建构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有关研究学者以及教育同事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一、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基本涵义以及其构成
  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即学生观、教材观、专业发展观,这些观念的树立均对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這是因为教学教师课程意识是指其具备一定的课程教育理论以及职业理想,然后履行自身专业职责而完成专业工作任务的过程,并且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规律、本质以及特征来进行,换一句话说,课程意识水平体现的是教学教师拥有专业化社会职业意识程度,同时,其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教师提出的一种应具备的教育理念,本文主要结合朱家雄教育学家以及其教育理论,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介绍。
  (一)课程意识之一:学生观
  课程意识中的学生观是指,教学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时,应该围绕着发挥学生们主观能动性以及课堂主体地位而进行,并且在对教材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实施时,也应该以学生们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为教学价值取向。
  (二)课程意识之二:教材观
  教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对所预设的课程具有批判、创造的意识,在对课程进行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预设的课程进行“再生产”,必要时可以对实施的课程进行补充、删减、选择与扩展等,甚至可以对课程的传授方式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对预设课程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批判,从而以灵活的应用教程教材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三)课程意识之三:自我专业发展观
  众所周知,教学教师是开展整体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一般情况下,教学教师会依据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其也是实践课程的重要引导者,教学教师需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场上来树立课程意识,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研究与开发,从而使得所实施的课程能够有效符合当前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初衷,由此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二、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过程以及其机制
  首先,关于同化期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其对教学教师的课程意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教学教师将课程意识融入到教师的理念当中,才能形成一个同化的过程,换一句话说,教学教师通过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且对课程进行更新,同时,全面改革课程观念与教育模式才能够拥有课程意识;其次,关于顺应期间。当教学教师接受新的课程意识信息时,其会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产生一种以上模式均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需求的认知,不断的对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由此可以看出,“顺应”期间正是教学教师开始树立课程意识的初步阶段;第三,关于平衡阶段。当教学教师经历过同化、顺应阶段后,其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由此,教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了构建,从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然后通过选择最为合理且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调整、解除,进而大大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三、教学教师构建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
  根据朱家雄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教学教师构建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相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构建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通过对教学指导、教学常规以及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由此进一步推动新课程的改革,为教学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教研互助
  为了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成长规律以及未来就业需求为学生们提供成长的活动载体,而同其他教学教师加强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结语:
  本文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基本涵义以及其构成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过程以及其机制进行了叙述、分析,并且针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建构提出若干途径,从而有效帮助教学教师树立课程意识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由此促进学生们进一步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嫁接”还是“移植”?  曾几何时,我们争相“学习”“效仿”国外的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不切实际地奉行“拿来主义”,教师在身心疲惫中迎接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冲击波”。对于“工作室学校”,我们缺乏“移植”和“复制”的“天然”条件,如果强行“移植”,必然造成“水土不服”甚至“过早夭折”,只能取其精华,根据自身和区域条件,或者创造一些条件,适当地
信息技术学科的最大特点便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实现或达到需要的效果,其操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现实的课堂中,单一的学习方式弱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他们习惯了依赖老师的讲述,信奉的是“拿来主义”。比起自主探究和拓展思索,他们更愿意接受现成的“劳动成果”。但是,这种“看课”和“听课”的方式已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对多样化的操作途
十月的校运会已经有些寒意,同学们穿着校服,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地跳跃着,奔跑着。突然一位浓妆打扮的女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只见她穿着热裤、吊带背心,配着半臂毛线手套,浓浓的眼线和眼影再加上亮丽的唇彩,让在操场上到处晃悠的她格外与众不同,这就是我们班的文静——一位特别爱化妆打扮的女孩,我和她关于化妆问题的“战争”也自此拉开了序幕。  第一回合:迂回战  在运动会上,我立刻把她请回,和颜悦色地问她:“你身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创设情境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创设
文化是什么?是唐诗宋词、古典小说、音乐舞蹈、园林建筑、民俗传统?是古物遗产的保护,是增加额外支出的公共负担,是纯粹消耗性的投资?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感叹:文化好则好矣,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以自主的、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方式,通过和游戏材料互动自发进行的无意性学习。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操作材料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其教育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个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投放适宜的材料,采取不同的有效策略,让幼儿充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