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情况下,教学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的过程会经历同化、顺应以及平衡,因此,该过程中会出现焦虑、冲突、适应、创造再生等阶段,由此可见,教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建构需要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例如:同事、社会以及自我研究等,从而有效提高自身课程意识水平与建构优质的课程意识,由此进一步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故本文结合朱家雄教育学家以及其教育理论来对教学教师的课程意识的基本涵义以及其构成进行简单的概述,并且将教学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的过程机制进行分析、介绍,从而针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建构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有关研究学者以及教育同事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一、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基本涵义以及其构成
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即学生观、教材观、专业发展观,这些观念的树立均对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這是因为教学教师课程意识是指其具备一定的课程教育理论以及职业理想,然后履行自身专业职责而完成专业工作任务的过程,并且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规律、本质以及特征来进行,换一句话说,课程意识水平体现的是教学教师拥有专业化社会职业意识程度,同时,其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教师提出的一种应具备的教育理念,本文主要结合朱家雄教育学家以及其教育理论,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介绍。
(一)课程意识之一:学生观
课程意识中的学生观是指,教学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时,应该围绕着发挥学生们主观能动性以及课堂主体地位而进行,并且在对教材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实施时,也应该以学生们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为教学价值取向。
(二)课程意识之二:教材观
教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对所预设的课程具有批判、创造的意识,在对课程进行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预设的课程进行“再生产”,必要时可以对实施的课程进行补充、删减、选择与扩展等,甚至可以对课程的传授方式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对预设课程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批判,从而以灵活的应用教程教材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三)课程意识之三:自我专业发展观
众所周知,教学教师是开展整体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一般情况下,教学教师会依据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其也是实践课程的重要引导者,教学教师需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场上来树立课程意识,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研究与开发,从而使得所实施的课程能够有效符合当前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初衷,由此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二、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过程以及其机制
首先,关于同化期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其对教学教师的课程意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教学教师将课程意识融入到教师的理念当中,才能形成一个同化的过程,换一句话说,教学教师通过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且对课程进行更新,同时,全面改革课程观念与教育模式才能够拥有课程意识;其次,关于顺应期间。当教学教师接受新的课程意识信息时,其会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产生一种以上模式均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需求的认知,不断的对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由此可以看出,“顺应”期间正是教学教师开始树立课程意识的初步阶段;第三,关于平衡阶段。当教学教师经历过同化、顺应阶段后,其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由此,教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了构建,从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然后通过选择最为合理且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调整、解除,进而大大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三、教学教师构建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
根据朱家雄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教学教师构建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相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构建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通过对教学指导、教学常规以及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由此进一步推动新课程的改革,为教学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教研互助
为了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成长规律以及未来就业需求为学生们提供成长的活动载体,而同其他教学教师加强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结语:
本文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基本涵义以及其构成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过程以及其机制进行了叙述、分析,并且针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建构提出若干途径,从而有效帮助教学教师树立课程意识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由此促进学生们进一步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江苏】
一、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基本涵义以及其构成
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即学生观、教材观、专业发展观,这些观念的树立均对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這是因为教学教师课程意识是指其具备一定的课程教育理论以及职业理想,然后履行自身专业职责而完成专业工作任务的过程,并且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规律、本质以及特征来进行,换一句话说,课程意识水平体现的是教学教师拥有专业化社会职业意识程度,同时,其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教师提出的一种应具备的教育理念,本文主要结合朱家雄教育学家以及其教育理论,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介绍。
(一)课程意识之一:学生观
课程意识中的学生观是指,教学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时,应该围绕着发挥学生们主观能动性以及课堂主体地位而进行,并且在对教材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实施时,也应该以学生们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为教学价值取向。
(二)课程意识之二:教材观
教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对所预设的课程具有批判、创造的意识,在对课程进行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预设的课程进行“再生产”,必要时可以对实施的课程进行补充、删减、选择与扩展等,甚至可以对课程的传授方式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对预设课程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批判,从而以灵活的应用教程教材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三)课程意识之三:自我专业发展观
众所周知,教学教师是开展整体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一般情况下,教学教师会依据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其也是实践课程的重要引导者,教学教师需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场上来树立课程意识,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研究与开发,从而使得所实施的课程能够有效符合当前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初衷,由此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二、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过程以及其机制
首先,关于同化期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其对教学教师的课程意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教学教师将课程意识融入到教师的理念当中,才能形成一个同化的过程,换一句话说,教学教师通过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且对课程进行更新,同时,全面改革课程观念与教育模式才能够拥有课程意识;其次,关于顺应期间。当教学教师接受新的课程意识信息时,其会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产生一种以上模式均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需求的认知,不断的对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由此可以看出,“顺应”期间正是教学教师开始树立课程意识的初步阶段;第三,关于平衡阶段。当教学教师经历过同化、顺应阶段后,其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由此,教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了构建,从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然后通过选择最为合理且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调整、解除,进而大大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三、教学教师构建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
根据朱家雄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教学教师构建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相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构建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通过对教学指导、教学常规以及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由此进一步推动新课程的改革,为教学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教研互助
为了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成长规律以及未来就业需求为学生们提供成长的活动载体,而同其他教学教师加强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结语:
本文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基本涵义以及其构成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教师课程意识建构的过程以及其机制进行了叙述、分析,并且针对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建构提出若干途径,从而有效帮助教学教师树立课程意识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由此促进学生们进一步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