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场域热点警务研究

来源 :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8947816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宏观条件如政治经济环境、执政党、国际形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公民对自身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社会治理层面的重要挑战,也是我国公安机关必须攻克的难关。衡量社会治理好坏的标准就是违法犯罪现象是否泛滥。我们已经知道,违法犯罪现象不是均匀分布的,但是其分布与时、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机理,由是产生了犯罪热点和热点警务的相关讨论与研究。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热点警务相关研究和进展,从中观的视角,即从社区治理的角度(社区是众多微觀地点如街道、小区的集合),探讨热点警务与社区警务相结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结合后社区治理的主要方法,最后分析了其利弊,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犯罪热点;热点警务;社区警务;中观视角;必要性;启示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之疫情等天灾人祸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对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财产保护等相关方面的意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中国公民这样的诉求不仅仅是对我国社区警务工作的巨大挑战,也是给警务人员执法司法的科学性、现代性、预测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强度等诸多方面提出的要求。而中观层面的相关热点警务问题,更是中国社会治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之,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矛盾带来的日益复杂多变的警务工作,才能在中国社会治理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披荆斩棘。
  “犯罪不是均匀分布的”是犯罪学研究的基本发现之一。美国犯罪学家Wolfgang针对犯罪事件的聚集现象进行了定义并划分为三类问题,即重复犯罪人问题、重复受害者问题和重复犯罪地点问题。而其中,中外学者们对重复犯罪地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程度是最高的,并且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以Sherman为首的美国犯罪学研究者们针对此问题,研究发现了犯罪的地理聚集规律和时间维度规律的关联性,并提出了“犯罪热点”和“热点警务”的相关概念并付诸实践。因此,加强犯罪防控力度,建立和谐稳定的社区,不仅仅要加快创新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要对犯罪现象发生的时空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控,从而对犯罪现象发生的时空进行预测和对犯罪人员进行威慑。
  (1)犯罪热点定义。犯罪问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发生的犯罪现象在社区之中更不是均匀分布的。但是,犯罪行为人的知识水平、财产情况等特征以及综合实行犯罪时对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考虑导致犯罪发生的时间、地点总是表现出一种分布特征,这就是犯罪热点产生的前提。
  犯罪热点对应的英文表述为“hot spots of crime”,而热点警务作为犯罪热点的对立,其英文表述为“hot spots policing”。Eck J,Chainey S,Cameron J对犯罪热点的表述为:“犯罪热点是指犯罪数量高于平均犯罪数量的区域,或者是人们成为受害者的风险高于平均受害风险的区域。”
  学者们普遍同意的将犯罪热点概述为四个类别:①热点地区,即某个地区发生犯罪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如拥挤的公交站台或地铁站人员流动相对频繁,则更容易发生扒窃等侵财性的犯罪;②热点时间,即某个时间段发生犯罪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如夏天的深夜,天气燥热,人们的情绪易于波动,容易发生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事件;③热点类型,即某种类型的犯罪发生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犯罪,如偷窃和诈骗;④热点目标,即经常遭受或易于遭受犯罪的对象,如深夜独身一人的女子。
  (1)中观角度热点警务研究的必要性。经研究,犯罪热点具有较为显著的几个特征,具体为:时间性、空间性、聚集性、层级性、相对稳定性与动态性。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犯罪现象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意识形态情况、公共管理水平等宏观因素相挂钩。但是在这中国从“新时期”向“新时代”迈进的过程中,我国政治经济、公共管理水平、文化等宏观因素已经达成了相对稳定的态势,这并非警察可控。我们发现。犯罪热点的范围正不断经历一个“微缩化”的过程。从宏观向中、微观的层面逐渐过渡的犯罪热点研究,体现了公安机关致力于从社区的角度,统筹街区、路段、建筑等微观地域警务工作的的更具实践意义的目标。
  犯罪热点分析作为犯罪行为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积极、准确识别犯罪热点,有利于公安机关辨别犯罪现象与人、时空之间的内在关系,及时把握诱发犯罪现象的诸多因素;有利于警务工作、打击犯罪的精准性与及时性;有利于为犯罪预警的相关工作提供信息来源,从而加强公民的防范意识;也有利于警方对巡逻路线、巡逻盘查时间等防范控制活动提供参考与选择。
  1.国内外热点警务背景
  1.1美国热点警务模式相关
  上世纪最后三十年,是美国警务理念和相关研究蓬勃发展的三十年,相关学者不仅围绕传统警务模式进行了相关实验和批判,还积极推动警务创新,形成了社区警务、问题导向警务、第三方警务和热点警务等一系列创新的警务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警务工作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的安全感和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区分了传统的警务运转方式,着眼于犯罪现象相对频发的中观、微观地点,进行了指引性犯罪干预,定义了热点警务(hot spots policing)的相关概念,并积极进行科学设计的警务实证研究。美国的警务研究者和实践者们意识到,随机的机动巡逻无法促进警察和市民形成良性互动,只有采用具有时空针对性的指导性巡逻和专门性巡逻,才能提升实名的安全感和对警察的信任,才能有效警示有犯罪倾向之人。
  现代环境犯罪学和空间统计学的发展为热点警务相关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美国犯罪学家Cohen和Felson提出的日常活动理论以及Cornish和Clarke提出的理性选择了理论也为热点警务的有效性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有关犯罪热点和热点警务的相关实验研究也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是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重复报案地点研究,研究表明:该市百分之五十的报警电话来自于该市那固定的百分之三的街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理想的情况下,如若明尼阿波利斯的警方能够加强那百分之三的街道的巡逻并对保证该地区的绝对安全,该市将会立即减少百分之五十的报警和犯罪。诸如此类的众多相关研究催生了美国加强在犯罪易生地(Criminogenic Places)的警力资源投放的实践宗旨。
  总得来说,从热点警务在美国的应用来看,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不是完美的。热点警务的重点在于预防犯罪热点发生犯罪现象,成功的犯罪干預多为多阶段的预防,做到“多管齐下”,即在监管、计划、实施 、宣传、维护等层面多维度干预犯罪。然而犯罪预防效果缺失的现象也大有所在,主要是警察能见度较低,干预期间较短,干预程度不够导致的干预项目的“余威”丢失较快。
  1.2中国热点警务模式相关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新时期向新时代迈进,从“十三五”规划向“十四五”规划迈进的大环境导致的相应社会矛盾必然存在。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政策使得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城市犯罪的压力虽较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有所缓和,但因人们家庭环境、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其对我国警务工作的挑战仍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的警务模式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美国犯罪学以及热点警务相关的研究是依托大量数据以及数理统计,结合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实证研究。而中国的相关警务研究大多局限于政策、法学,热点警务的研究更是由地理学科的学者主导,研究方向主要是进行空间分析,与犯罪学相关知识的结合显得比较有限。
  热点警务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硬性指标之一的就是其科技性,不光是其在研究过程中对科技的要求较高,在实践中,也对许多硬件有着相关要求。200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批复了《“金盾”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资金概算》,并在2006年5月完成了“金盾”工程的建设。我国公安机关积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设“金盾工程”,有效促进我国警务工作对犯罪干预和社区治理动态管理,利于实现科技强警目标。2009年,我国公安部以“三个统一”为思路,即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软件,提出了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的相关概念并着手研发并最终投入使用。PGIS对热点警务的实践是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的,该软件使用了密度分析、聚类分析等空间统计学分析工具,能够遵循设定,形成所要求的类型的犯罪热点分布图。不仅如此,PGIS还可以使用逐帧回放的功能,对犯罪热点的转移情况进行适时准确的监控,为我国公安机关热点警务的相关实践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除了这些硬性科技对我国热点警务研究实践的支持,一些“软”的政策,也为相关研究实践提供了政治基础。如: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以信息化委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和“最大限度将警力摆上街面”等重要政策性指导,皆助推了中国的热点警务研究和实践工作。
  2.我国社区警务与热点警务结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城市规划建议,各大、中、小型城市纷纷推广街、区制管理,取消了封闭式的小区、街道管理,为社区治安带来了挑战,社区警务应运而生。
  社区是由街道、小区组成的,从街道和小区的视角来看,街道警务或者小区警务形成的单位过多,又由于犯罪现象不会是均匀分布的,这个小区或街道发生的犯罪事件比较多,那另一个小区或街道发生的犯罪事件可能就会相应减少。因此,确定社区警务的相关概念并投入实践,有利于公安机关对警务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针对比较和平的区域,可以适当减少警力部署,将空闲的警力分配到犯罪事件频发的区域去,这实际上是一种警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社区中的犯罪具有较为稳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犯罪行为人的身份构成主要是社区居民,其次是流动人口。在现代社区中,邻里纠纷导致的治安问题和相关案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的礼俗社会不复存在,居民间逐渐缺失了亲属关系,传统文化无法再禁锢居民们的思想,不再起到约束居民行为的作用。换言之,社区居民的个体行为不再受道德规范,共同利益,小群体规则的限制。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社会地位社会阶级的人混住在同一个社区内,加之现代精致利己思潮的影响,导致社区居民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有的甚至激化为治安事件乃至于刑事案件,导致社区原居民犯罪数量有所增加。此外,经统计,流动人口犯罪数量也有所增加。所谓流动人口,主要指的是在社区租住的居民。这类居民主要由农村务工人员、集体租房人员构成。此类人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要收入低,文化水平低,生活习惯差,拉帮结派多。他们常常因一些琐碎小事大打出手,引起寻衅滋事犯罪。甚至有一些年轻气盛的文化水平不高的居民,抵制不住诱惑,落入黄、赌、毒的犯罪中去,不免令人嗟叹。
  在社区警务形式如此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将热点警务融合到社区场域治理中去,对社区警务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上文已经说到,热点警务和社区警务都可以促成警力的有效分配。热点警务即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经验的分析,运用GPS,PGIS等相关技术,在确定犯罪热点区域或犯罪热点人群后,对某个区域或者点进行犯罪干预,如巡逻、盘查等。此外,研究表明,热点警务不但可以降低热点区域的犯罪率,还会对周边区域起到辐射作用;不但可以警示潜在犯罪者,还会对其周围人起到辐射的警示效果。
  3.社区犯罪热点的治理方法
  做好社区犯罪的防控,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对公安机关的信心,打击违法犯罪潜在人员的犯罪欲望,就要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理手段。现代热点警务工作对犯罪热点地区、热点人群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制定并实践了大量的犯罪干预手段和机制。犯罪干预是热点警务的主要手段,也是解决犯罪热点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仅仅着眼于犯罪干预,显然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日益繁杂、多元的犯罪现象和社区治理工作。必须抓住次要方面,发展次要方面,拓宽思维,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现社区犯罪的科学有效防控。   (1)警务工作理念需转变。上文我们已经说到,社区犯罪现象的增加来自于几类人群,其中的重要人群之一就是原住居民,而原住居民违法犯罪频率增高的原因又来自于传统观念,传统礼教等理念层面的东西不再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现代居民的行为主要受“精致利己”“过度自由”等开放性理念的影响(我们无意抨击这些理念,仅针对其“双刃剑”不利的一面)。因此,为适应居民理念的转变,警务工作的理念也应当进行适当的转变或者说进化。警务工作的视角不应只着眼于宏观或者微观,而应在确定了宏观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集合一定数量的微观而成中观,从中观视角下统筹警务工作,统筹社区治理。此外,社区居民永远是社区的主体,消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观点,社区治安也应当“从社区居民中来,到社区居民中去”,积极推进居民自治,将警务工作与居民自治相结合,实现警察与居民的互利共赢。
  (2)促进社区警民合作,拓宽信息来源。上文谈到,应当转变警察与居民“各管各”的思想,促进警务工作与居民自治相结合。其中,一个重要且有效的举措就是增强信息流动,搭建信息共享网络。通过构建信息共享网络,公安机关可以及时获得居民对犯罪现象的举报、对潜在犯罪热点地区的担忧,及时掌握社区的发展和安全状况等;社区居民可以及时获得热点警务的相关公告,及时掌握社区治理与犯罪防控情况,增强警务工作透明度,提升居民获得感与安全感;潜在犯罪人员以居民的身份生活在社区中时,在接收相关警务信息后,犯罪冲动可能被打压与浇灭。发展社区警务信息源,应当充分重视线上线下的信息整合,利用“互联网+”时代便捷,将线下真实的居民生活的社区转变为线上的虚拟社区。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警察及时把控居民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互相交流,也有利于与警察直接沟通自己的担忧和感受等。不仅如此,公安机关也应针对组成社区的各个小区、街道,发展社区服务志愿者,社区治安志愿者,并集中培训,形成以警员为主,志愿者为辅的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队伍。总而言之,发展社区警务信息源,促进线上线下社区相结合,形成多层次治安防控队伍,能够促进民警与居民的合作,增强警民凝聚力,增进警民互信,加快信息更新速度,及时掌控犯罪热点的转移,更能够有效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最终实现社会社区的和谐稳定健康。
  (3)以现代技术为导向,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完善社区治安,形成科学的犯罪防控体系,就必须积极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根据犯罪热点的相关定义,我们认为,如果要对犯罪热点的分布进行可视化和精确的记录和把控,就必须采用“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GS)技术。他们分别可以实现犯罪热点的可视化和分布研究,犯罪热点的精准定位,和犯罪热点以及社区各组成部分的动态变化,有利于警务指挥部直观地了解犯罪现场的环境信息并作出相关部署决策。此外,上文提到的实现警民合作,搭建虚拟社区、构建专业的警民沟通平台的观点,也需要技术层面的相关支持。
  4.热点警务工作对社区治理的影响与启示
  4.1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为精确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决策依据。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使用现代警务工具如GPS,PGIS等,可以对犯罪热点进行分析,公安机关的警务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经验和历史数据及时、准确地把握犯罪高发地点和潜在犯罪人群,可以为社区警官精确及时打击犯罪提供决策依据。根据热点警务的相关工作以及相应的分析,社区警务指挥机关还可以适当增加这些区域的警力资源,加强巡逻和盘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将热点警务运用到实际中,可以有效避免巡逻和盘查的盲目性,实现打击犯罪的精确性和高效性,能够实现警力的科学合理部署。最后,从意识层面的影响来看,热点警务的成功实施,有利于降低犯罪现象发生的频率,能够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提高居民对警务工作的认可度和对社区公安机关的信任度,能够起到威慑潜在犯罪人员的作用。
  (2)从国内外的情况对比来看,国外对热点警务的相关研究和实验是较为系统化的,包含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实验效果评估、反馈改进,并依托专门的学术机构在理论、方法论和模型上都比较成熟。而在国内,我国对热点警务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理论层面的分析,对相关模型的构建和使用稍显不足,可能导致“纸上谈兵”现象的出现。此外,国内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不同时空关系的层面上付出的研究和进行的思考较少,加之国内情况与国外宏观条件的差异较大,照搬国外研究,盲目运用至国内,甚至会对我国热点警务实践产生与理想相反的效果。
  4.2启示
  为了更好地促进热点警务工作与社会场域治理的结合,我国公安部、研究犯罪学的学者们应在诸多犯罪理论、空间制图理论、统计学的相关研究中付出力量。还应当提供科学的相关学科的模型,推动热点警务的相关实验实践,并科学评价,扩大优势,弥补不足,做出改进。此外,社区警务、情报主导警务仍然是现代警务模式的主要形态。如果要发挥热点警务合理分配警力资源、精准预防犯罪的积极效果,就必须整合精细的犯罪地理环境等数据信息,必须增强犯罪分析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更必须要其他警务模式与热点警务模式的严密配合,还需要科学的实验支持和理论、政策支持。由此,中国的社会治理与热点警务相结合之路还道阻且长。
  参考文献
  [1]薛向君,当代美国警务理念与模式创新[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90.
  [2]杨学锋,热点警务的犯罪学理论基础与实践评估[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3-39.
  [3]杨学锋.犯罪地理画像技术的犯罪学基础及软件评价[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8,(2):17-19.
  [4]吴玲,美国热点警务模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6-31.
  [5]刘思思,国外街区警务相关研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教导刊(社科学论),2019,(14):153-154.
  [6]黄园,基于犯罪热点分析的社区警务发展新路径[J],培训课堂,2017,(9):33-37.
  [7]郑害、杨涵,犯罪热点研究进展综述[J],犯罪研究,2014,(6):102-110.
  [8]陆娟、汤国安、张宏、蒋平、吴伟,犯罪热点时空分布研究方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4):419-425.
  [9]SPELMAN W, Criminal Careers of Public Places[J], Crime prevention Studies, 1995,(4):115-144.
  [10]Grubesic T H, Mack E A, Spatial-temporal interaction of urban crim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 2008,24(3):285-306.
  [11]陆娟,张宏,犯罪热点相关问题探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3(5):49-5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警官学院2019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A2019007
  作者简介:夏凡,(2000.8--),女,汉族,江苏海安人,江苏警官学院本科在讀,治安学方向。
  孙心恬(2000.5--),女,汉族,江苏江阴人,江苏警官学院本科在读,治安学方向。
  王康(1999.1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警官学院本科在读,治安学方向。
  王俊懿(2000.8--),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警官学院本科在读,治安学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到党校教师的特殊性,肯定党校教师在党的理论创新当中的重要作用,也对党校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满足各级干部新期待,进一步强化基层党校的师资力量,是提升干部培训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针对如何加强基层党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可操作的路径选择:着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多措并举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以及完善教师科研工作长效机制等。  【关键词】党校;教师
期刊
说起异地采访,大家都想起传统的采访方式,就一个采访主题,由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主办,中央级媒体、省内主流媒体共同参与,完成相应的报道任务。而“异地”,多在省内,参与媒体多以本地为主,也有部分外地媒体参与,但次数不会很多,规模也不大,呈现形式也比较单一。  早在2005年的时候,网络媒体开创了到各地采访的记录。以网络媒体为宣传主体的“网上行”活动在各地得到了积极实践,这种由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主办,由国务院
期刊
【摘 要】国企党建工作,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取得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制约了党建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改进。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党建工作 问题 对策分析  1.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是国民
期刊
【摘 要】红船精神是国家进入现代化阶段所必须的精神,涵盖首创、奋斗和奉献三方面。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通过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新媒体传播的路径,从而有利于研究生增强创新意识、形成良好品质和培养奉献精神。  【关键词】红船精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酝酿的伟大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先进阶级、先进知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体制的变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出现巨大转变。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企业;思政工作;有效性  引言  新形势下,企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和方针的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将党的思想、方针和路线传递给企业员工,同时又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符合企业实际情
期刊
【摘 要】“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五加二”总体布局,是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障。本文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实际出发,探讨如何抓牢抓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载体和形式,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实现政治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新常态发展下能够让我企业业更快的发展,一直都是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从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分析了新常态下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常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引言  对于企业来说,加强对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提升自身政治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自身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融合视角下,探讨如何更好建设军民基层文化服务策略,军民相护相拥的传统美德由来已久,军民融合历来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美事,在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军民基层文化建设更应该搭乘时代的顺风车,选取符合群众需求,满足大众口味的优质文化内容,及时更新文化内容,确保军民文化建设事业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军民融合;公共文化;基层建设  引言  百年近代史,尽是血与泪,自工
期刊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媒体早已在我国高校学生中普及,并且由于手机媒体的多方面性,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上网可以浏览到全球各地的各种思想信息,其中有很多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消费观念等,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很大的挑战,但同时利用手机媒体也可以随时随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
期刊
【摘 要】社会治理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推进基层党建在社会治理的作用,可以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创新:首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的作用。其次,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体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最后,推进多方联动,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完善。  【關键词】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  1.社会治理概念界定  社会治理这一概念首次在我国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