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名著考查的趋势及对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ktadxx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2”,专门用三百余字来谈“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很有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在中考、高考以及各种类型的考试试卷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名著的考查。名著考查怎么考,平时怎么开展名著阅读,都有很多探索和追寻的内容。
  201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考查题就很有代表性,不妨从这道题的分析中归纳出一些名著考查的趋势,同时对我们今后的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产生有益的启示,寻找到相应的对策。
  2013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名著阅读。
  (1)保尔·柯察金是长篇小说《 》中的主人公,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 (作者名)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困难条件下写成的。
  (2)试卷开头标注的歌曲名称是“一个师傅仨徒弟”,其实取经队伍中还有一位称唐僧为师父的“徒弟”。请结合右侧动画片截图与你的阅读经历,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请概括出这位“徒弟”成为取经队伍成员的过程。
  ②请简要评价这位“徒弟”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
  一.名著考查的四大趋势
  趋势一:注重基础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对阅读材料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这一举措无疑是为在教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旨在引导学生向自主阅读的书桌靠拢。阅读建议也会有效地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实际教学中,学生有没有真正进行名著的阅读,首先看他名著的相关基础知识有没有掌握。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及生活时代、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等等方面的常识是必须要掌握的。例题第⑴题正是体现了基础性的考查原则,考查了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还涉及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经历。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提醒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做一个有心人,记住这些常识性知识。
  趋势二:注重趣味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将承载着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相统一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影像技术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图像、影像等带来的视觉文化开始影响着语文教学。大量涌现的图画印品常常在学生身边出现,同学们也习惯在视觉盛宴中感知美,他们的审美倾向与审美情趣因此或多或少有所改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影响了几代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的“小人书”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对“图”情有独钟,自然引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图”“文”并存的现象进行思考与探索。
  为了在读“图”时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命题者在第⑵题题干表述部分就提醒学生观察动画片截图,寻找“取经队伍中还有一位称唐僧为师父的‘徒弟’”。学生在读图时,自然会兴趣盎然。而且判断这位“徒弟”是谁。能够根据图画上面的形象,结合平时的阅读经历,变换成与之相关的情节概述。所以第一问就设计了“请概括出这位‘徒弟’成为取经队伍成员的过程”的一道题。这样的题型,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情况,而且考查了学生对“美”的画面的欣赏与感悟。不但体现了一份试卷检测的严肃性,同时也体现了特定年龄段所要求的“趣味性”,可谓“趣”味盎然。
  趋势三:注重探究性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取经,之后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
  不容否认,白龙马在《西游记》里一直是把自己当作唐僧的徒弟的。我们在书中可以找出很多事实加以证明。第30回,白龙马听人讲唐僧是个虎精,心中暗想:“我师父分明是个好人,……必然被妖怪把他变做虎精,害了师父。怎的好?怎的好?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同是这一回,白龙马叫了八戒“师兄”,吓了八戒一跳,他还安慰八戒“哥啊,你莫怕我”,并劝得八戒请来大师兄救师父。第69回,行者要龙马尿治病,龙马又叫“师兄”,行者称他为“兄弟”。不说白龙马自个儿,就是八戒在第23回时不也称其为“弟兄”。他说白龙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弟兄之情”。行者则叫八戒莫攀他,因为这是“各人的功果”,实际上也间接承认了白龙马是他们的师弟。
  他的活动在《西游记》中所占的篇幅不多,性格表现不是很明显、突出。白龙马的刻画不是没有缺点。如形象不够丰满,在鹰愁涧时与西行时的性格不太统一,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他有胆略,不会讨欢喜,不会突出个人……他只是默默地干着并非引人注目却又必不可少的事。
  以上故事情节,只要是系统阅读了名著的同学都会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探究”一词的注释: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试卷中第⑵题的设计,就是要求学生在某一故事情节或整部名著中“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这就对学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考生必须对名著真正进行了阅读,否则将难以探寻到相应的故事情节;必须具备探索的意识和筛选的能力,否则同样不能解答。这正体现了名著考查的“探究性”。
  趋势四:注重关联性
  例题第⑵题第二问:请简要评价这位“徒弟”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这道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西游记》中有关白龙马的为数不多的几处情节关联起来,前面的故事也许为下文埋下伏笔,后面的故事也许是前面故事悬念的解答。学生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地阅读,就不能弄清前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相互之间的渗透性。如果只是断章取义,只及其一,不及其余,就会失之偏颇了。
  当然,名著考查的趋势也许还有其他,但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应着重关注名著考查的四性。学生无论是平时的阅读,还是完成名著的作业,都要建立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
  二.名著阅读的三大对策
  面对名著考查的趋势,在平常的名著阅读活动中,我们又将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呢?
其他文献
晓苏:汪老师,您好!听说您近年就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做了一些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有关系吗?  汪政:是的,是我与南京师范大学的何平老师一起做的,最近将结集为《阅读的解放》出版。我以为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活动。  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运用文学批评。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并且在学习中尝试运用,
“语文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有偏于理论角度的“素质说”,有偏于实践角度的“能力说”,也有两者兼之的“综合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这段阐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文字看,我以为“语文素养”应是指一个人在语文方面养成的
近期学校组织了许多听课活动,课听得多了,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学生怎样学语文呢?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我们县开展了“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是解放了,但是教师“引导”的作用没发挥好,师生对语文学习到底学什么,一片茫然。我觉得我们还是站在这三个层面来把语文学好比较实际一些。      一.读懂文本    认识字词,懂得词意,弄懂句意。在理解文章字面
体悟教学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正在逐步被重视并兴起的课堂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江苏省教研室配套发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大量出现了“体验”“体会”“感悟”“领悟”等词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更是明确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这些都意在引导老师新教材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引领学生体验参与,启发学生感受领悟。因此,加强
什么是直觉?朱光潜先生说:“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能领会那事物的形相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这是知的最初阶段的活动,叫直觉。”直觉是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理性直观认识,它是感觉与思考、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概念熔于一炉的特殊产物。而艺术直觉则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客体的感性形式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直觉最基本的特征是:  (一)直接性。艺术直觉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也常常占有极大的比重。怎样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我们的一点浅见。    一.因文释义、缘境解句的语境意识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可分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作用、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广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两种作
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这里所说的“形象”放在文章范畴里,就是指文章所描述的对象,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画面。文章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即文章中的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甚至事件本身也是一个形象(叙事的曲折有致也会给人以形象感);把这些
一    深秋时节,校园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青橙诱人的果实。太阳到处,溢彩流光;微风来时,清香满园。艺术班的同学每天在树下写生,引得行人纷纷驻足。  秋色真美。要求同学们据此写一篇作文,应该不会很难吧,我想。于是,上作文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内容充实、文情并茂的文章。  两节课后,三分之一的同学没能交卷;批阅完毕,好文章寥寥无几。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惊诧之余,我不得不认真
有个真实的故事,叫“墙上的洞”,发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当年,那里的人们,贫富悬殊特别大,住在贫民街区的人从不接受教育。难道他们不想学习吗?为了寻求这一疑问的答案,有识之士设计了一项实验。实验者在临街的一面墙上打了个洞,正好够放一台电脑,并在孩子们跳跳就够得着的地方装了一个触摸屏。时间不久,贫民街区的许多孩子们陆陆续续聚集到那里。终于,有个胆大的,用手摸了一下触摸屏,于是孩子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世界。
现代诗歌以不轻的比重和迷人的魅力分布在初中语文各册教材中,用心去揣摩,会发现不仅能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无限魅力,同时在写作上也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典范,让他们不再惧怕现代诗歌。下面主要以第六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我们的解读。    一.异彩纷呈的句群    1.动词引领式  由一个动词引出三句由“_______的_______”(偏正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句式。如:《我爱这土地》由“歌唱”引出“这被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