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大学校园治安环境日益复杂,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亟待提高。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有效预防案件、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已成为一个必须加以重点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承载的责任日益加重,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的隐患增多,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极大挑战。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安全需求。如何与时俱进,构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安全教育格局,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格局的必要性
1、是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进而达到在大学生中普及安全知识的目的,要与时俱进构建安全教育新格局,使安全教育在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干预下,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长效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也为今后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正直守法的公民奠定基础。
2、是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必然选择
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和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管理方式日益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这使得当前高校周边总体形势比较严峻,引发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问题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侵害学校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这类案件的发生,不仅会给学生本身及家庭造成伤害,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严重时将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网络化趋势也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世界的巨大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深切感受到。特别对于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也因此成为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争夺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主要工具。
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新与旧观念交锋,先进与落后对垒、东方和西方文化碰撞的变革时代,他们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评价体系、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大学生正呈现出“阅历的复杂性、交际的广泛性、成才的迫切性、动机的多样性、思想行为的相对隐蔽性”的特点。学生自主性的增强与传统管理模式的矛盾也使得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校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从近些年来发生在校园内外涉及学生意外伤害的典型事例来看,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保管自己贵重物品、现金的经验,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也有一些学生在受到不法之徒欺骗或威逼利诱。二是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一些大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留下了种种安全隐患。三是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一些学生是因为经受不住社会上的极端个人主义、享受主义的诱惑,导致违法犯罪。因此,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安全文化教育、引导、塑造和渗透功能,使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展板、报纸宣传等平面媒体传统方式进行。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尽管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互联网、手机等各现代信息化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安全教育,就限制了安全教育的效果与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被摆在不重要、可有可无的位置,多数高校未能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必修课,没有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无专职教师担任授课任务,也没有订制统一的教材供学生学习,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时间上、内容上和效果上缺乏保证。
二是安全教育内容不够完善。安全教育基本上被片面地理解为法制宣传和治安、交通、消防等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教育,许多高校也建立了相关的安全教育制度,而社会形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等并未被纳入该教育范畴,导致它们之间自成体系、互不联系,亟待加经改进和完善。
三是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实效性不够。大学生安全教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安全对策教育等方面,通过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学生逐步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是“行”的教育。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的教育,减少或忽视了“行”的教育,在保障学生的人身、合法财物不受侵害的教育有,仅有“知”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和正当防卫、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等方面的教育。
四是安全教育全员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战”,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学校管理体制上没有形成合力。安全教育制度由于缺乏全员参与而未形成长效机制。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育人的场所,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积极挖掘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研究安全教育规律,创新安全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采取有效手段,切实加强寻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1、实施一项工程,即“安全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程。高校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和高度出发,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素质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安全素质教育置于同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普遍的、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队伍,即:专门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研究的师资队伍。安全知识、应急处置能力的获得,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他人的传授,二是自己成长经验和积累,但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前者是主渠道。为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高校应在保卫部门设立“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研室”,配备专兼职教师,专门负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讲授工作。
3、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建立一个网站,即“安全教育网”。当今时代,网络早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受知识、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同时网络也成了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传播不健康思想的主要工具。高校保卫部门要建立专门的网站和网页,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知识,如防火防盗、逃生自救等知识在网络上公开宣传,结合生活学习中的事故、案例进行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还可以开辟大学生学习交流的网上论坛,收集大学生广泛关注的信息,传播最新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通过舆论引导,在高校营造一个人人都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处处能感觉安全存在的大环境,使广大学生在追求自身安全中自觉不自觉地获得科学的安全知识、安全观念。
4、成立一个社团,即“大学生安全协会”。为更好地宣传安全知识,使更多学生重视安全问题,在学校保卫部门的引导下,有组织地聚集一批热心安全工作的大学生,学习安全理论,研究安全问题,宣传安全知识,参加安全实践,通过调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学校保护学生安全工作的群众力量,推动群防群治工作格局的建立,全面提升广大学生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
5、开展安全文化活动
搭建一个平台,即设立“安全文化艺术节”。高校可根据学校实际,以“119”消防宣传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为契机,组织、发动全校师生,举办以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艺活动,创造一个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深厚氛围。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安全由感性上升到理发性认识。
6、建立安全教育基地
建立一个基地,即“安全教育基地”。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感受诸如火灾、地震等安全问题,增强广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依托消防、公安部门训练营地建立学生安全教育基地,每年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单项或综合应急演练活动。通过定期开展预案实战演练,巩固和深化应急知识教育成果,检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升大学生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强化各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管理、指挥调度和协同作战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承载的责任日益加重,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的隐患增多,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极大挑战。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安全需求。如何与时俱进,构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安全教育格局,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格局的必要性
1、是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进而达到在大学生中普及安全知识的目的,要与时俱进构建安全教育新格局,使安全教育在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干预下,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长效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也为今后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正直守法的公民奠定基础。
2、是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必然选择
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和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管理方式日益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这使得当前高校周边总体形势比较严峻,引发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问题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侵害学校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这类案件的发生,不仅会给学生本身及家庭造成伤害,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严重时将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网络化趋势也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世界的巨大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深切感受到。特别对于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也因此成为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争夺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主要工具。
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新与旧观念交锋,先进与落后对垒、东方和西方文化碰撞的变革时代,他们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评价体系、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大学生正呈现出“阅历的复杂性、交际的广泛性、成才的迫切性、动机的多样性、思想行为的相对隐蔽性”的特点。学生自主性的增强与传统管理模式的矛盾也使得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校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从近些年来发生在校园内外涉及学生意外伤害的典型事例来看,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保管自己贵重物品、现金的经验,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也有一些学生在受到不法之徒欺骗或威逼利诱。二是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一些大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留下了种种安全隐患。三是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一些学生是因为经受不住社会上的极端个人主义、享受主义的诱惑,导致违法犯罪。因此,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安全文化教育、引导、塑造和渗透功能,使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展板、报纸宣传等平面媒体传统方式进行。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尽管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互联网、手机等各现代信息化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安全教育,就限制了安全教育的效果与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被摆在不重要、可有可无的位置,多数高校未能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必修课,没有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无专职教师担任授课任务,也没有订制统一的教材供学生学习,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在时间上、内容上和效果上缺乏保证。
二是安全教育内容不够完善。安全教育基本上被片面地理解为法制宣传和治安、交通、消防等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教育,许多高校也建立了相关的安全教育制度,而社会形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等并未被纳入该教育范畴,导致它们之间自成体系、互不联系,亟待加经改进和完善。
三是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实效性不够。大学生安全教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安全对策教育等方面,通过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学生逐步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是“行”的教育。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的教育,减少或忽视了“行”的教育,在保障学生的人身、合法财物不受侵害的教育有,仅有“知”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和正当防卫、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等方面的教育。
四是安全教育全员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战”,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学校管理体制上没有形成合力。安全教育制度由于缺乏全员参与而未形成长效机制。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育人的场所,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积极挖掘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研究安全教育规律,创新安全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采取有效手段,切实加强寻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1、实施一项工程,即“安全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程。高校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和高度出发,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素质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安全素质教育置于同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普遍的、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队伍,即:专门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研究的师资队伍。安全知识、应急处置能力的获得,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他人的传授,二是自己成长经验和积累,但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前者是主渠道。为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高校应在保卫部门设立“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研室”,配备专兼职教师,专门负责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讲授工作。
3、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建立一个网站,即“安全教育网”。当今时代,网络早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受知识、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同时网络也成了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传播不健康思想的主要工具。高校保卫部门要建立专门的网站和网页,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知识,如防火防盗、逃生自救等知识在网络上公开宣传,结合生活学习中的事故、案例进行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还可以开辟大学生学习交流的网上论坛,收集大学生广泛关注的信息,传播最新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通过舆论引导,在高校营造一个人人都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处处能感觉安全存在的大环境,使广大学生在追求自身安全中自觉不自觉地获得科学的安全知识、安全观念。
4、成立一个社团,即“大学生安全协会”。为更好地宣传安全知识,使更多学生重视安全问题,在学校保卫部门的引导下,有组织地聚集一批热心安全工作的大学生,学习安全理论,研究安全问题,宣传安全知识,参加安全实践,通过调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学校保护学生安全工作的群众力量,推动群防群治工作格局的建立,全面提升广大学生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
5、开展安全文化活动
搭建一个平台,即设立“安全文化艺术节”。高校可根据学校实际,以“119”消防宣传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为契机,组织、发动全校师生,举办以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艺活动,创造一个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深厚氛围。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安全由感性上升到理发性认识。
6、建立安全教育基地
建立一个基地,即“安全教育基地”。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感受诸如火灾、地震等安全问题,增强广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依托消防、公安部门训练营地建立学生安全教育基地,每年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单项或综合应急演练活动。通过定期开展预案实战演练,巩固和深化应急知识教育成果,检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升大学生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强化各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管理、指挥调度和协同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