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特征;内涵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18—02
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学说及毛泽东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认清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特征
1. 时代性。邓小平曾说:“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说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还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从本质上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依赖于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邓小平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要以人为主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社会才能全面进步,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因此,要把教育工作和科学研究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科学技术和人才的教育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也体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时代性。
2. 战略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培养人才,让教育本身现代化,只有教育实现了现代化,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放眼于世界,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因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教育面向未来,就是要着眼于培养和发展新世纪的人才,这揭示出人才战略的重要性,要求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有预见性,要以长远的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工作。“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深刻地体现了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属性,揭示了新时期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3. 实践性。邓小平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重要的是国家在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时务必要将教育的结构和发展规模与当今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就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邓小平“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思想体现出的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很大的影响力。
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政策,就要把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工作一定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要求相适应,使受教育者学到的知识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相适应,这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更加特殊的作用。“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新一代的受教育者热爱劳动、热爱工农、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优良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途径,也是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邓小平理论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涵
1. 尊重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多次搞政治运动、阶级斗争,伤害了大批知识分子。尤其是“文革”十年,对知识分子残酷迫害,许多学校被迫停办,大学被迫关门,导致人才奇缺。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呼吁全党全社会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不对,而是缺乏人才。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批合格的人才。邓小平在一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人才问题的重要性,他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是人才。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文中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这对长期以来把知识分子排斥在劳动人民、工人阶级之外的现实是一个有力的批判。邓小平一贯把教师当作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他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他称赞教师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无产阶级立了很大功劳。邓小平十分关心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主张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让科学技术人员把最大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来,至少必须保证六分之五的时间搞业务,要解决知识分子的住房,提高工资待遇,解决夫妻分居等问题。他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
2. 培养人才。邓小平指出:“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要“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邓小平认为,教育问题的实质是人才的问题,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他特别强调要在教育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邓小平“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社会性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大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邓小平在这里十分清楚地阐明了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在人力资源开发中,邓小平尤其重视人才的培养。
3. 依靠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培养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教育决定着人才的储备和供给,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教育必须担负起提高全民族素质、开发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任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他的基本思路是,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为此,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的突出作用。他指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会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18—02
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学说及毛泽东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认清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特征
1. 时代性。邓小平曾说:“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说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还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从本质上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依赖于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邓小平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要以人为主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社会才能全面进步,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因此,要把教育工作和科学研究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科学技术和人才的教育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也体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时代性。
2. 战略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培养人才,让教育本身现代化,只有教育实现了现代化,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放眼于世界,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因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教育面向未来,就是要着眼于培养和发展新世纪的人才,这揭示出人才战略的重要性,要求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有预见性,要以长远的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工作。“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深刻地体现了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属性,揭示了新时期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3. 实践性。邓小平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重要的是国家在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时务必要将教育的结构和发展规模与当今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就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邓小平“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思想体现出的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很大的影响力。
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政策,就要把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工作一定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要求相适应,使受教育者学到的知识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相适应,这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更加特殊的作用。“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新一代的受教育者热爱劳动、热爱工农、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优良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途径,也是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邓小平理论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涵
1. 尊重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多次搞政治运动、阶级斗争,伤害了大批知识分子。尤其是“文革”十年,对知识分子残酷迫害,许多学校被迫停办,大学被迫关门,导致人才奇缺。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呼吁全党全社会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不对,而是缺乏人才。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批合格的人才。邓小平在一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人才问题的重要性,他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是人才。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文中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这对长期以来把知识分子排斥在劳动人民、工人阶级之外的现实是一个有力的批判。邓小平一贯把教师当作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他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他称赞教师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无产阶级立了很大功劳。邓小平十分关心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主张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让科学技术人员把最大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来,至少必须保证六分之五的时间搞业务,要解决知识分子的住房,提高工资待遇,解决夫妻分居等问题。他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
2. 培养人才。邓小平指出:“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要“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邓小平认为,教育问题的实质是人才的问题,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他特别强调要在教育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邓小平“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社会性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大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邓小平在这里十分清楚地阐明了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在人力资源开发中,邓小平尤其重视人才的培养。
3. 依靠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事情成败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培养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教育决定着人才的储备和供给,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教育必须担负起提高全民族素质、开发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任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他的基本思路是,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为此,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的突出作用。他指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会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