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是对一个社会当时状况的反映,日本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日本文学在中国的唐朝时期深受中国文学影响,分析日本文学的特征不仅有助于了解日本的文学,更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平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也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发展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安时代是日本文学承上启下的一个发展阶段,自己本民族的文学开始在这个时期逐步得到发展。本文以平安时代为基点,通过对平安时代背景透视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的发展状况,从主要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中挖掘出日本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平安时代;日本;日本文学;特征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日本文学没有中国文学的历史深远。但是在7世纪的时候,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而全面地学习,它的文学随之也呈现一种发展的趋势。在8世纪之后,日本文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并逐渐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样式。而8世纪之后,一直到12世纪,这个时期也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平安王朝时期。
一、平安时代概述
(一)平安时代概念
日本在经历了奈良时代后,由桓武天皇执政。781年,桓武天皇两度迁都,最终在794年的时候把都城迁到了平安京(今天的京都,所以平安时代名称的来源是都城名称)。这次的迁都后,往后近1100年的日本都是以此作为首都,所以日本的历史学家们都很重视这个时间节点,把这个时间节点作为划分一个时代的分界点,这也就是平安时代的开端。在此后的四百年间,日本都是贵族执政,直到1192年由幕府控制了国家的主要权利。所以把自迁都之后到镰仓武家控制国家权利的四百年间称为平安时代。
(二)平安时代的社会背景
平安时代,对应的是中国的唐宋时期。从中国历史上看,唐宋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较繁荣的朝代。平安时代开始之出,中国经历了唐中期的开元盛世,在各方面都还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所以,在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密切,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在这个时期的日本,中国的儒学得到了发展。直到894年,即平安时代的中期日本废止了遣唐使,随之日本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国风文化。
从国家统治上来看,日本的国家政权是掌握在关白手中,处于摄关家族统治时期。天皇是日本的精神领袖,在那个时候,为了得到天皇的恩宠,摄关家族的女子多数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而且在入宫后她们还会召集有才的女子陪伴在身边。有一些颇有文采的才女还会被封为女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紫式部,这些女作家的身份并不低微,大多是贵族家庭,而且还从小接受了汉文、和文教育。
从社会制度上看,在平安時代,日本的婚姻制度是采取一夫多妻制。在这种婚姻制度背景下,有知识的女性就会通过自己的笔来书写婚姻的不幸。比如,日本著名的《蜉蝣日记》的作者的母亲就是藤原家族的一个小妾,一生婚姻生活都不幸福。
(三)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学发展
在平安时代的四百年间,这个时期不仅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重要时期,更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平安时代初期,日本文化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较深,这一时期主要是汉风文化的发展时期。因为在平安时代开启之前,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三世纪末以前,日本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他们并不知道能用文字记录所发生的事情。直到王仁到日本宣讲《论语》,日本人才开始引入和学习汉字。所以从四世纪开始的日本文学都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他们使用汉字来传达日本本族的思想情感,所以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字与表意之间的不协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而充分地表达日本本民族的民族感情是不容易的。到了9世纪后期,日本创造了假名文字,并逐渐把中国的汉字本土化,使之能够更有利于民族思想情感的书写。以《源氏物语》一书为例,书中的和文率占到了将近90%。到隋唐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统一的繁盛时期,所以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更加密切。此后,日本先后五次派使者访问隋朝,希望能学习中国各方面的文化。到平安时代,日本基本上沿用了大唐的政治模式。到了中世纪,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佛教传人了日本,日本逐渐走向开化。日本从生活方式到社会制度,从文化艺术到文学样式都全面引进大唐文化,甚至出现了全盘学习大唐文化的观点。在10世纪之后,日本的文学家们开始批评这种倾向,开始有了民族文学的觉醒。比如在《枕草子》一书中,清少纳言就对这种对大唐汉文化一边倒的倾向进行了批判。自此之后开始了外来文化的日本本土化之路,既吸收优秀的大唐文化,同时又注重保持本土的民族特色。比如日本人在吸收文化中坚持的“绳魂”以及“和魂”。
在平安时代初期的汉文学,日本主要是模仿唐诗的形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开始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种吸收改进汉文化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日本在这一时期编写的《古今和歌集》,它与汉文序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汉文序受诗学的影响,强调 “以志为本”,而和文序则强调“以心为本”。《古今和歌集》在汉文序上与和文序的不同就反映了汉文化日本化的文学现象。随着《古今和歌集》的出现,和歌逐渐在日本兴盛,所以汉诗也逐步朝着日本化的方向迈进。在日本的文学史史上,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平安时代除了汉文学在初期占有很大比重外,它的日记文学(以《蜉蝣日记》为代表)和歌文学、物语文学(以《源氏物语》为代表)都在这一时期占有较大比重。其中,物语文学的代表《源氏物语》的创作成功, 标志着日本古代的文学不再完全依附于汉文学,而是有了自己民族的独特样式。日本慢慢摆脱对汉文化的全盘吸收,逐步形成了独具日本特点的平安文化,也称作国风文化,由汉文学向国风文化的演变标志着日本文化开始走向自我发展之路。
二、日本文学特征
(一)对中国文学的借鉴,呈现交融趋势,进行创新。
平安时代是贵族统治时代,而在这一时代,绝大部分的上层知识分子(主要是以皇室贵族为代表)都十分崇尚大唐文化,他们把汉文学中的诗文看得最高,并且把能写诗当做是知识分子的荣耀,也是他们交往的资本。后来的日本文学评论家把汉诗称作是当时的“第一艺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敕撰三集,它是在平安时期由天皇命令编写的。敕撰三集中的任何一部集子,不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与中国诗文相差不大。中国梁朝的萧统在《昭明文选》中把律诗分为赠答、咏史、述怀等,敕撰三集的《文华秀丽集》和《经国集》也是完全按照萧统的分类方法对其中的诗文进行分类。除了分类方法,更夸张地是即便是作者的名字也中国化,把原本是四个字的日本名字进行简化,只选取其中的三个字。比如把作者小野岑守的名字取后面三个字,简化为野岑守,还比如把藤原冬嗣这个作者的名字去掉第二个字,署名藤冬嗣。不仅如此,日本当时在文学认知上也是直接沿用魏晋时期关于文学的认知。拿《经国集》这部集子来说,它的名称就是取自魏曹丕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为了指导日本的诗文创作,日本还把中国的文论引入日本,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歌经标式》,《歌经标式》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诗歌的歌论。里边所讲的主要是如何创作和歌,以及创作和歌所应遵循的一些文学规范。《歌经标式》里的核心观点都来自中国的《毛诗序》,在谈到文学的本质时,《毛诗序》认为写诗是为了言志,其原文如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而《歌经标式》在谈日本文学的本质时,也是全盘引用了这个观点,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把中国的“诗”字改为日本的“和歌”,称写和歌是因为心里有志要言。在写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上,日本摒弃了《怀风藻》的那种笨拙,全面学习中国文学,使用比喻和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在表达方式上也渐趋委婉,就连用典也沿用中国的典故。以《凌云集》中收录的淳和天皇的一首律诗为例,全诗如下: 春和春日游猎日暮宿江头亭子
二月平皋春草浅,千乘犯晓出城中。
鹑惊遥似星光落,兔尽还疑月影空。
合晴征船唯见火,连霄浦树岂分红。
今朝圣想期何后,不异周王猎渭风。
这首诗如果单独拿出来看,基本和中国的律诗没有什么差别。首先,在形式上,它完全是中国七言律诗的模式。分为首联、颚联、颈联、尾联四联,每句诗都是七个字。其次,从韵律上看,它完全是使用汉字音韵,中国的古诗讲究音韵美,强调诗句的平仄和押韵,这首诗平仄相间,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押“ong”的韵。最后,从创作技巧上来看,此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鹑惊遥似星光落,兔尽还疑月影空”就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除了比喻,“兔尽还疑月影空”还是对中国民间关于月中玉兔传说的化用。最后的“今朝圣想期何后,不异周王猎渭风”是化用周文王的典故,这个典故讲的是周文王在渭水河畔狩猎,最后得到贤才姜太公,用这个典故与前面的“今朝圣想期何后”对应。
(二)女性文学得到较大发展
在平安时期,另一个日本文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女性文学得到了较大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由女作家紫式部所写的《源氏物语》,这部巨作有54卷,用了百余万字写成, 主要是以平安时期宫廷中的贵族上层生活为核心来写的。此外还有由藤原道纲母写的日记体文学的代表作《蜉蝣日记》、由和泉式部写的日记体文学作品《和泉式部日记》都是日本散文文学的杰出代表。不管是日本的学者,还是中国的学者,都对这些著名作品进行过深入研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平安时代的女性对日本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都知道,日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假名”,而 “假名”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据传,“假名”是由平安时期的女性发明的,而且这些女性主要是当时的贵族。女性在书写自己的情感时,出于便捷的需要,她們便渐渐从中国的汉字的偏旁中剥离出一种新的文字,这种新的文字也就是后来的“假名”。“假名”的产生,对日本文学史具有推动作用,它对日本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到了平安时代中后期,大约是公元11世纪, 这个时候是假名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假名得到了广泛普及 。假名的广泛传播给了那些有想法,但是没有机会学习汉文的贵族女性一个写作契机,她们开始拿起笔书写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这个契机之下,女官的出现也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平安时期,那些天皇的妃嫔为了得到天皇的青睐,她们会召集有才的女子陪伴在身边。有一些颇有文采的才女还会被封为女官。比如当时天皇的妃子藤原彰子就在自己的身边召集了很多才女,将颇具才情的女子封为女官,比如写《源氏物语》的紫式部就是藤原彰子身边的一名女官,这部《源氏物语》被看做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 它的产生比英国的莎士比亚的喜剧早了三个世纪,比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和《红楼梦》都要早。因为《源氏物语》的开创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1966年的时候把其创作者紫式部列在了世界伟人行列。另外写《和泉式部日记》的和泉式部也是藤原彰子身边的一名女官,她的和歌在日本评价很高。还比如写《枕草子》的清少纳言就是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枕草子》如今在日本文学的随笔集中也占有重要位置。直到平安时代的晚期, 女性文学才渐渐失去光彩。
但不管怎么样,平安时期的日本女性在日本文学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日本文学增添了不少色彩,这样的女性对于文学如此大贡献在世界的整个文学史上也是鲜少见到的。
(三)注重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注重情与景的融合
由于在平安时代的女性文学得到了发展,女性作家也随之增多,女性作家们但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所悟所感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她们心思细腻,开始把目光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自然中的景来表达情感。下面将以《源氏物语》为例来进行分析。
《源氏物语》讲的是源氏与他的几位妃子的生活,这几位妃子也是书中的女主人公。书中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来源于自然中的植物名称,这些植物的特性也代表着以此命名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书中,有的女性性格热情似火,就像夏天的骄阳一样,作者在取名时就会选择一个跟夏天有关的植物来命名,而且这个角色居住的院落也是跟夏天有关,还会在院落里种上和夏相关的各种植物—— “庭前种着许多抚子花,有源于中国的,也有产于日本的,五彩缤纷甚为协调。庭中无乱草杂木,整洁幽静。抚子花傍着篱垣争奇斗艳,与这夕暮交相辉映,景致甚是美丽”(出自《源氏物语 常夏》);书中有的女性性格恬静,就像秋天一样安静,作者就会用与秋天相关的东西来给她命名,同样让她居住在一个暗示秋天的院落里,同样在院落里种上代表秋天的(比如菊花和桂花)植物。总而言之,就是用大自然的四季来代表四种女性的性格。紫式部成功地把日本本土的风土文化和对自然的感应应用到了作品之中,这对形成日本文学注重自然美的描绘的文学特征产生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在《源氏物语》一书中,有将近一半的卷名是来自植物名称。在书里,有一些野花让人产生怜爱之情,比如藤花”、“夕颜”;也有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植物,比如“柏木”、“杨桐”;还有一些象征着人物坎坷命运的野生草木,比如 “柯根”、“兰草”、 “早蕨”等;还有代表孤寂凄凉的“蓬生”,代表幽深美丽的“梅枝”。这些植物的名称经常在书中出现,它们的更迭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书中作者希望与自然建立亲密的联系,这有点像中国常说的天人感应。这种命名方法与当时所处的时代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在平安时代,贵族女性是养在深闺里的,她们没有自己的姓名,她们身份的确认只能是通过父亲和丈夫来确认,有点像中国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伦理观念。另外,《源氏物语》对自然景致进行了大量描写,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常夏》,里边就对常夏的院落里的景色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源氏物语》就像一部规模宏大的交响乐,用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换和自然景物的不同来反映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暗示人间的荣辱兴衰。全书通过不同的景物来反映源氏与各个个性不同的女性的情感矛盾,这些矛盾从产生到解决又是随着四节的变化而推进的,最后用冬季景观和一些萧条的自然景物暗示了源氏生命的结束。全书实现了人与景的完美结合,情景交融,让作品充满了审美色彩。
三、结语
在平安时代所形成的文学理念,对于日本文学,甚至于可以说是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意识形态都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支配作用,这些文学理论对于日本审美情趣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日本也是如此。在日本文学发展的近1000年间,通过本土的努力,日本文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景,其文学具有独特的特征。我们常说,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它反映着所创作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通过对日本文学的特征的探讨,我们对于日本文学,从更广地层面可以说对于日本文化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这些了解的能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静华.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的特点[J].时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2月。
[2]吴惠淑.透过源氏物语看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的特点[J].文化纵横,2010年12月刊。
[3]王岩.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繁荣的条件与背景[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6期。
[4]杨乐.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D].苏州大学,2009年5月。
[5]臧运发.日本平安时代对中国文学的移植与创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1月第1期。
作者简介:包沙日娜(1990.04.08—),女,籍贯:内蒙古通辽市,院校学院: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平安时代;日本;日本文学;特征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日本文学没有中国文学的历史深远。但是在7世纪的时候,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而全面地学习,它的文学随之也呈现一种发展的趋势。在8世纪之后,日本文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并逐渐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样式。而8世纪之后,一直到12世纪,这个时期也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平安王朝时期。
一、平安时代概述
(一)平安时代概念
日本在经历了奈良时代后,由桓武天皇执政。781年,桓武天皇两度迁都,最终在794年的时候把都城迁到了平安京(今天的京都,所以平安时代名称的来源是都城名称)。这次的迁都后,往后近1100年的日本都是以此作为首都,所以日本的历史学家们都很重视这个时间节点,把这个时间节点作为划分一个时代的分界点,这也就是平安时代的开端。在此后的四百年间,日本都是贵族执政,直到1192年由幕府控制了国家的主要权利。所以把自迁都之后到镰仓武家控制国家权利的四百年间称为平安时代。
(二)平安时代的社会背景
平安时代,对应的是中国的唐宋时期。从中国历史上看,唐宋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较繁荣的朝代。平安时代开始之出,中国经历了唐中期的开元盛世,在各方面都还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所以,在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密切,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在这个时期的日本,中国的儒学得到了发展。直到894年,即平安时代的中期日本废止了遣唐使,随之日本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国风文化。
从国家统治上来看,日本的国家政权是掌握在关白手中,处于摄关家族统治时期。天皇是日本的精神领袖,在那个时候,为了得到天皇的恩宠,摄关家族的女子多数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而且在入宫后她们还会召集有才的女子陪伴在身边。有一些颇有文采的才女还会被封为女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紫式部,这些女作家的身份并不低微,大多是贵族家庭,而且还从小接受了汉文、和文教育。
从社会制度上看,在平安時代,日本的婚姻制度是采取一夫多妻制。在这种婚姻制度背景下,有知识的女性就会通过自己的笔来书写婚姻的不幸。比如,日本著名的《蜉蝣日记》的作者的母亲就是藤原家族的一个小妾,一生婚姻生活都不幸福。
(三)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学发展
在平安时代的四百年间,这个时期不仅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重要时期,更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平安时代初期,日本文化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较深,这一时期主要是汉风文化的发展时期。因为在平安时代开启之前,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三世纪末以前,日本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他们并不知道能用文字记录所发生的事情。直到王仁到日本宣讲《论语》,日本人才开始引入和学习汉字。所以从四世纪开始的日本文学都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他们使用汉字来传达日本本族的思想情感,所以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字与表意之间的不协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而充分地表达日本本民族的民族感情是不容易的。到了9世纪后期,日本创造了假名文字,并逐渐把中国的汉字本土化,使之能够更有利于民族思想情感的书写。以《源氏物语》一书为例,书中的和文率占到了将近90%。到隋唐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统一的繁盛时期,所以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更加密切。此后,日本先后五次派使者访问隋朝,希望能学习中国各方面的文化。到平安时代,日本基本上沿用了大唐的政治模式。到了中世纪,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佛教传人了日本,日本逐渐走向开化。日本从生活方式到社会制度,从文化艺术到文学样式都全面引进大唐文化,甚至出现了全盘学习大唐文化的观点。在10世纪之后,日本的文学家们开始批评这种倾向,开始有了民族文学的觉醒。比如在《枕草子》一书中,清少纳言就对这种对大唐汉文化一边倒的倾向进行了批判。自此之后开始了外来文化的日本本土化之路,既吸收优秀的大唐文化,同时又注重保持本土的民族特色。比如日本人在吸收文化中坚持的“绳魂”以及“和魂”。
在平安时代初期的汉文学,日本主要是模仿唐诗的形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开始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种吸收改进汉文化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日本在这一时期编写的《古今和歌集》,它与汉文序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汉文序受诗学的影响,强调 “以志为本”,而和文序则强调“以心为本”。《古今和歌集》在汉文序上与和文序的不同就反映了汉文化日本化的文学现象。随着《古今和歌集》的出现,和歌逐渐在日本兴盛,所以汉诗也逐步朝着日本化的方向迈进。在日本的文学史史上,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平安时代除了汉文学在初期占有很大比重外,它的日记文学(以《蜉蝣日记》为代表)和歌文学、物语文学(以《源氏物语》为代表)都在这一时期占有较大比重。其中,物语文学的代表《源氏物语》的创作成功, 标志着日本古代的文学不再完全依附于汉文学,而是有了自己民族的独特样式。日本慢慢摆脱对汉文化的全盘吸收,逐步形成了独具日本特点的平安文化,也称作国风文化,由汉文学向国风文化的演变标志着日本文化开始走向自我发展之路。
二、日本文学特征
(一)对中国文学的借鉴,呈现交融趋势,进行创新。
平安时代是贵族统治时代,而在这一时代,绝大部分的上层知识分子(主要是以皇室贵族为代表)都十分崇尚大唐文化,他们把汉文学中的诗文看得最高,并且把能写诗当做是知识分子的荣耀,也是他们交往的资本。后来的日本文学评论家把汉诗称作是当时的“第一艺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敕撰三集,它是在平安时期由天皇命令编写的。敕撰三集中的任何一部集子,不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与中国诗文相差不大。中国梁朝的萧统在《昭明文选》中把律诗分为赠答、咏史、述怀等,敕撰三集的《文华秀丽集》和《经国集》也是完全按照萧统的分类方法对其中的诗文进行分类。除了分类方法,更夸张地是即便是作者的名字也中国化,把原本是四个字的日本名字进行简化,只选取其中的三个字。比如把作者小野岑守的名字取后面三个字,简化为野岑守,还比如把藤原冬嗣这个作者的名字去掉第二个字,署名藤冬嗣。不仅如此,日本当时在文学认知上也是直接沿用魏晋时期关于文学的认知。拿《经国集》这部集子来说,它的名称就是取自魏曹丕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为了指导日本的诗文创作,日本还把中国的文论引入日本,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歌经标式》,《歌经标式》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诗歌的歌论。里边所讲的主要是如何创作和歌,以及创作和歌所应遵循的一些文学规范。《歌经标式》里的核心观点都来自中国的《毛诗序》,在谈到文学的本质时,《毛诗序》认为写诗是为了言志,其原文如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而《歌经标式》在谈日本文学的本质时,也是全盘引用了这个观点,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把中国的“诗”字改为日本的“和歌”,称写和歌是因为心里有志要言。在写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上,日本摒弃了《怀风藻》的那种笨拙,全面学习中国文学,使用比喻和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在表达方式上也渐趋委婉,就连用典也沿用中国的典故。以《凌云集》中收录的淳和天皇的一首律诗为例,全诗如下: 春和春日游猎日暮宿江头亭子
二月平皋春草浅,千乘犯晓出城中。
鹑惊遥似星光落,兔尽还疑月影空。
合晴征船唯见火,连霄浦树岂分红。
今朝圣想期何后,不异周王猎渭风。
这首诗如果单独拿出来看,基本和中国的律诗没有什么差别。首先,在形式上,它完全是中国七言律诗的模式。分为首联、颚联、颈联、尾联四联,每句诗都是七个字。其次,从韵律上看,它完全是使用汉字音韵,中国的古诗讲究音韵美,强调诗句的平仄和押韵,这首诗平仄相间,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押“ong”的韵。最后,从创作技巧上来看,此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鹑惊遥似星光落,兔尽还疑月影空”就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除了比喻,“兔尽还疑月影空”还是对中国民间关于月中玉兔传说的化用。最后的“今朝圣想期何后,不异周王猎渭风”是化用周文王的典故,这个典故讲的是周文王在渭水河畔狩猎,最后得到贤才姜太公,用这个典故与前面的“今朝圣想期何后”对应。
(二)女性文学得到较大发展
在平安时期,另一个日本文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女性文学得到了较大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由女作家紫式部所写的《源氏物语》,这部巨作有54卷,用了百余万字写成, 主要是以平安时期宫廷中的贵族上层生活为核心来写的。此外还有由藤原道纲母写的日记体文学的代表作《蜉蝣日记》、由和泉式部写的日记体文学作品《和泉式部日记》都是日本散文文学的杰出代表。不管是日本的学者,还是中国的学者,都对这些著名作品进行过深入研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平安时代的女性对日本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都知道,日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假名”,而 “假名”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据传,“假名”是由平安时期的女性发明的,而且这些女性主要是当时的贵族。女性在书写自己的情感时,出于便捷的需要,她們便渐渐从中国的汉字的偏旁中剥离出一种新的文字,这种新的文字也就是后来的“假名”。“假名”的产生,对日本文学史具有推动作用,它对日本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到了平安时代中后期,大约是公元11世纪, 这个时候是假名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假名得到了广泛普及 。假名的广泛传播给了那些有想法,但是没有机会学习汉文的贵族女性一个写作契机,她们开始拿起笔书写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这个契机之下,女官的出现也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平安时期,那些天皇的妃嫔为了得到天皇的青睐,她们会召集有才的女子陪伴在身边。有一些颇有文采的才女还会被封为女官。比如当时天皇的妃子藤原彰子就在自己的身边召集了很多才女,将颇具才情的女子封为女官,比如写《源氏物语》的紫式部就是藤原彰子身边的一名女官,这部《源氏物语》被看做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 它的产生比英国的莎士比亚的喜剧早了三个世纪,比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和《红楼梦》都要早。因为《源氏物语》的开创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1966年的时候把其创作者紫式部列在了世界伟人行列。另外写《和泉式部日记》的和泉式部也是藤原彰子身边的一名女官,她的和歌在日本评价很高。还比如写《枕草子》的清少纳言就是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枕草子》如今在日本文学的随笔集中也占有重要位置。直到平安时代的晚期, 女性文学才渐渐失去光彩。
但不管怎么样,平安时期的日本女性在日本文学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日本文学增添了不少色彩,这样的女性对于文学如此大贡献在世界的整个文学史上也是鲜少见到的。
(三)注重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注重情与景的融合
由于在平安时代的女性文学得到了发展,女性作家也随之增多,女性作家们但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所悟所感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她们心思细腻,开始把目光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自然中的景来表达情感。下面将以《源氏物语》为例来进行分析。
《源氏物语》讲的是源氏与他的几位妃子的生活,这几位妃子也是书中的女主人公。书中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来源于自然中的植物名称,这些植物的特性也代表着以此命名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书中,有的女性性格热情似火,就像夏天的骄阳一样,作者在取名时就会选择一个跟夏天有关的植物来命名,而且这个角色居住的院落也是跟夏天有关,还会在院落里种上和夏相关的各种植物—— “庭前种着许多抚子花,有源于中国的,也有产于日本的,五彩缤纷甚为协调。庭中无乱草杂木,整洁幽静。抚子花傍着篱垣争奇斗艳,与这夕暮交相辉映,景致甚是美丽”(出自《源氏物语 常夏》);书中有的女性性格恬静,就像秋天一样安静,作者就会用与秋天相关的东西来给她命名,同样让她居住在一个暗示秋天的院落里,同样在院落里种上代表秋天的(比如菊花和桂花)植物。总而言之,就是用大自然的四季来代表四种女性的性格。紫式部成功地把日本本土的风土文化和对自然的感应应用到了作品之中,这对形成日本文学注重自然美的描绘的文学特征产生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在《源氏物语》一书中,有将近一半的卷名是来自植物名称。在书里,有一些野花让人产生怜爱之情,比如藤花”、“夕颜”;也有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植物,比如“柏木”、“杨桐”;还有一些象征着人物坎坷命运的野生草木,比如 “柯根”、“兰草”、 “早蕨”等;还有代表孤寂凄凉的“蓬生”,代表幽深美丽的“梅枝”。这些植物的名称经常在书中出现,它们的更迭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书中作者希望与自然建立亲密的联系,这有点像中国常说的天人感应。这种命名方法与当时所处的时代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在平安时代,贵族女性是养在深闺里的,她们没有自己的姓名,她们身份的确认只能是通过父亲和丈夫来确认,有点像中国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伦理观念。另外,《源氏物语》对自然景致进行了大量描写,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常夏》,里边就对常夏的院落里的景色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源氏物语》就像一部规模宏大的交响乐,用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换和自然景物的不同来反映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暗示人间的荣辱兴衰。全书通过不同的景物来反映源氏与各个个性不同的女性的情感矛盾,这些矛盾从产生到解决又是随着四节的变化而推进的,最后用冬季景观和一些萧条的自然景物暗示了源氏生命的结束。全书实现了人与景的完美结合,情景交融,让作品充满了审美色彩。
三、结语
在平安时代所形成的文学理念,对于日本文学,甚至于可以说是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意识形态都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支配作用,这些文学理论对于日本审美情趣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日本也是如此。在日本文学发展的近1000年间,通过本土的努力,日本文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景,其文学具有独特的特征。我们常说,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它反映着所创作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通过对日本文学的特征的探讨,我们对于日本文学,从更广地层面可以说对于日本文化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这些了解的能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静华.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的特点[J].时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2月。
[2]吴惠淑.透过源氏物语看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的特点[J].文化纵横,2010年12月刊。
[3]王岩.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繁荣的条件与背景[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6期。
[4]杨乐.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D].苏州大学,2009年5月。
[5]臧运发.日本平安时代对中国文学的移植与创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1月第1期。
作者简介:包沙日娜(1990.04.08—),女,籍贯:内蒙古通辽市,院校学院: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