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语义中的指称的虚拟性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41466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语言中的虚拟性与句法语义的逻辑关联中的虚拟性与指称部分,分别讨论了光杆复数名词所体现的抽象概念、名词的无指性在人们理想认知模型中的延伸、造成指称分裂的假设语境、虚拟指代造成的逻辑冲突,对蒙塔古语法作出分析和解释,提出了不同观点,列举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虚拟性;指称
  【作者简介】王佳敏(1999.08-),女,江苏南京人,湖南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专业。
  虚拟思维是人对现实的观念超越的思维形式。语言中的虚拟性体现为语言表达式、现实个体和现实关系之间的联系的间接性。虚拟思维作为一种想象能力,是认知和语言最基本的能力,根植于人类的基本经验,为人类的概念结构提供框架性组织。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相较于语法结构,虚拟性更依赖于句子的语义本身,只要叙述者和受众两方面沟通顺畅,可能造成的语法混乱便不再重要。
  指类句常见于英语的光杆复数名词(Bare Plurals),如“Dogs are four-legged”“ Students are here”等,但光杆复数名词并不能仅仅简单地认为都是对类的指称,其表示的并不是这一类事物,而是事物的抽象概念,即虚拟事物。对类的指称依然是对于实体的指称,因此就会与类的特征,如数量、存在性、扩张与否等性质产生关联,但对于抽象概念的指称则没有这些性质。在蒙塔古(Montague Parsons)和格雷格(Greg Carlson)对于光杆复数名词的讨论中,格雷格认为“Dogs are four-legged”和“All dogs are four-legged”不相等,“Dogs are four-legged”是允许有例外情况的,但“All dogs are four-legged”则不允许。于是蒙塔古提出了修正后的句子“All normal dogs are four-legged”于是格雷格顺着他的思路,又在前面添加了normal,变为“All normal normal dogs are four-legged”,造成了句子错误,反驳了蒙塔古。实际上,“Dogs are four-legged”这类句子已经不是仅仅是对类的指称,而应该是对于虚拟事物的指称。在说“狗有四条腿”的时候,并不是具体指某一条狗,也不是说狗这一种类中的个体是不是都有四条腿,而是在说狗在叙述者和受众之间共享的抽象概念下,是一种四条腿的动物,这样就避免了对于种类中特例及其占比的讨论。因为对类的指称依然是对于实体的指称,因此就会有类的特征,牵扯到使用数量词的问题,但若是对于抽象概念的指称则没有数量性质,也不需要再讨论这里是否有隐含的all或most等词。类似的还有“Mike wants to see policemen”“Mike caught rabbits, and John caught them, too”等句子。
  而对于名词的无指性,则不光是指这一事物的抽象概念,还有这一事物在人们普遍认知中的延伸和关联,这其实更类似于理想认知模型。人类能够快速有效地理解话语并进行交际,是因为我们具备相关的知识,以及将这些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的结构方式。这样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以及语境和社会知识等等百科知识。这样的组织结构与方式称之为理想认知模型。如“他这人真奸,比商人还商人”,这里的“商人”指的不是某個特定的商人,也不是商人这个群体,因为不可否认商人群体中也有厚道、不奸猾的人,但在此不讨论数量或特例,而是将其抽象化,使用了非现实的概念,并将“商人”这一概念与其普遍认知中的中心特征“狡猾”“斤斤计较”“刻薄”等相联系。名词的无指性也可以与词性转换相结合。如诗歌“Lay your sleeping head, my love, Human on my faithless arm”,这句诗的一般翻译是“我的爱,把你凡人的头枕着我不忠的手臂安眠”,也就是将“human”译为人类。这里实际上使用了前后对称的手法,human应与lay格式相当,使用human的抽象概念及其理想认知模型,human相对于别的形容人类的词,如man、woman、girl、boy等不存在性别、年龄等分类,隐含“平等”“返璞归真”等意义,于是改变词性,名词变为动词,即“human”译为“be human and be yourself”,也则可意译为“rest and relax”。于是这句诗可译为“我的爱,枕下你昏沉的头颅,在我不忠的臂弯里安息”。类似的还有“Don’t baby your child. The committee will table the report this week”等。
  而关于指称分裂,则存在于假设的语境下,主语被假设成了一个与事实不符的角色,在指称时就延续了假设的情况,造成与事实人称不一致。除了“If I were you, I’d hate me. If Woody Allen had been born twins, they would have been sorry for each other, but he wasn’t and so he’s only sorry for himself”等较为明显的假设情况,还有一些隐含的假设意义也值得关注。如名句“I think, therefore I am”中对am的理解,其实对于不了解“我思故我在”这句中文翻译的中文母语者来说,am很难理解的,但事实上这里的am是对I的强调,可以理解为“存在”。这个结论来自一个简单反证:如果我试图怀疑这个“思考的我”的真实性,那么“怀疑”这个行为本身成为思考的一部分,从而证明了“思考的我”的存在。所以,“思考的我”的真实性是不可怀疑的。所以am是对“存在”的真实性的确认语气。这其中隐含了一个假设,即“我可能是不存在的,在我不存在的情况下,我要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性”,因此完整的语句应该是“I may not exist, but actually when I doubt my existence, I exist, because doubting is a kind of thinking, and anyone who does not exist does not think as well”。在假设自己不存在的情况下使用I这个代词,就造成与事实人称不一致,即指称分裂的现象。类似的还有“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生或死,这是个问题”),也即“存在或者放弃存在”等。   关于逻辑冲突,是虚拟指代时常出现的现象。但这种冲突更多来自受众未能理解此处实际上是虚拟指代,而以为指代的是现实事物。因为这种指代更多地依赖于话语本身之外的语境和受众对于语境的理解,不能单从话语本身来理解。如“The president of the company keeps getting younger”,如果将总统看作固定的某个人就会造成生物学意义上的逻辑冲突,因为一个人客观上不可能越来越年轻。但如果将总统看成一个虚拟指代就很好理解了,总统实际上指代曾做过总统的所有个体构成的虚拟集合,那么这句的意义其实是“总统一任比一任年轻了”。中文作为意合的语言,更容易出现这样的表面上是逻辑冲突,实际上是虚拟指代的情况,如经常被举例作为外国人学习中文难点的句子“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表面看上去两个句子结构相同,理论上来说意义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其中的季节却分别代表了冷和热,于是造成了逻辑冲突。事实上,中文中前一句的“多少”是连在一起的偏义复词,表示“多”的含义,相似的还有“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褒贬”表示“贬”的含义;“别出什么好歹”,“好歹”表示“歹”的含义。也常有把一对反义词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名词,如“矛盾”“生死”“爱恨”等。而后一句的“多”是修饰“少”的程度副词,“少”才是修饰“穿”的状语。英文中也有一对反义词在一起构成的短语,如pros and cons、ups and downs等;也有用“much(多)”作为程度副词修饰比较级的情况,如much better、much prettier等。在这里,前一个“多少”就构成了虚拟指代,指的是对于“很多衣服”这样的虚拟集合。
  虚拟指代还常常造成先行词与回指不一致的情况,实际上这种情况其实是思维转喻和借代的体现。如“Plato is on the top shelf. It is bound in leather”,其中的it指的是柏拉图,但是柏拉图是一位哲学家,从语法上来说不能用it来指代,但从语义和语境上来说,这里的柏拉图指代的是柏拉图的著作,而非其本人。思维的转喻在虚拟指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虚拟指代可能引起的逻辑冲突一样,这些都需要受众与叙述者具有同样的语境和背景知识等话语本身之外的体验。如“The White House keeps silent, it isn’t saying anything”,这里的白宫实際上指的是美国总统,但这样的转喻已经被广泛接受了。又如中文中的“今天我不想吃食堂,那里不好吃”,句中的“吃食堂”的表达也被广泛接受,食堂事实上是“食堂饭菜”转喻后的虚拟指称,以地点代替了内容。
  综上所述,虚拟性普遍存在于指称的方方面面。如光杆复数名词、名词的无指性、指称分裂等各种情况下都有虚拟性的体现。我们应重视指代中的虚拟性,正确理解句子中的逻辑冲突和先行词与回指不一致等情况,避免产生语义上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刘正光,陶明星,张紫烟.虚拟性与句法语义的逻辑关联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01):36-48 160.
  [2]徐盛桓.指类句研究的认知-语用意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02).
  [3]梁薇,贾巍,赵静.回指的认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11(06):138-139.
其他文献
【摘要】单元主题教学既要教师基于教材的单元设计,又要求教师要大胆抛开教材,打破教材的局限,整合教学资源,创设具有生活意义、实践意义、生命意义的主题情境,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开展更加鲜活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黄俐俐,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翻开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各个单元鲜明而独立的主题,正是这些
【摘要】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与自然拼读法相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音素意识,形成拼读技能,提高阅读流畅度。通过深度解读文本内容和建构文本整体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二者结合的主要策略有:字母名字母音先行,呈现操练交叉进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多种方法提高能力;优化绘本教学范式,探究言意拼读并行;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确保研究计划实施;依托学历案朗读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英语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随之发生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 ”时代随之来临。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今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学生和老师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丰富了课堂,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有所提升。本文对“互联网 ”模式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Abstract】Robert Frost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merican poets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poems derive from the life of the countryside and have a lot in common with the poet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
一、巧创情境,激活故事背景  1.设计问题悬念,激起思维火花。在故事前,老师设计的问题往往能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老师在向学生讲述关于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狗的故事前,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Who is he ? Where is the pet shop ? What can he see? What does he want to do? How is the dog? 学生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核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当前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课堂效率。本文笔者在此主要提出几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高效开展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史凤芸,乐山市第七中学。  现阶段,我国英语教学教学效率仍然偏低
【摘要】視觉素养在中小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培养“看”技能的建议。笔者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进行了研究。笔者深入调查,总结出初中生视觉素养现状的三个维度。本文基于这三个维度论述了如何建构“看”的三维英语课堂,设计了三个层次“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和表达英语教材中的视觉信息,形成视觉思维,提升学生的视觉
【摘要】当今社会下,信息化发展迅速,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我们应当在分析我国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在当前我国教学环境下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及对策,从而为我国大力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法,提供自己的帮助。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胡媛(1979-),湖北孝感人,
【摘要】卢卡奇物化思想是其青年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中心概念,卢卡奇在该书中针对20世纪人类的文化危机和生存困境,率先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了重新理解。本文首先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关于物化进行了阐述,之后分析了物化现象的具体体现,然后指出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不同点。  【关键词】卢卡奇;马克思;物化;异化  【作者简介】肖媛,广东科技学院。一、卢卡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一大趋势下,学生面临着更高的外语水平要求,所以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成,必须要重视第二外语教学的开展。本文将对高职院校第二外语的教学现状以及实践措施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第二外语;教学现状  【作者简介】孙留芳,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汕尾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院级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开展第二外语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S